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需印刷] 中国历朝气候变化

[按需印刷] 中国历朝气候变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葛全胜 著
图书标签:
  • 气候变化
  • 中国历史
  • 历朝历代
  • 按需印刷
  • 环境史
  • 气象学
  • 历史地理
  • 自然灾害
  • 中国气候
  • 科学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科学出版社旗舰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297532
商品编码:10673989496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6-01-14
页数:720
字数:907

具体描述


内容介绍

图书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历朝气候变化
ISBN:9787030297532
著者:葛全胜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POD版定价:225元
正文语言:中文
装帧:平装
开本:16
页数:720
字数:907000

内容简介


《中国历朝气候变化》首先系统总述了史前及过去2000年两个时段,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中国的气候变化状况及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然后,就中国过去2000年的各个朝代,详细阐述了温度、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水文、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以及人类系统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各领域因气候变化的影响而产生的适应性变化。

目录


自序
第*章 史前中国气候变化
第*节 第四纪以来全球气候变化
一、第四纪冰期一间冰期气候旋回
二、全新世全球气候变化
第二节 第四纪中国气候变化
一、现代季风气候的形成与演变
二、冰期一间冰期旋回在中国的表现
三、末次盛冰期中国气候格局
第三节 全新世中国气候变化
一、气候变化的阶段性
二、千年周期与突变
三、大暖期气候格局
第二章 夏商周:大暖期后及其延伸
第*节 气候变化基本特征
一、4.2~4.0kaBP气候事件
二、夏一早商暖期(4.0~3.5kaBP)
三、中商冷期(3.5~3.3kaBP)
四、殷墟暖期(3.3~3.1kaBP)
五、商末周初气候突变(3.1~3.0kaBP)
六、西周早期暖期(3.0~2.85kaBP)
七、西周中晚期冷期(2.85~2.7ka。BP)
八、春秋暖期(公元前770~前476)
九、战国温凉(公元前475~前221)
第二节 气候变化与夏商周文明演进
一、中原周围地区新石器文化的衰落(4.2~4.0kaBP)
二、大禹治水(约4.0ka。BP)
三、夏朝建立(约4.0kaBP)
四、中商不稳定与殷人屡迁(3.5~3.3kaBP)
五、周克商及长江流域青铜文明衰落(3050aBP)
六、西周灭亡(2.85~2.7kaBP)
第三节 冷抑暖扬的文明韵律
第三章 过去2000年全球温度变化
第*节 过去2000年北半球温度变化
第二节 过去2000年南半球温度变化
第三节 过去2000年南北半球温度变化的异同
第四节 过去2000年温度变化重建结果的不确定性
第四章 秦汉以来中国气候变化基本特征
第*节 温度变化
一、总体特征
二、区域特征
三、中世纪暖期与小冰期
四、温度变化重建结果的不确定性分析
第二节 干湿(降水)变化
一、东部季风区
二、西部地区
三、干湿变化周期与突变
第五章 过去2000年气候变化与中国社会发展
