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金融危機後,西方發達國傢反思經濟發展戰略,意識到製造能力的削弱會危害一個國傢或地區的經濟健康,美歐等國由此將“再工業化”戰略提上議事日程,並齣颱瞭以“工業4.0” 為代錶的一係列國傢製造業發展戰略。本書從經濟的視角齣發,以案例故事的寫作模式,分析中國從事實體、堅守實體的企業,尤其是製造業企業,旨在指明中國製造業的未來齣路:以工匠教育和平民教育培養工匠精神的文化土壤,以工匠精神推動“中國製造”嚮“中國精造”邁進。
作者簡介
曹順妮 中國精造自媒體創始人,專職研究中國製造業的轉型升級。曾供職於《瞭望東方周刊》《證券市場周刊》《中國企業傢》等雜誌,作品被收錄到《平等的旅程》《數字化時代的傳媒産業》《亞洲傳播》《百年潮湧萬代帆揚》等多部書籍中,並齣版小說一部。
目錄
序言
前言
第1章 “中國製造”怎麼瞭
低價競爭當休矣
“山寨”防火牆,不能失靈
速度慢下來,拒絕野蠻生長
利潤閤理化,而非*大化
勞動法不能不保護企業
崇尚技能教育,從源頭挽救“中國製造”
第2章 製造強國不是速成的
德國
日本
第3章 工匠精神,從 “中國製造” 到 “中國精造”的關鍵
德勝洋樓,中國精造範本
中國精造,始於改善
專注創造**
誠信,工匠精神的國際鑰匙
中國百年企業的工匠智慧
第4章 中國工匠精神2.0
教育,工匠精神之源
工匠精神2.0:中國**所培養匠士的學校
工匠精神2.0:做世界上*小的酒店管理學校
唯有平民教育,纔能改變中國
後記
“中國製造”是世界給予中國的*好禮物,要珍惜這個練兵的機會,決不能輕易丟失。“中國製造”熟能生巧瞭,就可以過渡到“中國精造”;“中國精造”穩定瞭,不怕沒有“中國創造”。路要一步一步走,人動化(手藝活)是自動化的基礎與前提。要有工匠精神,從“匠心”到“匠魂”。
——聶聖哲 德勝(蘇州)洋樓有限公司總監
真正**的人、大師級的人,都是“德”在前麵。我的工作就是培養行業內的明星,用八年時間,慢慢教他德行、做人,成為一流的人之後,就能成為一流的工匠。隻有你有精神,纔會走得很遠,很高。
——鞦山利輝 日本鞦山木工創辦人
“工匠精神”的塑造將促進中國製造業實現質的飛躍,是大工業時代精細化管理、精品製造的理念。對企業而言,産品生産全過程都應該追求完美。
——董明珠 格力電器董事長兼總裁
工匠精神包括細緻、認真、不急躁,以及對細節的追求。把簡單的事情做到**,就是不簡單,就是我理解的工匠精神。
——陳明 上海歐本鋼結構有限公司董事長
製造強國不是速成的
“不積跬步,無以至韆裏。”荀子在《勸學篇》裏如是說。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這是西方人眼中的常識。
落後西方百年的中國人希望趕超。這是一個積極上進的發展目標。但問題隨之而來:趕超的方法是什麼?趕超的目的是什麼?
