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玉祥传

冯玉祥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简又文 著
图书标签:
  • 冯玉祥
  • 近代史
  • 军事人物
  • 传记
  • 民国
  • 历史
  • 人物
  • 将领
  • 革命
  • 政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王府井书店旗舰店
出版社: 岳麓书社
ISBN:9787553806235
版次:1
商品编码:10585117051
出版时间:2016-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冯玉祥传 出版社: 岳麓书社 出版时间:2016-08-01
作者:简又文 译者: 开本: 32开
定价: 45.00 页数: 印次: 1
ISBN号:9787553806235 商品类型:图书 版次: 1

编辑推荐

1.中国现代史丰富的宝库,海内外史学界公认的“民国史长城”——台湾《传记文学》杂志珍藏内容大陆首度完整呈现!

首辑《从晚清到民国》《再见大师》《民国三大校长》《我们的朋友胡适之》口碑与市场双丰收!

第二辑《从甲午到抗战》《十四年:从1931到1945》《冯玉祥传》《陈布雷回忆录》再续辉煌!

2.作者简又文曾任冯玉祥军中政治部主任,与冯半生结患难之交,以*手资料,站在客观的历史立场作此传记,再现冯玉祥沉浮一生。!

3.冯玉祥一生八次倒戈,人称“倒戈将军”。作者完整呈现冯玉祥由独自仗赖儒家治道,而至“基督教”,而至“国民党”,以至“共产党”的心路。“一生志在救国救民,不过所具有的是‘单轨头脑’”。

4.这个旷代的军事奇才,千百年不可多见的人豪,一生怀抱和实行救国救民的大志,本来是饶有竟其全功之可能的,终因言行招惹,人事复杂,环境杌陧,竟致有若是之悲惨收场,不能为国为民多造实益,赍志以殁。令我不能不相信所谓大自然充满“残缺美”。

内容提要

冯玉祥由一个不识不知的贫寒小子,艰苦奋斗,屡著勋劳,而成为功业煊赫、权势重大、拥数十万大兵之军事领袖,其中年为国民革命努力以完成北伐之殊功伟迹,与晚年团结戮力以达到抗战胜利之苦心孤诣,耿耿精忠,自无可非议。但也因其间及晚年与国民党中央时合时分,屡有不协之言论与行动,不免受人指摘。
作者简又文曾任冯玉祥军中政治部主任,与冯半生结患难之交,以**手资料,站在客观的历史立场作此传记,再现冯玉祥沉浮一生。

作者简介

简又文(1896—1978),字永真,号驭繁,笔名大华烈士,斋名猛进书屋。中国当代史学家、**的太平天国史专家。广东新会人。曾任冯玉祥军中政治部主任、广州市社会局局长、立法委员、广东省文献会主任委员、香港东方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目录

目 录

引言/001

**章 家世及童年

(一岁至十四岁,一八八二—一八九五)

第二章 在行伍间的奋斗

(十五岁至廿一岁,一八九六—一九○二)

第三章 新军的下级军官

(廿一岁至廿七岁,一九○二—一九○八)

第四章 革命势力之生长

(廿八岁至卅三岁,一九○九—一九一四)

第五章 第十六混成旅

(卅三岁至卅六岁,一九一四—一九一七)

第六章 蝉联旅长八年长

(卅六岁至四十岁,一九一七—一九二一)

第七章 入关出关

(四十岁至四一岁,一九二一—一九二二)

第八章 陆军检阅使

(四一岁至四三岁,一九二二—一九二四)

第九章 首都革命

(四三岁,一九二四)

第十章 “首都革命”——成功欤?失败欤?

(四三岁至四四岁,一九二四—一九二五)

第十一章 西北边防督办

(四四岁至四五岁,一九二五—一九二六)

第十二章 去国与归国

(四五岁至四六岁,一九二六—一九二七)

第十三章 国民革命

(四六岁至四七岁,一九二七—一九二八)

第十四章 北伐成功

(四六岁至四七岁,一九二七—一九二八)

第十五章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

(四七岁至四九岁,一九二八—一九三○)

第十六章 *后十八年

(四九岁至六七岁,一九三○—一九四八)


