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菜栽培與加工技術

野菜栽培與加工技術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劉厚誠 等 著
圖書標籤:
  • 蔬菜栽培
  • 蔬菜加工
  • 園藝技術
  • 農業技術
  • 種植技術
  • 食品加工
  • 農産品加工
  • 傢庭菜園
  • 有機蔬菜
  • 綠色食品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農業齣版社
ISBN:9787109087217
版次:1
商品編碼:10671045
包裝:平裝
叢書名: 科技興農奔小康叢書
齣版時間:2004-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12
字數:25300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追求高質量、無汙染、新口味的新特蔬菜已成為一種時尚。我國野菜資源豐富,野菜具有無汙染、營養價值高、生産成本低的特點,逐漸受到消費者和生産者的青睞。本書由以圖文並茂的形式介紹瞭71種野菜的形態特徵、生長環境、營養保健作用、食用方法及加工技術。內容豐富、文字簡練、可操作性強,是菜農和産後加工從業人員的必備參考書,是農民脫貧的一本不可多得的緻富指南。

內頁插圖

目錄


1.巴戟天
2.何首烏
3.沙棘
4.龍芽草
5.補骨脂
6.大巢菜
7.羊乳
8.輪葉沙參
9.費菜
10.大黃
11.酸模
12.三葉芹
13.沙芥
14.風花菜
15.地膚
16.牛膝
17.灰灰菜
18.山萵苣
19.獨行菜
20.茵陳蒿
21.大薊
22.薊薊菜
23.鴉蔥
24.益母草
25.蜜蜂花
26.野黃花菜
27.龍牙楤木
28.刺五加
29.決明
30.酸漿
31.商陸
32.豬毛菜
33.地筍
34.防風
35.清時菜
36.藍萼香茶菜
37.地榆
38.雞冠花
39.百裏香
40.小根蒜
41.木槿
42.黃精
43.地黃
44.馬蘭
45.白花蒿
46.紫蘇
47.鰐嘴花
48.土人參
49.龍葵
50.車前草
51.青葙
52.苜蓿
53.野茼蒿
54.一點紅
55.白子草
56.蔞蒿
57.牛蒡
58.薺菜
59.朝鮮薊
60.紫背菜
61.薄荷
62.菊苣
63.菊花腦
64.荊芥
65.蕺菜
66.苣蕒菜
67.蒲公英
68.苦苣
69.馬齒莧
70.仙人掌
71.薇菜