自清末以來,為瞭避免“落後就要挨打”的命運,中國人決定開眼看世界。“不再挨打”的訴求持續瞭百年,*終實現民族獨立。獨立之後,擺脫貧窮成為緊迫之事,於是,改革開放,引進資本與技術,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以圖先富帶動後富實現趕超。因此,在近半個世紀,緻富成瞭趕超的目的。
但是,我們口中曾引以為傲的GDP世界排名第二、多傢全球企業500強、鋼産量世界**等名頭,並不能讓我們強大的購買力在世界各國琳琅滿目的商品麵前獲得尊嚴。
2015年年初,中國遊客在日本瘋搶馬桶蓋,拉開瞭有關消費國際産品的爭論大幕。國人反駁稱,中國遊客去日本搶購的馬桶蓋,實際上是在杭州生産的。可是,進一步的真相是什麼呢?生産的模具是從日本進口的。近年來國內的中産階級掀起瞭馬拉鬆跑步熱,可他們腳下的專業跑鞋,幾乎都是日本、美國的跑鞋品牌。也許有人又要反駁,日本跑鞋也是在中國加工的。這更能說明,我們就是日本、美國製造業的組裝廠,是日本“雁行模式”的第四級,技術還得作為雁頭的外國企業說瞭算。
就連小小的圓珠筆珠也要靠進口。“我們在鋼鐵産量嚴重過剩的情況下,仍然進口瞭一些特殊品類的高質量鋼材。……我們還不具備生産模具鋼的能力,包括圓珠筆頭上的‘圓珠’,目前仍然需要進口。”2016年1月4日,李剋強總理在一次化解産能過剩會議上提到的小小“圓珠”,再次讓“中國製造”汗顔。一方麵,中國的鋼産量穩居世界**;另一方麵,高精産品持續短缺。這是一種不良的製造格局。
作為世界製造強國之一的德國,2008年金融危機之前,曾被英美等金融發達國傢看作守舊的工業國,工業占GDP近30%。而美國走瞭一條去工業化的發展之路,製造業占GDP比重從1950年的27%,下降到2010年的12%。金融危機之後,德國憑藉強大的基礎工業,在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傢中繼續保持市場優勢,成為受金融危機影響較小的國傢。美國則開始意識到製造業對於一個國傢戰略地位的重要性,開始著手重振製造業。
德國博世公司董事長菲潤巴赫認為,德國強大的根源,是德國企業在製造業領域的底蘊。德國視自身為自然資源缺乏的國傢,堅持走技術立國的道路。日本亦如此。強者的邏輯是,可靠的産品品質是變革與創新的基礎,一個國傢隻有製造業強大,纔能有真正的話語權。
欲成製造強國,必先學習強國。
……
從“山寨大國”到製造強國,德國用瞭一百年時間完成轉身。當今德國在製造業界的地位,無人敢於小覷。
一百多年前,德國在青島期間修建瞭質量上乘、曆經百年仍發揮作用的下水道。雖然後經證實,德建下水道長度隻有80裏,不發生內澇更多有賴青島的丘陵地勢。但每到夏天,一有外錶光鮮的中國新城市逢暴雨被淹的新聞,德建下水道就會被翻齣來炒作一遍。因此,炒作德建下水道的傳播心理背後,是中國人對自身的“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是我們對當下一些地方豆腐渣市政工程的一種抗議,這種抗議有時會將德國製造神化,可如果實地考察一下青島的德建下水道,你會發現,德國製造值得神化。一百多年前,德國占領青島時,在僅有2萬多人口的膠澳小鎮地下兩米處,按照30萬人口的城市規模標準設計瞭分層的下水道,用5年多時間鋪設,寬處可通汽車,實現雨汙分離。即便在技術發達的今天,這項工程的前瞻性視野仍令人敬佩。
再看看德國在青島留下的按照功能分區的穩固建築群,以及江蘇路基督教堂三麵牆上的戶外機械報時鍾錶,從1909年原裝設備安裝至今,每天都在精準報時。對照中國一些地區“三年一小拆、五年一大拆”的城市規劃,我們怎能不汗顔?
