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好
评分13世纪末,经郭守敬、王恂、札马鲁丁等一批元代天文学家的努力,在天文观测与恒星测量、四海测验、历法计算和天文仪器等诸多方面,使中国天文学达到世界最高水平。但此后,中国天文学的发展就比较缓慢了,未有超出郭守敬水平的成果问世。14世纪后半叶明王朝建立以后,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天文学仍然发展缓慢,历法研究水平远落后于元初。明代多次出现的改历呼吁,即是当时天文学已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的反映。16世纪末,鼓动改历和钻研历法的人多了,中国天文学研究开始复苏,但由于制历理论的研究停滞多年,人才断档,方法失传,因此重振中国天文学十分困难。
评分中国史学异常发达,在中国古代社会,颁历法为皇权的象征之一。自秦汉以降,大约有一百多种历法。中国的古代天象记录是当时世界上最丰富,最有系统的。《春秋》鲁文公十四年(前613年),出现哈雷彗星的记载,是中国最早的记录;到清代宣统二年(1910年),史书对哈雷彗星出现的记载多达31次。但中国人并未了解彗星的本质,也不知道这31次记录的是同一颗彗星。
评分我觉得还行啊
评分物美价廉,心满意足。
评分中国人并没有像古希腊人那样通过建立数学化的宇宙体系来理解宇宙。因此,中国人虽然精于记录天象,但对天地的理解长期停滞不前。中国人从未发现大地是球形的,亦未提出数学化的、几何化的宇宙模型,更未有如地心说、日心说般严密的理论体系。
评分在中国人心中,天是神秘莫测的存在,天象与人间社会、国家兴衰息息相关。中国人研究宇宙多是占卜、编历等实用目的,并未如西方人那样,纯粹从理解宇宙、探寻宇宙规律的科学角度来研究宇宙。
评分第一节 外因促进了天文学体系的变化
评分中国古代天文主要是为专制朝廷服务的,其功能主要有两种:一是为专制朝廷占卜吉凶,预报祸福;二是编订历法,历法有助于农业生产,但朝廷在编订历法时,也有宣扬皇权的意味,在中国,每次改朝换代都要改订历法,以宣扬自己的朝廷是正统。中国天文学史是天文学史的一个分支,也是自然科学史的一个组成部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