前言/序言


《綠野尋蹤:都市人的野趣生活指南》 在這個鋼筋水泥構築的叢林裏,我們渴望一片綠意,一份寜靜,一種與自然親近的原始衝動。我們被快節奏的生活裹挾,仿佛遺忘瞭指尖沾染泥土的觸感,遺忘瞭空氣中彌漫的草木清香,遺忘瞭那些隱藏在尋常巷陌、荒蕪角落裏的生命驚喜。 《綠野尋蹤:都市人的野趣生活指南》正是為喚醒這份深藏於心的都市人野趣而生。它不是一本枯燥的種植手冊,也不是一本艱深的植物百科,而是一份充滿溫情與發現的邀請函,帶領你重新審視身邊那些被忽略的“野”元素,將自然的氣息巧妙地融入現代生活。 本書的核心在於“尋”與“趣”。“尋”意味著我們要有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去尋找那些不被“精心照料”但依舊蓬勃生長的生命。它們可能潛伏在城市的綠化帶邊緣,可能生長在老舊牆角的縫隙,甚至可能隻是社區公園裏不起眼的雜草。我們教你辨識它們,瞭解它們的習性,理解它們為何能在嚴酷的環境中頑強生存。這份“尋”的過程,本身就是一次對生命力的緻敬,一次對自然智慧的洞察。 而“趣”則在於如何將這份“尋”來的自然饋贈,轉化為一種有趣、有益、有品質的生活方式。本書將帶你走齣書齋,走進生活,用最貼近的方式,體驗自然的樂趣。這是一種告彆瞭人工雕琢的純粹之美,是一種迴歸本真的生活態度。 第一部分:城市的尋寶圖——野趣的發現之旅 在這一部分,我們將為你繪製一張獨特的“城市尋寶圖”。我們鼓勵你放下手機,抬起頭,用好奇的目光掃視周圍。 都市角落的生命脈搏: 我們將詳細介紹如何在城市中尋找那些常見的“野生”植物。這包括但不限於: 公園綠地邊緣的饋贈: 很多看似普通的野草,實際上是生命力頑強的食藥用植物。我們將為你揭示蒲公英、車豨草、益母草等在城市邊緣安傢的身影,以及它們在自然生態中的作用。 牆角縫隙的頑強生命: 那些常常被我們忽視,甚至視為“雜草”的植物,如馬齒莧、酢漿草,它們以驚人的生命力在最貧瘠的環境中紮根。我們將介紹它們的識彆特徵,以及它們對土壤的改善作用。 閑置地塊的綠色驚喜: 城市中偶爾齣現的閑置地塊,往往是各種野生植物的天然溫床。我們會告訴你如何安全地觀察和識彆這些地方的植物,避開潛在的危險。 水邊與濕地的生靈: 濕地和水邊往往孕育著獨特的植物群落。我們將介紹一些常見的水生或濕生植物,以及它們在生態係統中的角色。 安全辨識與尊重自然: 發現是第一步,但安全和尊重同樣重要。 “認清敵友”——實用辨識技巧: 我們將提供簡單易懂的植物辨識方法,包括葉形、花形、果實特點等,並強調在不確定的情況下,切勿隨意觸碰或采摘。 “不留痕跡”的探訪原則: 強調在戶外活動中,我們要遵循“隻帶走照片,隻留下腳印”的原則,保護植被,不破壞生態。 “禁區”提示: 明確告知哪些區域不適閤采集,例如受到汙染的區域、私人領地、自然保護區等。 第二部分:野趣的生活化——從“尋”到“用”的智慧 僅僅“找到”這些野生植物是不夠的,真正的樂趣在於如何將它們融入我們的生活,讓這份野趣變得觸手可及,充滿驚喜。 野趣的觀察日誌——記錄與學習: “我的野趣地圖”: 鼓勵讀者繪製自己的“野趣地圖”,標記發現的植物,記錄它們的生長季節、環境特點,形成一份獨一無二的城市野趣檔案。 “植物的四季變奏麯”: 觀察同一株植物在不同季節的變化,瞭解它們的生長周期,體會自然的時間流轉。 “與它們對話”: 嘗試用文字、繪畫或攝影的方式記錄下你與野外植物的相遇,分享你的發現與感悟。 將野趣融入日常——簡單易行的實踐: “微型野趣角”: 即使是在公寓裏,你也可以打造屬於自己的“微型野趣角”。我們將指導你如何從野外“藉取”一些無害的植物種子,在小花盆中嘗試播種,體驗生命萌發的喜悅。例如,收集一些蒲公英的絨毛,嘗試在傢中播撒,看著它們重新綻放。 “自然材料的創意DIY”: 收集一些枯枝、落葉、野花(在確保閤法且不破壞的前提下),將它們變成獨特的裝飾品,如葉脈書簽、枯枝擺件、天然花環等,為傢居增添一份質樸的藝術感。 “植物的秘密語言——花語與寓意”: 瞭解一些常見野生植物的花語和寓意,為你的生活增添一份浪漫與情趣。例如,酢漿草的小巧可愛,蒲公英的自由隨性。 “天然染料的奇妙實驗”: 嘗試利用某些野外植物(如某些根莖或葉子)進行天然染色實驗,用環保的方式為織物賦予自然的色彩。我們將提供安全易學的入門指南。 “食”不驚人——安全的野外食物探索(謹慎與提示): “認識餐桌上的‘野’朋友”: 在確保絕對安全和專業指導的前提下,我們會介紹一些廣為人知且易於辨識的食藥用野菜,如馬齒莧、莧菜、薺菜等,以及它們的食用方法。 “采摘前的‘三問’原則”: 強調在采摘任何野菜前,必須做到“三問”:是否認識?是否安全?是否閤法? “環境評估與安全采摘”: 詳細講解如何判斷采集地點的安全性,如何避免采摘受汙染或有毒植物,以及正確的采摘方式,以確保食用安全。 “烹飪的藝術——原味呈現”: 介紹如何通過簡單的烹飪方式,最大程度地保留野菜的原味和營養,例如涼拌、清炒、煮湯等,體驗自然的純粹味道。 第三部分:自然的迴響——野趣與心靈的對話 《綠野尋蹤》更深層次的意義在於,它是一種生活態度的倡導,一種心靈的療愈。 “慢下來”的生活哲學: 在追逐野趣的過程中,我們不自覺地放慢瞭腳步,開始更細緻地觀察,更深刻地感受。這是一種對現代生活“快餐式”消費的反思,一種對“慢生活”的實踐。 “接地氣”的幸福感: 當你的指尖沾染泥土的芬芳,當你的目光聚焦於一株小草的生長,你會發現,幸福原來如此簡單,如此觸手可及。這種“接地氣”的幸福感,是物質堆砌無法給予的。 “治愈力”的饋贈: 麵對自然的勃勃生機,那些日常的煩惱與壓力仿佛被稀釋。每一次的“尋”與“探”,都是一次對心靈的洗禮,一次與自我的和解。 “責任感”的萌發: 當你開始欣賞和瞭解這些“野”生命,你會自然而然地産生一份保護的願望,一份對自然的敬畏之心。這種責任感,將引導我們成為更友善的地球公民。 《綠野尋蹤:都市人的野趣生活指南》旨在成為你的夥伴,你的嚮導,你的靈感來源。它不強迫你成為植物學傢,也不要求你成為農夫,隻是邀請你打開一扇通往自然的窗戶,用一顆好奇的心去探索,用一種輕鬆的心情去體驗,用一份真誠的熱愛去生活。讓這份源自自然的野趣,點亮你平凡的生活,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與滿足。讓我們一同踏上這場充滿發現與樂趣的“綠野尋蹤”之旅吧!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沒得挑,封麵那種帶著泥土芬芳的復古色調,一下子就讓人感受到瞭一種迴歸自然的質樸氣息。內頁紙張選得也很有格調,不是那種亮得刺眼的銅版紙,而是略帶啞光質感的米白色,長時間閱讀下來眼睛也不會太纍。我尤其欣賞它在排版上的用心,每一章的標題都用瞭不同的字體和顔色進行區分,清晰明瞭,讓人在翻閱時能迅速定位到感興趣的部分。書中的插圖部分做得極其齣色,那些植物的寫實素描,綫條流暢,對細節的刻畫入木三分,即便是沒有經驗的新手,光憑圖示也能大緻辨認齣常見的野草種類。不過,我個人覺得,如果能在一些關鍵的栽培步驟旁邊,增加一些不同氣候或土壤條件下可能遇到的特殊情況的提示框,那就更完美瞭。比如,在講到某種野菜的耐寒性時,若能配上一個“北方鼕季保護”的簡易指南,對實踐者來說將是莫大的幫助。整體而言,從閱讀體驗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無疑是精心打磨的作品,讓人在捧讀之餘,也能享受到視覺上的愉悅。

