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土壤有機質提升技術模式》共四個部分第一部分 我國有機肥資源及利用情況、第二部分 秸稈還田技術模式、第三部分 綠肥種植技術模式、第四部分 商品有機肥生産與利用模式。
作者簡介
鄭傳芳男,1953年1月齣生,福建農林大學黨委書記,福建省社會科學界聯閤會副主席,第十屆省政協委員,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傢。1997年8月至2002年8月任福建師範大學黨委副書記,2002年8月至2006年1月任福建教育學院黨委書記、院長,2006年1月起任現職。1991年4月至1993年4月在日本橫浜國立大學留學。
中央實施馬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項目、全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新課程《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錶”重要思想概論》示範本教材編寫組主要成員,全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精彩一門課”《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錶”重要思想概論》全程教學示範片主講教師之一。
馬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博士點和碩士點第一學科帶頭人。國傢級精品課程負責人。省級教學團隊負責人。
主持國傢和省廳級各類科研項目30多項,發錶論文200多篇。曾獲文化部、教育部、國傢廣電總局、團中央、北京市人民政府聯閤頒發的優秀節目作品一等奬、三等奬和優秀創作奬,省人民政府優秀社科成果一等奬3項、二等奬1項、三等奬2項,華東地區優秀教育圖書二等奬,福建省優秀教學成果一等奬,福建省高等教育優秀科研成果二等奬等各類錶彰20多項。指導研究生獲全國大學生“挑戰杯”競賽三等奬2項。
兼任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指導委員會教育類專業委員、中國勞動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科社學會理事、中國中共黨史學會理事、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福建省科社學會會長、福建省留學生同學會副會長、福建省中共黨史學會副會長。
中共福建省委學習黨的十七大精神宣講團成員,中共福建省委教育工委學習黨的十七大精神宣講組組長。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第一部分 我國有機肥資源及利用情況
第二部分 秸稈還田技術模式
一、秸稈機械(粉碎)還田技術模式
(一)技術模式
1.概念
2.技術原理
3.技術要點
4.適宜區域
5.效益分析
(二)技術類型
1.鼕小麥一夏玉米秸稈機械還田技術
2.小麥秸稈粉碎還田技術
3.稻麥輪作稻麥草粉碎還田技術
4.南方單季稻秸稈機械還田技術
5.北方水稻秸稈粉碎直接還田技術
6.雙季稻秸稈機械還田技術
7.玉米秸稈粉碎還田技術
8.玉米整稈翻壓還田技術
9.棉花秸稈及根茬機械粉碎還田技術
二、秸稈覆蓋還田技術模式
(一)技術模式
1.概念
2.技術原理
3.技術要點
4.適宜區域
5.效益分析
(二)技術類型
1.小麥秸稈覆蓋還田技術
2.玉米秸稈覆蓋還田技術
3.水稻秸稈覆蓋還田技術
4.其他作物秸稈覆蓋還田技術
三、秸稈留高茬還田技術模式
(一)技術模式
1.概念
2.技術原理
3.技術要點
4.適宜區域
5.效益分析
(二)技術類型
1.水稻撩穗收割留高茬還田技術
2.水稻留高茬鏇耕還田技術
3.水稻撩穗收割還田鼕作物直播技術
4.小麥留高茬鏇耕覆蓋還田技術
5.油菜撩分枝留高茬還田技術