值得神化的德國製造,其高品質、穩定性能的優勢,是很多中國製造業企業做不到的,因為做不到嚴謹,所以神化德國的嚴謹;因為浮躁,所以神化德國的專注;因為盲目自大,所以神化德國的謙虛……
真正的德國是怎樣的?德國的製造業為何會走到今天?德國史學者李工真教授,在1997年撰寫的《德意誌道路:現代化進程研究》中有全麵的分析。我並不是德國問題研究專傢,隻能談一些個人淺見。
德國人讓人生敬,是其骨子裏存在的人性至上理念。所謂人性至上,就是每個人要獲得舒適的存在,不能給周圍人和物帶來不便,包括環境。要做到這種程度,就要用製度和規則,把人性中的懶惰、貪婪、自私等陰暗麵關進籠子裏,讓踏實勤勞、務實高效的品質釋放*大價值。
無處不在的標準
德國人乾瞭一件與當年秦始皇一樣瞭不起的、足以改寫曆史的事情,就是標準化。成就秦始皇霸業的一項重要舉措,是書同文、車同軌、度量衡統一,開啓瞭世界標準化的先河。如今,將標準化推至**的,非德國莫屬。
讓德國製造全球領先的首要因素,當屬標準化。於1917年成立的德國標準化協會(DIN),專門製定行業標準,到如今每年發布上韆項標準,其中80%以上被歐洲等國采用,從而掌握瞭行業話語權。2012年年底,德國標準化協會已頒布的標準纍計達33149個。除瞭使德國具備行業話語權外,*為重要的,是率先為工業智能化打下瞭深厚根基。
可以預言,在全球新一輪工業變革競爭中,德國憑藉用百年時間構建起來的標準化體係,處於優勢地位。因此,當2013年德國提齣“工業4.0”時,**個領域就是“標準化和參考架構”,通過製定一攬子共同標準,建立起智能工廠生態鏈上各個環節的閤作機製,優化生産流程,實現信息的高效切換。在“工業4.0”變革中,一旦在製造、産品、運營、流通、消費、反饋等生産及消費環節實現標準化,就具備瞭快速數字化的基礎。簡單理解就是,信息技術變革的基礎就是將萬物數字化,*終實現智能化。標準化是工業4.0的基礎與前提,更是“德國製造”的核心競爭力。
德國標準化協會(Deutsches InstitutfürNormunge.V.,德文縮寫: DIN )是目前德國*大的具有廣泛代錶性的公益性標準化民間機構。成立於1917年。1917年5月18日,德國工程師協會(VDI)在柏林皇傢製造局召開會議, 決定成立通用機械製造標準委員會,其任務是製定VDI規則。同年7月,標準委員會建議將各工業協會製定的標準與德國工程師協會標準閤並,通稱為德國工業標準(Deutschen Industrie-Normen)。1975年5月 21日,德國標準委員會改為現稱。DIN製定的標準超齣工業範圍,廣泛涉及建築工程、采礦、冶金、化工、電工、安全技術、環境保護、衛生、消防、運輸、傢政等各個領域。截至1998年年底,共製定發布瞭 2.5萬個標準,每年大約製定 1500個標準。其中80%以上已為歐洲各國所采用。
標準和法律條例無處不在的德國,既是標準製定者,又是標準化的*大受益者。在2002年的一次DIN新聞發布會上,DIN會長巴剋(T.Bahke)指齣,德國2001年在標準化方麵投入7.7億歐元,産生的經濟收益卻達160億歐元。
德國製造業的標準化思維影響瞭生活的方方麵麵,醫生用藥量精確到毫剋、主婦下廚用量具做飯、連幾年粉刷一次外牆都有規定……人性至上的環境,在處處標準的保障下順理成章地實現瞭,沒有人會因為不準點的公共交通而打亂齣行計劃,沒有人會隨意倒垃圾而給鄰居帶來不便。標準主導一切的背後,是有效的執行。
在消費主義泛濫的時代,消費品的大量生産帶來巨量垃圾,當中國一些城市深受垃圾圍城睏擾時,反觀德國早在1991年便齣颱瞭包裝條例,實行生産商延伸責任製:設計、生産、使用、從包裝中獲利的公司要齣錢為包裝付費,並規定可重復利用的瓶罐要占到總量的72%。1992年又開始實行“綠點”迴收方法,在商品包裝上印上統一的“綠點”標誌,錶明此商品生産商已為該商品的迴收付瞭費。居民使用完帶“綠點”標誌的商品就將包裝放到特製的黃塑料袋中,“綠點”係統有專人定時來各傢各戶收取。“綠點”的包裝原料包括鋁、鐵、白鐵皮、塑料等。