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博物馆陈列艺术总体设计
原价:45.00元
作者:徐乃湘 编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3-01
ISBN:9787040368239
字数:
页码:20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博物馆陈列艺术总体设计》由众多一线从事博物馆陈列设计的资深专家和设计师共同编撰完成,是目前为止第一部对博物馆陈列设计进行全面介绍与分析的教材,内容丰富,叙述翔实,逻辑清晰,分析精准。
《博物馆陈列艺术总体设计》内容涵盖了博物馆陈列展览的策划与内容设计、博物馆陈列形式艺术设计与实施、博物馆陈列艺术设计案例分析三大部分,从理论到实践,从抽象到具体地对博物馆陈列设计的设计方案、设计团队、陈列设施、布展步骤、安全举措、辅助手段、经典案例一一进行讲解,针对在陈列设计与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分别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这不仅能够让学生或者从业者循序渐进地进入陈列设计状态,快速掌握博物馆陈列设计要点和技巧,而且在实践过程中能做到有据可循,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博物馆陈列艺术总体设计》是一部高校博物馆专业有关陈列工作的教材,在众多专家学者参与编撰下问世了。本书主编、故宫博物院徐乃湘先生嘱我写篇序言,作为一名耄耋之龄的老美工要为这样一部著述写序,确实感到惶然,不知从何写起为好。不过对博物馆事业有近60年的情之所系,有此佳遇,也很高兴写些所想所感参与奉献,或许能起个引子作用。我想说的话题分三:陈列历史与理念;设计中的矛盾与平衡;设计师的学与养。陈列历史与理念
对于陈列历史,不是因为早期的史科缺失,就是后来的发展过分纷杂,若要梳理出清晰的历史发展轨迹,不是件容易的事。这里试图从现象出发做一次朦胧的描述,且把陈列历史划分成三个发展阶段。
一、陈列的“三位一体”时期。如果说从1682年向公众开放的具有现代博物馆特征的英国阿什莫林艺术与考古博物馆算起,那时的所谓陈列只是一座开放了的收藏室,既是藏品库、也是专家学者的研究室,兼作供参观的陈列室,这从17-18世纪遗存的铜版画中可见一斑。所谓有“现代博物馆特征”可能指的就是博物馆有了陈列的教育功能,这是一种理念。
二、陈列的“标准化设计”时期。为使陈列能够发挥更好的教育作用,最根本的条件必须让观众看懂陈列,必须对展品——文物标本作精确有趣的解释,于是就有了使用陈列的辅助资料的必要,用文字图片或图解辅助实物展品展出。原来那种收藏柜式的“展柜”,已经不能适应存放辅助陈列品的需要了,改革展柜设计成了客观的迫需。恰巧20世纪20年代起欧洲设计界刮起了“包豪斯”风。包豪斯主张“艺术应面向工艺”,提出一套重视功能、技术、经济的现代派设计理念与教学思想。博物馆陈列改革受此影响,设计出了一套尺寸规格统一,线条简洁,实用、坚固又经济的标准化展柜。它以立柜(亦称墙柜)、中心柜和桌柜(亦称平柜)为主组成系列。用新式标准化设计的展柜组织陈列,使博物馆陈列从此面目一新,大大提高了陈列的教育与观赏效果。标准化设计影响巨大,影响遍及世界各大博物馆,时间延绵至今,一些历史悠久的著名品牌展柜制造商至今仍在设计生产。
三、陈列的多元理念融合设计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60余年以来,陈列是博物馆教育最重要的形式已成为学界的共识。20世纪70年代英国学者提出了“博物馆陈列是教育展览设计”的概念,国际博物馆协会在对博物馆定义中置教育于收藏、研究之前,成为第一功能。20世纪70-80年代又是传播学研究大发展时期,传播学原理被引进到博物馆学研究,展示传播的效果成为设计研究的核心,历届世博会有关学术的、艺术的、技术的成功经验逐一上升为理论,深深影响到博物馆陈列设计,促使百年来博物馆陈列完成了从看物到叙事,到以信息传播为主导的华丽转身历程,使当代博物馆陈列呈现出一片光辉绚丽的景象。当代的博物馆陈列是多元理念融会贯通的设计产物,其中包括教育设计理念,信息传播理念中的系统展示理念、包装设计理念、装置理念,和博物馆体验参与的空间创造理念、演剧表现设计理念。它们是学术创新、艺术创新、技术创新综合成果的体现。
综上所述,博物馆教育——格物致知的科学普及教育与陶冶情操的美育理念,始终是博物馆陈列历史发展的核心推力,而理念的先进、科学与否则决定了陈列设计(包括内容与形式)的成败。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设计本身就是一种示范。从纸张的选择到字体的大小和行距的把控,无不体现出对阅读体验的尊重。作为一本偏向学术和实践结合的专业书籍,它做到了难得的平衡。很多专业书籍往往为了追求信息密度而牺牲了可读性,但这本则不然。它结构清晰,章节逻辑紧密,从宏观的博物馆功能规划,到微观的展板细节处理,层层递进,让人能够建立起完整的知识框架。特别是关于材质的运用那一章,列举了大量的国内外成功案例,对比了不同材料(如木材、金属、新型复合材料)在陈列中的表现力、耐久性和维护成本,这种务实的分析,对于实际操作层面的设计师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弯路和预算浪费。
