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用票图录

中国军用票图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丁张弓良,张永华 著
图书标签:
  • 军用票
  • 中国军票
  • 货币史
  • 民国史
  • 军事史
  • 钱币学
  • 收藏
  • 历史
  • 图录
  • 纸币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032186
版次:1
商品编码:1064805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收藏鉴赏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3-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7
字数:24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军用票图录》军钞之图片,重在实质,绝大部分仿照原样缩小尺寸用彩色制版,每枚钞券均分别简要说明其产生之背景与发行情况,俾能为关心我国近代史、经济史及军事史者尽点微力
本书承蒙贤侄张永华合著,并不辞辛劳,热心奔波,使本书得到浙江大学出版社惠顾出版,其志可嘉,其情可感。小儿丁介仁、小女丁介文则共同协助整编及校核工作,实为难能可贵

作者简介

丁张弓良,知名纸币收藏家,生于1910年,祖籍浙江杭州,曾任台北市集币协会理事长,现定居美国加州,人美国籍。
其所藏珍品曾展于美国和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其专业论著也广布各种刊物,并首创“军用钞票”分类,独树一帜。1982年著《中国军用钞票史略》中英文对照一书,彩印出版,开中国军钞专集之先河。
鉴此,美国世界纸币出版社曾颁以“荣誉作家”之殊荣,并在其权威性之目录中特设中国军钞专栏。
上海《中国历代货币大系》总主编马飞海先生盛赞她“是极有成就的纸币专家”,并选用了161枚军票加盟《大系》第九卷。
张永华,杭州人,1931年出生。医专毕业,从医三十一有二年。退休后因亲聆小姑母丁张弓良的指导及受小伯父张璜先生的影响,步入收藏和研究钱币之列。于1994年和1998年先后编著了《中国银元珍品图录》及《中国银币辞典》。

内页插图

目录

一、辛亥革命前后的军用钞票
(一)辛亥革命前海外发行的中华民国金币券
(二)辛亥革命成功初期国内用黄帝纪元年号发行的军用钞票
1.中华民国中央军政府军用小票,中华革命军义饷凭单
2.大汉四川军政府军用钞票
3.大汉银行军用票(晋省通用银元)
4.浙江军政府军用票
5.中华民国军用钞票(上海通用银元)
6.秦军分政府的银两票
(三)辛亥革命后发行的军用钞票
1.中华民国军用钞票
2.中华民国南京军用钞票(南京通用银元)
3.中华民国军用钞票(山东通用银元)
4.军事用票
5.安徽中华银行军用票(安徽通用银元)
6.皖芜军政分府理财部军用钞票
7.赣省民国银行军用钞票
8.赣省民国银行九五钱票
9.中华福建银号票
10.中华民国粤省军政府通用银票
11.陕西秦丰银行兑换券
12.浙江军政府第二、第三次发行的军用票

二、讨伐袁世凯时期的军用钞票
1.山东护国军军用手票
2.滇粤桂援赣联军军用票
3.中华民国靖国军军用钞票
4.漳州农工商信托有限公司钞票
5.拥护共和纪念币
6.云南靖国军军用银行兑换券

三、讨伐北洋军阀时期的军用钞票
1.国立中华国民银行券
2.大本营度支处发行军用钞票
3.广东省金库券(大本营军用票)
4.四川兑换券
5.四川官银号
6.定滇军司令部发行军用钞票

四、军阀各派系割据和混战时期发行的军用钞票
1.安徽全省军用票
2.军用兑换券、裕湘银行券、湖南银行券
3.河南金库流通券
4.河南省银行临时军用券
……
五、北伐战争时期发行的军用钞票
六、土地革命时期发行的军用钞票
七、抗日战争时期发行的军用票
八、我国东北地区的苏联红军司令部军用票
附录 中国军用债券