一旦發現居民亂倒垃圾,就會發齣警告信,如不及時改正,還會發罰單,再不改,則清潔公司就會直接撤走原有垃圾桶,換上一種高規格的垃圾桶。一旦換上這種垃圾桶後,收垃圾的費用就會提升,從而提高整個小區的住戶的垃圾處理費用,即一人違規,大傢遭殃,所以一旦亂倒垃圾,不僅會招來鄰居的譴責,甚至有可能被管理員趕齣公寓。這是美國環保人士安妮雷納德在《東西的故事》中講述的德國垃圾標準推行效果。通過實行包裝條例,1992年和1993年德國減少瞭100萬噸包裝垃圾的産生;1993年至1995年通過此係統利用的商品包裝廢料約1300萬噸。從1991年規定齣颱到1995年,美國的包裝垃圾增加瞭13%,而德國則減少瞭14%。德國標準的有效執行,連美國的環保人士都感到敬佩。
在中國科學技術部網站上,有一組數據更能看齣德國標準執行的效果: 2012年1月31日,德國環境部發布瞭自2009年以來的第二個《德國環保産業報告》。報告顯示,德國環保産業已成長為年産值760億歐元、占世界環保産業貿易額15.4%、就業人數近200萬、近80%的環保産業生産領域為研究和知識密集型的德國支柱性産業之一。在1990至2010年間,德國的單位GDP能耗下降38.6%,單位GDP原料消耗甚至下降瞭46.8%,大氣汙染排放下降56.4%;80%的建築垃圾、63%的生活和生産垃圾實現瞭循環利用。
反觀國內,我們生活中使用的包裝有多少比例實現瞭重復利用?社區擺放的垃圾箱又有多少比例實現瞭分類?我們的建築垃圾距離80%的循環利用率還有多少差距?因為很多情況下有標準也不執行,從生産到消費各自為政,資源浪費、效率低下、流通成本高等弊端,共同阻礙著經濟的提速。
隨時隨地地學習
去過德國的中國人,都會對德國人隨時隨地看書的場景印象深刻,地鐵、書店、街頭,隨處可見看書的人。用數據來說話,8000多萬人口的德國,擁有全球第二大圖書市場,年齣版新書9萬餘種,平均每萬人11.5種。德國也是書店密度*高的國傢,平均每1.7萬人就擁有一傢書店。德國對知識的尊重,體現在每個城市*好的位置,都留給瞭圖書館與學校。
具體到教育上,德國的人纔培養體係,對職業教育與高等教育同樣重視,約70%的青少年在中學畢業後會接受雙軌製職業教育,其中製造業培訓在所有行業的培訓中占比*多,約占35%。
與中國鼓勵高中生讀大學相反,德國的大學隻需申請即可就讀。就像德國史研究者李工真教授比較中德教育差彆時提到,中國年輕人考大學的目的是為瞭逃避生産**綫,而德國年輕人則願意做工人。因此在德國,很多高中生畢業後都會選擇先到企業當學徒,接受職業培訓。每周有三至四天在企業中接受實踐教育,一到兩天在職業學校進行專業理論學習,培訓時間一般為兩年到三年半。職業學校教育費用由國傢承擔,企業實踐培訓費用由企業承擔。目前在德國可以參加的職業培訓多達350多種。當發現需要補充更多知識時,纔會有針對性地去申請大學的專業。
德國傢庭對子女的教育也與中國傢庭不一樣。中國父母大都希望子女從事白領工作,把靠體力勞力吃飯當作沒本事,子女成績實在不好時,纔考慮職業學校。德國父母自身不會看不起産業工人,反而把靠勞動生存當作美德傳遞給子女。惟有在傢庭教育中倡導勞動改變命運的理念,纔能形成一個勤勞的國傢。從教育源頭重視職業培訓的德國,技術工人的平均工資和白領相當,高於英、法、美、日等其他發達國傢。
德國前總理施羅德,就是按照這種先職業培訓,後高等教育的模式成長起來的。施羅德在1958年剛14歲時便進入一傢瓷器店當學徒,1961年在一傢零售店當學徒。6年學徒生活之後,加入社會民主黨,然後一邊工作一邊去夜校學法律,通過國傢考試成為律師,慢慢走上政治道路。
再舉一個製造業的例子。
在德國漢諾威商用車展上,我問戴姆勒卡客車(中國)有限公司總裁兼CEO羅伯特,為什麼德國企業員工對老闆很忠誠?這位身材高大、語速很快、話鋒犀利的戴姆勒“老兵”拍拍自己胸脯說:“看看我就知道瞭。我在戴姆勒工作瞭22 年,從學徒做起,之後很幸運地參加瞭管理培訓,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崗位,難道還不是個好例子?”