历史风云中的不朽丰碑:一部波澜壮阔的民族脊梁的崛起与抗争 书名:历史风云中的不朽丰碑 内容提要: 本书并非一部传统的个人传记,而是一部以宏大历史叙事为经,以个体命运转折为纬,精心编织而成的关于二十世纪前半叶中国社会巨变的百科全书式画卷。它聚焦于一个特定历史时期,那个风云激荡、群星闪耀的时代,通过对一系列关键历史事件、社会思潮以及群体行为的深度剖析,旨在还原一个复杂、立体且充满内在张力的历史现场。 本书的叙事核心,是探讨在军阀混战、内外矛盾空前尖锐的背景下,一股新兴的、具有强烈民族主义色彩的政治与军事力量是如何孕育、成长并最终深刻影响中国命运走向的。我们摒弃了对单一英雄人物的绝对化塑造,转而采用一种“群像观察法”,通过描摹不同阶层、不同派系人物的抉择与挣扎,力求展现历史进程的复杂性与偶然性。 全书结构分为六大部分,层层递进,逻辑严密: 第一部分:旧秩序的崩塌与新思潮的萌芽 (1900-1916) 本部分深入探讨清末民初时期,传统王朝体系瓦解后留下的巨大权力真空与意识形态断层。重点分析了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崛起直至洪宪帝制的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我们详尽考察了当时知识界、军事界内部对于“共和”与“专制”的不同理解与实践,特别是早期军事人才培养机构的特征,以及这些机构如何成为日后各路势力人才输送的源头。本章不着眼于具体的某一位军事人物的早期生涯,而是侧重于环境对军事政治人格的塑造作用,例如对“忠诚”、“效率”与“地方自主权”之间矛盾的初期认知。 第二部分:军阀时代的权力博弈与地方割据的逻辑 (1916-1924) 本部分是全书最为宏大且充满冲突的篇章。它描绘了北洋政府名存实亡后,中国陷入的群雄逐鹿的局面。我们没有停留在简单的“谁打败了谁”的军事记录上,而是深入分析了不同派系崛起的经济基础、政治同盟的构建方式以及他们如何利用西方列强的干涉和地方资源来维持其军事机器的运转。详细对比了直系、奉系、皖系等主要势力在治理理念、对外策略上的显著差异,揭示了“武力”在中国政治生态中的核心地位。本章特别关注了在权力重组过程中,地方精英阶层(士绅、买办、地方士团)所扮演的缓冲与催化角色。 第三部分:国民革命的兴起与政治光谱的重塑 (1924-1927) 这一部分聚焦于国民党内部的深刻变革,即孙中山晚年战略思想的转变及其对中国政治版图的颠覆性影响。我们详尽考察了革命军的组织建设、政治动员模式(包括工农运动的初期发展)以及苏联顾问体系的介入对中国革命军事思想的冲击。重点分析了国民革命军在南征过程中,如何从一个地方性的武装力量,迅速发展成为能够挑战北方军阀统治的全国性政党武装。本章的亮点在于对革命阵营内部不同派系(党内元老、黄埔系、地方投诚势力)间权力制衡的精妙分析。 第四部分:统一后的矛盾激化与清党风暴 (1927-1930) “宁汉合流”后的中国表面上实现了“统一”,但内部分裂的根源并未消除。本部分重点探讨了国民政府在形式统一后,如何努力建立中央集权的官僚体系,并同时应对来自内部的“异己力量”——特别是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的挑战。我们详细梳理了这一时期党内高层在“党务、军务、政务”权力分配上的复杂斗争,以及地方实力派(如晋系、桂系等)在中央权威下的微妙生存策略。这一阶段的政治清洗与军事行动,是理解后续中国走向的关键转折点。 第五部分:内忧外患的交织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1931-1937) 九一八事变成为全书的又一重大转折。本部分将叙事视角从单纯的内部权力斗争,转向外部强权侵略对中国政治重心的拉扯。我们分析了国民政府在面对日本侵略时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深层考量——并非简单的软弱,而是一种基于对自身军事与政治实力评估的战略选择。同时,本章记录了民间社会对国家命运的焦虑,以及知识分子群体在抗争浪潮中所展现出的复杂面貌。对“不抵抗主义”与“全民抗战”思想的并行存在进行了细致的探讨。 第六部分:抗日战争的艰难历程与政治遗产 (1937-1945) 全书的收尾部分,转向抗日战争这一中华民族历史性的集体经验。我们聚焦于战时中国的政治军事指挥体系的重构,以及国民政府在长期消耗战中的财政、军事与外交困境。本书特别关注了在统一抗战名义下,不同军事集团(包括国民党领导下的中央军、地方军以及其他抗日武装)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所承担的不同角色与付出的代价。最后,本书以对二战结束后中国政局重回内战状态的简短总结收尾,强调了战争对中国社会结构和军事思想的持久性影响。 写作特点: 本书的特色在于其“全景式”的视野和“结构主义”的分析方法。作者避免了对任何单一人物的过度神化或道德审判,而是将笔触深入到制度的演变、资源的分配、意识形态的碰撞之中,力求从历史的宏观结构中,解释特定历史人物和群体的行为逻辑。语言力求朴实、凝练,大量引用一手史料、官方档案和亲历者回忆录,确保了历史细节的丰富性与可靠性,旨在为严肃的史学爱好者提供一个全面理解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政治军事风暴的深度文本。