前言/序言



《世界古钱币珍藏导览:从苏美尔楔形文字到现代纸币的演变》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全面而深入的古代及近代世界钱币收藏鉴赏指南,旨在为钱币收藏爱好者、历史学者以及对人类经济文明发展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份详尽的参考。全书以时间为轴线,地域为脉络,系统梳理了自人类早期信用工具出现至近现代世界主要货币形式的流变过程,展现了不同文明在货币形态、铸造技术、艺术风格和经济功能上的独特印记。 第一部分:早期信用与金属货币的萌芽(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700年) 本部分聚焦于钱币正式诞生前的各种交换媒介。我们将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中苏美尔人使用的刻有契约文字的泥板讲起,探讨这些早期的记账工具如何逐步演化为标准化的价值衡量单位。随后,我们将详细考察古代近东地区普遍使用的贵金属称重单位,如埃及的“德本”(Deben)和巴比伦的“舍客勒”(Shekel),分析其在无铸币时代作为支付手段的局限性与优势。 重点章节将深入剖析无文字的金属条状物与环形货币,例如古埃及的铜环、赫梯的铁锭,以及这些早期金属块的冶炼工艺与标准重量的确定过程。 第二部分:铸币的诞生与古典世界的繁荣(公元前700年—公元476年) 本卷是全书的基石,详细记录了世界上第一批真正的铸币的诞生及其在古典文明中的传播。 一、吕底亚与爱奥尼亚的先驱: 我们将首先考察公元前七世纪,小亚细亚的吕底亚王国发行的世界上最早的铸币——琥珀金(Electrum)扁平币。通过对早期琥珀金合金的化学分析,揭示了其重量和含金量的初步标准化尝试。同时,对爱奥尼亚地区城邦铸币的图样进行艺术风格分析,特别是早期狮子头图案的演变。 二、希腊城邦的鼎盛: 这一部分将集中展现古希腊时期钱币艺术的巅峰。从雅典的猫头鹰银币(“猫头鹰”),解析其高纯度的白银来源和在爱琴海贸易中的核心地位;到科林斯、西西里岛等地的精美铸币,分析不同城邦的政治象征是如何通过钱币图案得以体现的。重点探讨了马其顿的腓力二世和亚历山大大帝时期,大批量、标准化金银币的发行如何支撑其庞大帝国的军事和经济扩张。对亚历山大钱币上神祇肖像(如赫拉克勒斯、宙斯)的文化意义进行深入解读。 三、罗马共和国与帝国货币体系: 深入研究罗马的货币发展史。从早期的青铜铸块(Aes Rude),到青铜圆钱(Aes Signatum),再到公元前三世纪出现的银币“德纳留斯”(Denarius)的标准化过程。重点剖析了共和国时期对地方神祇和军事胜利的描绘,以及帝国时期,尤其是在奥古斯都、图拉真等皇帝统治下,皇帝肖像在宣传政治合法性中的作用。详细描述了帝国晚期银币含银量下降(通货膨胀)的历史过程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剧烈影响。 第三部分:中世纪的碎片化与伊斯兰世界的崛起(公元5世纪—公元15世纪) 中世纪早期,欧洲进入“黑暗时代”,货币流通一度受阻,本部分将分析拜占庭帝国如何长期维持其黄金铸币(如诺米斯马/Solidus)的纯度和稳定性,成为地中海东部的经济支柱。 与此同时,伊斯兰世界的崛起带来了货币史上的又一次革命。详细介绍倭马亚王朝在吸收拜占庭和萨珊波斯传统后,如何确立了纯粹的伊斯兰书法货币体系。分析第纳尔(Dinar)和迪拉姆(Dirham)的铸造规范,强调其宗教纯洁性(避免偶像崇拜)对钱币图案设计的影响。 在欧洲,分析封建制度下地方领主发行地方性货币的混乱局面,以及威尼斯、佛罗伦萨等商业城邦如何通过发行高质量的“弗罗林”(Florin)和“杜卡特”(Ducat)等金币,重新确立欧洲的金融秩序。 第四部分:近代的觉醒与纸币的试验(16世纪—19世纪) 这一部分关注地理大发现带来的贵金属流入和现代金融制度的建立。 一、大航海时代的贵金属流动: 考察西班牙帝国如何通过美洲发现的白银(如波托西银矿)铸造“西班牙八里亚尔”(Piece of Eight),使其成为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贸易货币。分析这些大量流入的白银如何影响了全球的物价水平。 二、代币化与早期纸币: 深入探讨中国宋元时期的交子与会子,作为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形式,分析其早期的信誉基础和最终破产的原因。对比欧洲瑞典的“达拉库斯银行券”(世界上最早的欧洲纸币)以及荷兰、英国等国家商业银行发行的“银行代用券”(Banknotes),分析这些早期纸币如何从商业凭证逐步演变为国家法币的过渡阶段。 三、铸币技术的工业化: 关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随着蒸汽动力和机械化压印技术的引入,钱币制造的精度和效率得到了空前的提高,标志着现代标准铸币时代的来临。 全书辅以大量精美的钱币拓片、高清实物照片和权威的目录编号对照,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从远古文明的物物交换到现代信用体系建立过程中,全球货币形态变迁的宏大叙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略带磨砂质感的深绿色调,配合着烫金的标题字体,透露出一种低调的厚重感,完全不像市面上那些花里胡哨的集邮册子。内页的纸张选取也十分讲究,厚实且韧性好,即便是经常翻阅也不会轻易损坏,这对于长期研究和保存资料的爱好者来说,绝对是一个巨大的加分项。我尤其欣赏它在图版排版上的用心,每张票样的尺寸还原度极高,色彩过渡自然,即便是细微的雕刻线条和水印特征,也能清晰捕捉。作者在图版的注释部分,没有采取那种干巴巴的罗列数据的方式,而是巧妙地融入了一些历史背景的小故事,比如某一次印制批次的技术革新,或者某个特定时期票样发行背后的政治考量。这种叙事方式,让原本可能略显枯燥的图录,读起来充满了历史的烟火气,仿佛透过这些票样,能窥见那个时代的一些侧影。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只是沉浸在这些精美的图像和旁注中,感觉收获远超预期,这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部微缩的历史档案集。

