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华语世界榜首畅销书——龙应台“人生三书”,华人世界率性犀利的一枝笔,停下来,重新认识突然“长大”的儿女,继《野火集》后,龙应台这堂“人生课”中的三本“作业”,《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目送》,持续畅销两岸三地及华人世界。
【作者简介】
龙应台,1952年生于台湾,华人世界率性犀利的一枝笔,33岁着手写《野火集》抨击时弊,21天内再版24次,对中国两岸发生深远的影响。34岁第*次做母亲,自称从此开始上“人生课”,至今未毕业,且成绩不佳——“人生三书”《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目送》,是这堂“人生课”中的三本“作业”。
【内容推荐】
《孩子你慢慢来》 ——龙应台“人生三书”第1部 +20年纪念版 +插图新版 +母亲的序 +孩子的跋。
《亲爱的安德烈:两代共读的36封家书》 ——龙应台“人生三书”第2部 +两代共读的36封家书 + 龙应台新版笔记 + 安德烈首次发表的照片 + 华人世界各地读者的感动来信。
《目送》 ——龙应台“人生三书”第3部 +5年纪念版 +插图新版。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孩子你慢慢来》龙应台序言——蝴蝶结
“阿婆,我要这一束!”
黑衫黑裤的老妇人把我要的二十几枝桃红色的玫瑰从桶里取出,交给小孙儿,转身去找钱。
小孙儿大概只有五岁,清亮的眼睛,透红的脸颊,咧嘴笑着,露出几颗稀疏的牙齿。他很慎重、很欢喜地接过花束,抽出一根草绳绑花。花枝太多,他的手太小,草绳又长,小小的人儿又偏偏想打个蝴蝶结,手指绕来绕去,这个结还是打不起来。
“死婴那,这么憨慢!卡紧,郎客在等哪!”老祖母粗声骂起来,还推了他一把。
“没要紧,阿婆,阮时干真多,让伊慢慢来。”
安抚了老祖母,我在石阶上坐下来,看着这个五岁的小男孩,还在很努力地打那个蝴蝶结:绳子穿来穿去,刚好可以拉的一刻,又松了开来,于是重新再来;小小的手慎重地捏着细细的草绳。
淡水的街头,阳光斜照着窄巷里这间零乱的花铺。
回教徒和犹太人在彼此屠杀,埃塞俄比亚的老弱妇孺在一个接一个地饿死,纽约华尔街的证券市场挤满了表情紧张的人—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这个孩子从从容容地把那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
《目送》这本书,用它那种近乎冥想的节奏,彻底改变了我对“告别”这个主题的理解。它不是那种撕心裂肺的悲伤文学,而是沉淀下来的、带着月光般清冷光泽的智慧。我记得其中有一段描写她送孩子上学,那种看着背影越来越小,直到消失在拐角处的无力和释然交织的情感,我感同身受。这是一种关于放手的艺术,一种必须学会的功课。我们总以为养育孩子是塑造他们,但龙应台深刻地揭示了,养育的过程,其实是目送他们走向他们自己的远方,接受他们终将羽翼丰满、不再需要你时刻在侧的事实。文字里没有控诉,没有抱怨,只有一种近乎禅意的接受。这种接受,不仅仅是对子女的,也是对自己的。接受时间的流逝,接受关系的变化,接受自己从被需要者逐渐转变为旁观者的命运。这本书的语言是那种你需要慢下来,用气息去品读的类型,每一个句子都像被精心打磨过的鹅卵石,光滑、沉重,却又带着历史的温度,非常适合在独处的、宁静的时刻,进行一次心灵的梳理。
评分《孩子你慢慢来》这本书,简直就是对“慢生活”哲学的最佳注脚,虽然它写的是育儿日常,但其辐射出的哲思远远超出了家庭范畴。龙应台的观察力是惊人的,她能从孩子踢的一个小石子、一滴沾在衣服上的水渍中,捕捉到生命最原始、最纯粹的动力和好奇心。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即时性”和“非功利性”。她很少提及“教育目标”,更多的是记录“生命体验”。这与当代社会主流的“鸡娃”文化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让人感到一种莫名的解脱。我们似乎总是忙着让孩子“快点学会”、“快点长大”,却忘记了“慢下来”本身就是一种无价的财富。她让我意识到,童年不是通往成功的垫脚石,童年本身就是意义本身。读着她的文字,我仿佛能闻到阳光下泥土的气息,听到孩子天真的笑声,那种饱满、丰饶的生命力,透过纸张扑面而来,让人重新审视自己是否也在匆忙中错过了身边最宝贵、最容易被忽略的细节。
评分这套书之所以能超越一般的“家庭文学”范畴,在于它尖锐地触及了现代知识分子在“根”与“世界”之间的挣扎。龙应台的文字里有一种独特的“双重曝光”效果:一方面是她对传统文化深沉的眷恋和自觉的责任感,另一方面又是她对现代性、全球化带来的冲击的敏锐洞察。这种交织出的张力,让她的作品拥有了深厚的历史感和时代感。它不再仅仅是关于“我与我的孩子”,而是上升到了“我们这一代人如何承载历史,如何与未来对话”的宏大命题。她的思辨性很强,常常一个场景的描述,会立刻引申出对社会结构、价值体系的拷问。这种深入骨髓的文化焦虑和身份认同的追寻,使得这本书即使在多年后阅读,依然具有强烈的共鸣性,因为它探讨的,是人类在快速变迁的时代中,如何保持本真、如何安放灵魂的永恒课题。
评分这部“龙应台人生三书”的合集,简直是为每一个在人生十字路口徘徊、或者正准备迎接生命中那些甜蜜又沉重的责任的人,量身定做的一剂温柔而有力的良方。我首先想说的是,这套书带给我的,不是那种宏大叙事的说教,而是最细微、最真切的“在场感”。翻开《亲爱的安德烈》,那种跨越文化和代沟的对话,仿佛就发生在我身边的餐桌上。龙应台的笔触细腻得像是织布机上的丝线,她不急着评判,而是耐心地铺陈出母与子之间既疏离又深爱的那种微妙张力。读到安德烈在遥远的异乡面对的困惑与成长,我常常会停下来,凝视窗外,反思自己与我所爱之人的关系,是不是也存在着那些未曾言明、却在时间里悄然滋长的鸿沟。她不是在写她自己的故事,她是在搭建一座桥梁,一座连接两代人、两种文化背景的桥梁,让我们得以窥见,真正的爱,是尊重彼此成为“你”的过程,而不是期待对方成为我们想象中的“他”。这种对个体独立性的尊重,在如今这个强调集体认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和难得,让人读完后心头一暖,却又多了几分清醒的责任感。
评分如果要用一种颜色来形容这三本书带给读者的整体感受,那不会是单一的亮色,而是一种由深蓝、暖黄和灰白混合而成的、带有时间印记的复合色调。这套书的文字功力是毋庸置疑的,它不像某些畅销书那样追求表面的流畅,而是带着一种经过岁月沉淀后的厚重感和诗意。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领悟,因为我们自身的生命阶段在变,对“亲情”、“告别”、“成长”的理解也在不断深化。它提供的是一种“参照系”,帮助我们校准自己与世界、与家人之间的距离感。它没有提供标准答案,却提供了最真诚的“提问”。对于一个在人生中不断寻求意义、同时又被日常琐碎消磨的人来说,这三本书就像是精神上的“急救箱”,当你感到迷失、疲惫或者自我怀疑时,翻开其中任何一册,总能从中汲取到一股清醒的力量,提醒你,生活的美好和艰辛,都值得被认真地对待和铭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