用户评价

评分

通读全书之后,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作者对于“时代精神”的捕捉能力。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个人的一生,更是对一个动荡大时代进行侧写的一面镜子。作者高明之处在于,他能够将主人公的个人命运,与其所处历史洪流中的关键节点紧密地编织在一起,使得个体的选择成为时代脉搏跳动的清晰注脚。无论涉及到军事部署的宏大场面,还是涉及地方治理的细微改革,作者都能准确地描绘出其背后的时代背景与内在逻辑。书中的一些章节,读起来更像是一部高质量的政治社会学分析,却又被巧妙地融入了生动的故事之中,读起来丝毫没有学术论文的枯燥感。这种将“人物史”提升到“时代史”高度的写作手法,让读者在跟随主人公经历风雨洗礼的同时,也对那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有了更深刻、更具层次感的理解,是一部真正有重量感的作品。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一股清流。它没有采用那种教科书式的僵硬和刻板,反而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仿佛作者是一位技艺高超的民间说书人,将那些陈旧的史料用一种极其现代且富有画面感的口吻重新演绎了一遍。我特别喜欢它对细节的捕捉,那种“微观历史”的呈现方式,往往比宏大叙事更具穿透力。比如,某次重要的军事会议,书中并未着墨于冗长的政治宣言,而是通过对空气中弥漫的雪茄烟味、不同派系人物微妙的肢体语言的侧写,瞬间将紧张的氛围烘托到了极致。这种叙事技巧的运用,极大地增强了代入感。更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对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社会风貌的还原,无论是城乡的对比,还是不同阶层人群的生活状态,都构建了一个立体可感的背景板。读到某些篇章时,我甚至能想象出那些旧式的军装、马蹄声和土墙上的标语,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是很多严肃历史著作难以企及的。它成功地将严肃的历史研究与引人入胜的文学描写做到了完美的平衡。

评分

从结构布局来看,这本书展现出一种非线性的美感。它并非严格按照时间顺序推进,而是巧妙地穿插使用“回忆录片段”、“同期信件摘录”以及“现代学者分析”这几种不同的文本类型。这种多维度的叙事,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主人公的认知,避免了单线叙事可能带来的扁平化风险。例如,在描述某次重大的战略决策时,作者会先抛出一个结果,然后通过倒叙的方式,插入当事人在决策前夜的内心独白(可能是基于日记还原),紧接着又引出后世对这一决策的学术争议。这种处理方式,让读者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思考的状态,而不是被动接受既定事实。它挑战了传统传记的范式,让历史人物的形象变得更加立体、更具争议性,也更接近真实。这种结构上的创新,使得全书的阅读体验充满了探索的乐趣,每一章的切换都像是在翻阅不同来源的档案,令人耳目一新。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出色,开篇便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充满烟火气和时代烙印的场景,主人公的童年生活被描绘得栩栩如生,那些艰辛却又孕育着坚韧的细节,读来让人感同身受。作者似乎没有急于灌输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选择了一条更贴近“人”的成长轨迹。比如,对于他早期习武的描写,笔触细腻入微,不仅仅是招式和套路的堆砌,更是刻画了那种渴望力量、寻求出路的内心驱动。随着故事的展开,人物的性格也在不断的冲突和抉择中逐渐丰满起来。你会清晰地看到,一个地方的出身如何塑造了一个人的底层思维模式,而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动又如何像一把锤子,一点点将他锤炼成那个后来影响了历史进程的复杂个体。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人物内心矛盾时的留白,没有给出简单的标签,而是让读者自行去体会那种身处乱世,理想与现实、情义与权谋之间拉扯的挣扎。这种克制而有力的叙事方式,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个人传记的亲切感,仿佛不是在阅读一个遥远的英雄史诗,而是在跟一位久经风霜的长者促膝长谈。

评分

这本书最令人称道之处,在于其对“人性侧面”的深刻挖掘,它超越了简单的“功过评说”,深入探究了权力、信仰与责任之间的复杂纠葛。作者似乎对“完美英雄”的塑造不感兴趣,反而着力刻画了人物身上那些真实存在的局限性、甚至是不那么光彩的挣扎。书中对某段时期其内部管理上的失误,或是决策中的摇摆不定,都有着相当坦诚和深入的探讨,丝毫不避讳地展示了历史人物并非铁板一块。这种勇于直面复杂性的勇气,使得整部作品的史学价值和思想深度得到了显著提升。阅读过程中,你会不断地与书中的观点进行辩论和审视,思考在那种特定环境下,换做是自己,又会做出何种选择。这种引导读者参与历史“再创造”的尝试,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智力愉悦感,它让我们明白,历史人物的光芒,往往也来自于他们与自身弱点搏斗的痕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