第*节 气候变化与农业经济
一、对宜农土地的影响
二、对作物兴废与耕作制度的影响
三、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
第二节 气候变化与社会动乱
一、历史战事的统计特征
二、气候变化对历史战事的影响
第三节 气候变化与人口增减、迁徙
一、人口数量变化
二、人口迁徙
第四节 气候变化与游牧民族的兴衰迁徙
一、游牧民族与中原王朝的关系
二、气候变化对游牧民族迁徙的影响
第五节 气候变化与中原王朝的兴衰
一、中原王朝“治乱”分期及其特点
二、气候变化对中原王朝兴衰的影响
第六章 秦汉:六合春煦的朝代
第*节 冷暖变化
一、东中部地区
二、西北地区
三、青藏高原
第二节 干湿变化
一、华北地区
二、华中地区
三、华南地区
四、西北地区
五、西南地区
第三节 水体与植被的变化
一、水体
二、植被
第四节 农业系统的变化
一、灌溉工程的兴衰
二、种植业结构的变化
三、粮食亩产的变化
四、耕地面积的变化
五、粮食价格
第五节 政局治乱和人口变化
一、政局治乱
二、人口变化
第七章 魏晋南北朝:徘徊于霜霾下的乱世
第*节 冷暖变化
一、东中部地区
二、西部地区
第二节 干湿变化
一、时间特征
二、分布格局
第三节 水体和植被的变化
一、水体
二、植被
第四节 农业系统的变化
一、农牧交错带推移
二、粮食亩产波动
三、粮价变化
四、麦菽南移
五、农业生产技术进步
第五节 人口、战争的变化
一、人口增减与迁徙
二、战争多寡与南北朝战术
第六节 寒食散兴衰、北魏迁都、楼兰古国衰败
一、寒食散服用兴衰
二、北魏迁都洛阳
三、楼兰古国衰败
第八章 隋唐:盛世悄随流火去
第*节 温度变化
一、隋初至中唐(公元581~740):气候温暖
二、唐朝中后期(公元741~907):气候转冷
第二节 干湿变化
一、东中部地区
二、西部地区
第三节 水体和植被的变化
一、水体,
二、植被
第四节 农业系统的变化
一、水利工程
二、种植制度
三、收成
四、粮价
第五节 人口变化、经济重心南移
一、人口变化
二、经济重心南移
第六节 战争、疆域盈缩
一、战争
二、疆域盈缩
第九章 北宋:暖干的朝代
第*节 冷暖、干湿基本特征
一、冷暖变化
二、干湿变化
第二节 植被变化与黄河迁徙
一、植被变化
二、黄河迁徙
第三节 水域变化与海塘兴修
一、水域变化
二、海塘工程兴修
第四节 农业的变化
一、小麦和甘蔗的种植
二、占城稻的引进
三、牛疫的发生与传播
第五节 熙宁变法、民变、西夏兴亡
一、熙宁变法
二、民变
三、西夏兴亡
第十章 南宋、元代:中世纪暖期向小冰期的转变
第*节 冷暖、干湿基本特征
一、冷暖变化_
二、干湿变化
三、中世纪暖期向小冰期转变
第二节 江南农业的变化
一、占城稻的推广和江南水利田开发
二、稻麦二熟制的推广
第三节 人口变化、经济重心南移
第四节 蒙古帝国西征和衰落
一、西征
二、衰落
第五节 元代禁酒
第十一章 明朝:小冰期前半段
第*节 冷暖变化
一、东中部地区
二、西部地区
第二节 干湿变化
一、时间特征
二、空间格局
第三节 水文、植被变化
一、水文变化
二、植被变化
第四节 农业系统的变化
一、农业种植制度与结构
二、农牧交错带北界
三、粮食收成
四、粮价
第五节 疫病、战乱、人口变化
一、疫病
二、战乱
三、人口变化
第六节 中医、避灾祭祀
一、中医
二、避灾祭祀
第十二章 清朝:寒冷的朝代
第*节 温度和降水基本特征
一、温度变化
二、降水变化
第二节 极端气候事件
一、旱涝灾害
二、高温、严冬等其他气候灾害
三、光绪“丁戊奇荒
第三节 水域、植被的变化
一、水域
二、植被
第四节 柑橘和双季稻种植
一、柑橘种植的衰落
二、双季稻的推广
第五节 农业收成和粮价
一、农业收成
二、粮价
第六节 清朝后期社会动荡
一、太平天国运动
二、其他农民起义(捻军、西北回民和义和团)、辛亥革命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一天干地支对照表
附录二中国历朝起止时间表
附录三缩略语
附录四秦汉以来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图
图版