评分我是一个对文化遗产保护非常热衷的普通爱好者,平时也会去各地博物馆“打卡”,但常常看完后总觉得意犹未尽,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这本书恰好解答了我心中的诸多疑惑。它打破了我以往对陈列的刻板印象——即只是把文物罩在玻璃柜里。书中对于“环境与展品的关系”进行了非常深入的探讨,比如如何根据文物的材质和历史背景,选择最恰当的背景色调和材质,避免喧宾夺主。我发现,很多优秀的博物馆设计,其实是在为展品“造势”,让每一件展品都有它自己的舞台和聚光灯。书中的一些关于互动装置的设计理念也很有启发性,它强调互动不应流于形式,而应服务于教育目的,真正激发观众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每一次博物馆之旅的价值。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内容深度远超我最初的预期,它更像是一部浓缩的行业精英经验集。我特别关注其中关于“观众体验优化”的章节。作者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引入了大量的用户调研方法和数据分析,来说明设计决策的合理性。比如,如何利用人流监测数据来调整关键展区的布局,如何根据不同年龄段观众的平均驻留时间来设计信息呈现的复杂程度。这种将艺术审美与科学量化分析相结合的做法,让我对现代陈列艺术有了更全面、更立体的认识。它不仅仅是美学层面的追求,更是对信息传达效率和用户满意度的极致考量。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将博物馆陈列视为一种需要精密计算和艺术熏陶的综合性工程。
评分这本书,拿到手就感觉沉甸甸的,那种厚重感很实在,不像现在很多轻飘飘的书。我本来对这个领域了解不多,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翻开,结果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它不是那种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真正深入到了“设计”的骨髓里。书中对不同类型博物馆的案例分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从历史馆的沉稳大气到现代艺术馆的先锋大胆,每一种风格的转变都阐述得非常清晰。我尤其喜欢它讲到展线设计的部分,作者似乎对观众的心理活动有着深刻的洞察,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引导视线,如何巧妙地设置转折点,让人在参观过程中既不感到疲惫,又能自然而然地接收到信息,这门学问真是一门艺术。书里配的图例和平面图也特别专业,很多都是精心绘制的,细节之处见真章,对于正在从事相关行业的朋友来说,绝对是案头必备的参考资料,随便翻开一页都能找到值得借鉴的灵感和思路。
评分说实话,当我开始阅读时,我以为会遇到很多晦涩难懂的术语,但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行文流畅自然,即便是初学者也能顺畅地跟上思路。这本书最让我惊艳的地方在于它的系统性和前瞻性。它不仅仅关注“好看”,更强调“有效性”和“叙事性”。很多老旧的博物馆陈列设计往往是把展品堆砌起来,缺乏灵魂,而这本书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空间布局、光影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融合,来构建一个完整的故事体系。例如,它详细剖析了如何利用环境音效来营造历史氛围,或者如何通过不同强度的照明来突出重点展品的历史价值。这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布置”,上升到了“空间叙事学”的层面。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读一本设计指南,而是在进行一场与顶尖策展人之间的深度对话,学到的不仅仅是技巧,更是设计背后的哲学思考。
评分书背面很脏,也没封皮,不是新书吧
评分书背面很脏,也没封皮,不是新书吧
评分书背面很脏,也没封皮,不是新书吧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哦~~~~~~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哦~~~~~~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哦~~~~~~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哦~~~~~~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哦~~~~~~
评分书背面很脏,也没封皮,不是新书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