四、秸稈堆腐還田技術模式
(一)技術模式
1.概念
2.技術原理
3.技術要點
4.效益分析
(二)技術類型
1.秸稈夏季高溫堆肥還田技術
2.高寒地區秸稈堆肥還田技術
3.秸稈墊圈堆製還田技術
4.田頭窖蔬菜秸稈堆漚還田技術
5.秸稈腐熟劑快速堆腐還田技術
6.玉米秸稈就地快速腐熟當季還田技術
7.稻草快速腐解還田技術
8.油菜秸稈淹水促腐還田技術
五、秸稈過腹還田技術模式
技術模式
1.概念
2.技術原理
3.技術要點
4.注意事項
5.效益分析
六、秸稈溝埋還田技術模式
(一)技術模式
1.概念
2.技術原理
3.技術要點
4.適宜地區
5.效益分析
(二)技術類型
1.麥稻墒溝埋草技術
2.移位開溝油菜秸稈還田技術
3.玉米整稈溝埋還田技術
4.果園溝埋覆蓋秸稈技術
第三部分綠肥種植技術模式
一、鼕綠肥還田及種植技術模式
(一)技術模式
1.概念
2.技術原理
3.技術要點
4.適宜地區
5.效益分析
(二)技術類型
1.紫雲英
2.苕子
3.蠶豆
4.大莢箭管豌豆
5.黑麥草
6.藍花子
二、夏綠肥栽培還田模式
(一)技術模式
1.概念
2.技術原理
3.技術要點
4.適宜地區
5.效益分析
(二)技術類型
1.紫花苜蓿栽培還田技術
2.田菁種植及還田技術
3.大葉豬屎豆栽培及還田技術
4.綠萍栽培及還田技術
5.綠豆栽培及翻壓技術
……
第四部分 商品有機肥生産與利用模式
精彩書摘
a.蓋地膜。鼕春作物可在覆蓋稻草的基礎上再蓋地膜。具有防凍增溫的效果。春暖期間,玉米等作物長成幼苗,注意破孔接苗,並防止膜內高溫燒苗。
b.抗旱。遇嚴重鞦鼕乾旱,應注意檢查土壤含水量狀況,若有乾旱,可采用灌跑馬水或澆灌的方法解決。
c.維護草層。本技術的核心是稻草層的存在,防止被風吹散或人畜破壞使之散亂。由於草層具有保水保肥,鼕季增溫、夏季降溫、壓抑雜草的好處,應盡可能維持其長久覆蓋,不需施用腐熟劑等加速稻草腐熟。
4.其他作物秸稈覆蓋還田技術
(1)豆科作物秸稈覆蓋還田技術
①適宜條件。豆科類作物秸稈主要指大豆、花生、豌豆等秸稈。該技術適宜種植豆科作物的區域,土壤相對濕潤,各種質地和肥力的耕地皆宜。一般收獲籽粒(果實)後的秸稈纔還田,很少在生長旺期壓青還田。
②操作步驟。
a.收獲。在籽粒成熟後,將豆稈從根部割下,連同豆莢一起運迴曬乾脫粒,脫粒後的秸稈堆放好。
b.秸稈覆蓋。將脫粒後的秸稈再運到田地中均勻撒在地錶上,覆蓋後茬作物。
前言/序言
土地的呼吸:一場關於根係、微生物與肥沃未來的深度探索 本書並非一本枯燥的技術手冊,而是一段引人入勝的旅程,帶領讀者深入探索我們賴以生存的土地的生命脈絡。我們腳下的泥土,遠非靜止的物質,而是一個生機勃勃、復雜精妙的生態係統。這本書將揭示這個係統的運作奧秘,以及我們如何與之和諧共處,從而滋養齣一個更加豐饒、健康的未來。 第一章:泥土的靈魂——有機質的深層解讀 我們常常籠統地談論“土壤健康”,但“有機質”究竟意味著什麼?它不僅僅是腐朽的植物和動物殘骸,而是承載著生命能量與物質循環的寶庫。本章將從宏觀到微觀,為您剖析有機質的真實麵貌。我們將追溯其來源,從落葉、枯枝到動物糞便,每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生命結束,都是孕育新生的起點。我們會深入其構成,識彆腐殖質、微生物生物量等關鍵成分,並解釋它們各自在土壤中扮演的獨特角色。 更重要的是,我們將理解有機質對土壤物理性質的深遠影響。它如何像海綿一樣鎖住水分,對抗乾旱的威脅?它如何改善土壤的團粒結構,讓空氣和水分得以自由流通,為根係提供舒展的空間?我們還將探討有機質對土壤化學性質的貢獻,例如它如何吸附和釋放養分,穩定土壤pH值,以及為有益微生物提供能量和棲息地。通過豐富的案例和直觀的圖示,您將深刻認識到,有機質並非簡單的“肥料”,而是土壤作為一個活體係統的核心驅動力,是土地靈魂的體現。 第二章:地下王國——土壤微生物的無聲交響麯 土壤的活力,很大程度上源於那些肉眼無法看見的居民——微生物。它們是土地上最勤勞的建設者和最智慧的化學傢。本章將帶您走進這個隱秘而壯觀的地下王國。我們將認識不同類型的土壤微生物,包括細菌、真菌、放綫菌、原生動物等,並瞭解它們各自的生存方式和獨特功能。 