這是《德國企業為什麼能留住人心》一文開頭提到的例子。2015年1月,新浪財經歐洲站站長郝倩在德國采訪後寫下此文。文章還提到德國博世公司的董事長菲潤巴赫(Franz Fehrenbach)。菲潤巴赫從1975年大學畢業進入博世公司,做瞭28年的培訓生,升至博世公司主席,後又受任公司監事會主席,成為博世工業信托公司(RBIK)閤夥人。郝倩問菲潤巴赫:
“假設一位纔華橫溢的年輕人應聘博世公司的職位,可他三年內換瞭三傢公司,你是否會聘用他?”
菲潤巴赫笑答:“他根本不可能從我這裏獲得麵試的機會。”
“‘持續性’對於我們公司是十分重要的。所有做齣的承諾,都要去履行,而且不能中斷。”他說。
當德國崇尚勞動與技能,以規矩、標準、製度管理人性時,踏實、勤勞、守規矩便成為國傢的性格名片。這也就意味著,德國擁有瞭孕育工匠大師的沃土。但凡工匠,必須對手藝精雕細琢,經曆嚴格的基本功訓練。從戴姆勒的羅伯特到博世的菲潤巴赫,在他們的職業生涯中,學徒與培訓生的經曆占據瞭相當長的時間,讓他們有恒心一生鑽研一項事業。
因此,德國之所以能製造齣世界一流的産品,就是因為菲潤巴赫給齣的答案:“持續性”。既有由學徒到員工培養的持續性,又有承諾、責任、研究成果的持續性。所有的持續性,人纔是核心。德國及歐洲也是世界上員工流動性*低的國傢和地區,相對而言亞太地區的員工流動性*高。2012年菲潤巴赫來中國時,善意地給中國製造業指齣瞭一條明路:“對於中國製造業企業,我的**個建議就是采納我們的培訓製度,去培養那些擁有高技能的藍領工人。”
一本厚重的書,拿在手裏就沉甸甸的,仿佛承載著韆年的曆史與匠人的心血。我原本以為“工匠精神”這個詞語,隻是一個被媒體反復提及的空洞概念,直到我翻開它,纔真正理解其內涵的深邃與力量。這本書的開篇,並沒有直接羅列枯燥的定義,而是用一種娓娓道來的敘事方式,勾勒齣一幅幅鮮活的畫麵:古代宮廷裏,工匠們如何一絲不苟地雕琢玉石,每一刀都凝聚著敬畏與專注;市井小巷中,老裁縫如何用量身定製的布料,縫製齣承載傢庭希望的衣裳;乃至現代工廠裏,那些默默無聞的流水綫工人,如何用日復一日的重復,打磨齣精密可靠的零件。我被深深地吸引住瞭,仿佛置身於一個巨大的熔爐,見證著物質的升華與精神的淬煉。作者在字裏行間,並沒有刻意去歌頌成功,而是更多地展現瞭工匠們在追求極緻過程中所經曆的挑戰、失敗與堅持。那種對材料的尊重,對技藝的癡迷,對完美的永不滿足,讓我一次又一次地停下來,陷入沉思。我開始反思自己過去的工作,那些曾經被我視為“差不多就行”的態度,在這些字句麵前顯得如此蒼白無力。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工匠”的書,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內心深處對品質的渴望,以及在浮躁社會中迷失的自我。我期待著,這本書能像一股清流,滌蕩我們心靈的塵埃,讓我們重新找迴那份對職業的敬畏之心。
評分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啓迪,更是一種深刻的觸動。我一直以為,“工匠精神”是一個與我生活有些距離的概念,是屬於那些在車間裏、在實驗室裏揮灑汗水的專業人士的。但這本書,將“工匠精神”的神韻,滲透到瞭生活的每一個角落。作者用充滿哲思的語言,描繪瞭那些在平凡崗位上,以非凡的姿態,追求極緻的“匠人”。他們或許是在製作一件餐具,或許是在研發一項技術,但他們的身上,都閃耀著同一種光芒——那就是對生命的敬畏,對勞動的熱愛,對完美的執著。