评分

对于一个资深业余爱好者来说,最让人头疼的就是信息的碎片化和可靠性的验证。这本书在这两方面做得堪称典范。我过去需要翻阅好几本不同的国外期刊和老旧的内部资料才能确认的一个细节,在这本书里被清晰地整合并标注了出处。其参考文献列表的详尽程度,简直可以作为一本独立的学术研究入门书来看待。而且,书中对于“存世量极少”和“被普遍认为是伪造品”的票样,都采取了一种非常审慎且多方求证的态度,不会轻易下断论,而是列出支持和反对的关键证据,把判断权留给了读者,这种严谨的态度非常值得信赖。特别是关于票样上“错体字”或“漏印”现象的分类和定级,作者似乎建立了一套独创的评估体系,清晰度远超其他已出版的资料。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为这个领域设立了一个新的“黄金标准”,它让我的收藏梳理工作效率提高了不止一个档次。

评分

我对那些关注军事史和近代货币史的朋友们强力推荐这本书,它的学术价值和考证深度是超乎我想象的。作者显然是下了苦功夫做了大量的田野调查和档案挖掘工作,光是从某些稀有票样旁标注的“某私人收藏家提供,首次公开露面”这样的字样,就能看出其信息来源的独家和珍贵性。这本书的逻辑结构非常清晰,它没有按照简单的年代顺序堆砌,而是构建了一套基于票样设计母体、防伪技术迭代以及地域流通体系的分析框架,这种体系化的梳理极大地提升了研究效率。例如,它对特定时期发行的“样票”与“流通票”之间在齿孔、背胶乃至微小墨迹上的差异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对比分析,这对于严肃的收藏者来说,是避免“打眼”的关键信息。更让我赞叹的是,书中还穿插了对一些早期印刷设备的型号和技术参数的介绍,这种跨学科的融合,让这本书的专业门槛更高,也更有深度。我个人认为,这本书足以成为相关领域研究生撰写论文时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

评分

说实话,初次翻阅这本书时,我有点担心它会过于偏重技术性描述而显得冷硬。然而,我很快发现,作者在叙事上保持了一种非常克制的文学性,这使得阅读体验非常舒适流畅。他们似乎深知,即便是最专业的图录,也需要有人文关怀才能留住读者。书中对一些特殊票样设计稿的还原,尤其是那些因为政治风向变化而最终未能投入使用的“废案”,描绘得尤为生动。作者不仅展示了设计稿本身,还配上了对设计师意图的推测和旁证,这些“未竟之作”的背后,往往隐藏着更复杂的决策过程。这种“讲故事”的能力,让这本书摆脱了传统图录的刻板印象。我喜欢它那种淡淡的怀旧情调,尤其是在介绍一些已经消失在历史尘埃中的地方性票证时,文字里流露出的那种对时间流逝的慨叹,非常能引起共鸣。这使得这本书不仅是工具,更像是与逝去时代的一场低语对话。

评分

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尤其是对于一线藏家和鉴定师来说,是无可替代的。它不仅仅是一本静止的图鉴,更像是一本活态的鉴定手册。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物理磨损与化学变化”对票样外观影响的章节,作者详细分析了不同环境下(比如潮湿、光照、酸碱接触)票样纸张和油墨的长期变化规律,并配有科学的图示对比。这对于区分自然陈旧和人为做旧,提供了非常直观且科学的参考依据。此外,书中对一些鲜为人知的小批量发行票样的收录,填补了现有文献的空白,这些信息对于那些追求“全谱系”的收藏者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我甚至发现了几枚我手中票样上一直困扰我的细节特征,在这本书中得到了权威的解释。总而言之,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已经超越了普通图录的范畴,它更像是一部结合了历史学、材料科学和应用金融学的综合性研究报告,阅读和使用体验都是顶级的。

评分

我还以为是真的……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我还以为是真的……

评分

评分

我还以为是真的……

评分

图片比较别扭,色彩诡异,小开本,题材绝对是独一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