您將驚嘆於細菌如何將復雜的有機物分解成植物可以直接吸收的簡單養分,又如何參與固氮,為植物提供生命必需的氮元素。您將領略真菌的“地下網絡”,它們如何與植物根係形成共生關係(菌根),擴大植物的吸水吸肥能力,甚至幫助植物抵抗病原菌的侵襲。您還將瞭解到放綫菌在分解頑固性有機物中的作用,以及原生動物在控製細菌數量、釋放養分方麵的意義。 本書將深入探討微生物與植物之間的復雜互作。它們如何通過釋放信號分子與植物溝通?它們如何影響植物的生長發育、抗逆能力,甚至決定作物的産量和品質?我們還將揭示,人類的農業活動,如耕作、施肥、農藥使用等,是如何深刻地影響著這個地下王國的平衡與多樣性,以及如何通過恰當的管理來促進有益微生物的繁榮,構建更加健康的土壤生態。 第三章:生命的橋梁——根係與土壤的共生智慧 植物的根係,是連接大地與天空的生命橋梁。它們不僅是吸收水分和養分的器官,更是與土壤環境進行深度互動的關鍵。本章將聚焦於植物根係及其在土壤生態係統中的角色。我們將深入瞭解不同植物根係的形態、結構和功能差異,以及它們如何根據土壤環境進行適應性演變。 您將理解,根係不僅僅是被動地吸收,它們還會主動地分泌大量的化閤物,如有機酸、糖類、酶等。這些根係分泌物是如何影響土壤微生物的組成和活性?它們又是如何促進土壤團粒結構的形成,改善土壤通透性?我們還將探討根係與土壤微生物之間的“語言”,植物如何通過根係分泌物“招募”有益微生物,並與之建立互惠互利的共生關係。 本書將深入分析植物根係活動對土壤養分循環、水分保持、土壤改良等方麵的貢獻。我們還會探討如何通過閤理的種植方式、輪作、間作等,來優化根係生長環境,提升根係活力,從而間接促進土壤有機質的積纍和土壤健康。從微觀的根毛吸附,到宏觀的根係固持,您將看到植物如何以自身的存在,積極地參與土壤的構建與更新。 第四章:自然的饋贈——可持續的土壤滋養之道 在認識瞭土壤有機質、微生物和根係的內在聯係後,本章將轉嚮實踐,探索那些尊重自然規律、實現可持續土壤滋養的路徑。我們不會提供單一的“萬能藥”,而是呈現一係列經過實踐檢驗、具有智慧的模式。 我們將迴顧那些被曆史證明行之有效的傳統農業智慧,例如堆肥、綠肥、秸稈還田等。這些看似古老的方法,在科學的視角下,其背後的原理卻是對土壤生態係統最溫柔的嗬護。我們將深入分析這些技術如何科學地增加土壤有機質,如何豐富土壤微生物多樣性,以及如何減少對外源投入的依賴。 同時,本書也將介紹現代農業在土壤保育方麵的創新實踐,例如保護性耕作、覆蓋作物種植、有機農業模式等。我們將探討這些方法如何最大程度地減少對土壤結構的破壞,如何通過多樣的植物群落構建,形成更加穩定的土壤生態。我們還將分析不同區域、不同作物類型下,適閤的土壤滋養模式,強調因地製宜、科學選擇的重要性。 本書將強調,土壤的健康並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個持續投入、悉心嗬護的過程。它需要我們從“榨取”的心態轉變為“滋養”的理念,將土地視為閤作夥伴,而非簡單的生産工具。通過對這些可持續模式的深入解讀,您將獲得一套指導實踐的智慧,為培育肥沃的土地,收獲健康自然的饋贈,奠定堅實的基礎。 結語:傾聽大地的低語,共繪肥沃的未來 在旅程的終點,我們並非結束探索,而是開啓新的篇章。本書希望激發的,是對土地更深層次的理解與敬畏,是對自然力量的更充分信任與運用。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承載著我們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希望。通過理解它的生命律動,尊重它的內在秩序,我們就能與之和諧共生,創造一個更加綠色、健康、豐饒的世界。 這本書,獻給每一位熱愛土地、關心食物來源、渴望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人們。讓我們一同傾聽大地的低語,用智慧和行動,共同繪製一片更加肥沃、充滿生機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