我被書中關於“專注”與“耐心”的論述所深深打動,這兩種品質,在當今這個信息爆炸、節奏飛快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真正的“精造”,不僅僅是産品的精美,更是生産過程中每一個環節的嚴謹與用心。它是一種對消費者負責的態度,一種對社會進步的貢獻。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中國製造業的未來,它不僅僅是“中國製造”,更是“中國精造”,它將以其獨特的品質與魅力,贏得世界的尊重。
評分在我看來,這本書並非僅僅是一本關於“工匠精神”的讀物,更像是一份關於中國製造業復興的“宣言”。作者以一種宏大而又細膩的視角,勾勒齣瞭“中國精造”的時代圖景,並為我們指明瞭前進的方嚮。我被書中描繪的那些,曾經在國際舞颱上嶄露頭角的中國製造品牌所吸引,它們的成功,並非偶然,而是源於對“精造”的堅持與追求。書中對“工匠精神”的解讀,是多維度、深層次的。它不僅包含瞭對技藝的鑽研,對細節的把握,更包含瞭對創新的渴望,對品質的堅守,以及對社會責任的擔當。我看到瞭,在一些企業中,老一輩的工匠如何將他們的經驗與智慧,傾囊相授給年輕一代,而年輕一代的工程師們,又如何將這些寶貴的財富,與現代科技相結閤,創造齣新的輝煌。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中國製造業的希望,它不僅僅在於規模的擴張,更在於品質的提升,在於品牌的塑造,在於核心技術的掌握。我相信,隻要我們能夠真正理解並踐行“工匠精神”,那麼“中國精造”的時代,必將如期而至。
評分當我翻開這本書的第一頁,我以為自己將要閱讀的是一本關於製造業技術的科普讀物。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我漸漸發現,它遠遠超齣瞭我的預期。這本書所探討的“工匠精神”,已經不再局限於冷冰冰的技術和生産綫,而是上升到瞭對生命、對社會、對人類文明的深刻洞察。作者在書中,用一種仿佛穿越瞭時空的筆觸,描繪瞭那些在曆史長河中,用雙手創造奇跡的偉大工匠。他們不為名利所動,不為浮華所擾,隻是純粹地熱愛著自己所從事的事業,並將這份熱愛凝聚成一件件凝聚瞭心血與智慧的傑作。我被書中那些關於“專注”與“耐力”的論述所深深吸引,它們是“工匠精神”的核心,也是現代社會稀缺的品質。在信息爆炸、節奏飛快的當下,能夠靜下心來,專注於一件事情,並持之以恒地將其做到極緻,這本身就是一種瞭不起的成就。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中國製造業的希望,它不僅僅在於技術的引進和創新,更在於能否重塑一種“精造”的文化,讓每一個勞動者都能從中找到價值感和成就感。這本書,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內心深處對品質的渴望,也為我們指明瞭通往“中國精造”的道路。
評分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如同一個沉默的引路人,將我帶入瞭一個我從未真正瞭解過的世界——一個由“工匠精神”編織而成的,充滿秩序、嚴謹與美學的世界。作者並沒有直接灌輸概念,而是通過生動的故事,細緻的描繪,讓我一點點地去感受,去體會。我看到瞭那些將一生奉獻給一項技藝的匠人,他們用汗水與智慧,將看似平凡的材料,打磨成令人驚嘆的藝術品。他們的身上,閃耀著一種超越物質的精神光輝,那是對生命的尊重,對勞動的敬畏,對完美的執著。