暂时没有目录,请见谅!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您提供的书名《[按需印刷] 中国历朝气候变化》的图书简介,内容将聚焦于不包含该书内容的、其他相关的历史、地理或气候学主题,并力求自然流畅,避免任何人工智能写作的痕迹。 --- 图书简介:重塑历史的河流:长江中下游地区古代水利工程与社会变迁研究 引言:被遗忘的水脉与文明的兴衰 中华文明的摇篮,长江中下游地区,其兴衰荣辱始终与水系息息相关。本书并非探讨宏观的气候波动,而是深入聚焦于一个更具体、更微观的领域:古代长江中下游地区(涵盖长江流域及太湖流域)水利工程的技术演进、管理模式及其如何深刻地塑造了区域内的社会结构、经济形态乃至军事防御体系。 我们试图穿透历史的迷雾,不再将水视为一种无力的自然馈赠,而是将其视为一种被人类群体性力量所驯服、组织和利用的“技术实体”。本书将详细描绘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宋元时期,这一地区水利活动如何成为社会组织能力的试金石。 第一部分:史前至先秦:早期的驯服与部落的集结 本部分考察长江中下游地区原始社会向早期国家形态过渡阶段,人类如何开始系统性地管理水体。 一、初识洪水:稻作农业的适应性挑战 长江中下游地区独特的湿润气候和频繁的季风降雨,使得洪水成为决定生存的首要因素。本书将分析特定考古遗址(如良渚文化、石峁文化晚期遗存)中出现的蓄水设施、早期堤防雏形,以及其与聚落选址之间的辩证关系。这并非单纯的气候影响记录,而是对早期工程实践的类型学分析。我们关注的是:在缺乏先进测量工具的情况下,古代先民如何通过经验积累,确定了基础的“防洪阈值”。 二、礼制与水权:早期社会权力的物化 进入夏商周之际,水利工程不再仅仅是生存需要,它开始成为政治权威的象征。本书将通过解读甲骨文和金文中关于“水役”、“沟洫”的记载,结合《禹贡》中对江汉淮夷地区的描述(侧重其地理功能而非气候推测),探讨水权(Water Rights)在早期权力分配中的核心地位。例如,楚国在江汉平原的扩张中,其水利管理体系是如何整合当地非汉族群体的劳动力,形成稳定的统治基础。 第二部分:秦汉至魏晋南北朝:国家动员与大运河的雏形 从大一统王朝建立开始,水利工程的管理力度和规划尺度都发生了质的飞跃。 一、郡县制下的水利网络重构 秦汉帝国面临的首要挑战是如何将广阔而松散的南方地区有效地纳入中央管控。本书详细考察了汉代在长江中游(如荆州地区)和下游(如会稽郡)兴建的大型灌溉系统。我们着重分析了国家强制力如何突破地方宗族的阻碍,统一了水系规划标准,并建立了相对成熟的“沟、渠、塘、堰”四位一体的维护体系。这部分的重点是行政管理学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而非记录某一年份的雨量。 二、战乱中的水利遗弃与重建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长期分裂,导致南方水利设施遭受严重破坏。本书将对比南北方在水利哲学上的差异:北方政权侧重于恢复或新建大型河堤以保障漕运(如隋朝大运河的先导工程),而南方士族则更依赖于私家塘坝和小型圩田的精细化管理。这种差异反映了不同政权对劳动力控制能力和资源投入意愿的根本区别。 第三部分:隋唐至宋代:技术巅峰与社会后果 唐宋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进入了农业和商业的高峰期,水利技术也随之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成熟阶段。 一、圩田革命:人地关系的深度耦合 本书将重点解析宋代在太湖流域爆发的“圩田”(或称“垸田”)技术革命。圩田技术通过层层圈围,将低洼的沼泽地变为高产良田,这标志着人类对水环境的改造进入了“精细化”和“多层级”的阶段。我们运用工程学原理,分析了宋代水闸、涵洞和分水堤的设计优化,并将其与当时的人口压力、赋税制度挂钩,探讨高产农业带来的社会阶层固化问题。 二、漕运与防御:水路的双重使命 唐宋的经济命脉严重依赖江南的粮食运输。本书细致梳理了国家如何投资于长江干流和主要支流的航道疏浚、危石清除和航标设置。同时,宋代在长江沿岸(如江州、采石矶)建立的众多水上防御工事,展示了水利设施如何被直接整合到军事防御体系中,成为抵御北方入侵的天然屏障。我们分析的重点是工程技术在不同国家职能中的适用性转变。 结论:水利遗产的物质性与历史延续性 本书总结道,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水利工程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它记录了不同时代治理者对自然资源的理解深度和对劳动力资源的组织能力。这些具体的工程遗存,而非抽象的气候模型,才是理解该区域历史连续性的关键。它揭示了:人类的工程智慧如何在特定地理环境下,成为社会组织结构最坚实的骨架。 本书适合对象: 历史地理学、古代工程技术史、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者,以及对南方水乡文明起源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本书提供了一套全新的、侧重于“人类能动性”而非“自然决定论”的视角来审视中国古代文明的物质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到《中国历朝气候变化》这个书名,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无数个关于农业文明与自然力量之间拉锯战的画面。从“五谷不分”的传说时代,到精耕细作的农耕帝国,中国的历史几乎就是一部与土地和气候斗争的历史。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将如此宏大且抽象的气候数据,转化为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历史叙事?比如,书中是否会描绘出某个朝代因为连续的干旱,导致民不聊生,百姓不得不背井离乡,最终引发了大规模的动乱,甚至成为王朝覆灭的导火索?我又会思考,在那些气候相对温和、风调雨顺的时期,是否也孕育了经济的繁荣、文化的昌盛?书名中的“历朝”二字,更是激发了我对时间跨度的想象,它意味着我们将跟随作者的笔触,穿越数千年,亲历不同朝代的气候变迁,感受那份来自自然的无形力量如何悄无声息地改变着人类文明的轨迹。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气候变化是如何影响中国古代的粮食产量,进而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和军事力量的。而且,在信息技术不发达的古代,人们是如何感知和记录气候变化的?书中是否会提及一些古老的观测方法或者历史文献中关于气候异常的记载?这些细节都将极大地丰富我对中国古代社会运行机制的理解。