評分

這本書的內容結構安排得有些齣乎我的意料,它不像我預期的那樣,是一本純粹的“操作手冊”,倒更像是一部融閤瞭植物學觀察日記和鄉野生活哲思的隨筆集。開篇幾章花瞭大量的篇幅來探討“野趣的價值”以及“人與非馴化植物的關係”,這部分文字帶著一種深沉的文學氣息,用詞考究,讀起來頗有韻味,但坦白說,對於急於上手實踐的讀者來說,可能略顯拖遝。我更期待的,是更直接地進入到土壤準備、播種深度、水分管理這些硬核技術細節。書中對傳統采集智慧的引用非常豐富,很多土法煉鋼的經驗被係統地記錄下來,這無疑是寶貴的文化遺産。但是,在涉及到現代農業技術,比如有機肥的精確配比或者病蟲害的生物防治策略時,內容的深度就顯得稍遜一籌瞭。感覺作者更偏愛田園牧歌式的敘事,對工業化或規模化種植的考量相對較少。希望未來能齣一個增補版,加入一些現代科學檢測和數據分析的內容,讓這本書更具時代感。

評分

初次閱讀這本書的感受是:信息量大到讓人有點不知所措,需要反復翻閱和做筆記。它似乎試圖將從種子萌發到最終餐桌體驗的每一個環節都囊括進來,內容橫跨瞭基礎農學、植物分類學、民間烹飪學甚至一些地方誌的範疇。這種包羅萬象的特點,既是優點也是缺點。優點是,你似乎不需要再添置其他參考書,這本書能提供一個全景式的視野;缺點是,在某些關鍵點上,講解的深度不夠。比如,在“采後處理與保鮮”的部分,信息量非常龐雜,提到瞭冷藏、鹽漬、糖漬、發酵等十餘種方法,但每種方法背後的“最佳時間窗口”和“適用性範圍”界限模糊。作為一名時間有限的上班族,我希望能有一個清晰的決策樹或者快速參考指南來幫助我選擇最閤適的處理方式,而不是閱讀冗長的文字描述後自行摸索。總而言之,這是一本適閤作為工具書放在手邊,隨時查閱的百科性質的讀物,但若想從中提煉齣簡單易行的每日操作SOP(標準作業流程),可能還需要讀者自己做大量的二次加工和篩選工作。

評分

這本書在理論層麵的構建是紮實的,尤其是在植物的生長習性與氣候、土壤微環境相互作用的闡述上,看得齣作者下瞭苦功夫進行長期的田野觀察。很多關於“地氣”和“自然節律”的描述,雖然聽起來有些玄妙,但結閤科學原理去解讀,能感受到一種深厚的自然哲學。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土壤活化”的章節,它沒有直接推薦任何化學添加劑,而是通過描述如何利用落葉、草木灰等天然材料來改良土壤肥力,提供瞭一套非常可持續的思路。這本書的好處就在於,它引導你跳齣“種菜就是施肥打藥”的刻闆印象,重新審視土地本身的力量。唯一的遺憾是,關於病蟲害的管理,感覺有點“佛係”瞭。雖然提倡生態防治,但當實際麵對嚴重的蚜蟲爆發或者黴菌感染時,書中提供的自然療法似乎顯得力量薄弱,缺乏一套應對突發危機的快速、有效的應對方案。這使得這本書更適閤於業餘愛好者進行小規模的園藝嘗試,而非追求高産的專業人士。

評分

我花瞭一個下午的時間,仔細比對瞭書中所介紹的幾種常見“可食用”野菜的形態特徵描述,發現有些地方的區分度不是特彆高。舉個例子,書中描述的“某某草”的葉片邊緣是鋸齒狀的,但配圖中的葉片邊緣看起來更像是波浪形,而且沒有明確指齣需要注意的“有毒相似種”。對於新手來說,辨識植物的準確性是至關重要的,一旦采食錯誤,後果不堪設想。雖然作者在序言中強調瞭“安全第一”,但這種安全保障主要依賴於讀者的細緻辨認,而不是書中提供的足夠明確的區分標誌。此外,關於“加工技術”那部分,內容顯得有些簡略瞭。例如,提到醃製和曬乾,隻是簡單描述瞭流程,卻沒有深入探討不同保存方法對營養成分流失的影響,或者不同地區的風味差異如何通過這些技術來體現。我期望看到的是更具操作性的、針對不同加工方式的詳細流程圖或對比實驗數據,而非僅僅是經驗性的描述。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