我被書中關於“精益求精”的論述所打動,這不僅僅是一種工作態度,更是一種人生哲學。在追求完美的道路上,沒有終點,隻有不斷超越自我的過程。這本書也讓我深刻地認識到,“中國精造”的崛起,並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代代人的努力與傳承。它需要我們不僅在技術上追求卓越,更要在精神層麵,重拾那份對“匠心”的信仰。這本書,讓我對中國的未來充滿瞭信心,我相信,隻要我們能夠堅持“精造”的理念,中國必將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製造強國。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第一感覺是,它並非僅僅停留在對“工匠精神”的淺層解讀,而是深入挖掘瞭其背後所蘊含的文化基因與時代訴求。作者並沒有迴避中國工業化進程中的一些痛點,例如低端製造的睏境,以及對創新能力不足的擔憂。但與許多批判性的論調不同,這本書更多地是以一種建設性的姿態,指引著齣路。它強調,真正的“精造”並非是簡單的模仿與復製,而是建立在對基礎研究的重視,對核心技術的掌握,以及對自主品牌的培養之上。我特彆欣賞書中關於“專注”與“傳承”的論述。它講述瞭許多老一輩技術專傢,如何耗盡一生心血,攻剋技術難關的故事,他們的執著與奉獻,足以讓任何一個自詡為“創新者”的現代人汗顔。同時,書中也探討瞭如何將這種寶貴的精神,與現代化的管理模式相結閤,讓“工匠精神”在新的時代煥發新的生機。我看到瞭書中提到的那些新興的製造業企業,它們是如何通過精益生産,打造齣世界一流的産品,贏得國際市場的尊重。這讓我看到瞭中國製造業的希望,也讓我對“中國精造”的未來充滿瞭信心。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我們需要在追求速度與規模的同時,更加注重“深度”與“品質”,將“中國製造”提升到“中國精造”的全新高度。
評分這本《工匠精神:開啓中國精造時代》,與其說是一本書,不如說是一堂生動的曆史與哲學課。我從未想過,一本關於“工匠”的書,能夠如此深刻地觸及到中國社會轉型升級的脈絡,能夠如此有力地激蕩起我對國傢未來發展的思考。作者沒有使用華麗的辭藻,也沒有故作高深的說理,而是用一種樸實而真摯的語言,將那些被時代洪流裹挾的、關於“精造”的故事娓娓道來。我被書中描繪的從古代到現代的“匠人”群像所震撼,他們身上所閃耀的,是超越時空的共同品質:對專業的極緻追求,對細節的近乎苛刻,以及在麵對睏難時的堅韌不拔。我特彆欣賞書中關於“傳承與創新”的論述,它並沒有將這兩者割裂開來,而是強調瞭創新是建立在堅實的傳承基礎之上的,而傳承也需要不斷注入新的活力。書中列舉的那些在中國製造業轉型升級過程中,那些默默無聞但貢獻卓著的企業和個人,他們的故事,是“中國精造”最生動的證明。我看到瞭,在互聯網浪潮席捲的今天,依然有人願意沉下心來,打磨技藝,追求極緻,這本身就是一種反潮流的勇氣和智慧。這本書,讓我對“中國精造”的未來充滿瞭期待,它不僅僅是經濟發展的動力,更是民族精神的體現。
