《印谱》下册(V3)共340页, 2014年首次出版发行,主要详细介绍与展示包装印刷和相关工艺范例,编为第17--32类,包括有现代包装印刷技术、标签印刷、防伪印刷、三维印刷技术、环保印刷以及组合印刷、数码印刷、高保真印刷、高端包装材料和特殊油墨等。 《印谱》下册(V3)采用主要印刷工艺技术有:1、调频网高保真印刷(深圳雅昌文化),其印刷精度是普通印刷的3倍以上; 2、冷箔技术(三升标饰印刷),先冷烫库 尔兹金箔再印4色,色彩艳丽,光鲜夺目; 3、胶印荧光油墨和丝印散金(成石伟业公司)荧光油墨色泽独特,散金工艺雍容华贵; 4、纸艺-高端包装纸(协茂纸业、瑞典伊格森德壹级卡、意大利佛捷歌尼等); 5、热转移印刷-烫画(三联烫画机械),在无纺布上烫印4色,以及三维印刷; 6、激光防伪电雕版(精工制版),具有防伪功能烫金版制作和应用实例; 7、触感膜(金鑫膜技术),有丝绒般手感的覆膜
说实话,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有点怀疑,市面上关于印刷工艺的书籍不少,大多是泛泛而谈,或者只专注于某一个狭窄的领域。然而,这本《印谱中国印刷工艺样本专业版下册V3》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最吸引我的是其结构上的严谨性与实用性的完美结合。它的技术部分,对柔版印刷、凹版印刷以及最新的数字印刷技术在特种纸上的应用做了深入剖析。尤其是关于烫金、击凸这些后加工工艺,它不仅展示了成品效果,还配有详细的工艺流程图和常见缺陷分析,这一点非常宝贵。我以前总觉得,某些复杂的工艺很难掌握,但这本书通过清晰的图文解析,让我对这些“高难度动作”的实现路径有了更清晰的理解。对于我这种需要在设计阶段就预估成本和可行性的项目经理来说,这本书省去了我大量与印刷厂沟通确认的时间。它提供了一种标准化的视角,让我们可以用更专业、更精准的语言去描述我们的需求,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和成果质量。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本身就是对印刷工艺的一种致敬。厚重的开本,搭配精选的特种纸作为封面和内页,拿在手上就有一种沉甸甸的质感。我个人非常欣赏它在色彩表现力上的极致追求。它收录了不同光照条件下,同一套印刷方案在不同纸张上的色彩还原度对比,这种细腻的观察力,在以往的同类书籍中是很少见的。比如,书中对比了亮光铜版纸和棉纸在CMYK四色套印时,色彩饱和度和层次感的差异,这对于需要精确控制品牌色彩的企业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此外,书中对一些新兴的环保油墨和水性光油的应用案例分析也很有前瞻性,显示出作者对行业发展趋势的敏锐洞察。它不是一本静止的样本册,而是一个动态的、与时俱进的技术资料库,让我对“如何用最合适的材料,呈现最佳的视觉体验”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评分这本《印谱中国印刷工艺样本专业版下册V3特种纸工艺印刷设计材料技术书籍》简直是印刷行业的“武功秘籍”,每一页都散发着匠心独运的光芒。我特别喜欢它对特种纸张的分类介绍,那种细致入微的描述,让我仿佛能触摸到纸张的纤维纹理。比如,关于进口艺术纸和国产环保纸的对比分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书里不仅展示了大量的实物样本——那些色彩的渐变、光泽的细腻处理,让人惊叹于现代印刷技术的魔力,更重要的是,它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背后的工艺原理。作者对油墨附着力、干燥速度以及不同涂层对最终视觉效果影响的论述,对于我们设计人员来说,是极具指导意义的。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团队为客户定制一个高端礼盒,反复在纸张选择上纠结,翻阅了这本书后,我们迅速锁定了最符合品牌调性的那种带有微粒质感的哑光纸,最终效果惊艳。这本书不仅仅是样本集,更是一本关于材料与工艺结合的实战手册,它教会我们如何用“手”去感受,用“心”去设计,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屏幕上的虚拟效果。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次对中国印刷历史脉络的追溯与现代技术的融合体验。尽管核心内容是前沿的工艺技术,但作者在引言和某些案例的背景介绍中,巧妙地融入了传统雕版印刷和现代激光雕刻技术的演变。这种历史的纵深感,让原本冰冷的技术描述变得有温度、有故事。我尤其关注到它对特殊纹理纸张的表面处理技术,比如对凹凸纹理的保留与强化,以及如何避免在高速印刷中产生墨点或图像失真。书中的技术图解非常专业,对设备的精度要求都有明确的标注,这对于我们内部的技术培训非常有帮助。我们部门的新人拿到这本书后,不用我过多口头指导,就能通过自学对印刷流程有一个系统性的认识。它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把复杂的技术分解成可理解、可操作的步骤,是培养行业新人的绝佳教材。
评分这本书的版面设计极具现代感,没有传统技术书籍那种枯燥的教科书风格,反而更像是一本高端的设计杂志。大量留白的应用,使得那些精美的工艺样本得以充分“呼吸”,视觉冲击力很强。在内容组织上,我欣赏它对“问题与解决”的模式的采用。比如,在介绍哑光膜覆膜技术时,它会先列出常见的起泡、脱层等问题,然后紧接着给出详细的预防措施和解决方案,这种“靶向治疗”式的讲解,对我处理实际生产中的疑难杂症帮助极大了。它不仅仅告诉我“应该怎么做”,更告诉我“在什么情况下会出错,以及如何避免”。这种对细节的偏执和对用户痛点的精准把握,使得这本书从一本“可读”的书,变成了一本“常用常新”的工作伙伴。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知识点和新的应用灵感,它无疑是印刷和包装设计领域不可多得的珍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