评分

《中国历朝气候变化》这个书名,让我眼前一亮,脑海中瞬间涌现出许多关于“天时”与“人事”相结合的思考。我们常说“时势造英雄”,但“时势”之中,气候无疑是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位置。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在于它能否提供一种将气候数据与历史事件进行严谨关联的方法论。比如,书中是否会通过分析地质资料、冰芯数据,甚至是历史文献中的气候异常记载(如洪水、旱灾、霜冻等),来构建出一套相对准确的中国历代气候变化序列?然后,再将这个序列与各个朝代的政治稳定性、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变动趋势,甚至是文化艺术的繁荣程度进行比对分析。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如何论证气候变化对具体历史事件的因果影响的。例如,某个朝代的衰落,是否真的能追溯到某个时期由气候剧烈变化引发的粮食危机和社会动荡?反之,在气候条件优越的时期,又有哪些社会现象和文化成就与此息息相关?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提供历史知识,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思考历史的新框架,让我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并非孤立的事件,而是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共同演进的复杂过程。

评分

《中国历朝气候变化》这个书名,立刻勾起了我对于历史背后隐藏驱动力的深思。我们总是习惯于关注人事的纷繁复杂,却容易忽略那些更古老、更基础的自然力量。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跨学科的视角,将气候科学与历史学深度融合。我想要了解,作者是如何收集和分析历代气候数据的?是依靠地质学、古气候学等学科的证据,还是对史料中关于气候异常的零散记载进行系统梳理?我尤其感兴趣的是,书中是否能够具体地剖析某一个朝代的兴衰,是如何受到气候变化的直接或间接影响的。例如,书中是否会探讨,某个时期连续的丰收是否为某个朝代的繁荣奠定了经济基础?又或者,突如其来的极端气候事件,是否成为压垮某个摇摇欲坠的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罗列数据和事件,更能提供一种严谨的逻辑分析,解释气候变化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我期待在这本书中,看到气候作为一种重要的环境因素,是如何深刻地塑造了中国的地理格局、经济模式,乃至社会文化,从而为理解中国历史提供一个更加立体、多元的视角。

评分

在《中国历朝气候变化》这个书名映入眼帘的瞬间,我便开始畅想书中可能描绘的壮丽画卷。我总觉得,许多历史的转折点,那些看似“天意”的兴衰更迭,背后往往隐藏着深刻的自然原因。本书将目光聚焦在气候变化上,这无疑是一个极具开拓性的选题。我非常好奇,书中将如何描绘不同时期,中国大地上气候特征的鲜明差异。是某个时期,北方草原的气候变得更加干旱,迫使游牧民族南下,从而引发边境冲突,动摇王朝根基?还是某个时期,南方地区雨水充沛,农业产量大幅提升,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通过生动形象的案例,展示气候变化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普通人的生活。比如,严寒的冬天如何让人们勒紧裤腰带,炎热的夏季又如何影响了人们的作息和农事活动。而且,历史文献中那些关于“天象异变”、“祥瑞”、“灾祸”的记载,是否也会被这本书赋予科学的解读,与气候变化联系起来?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新的历史研究之门,让我能够看到一个与自然环境更加紧密相连的中国古代社会,一个在气候的宏观调控下,充满生机与挑战的人类文明。

评分

这本《中国历朝气候变化》的书名,着实引起了我极大的好奇心。一直以来,历史课本上对朝代兴衰的叙述,往往侧重于政治斗争、经济政策、军事征伐,而对于影响深远的自然环境因素,尤其是气候变化,似乎着墨不多。我常常在想,那些看似突如其来的农民起义、王朝更迭,是否也与土地的干旱、洪涝,或是连年的严寒酷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气候变迁是塑造历史进程的隐形推手,那么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解读那些熟悉又陌生的历史事件。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梳理从上古时期到近现代,中国各地气候在不同朝代呈现出的波动特征,比如,是否在某个朝代出现了显著的升温或降温期?这些气候变化又是如何与当时的农业生产、人口分布,甚至是民族迁徙等重大事件相互作用的?我特别感兴趣的是,书中是否会结合具体的考古发现,比如古地质样本、动植物遗迹等,来佐证气候变化的推断,让历史的叙述更加立体和可信。同时,我也希望能了解到,古人对于气候变化的应对策略,以及这种应对是否也反过来影响了他们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具深度和广度的历史研究方向,它将气候的宏观视角引入了微观的历史细节,这本身就是一种令人振奋的尝试。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