評分這本書帶給我的感受,就像是經曆瞭一場心靈的洗禮。我一直以為,所謂“工匠精神”是與時代脫節的,是屬於過去那個慢節奏的時代的。但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它讓我看到瞭,“工匠精神”不僅沒有過時,反而是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和必要。作者在書中,用一種充滿溫度的筆觸,描繪瞭那些在各自崗位上默默耕耘的“匠人”。他們或許沒有耀眼的光環,沒有響亮的名號,但他們用自己的雙手,用自己的智慧,用自己的堅持,打造齣無數令人驚嘆的産品。我被書中提到的一個例子深深打動:一位老一輩的模具師,他一生都在打磨一把小小的模具,而這把模具,卻承載著無數精密儀器的誕生。他的故事,讓我看到瞭“工匠精神”的偉大之處,那就是對平凡崗位的敬業,對工作的熱愛,對品質的極緻追求。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真正的“精造”不僅僅是技術的堆砌,更是文化的積澱,是精神的傳承。它是一種對生命的敬畏,一種對藝術的追求,一種對責任的擔當。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中國製造的未來,那是以“精造”為核心競爭力,以“匠心”為靈魂的強大力量。
評分當我閤上這本書時,心中湧起的並非是知識的滿足,而是一種更為深刻的敬畏與啓迪。我從來沒有想到,“工匠精神”可以被如此細膩地描繪,如此深刻地解讀。作者並沒有用宏大的敘事來渲染,而是將筆觸伸嚮瞭每一個細微之處,每一個被忽視的角落。我看到瞭書中對“匠心”的剖析,那不僅僅是對技藝的熟練掌握,更是對事物本質的洞察,對未知領域的探索,以及對可能性邊界的挑戰。它是一種不懈的追求,一種對完美的執著,一種對卓越的嚮往。我被書中提到的那些“隱形冠軍”企業所吸引,它們或許並不為大眾所熟知,但它們的産品卻在各自的領域做到瞭極緻,成為行業內的標杆。它們的故事,是“工匠精神”在現代商業社會中最生動的注腳。這本書也讓我反思瞭我們當下社會所麵臨的挑戰,為何一些曾經引以為傲的製造業,在麵對國際競爭時顯得力不從心?為何一些年輕人對技術工作缺乏熱情?書中給齣的答案,並非簡單地指責,而是溫和地提醒我們,重拾那份對“精造”的尊重,重拾那份對“匠人”的敬意。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中國製造業轉型升級的希望所在,那就是迴歸初心,深耕技術,用“中國精造”的實力,贏得世界的認可。
評分這本書像一位飽經滄桑的長者,用充滿智慧的語言,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另一個維度的門。我原本以為,所謂的“工匠精神”就是勤勤懇懇、埋頭苦乾,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更廣闊的圖景。它不僅僅是關於技藝的精湛,更是關於一種思維方式,一種生活態度,一種價值追求。我被書中描繪的“匠人”形象所打動,他們不僅僅是在重復勞動,而是在與材料對話,與工具共舞,與作品交流。他們對每一個細節都錙銖必較,對每一次生産都傾注心血,他們的作品不僅僅是商品,更是他們生命的一部分,是他們對世界錶達愛與尊重的獨特方式。書中引用瞭大量的真實案例,從傳統手工藝人到現代科技公司的技術骨乾,他們都以各自的方式詮釋著“工匠精神”。我看到瞭那些為瞭攻剋一個技術難題,通宵達旦的研發人員;我看到瞭那些為瞭打磨一件産品,反復修改數韆次的工藝大師;我更看到瞭那些在平凡崗位上,用堅持與熱愛,創造齣非凡價值的普通勞動者。這本書讓我深刻地認識到,真正的“精造”是一種內生於心的力量,它不受外界紛擾的影響,不為短期利益所動搖,隻專注於將手中的事情做到極緻。它是一種對職業的承諾,一種對社會的責任,一種對自身價值的肯定。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