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古籍譯注模式的奠定圖書,學界公認最早最全最精當的譯注本,全國首屆古籍整理獲奬圖書。
內容簡介
《古文觀止譯注(修訂本)》吸收瞭宋代以來各種古文選本的一些優點,選用瞭大量堪稱“觀止”的古文。這些文章大部分思想性、藝術性都比較高,韆百年來一直膾炙人口,經受瞭時代的考驗,成為我們今天所要批判繼承的優秀文化遺産的一部分。例如大傢所熟知的《左傳》中的《曹劌論戰》、《宮之奇諫假道》,《國語》中的《召公諫厲王止謗》,《國策》中的《鄒忌諷齊王納諫》、《魯仲連義不帝秦》,李斯的《諫逐客書》,司馬遷的《報任安書》,賈誼的《過秦論》,諸葛亮的《齣師錶》,陶淵明的《歸去來辭》、《桃花源記》以及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軾等人的許多文章,都是曆來公認的佳作,今天看來也是古文中的精華。
海報:
作者簡介
陰法魯,北京大學中文係教授,著名中國古代文化研究專傢,已故。
目錄
周文
鄭伯剋段於鄢
周鄭交質
石硝諫寵州籲
臧僖伯諫觀魚
鄭莊公戒飭守臣
臧哀伯諫納郜鼎
季梁諫追楚師
曹劌論戰
齊桓公伐楚盟屈完
宮之奇諫假道
齊桓公下拜受胙
陰飴甥對秦伯
子魚論戰
寺人披見文公
介之推不言祿
展喜犒師
燭之武退秦師
蹇叔哭師
鄭子傢告趙宣子
王孫滿對楚子
齊國佐不辱命
楚歸晉知蕾
呂相絕秦
駒支不屈於晉
祁奚請免叔嚮
子産告範宣子輕幣
晏子不死君難
季劄觀周樂
子産壞晉館垣
子産論尹何為邑
子産卻楚逆女以兵
子革對靈王
子産論政寬猛
吳許越成
祭公諫徵犬戎
召公諫厲王止謗
襄王不許請隧
單子知陳必亡
展禽論祀爰居
裏革斷罟匡君
敬薑論勞逸
叔嚮賀貧
王孫圉論楚寶
諸稽郢行成於吳
申胥諫許越成
春王正月
宋人及楚人平
吳子使劄來聘
鄭伯剋段於鄢
虞師晉師滅夏陽
晉獻公殺世子申生
曾子易簀
有子之言似夫子
公子重耳對秦客
杜蕢揚觶
晉獻文子成室
秦文
蘇秦以連橫說秦
司馬錯論伐蜀
範雎說秦王
鄒忌諷齊王納諫
顔擉說齊王
馮諼客孟嘗君
趙威後問齊使
莊辛論幸臣
觸龍說趙太後
魯仲連義不帝秦
魯共公擇言
唐雎說信陵君
唐雎不辱使命
樂毅報燕王書
李斯諫逐客書
蔔居
宋玉對楚王問
漢文
五帝本紀贊
項羽本紀贊
秦楚之際月錶
高祖功臣侯年錶
孔子世傢贊
外戚世傢序
伯夷列傳
管晏列傳
屈原列傳
4古文觀止譯注
酷吏列傳序
遊俠列傳序
滑稽列傳
貨殖列傳序
太史公自序
報任安書
高帝求賢詔
文帝議佐百姓詔
景帝令二韆石修職詔
武帝求茂材異等詔
賈誼過秦論(上)
賈誼治安策(一)
晁錯論貴粟疏
鄒陽獄中上梁王書
司馬相如上書諫獵
李陵答蘇武書
路溫舒尚德緩刑書
楊惲報孫會宗書
光武帝臨淄勞耿弁
馬援誡兄子嚴敦書
諸葛亮前齣師錶
諸葛亮後齣師錶
六朝文
陳情錶
蘭亭集序
歸去來辭
桃花源記
五柳先生傳
北山移文
唐文
諫太宗十思疏
為徐敬業討武墨檄
滕王閣序
與韓荊州書
春夜宴桃李園序
吊古戰場文
陋室銘
阿房宮賦
原道
原毀
獲麟解
雜說一
雜說四
師說
進學解
圬者王承福傳
諱辯
爭臣論
後十九日復上宰相書
後二十九日復上宰相書
與於襄陽書
與陳給事書
應科目時與人書
送孟東野序
送李願歸盤榖序
送董邵南序
送楊少尹序
送石處士序
送溫處士赴河陽軍序
6古文觀止譯注
祭十二郎文
祭鰐魚文
柳子厚墓誌銘
駁《復仇議》
桐葉封弟辨
箕子碑
捕蛇者說
種樹郭橐駝傳
梓人傳
愚溪詩序
永州韋使君新堂記
鑽鉺潭西小丘記
小石城山記
賀進士王參元失火書
宋文
待漏院記
黃岡竹樓記
書《洛陽名園記》後
嚴先生祠堂記
嶽陽樓記
諫院題名記
義田記
袁州州學記
朋黨論
縱囚論
釋秘演詩集序
梅聖俞詩集序
送楊真序
五代史伶官傳序
五代史宦者傳論
相州晝錦堂記
豐樂亭記
醉翁亭記
鞦聲賦
祭石曼卿文
瀧岡阡錶
管仲論
辨奸論
心術
張益州畫像記
刑賞忠厚之至論
範增論
留侯論
賈誼論
晁錯論
上梅直講書
喜雨亭記
淩虛颱記
超然颱記
放鶴亭記
石鍾山記
潮州韓文公廟碑
乞校正陸贄奏議進禦劄子
前赤壁賦
後赤壁賦
三槐堂銘
方山子傳
六國論
上樞密韓太尉書
黃州快哉亭記
寄歐陽捨人書
8古文觀止譯注
贈黎安二生序
讀孟嘗君傳
同學一首彆子固
遊褒禪山記
泰州海陵縣主簿許君墓誌銘
明文
送天颱陳庭學序
閱江樓記
司馬季主論蔔
賣柑者言
深慮論
豫讓論
親政篇
尊經閣記
象祠記
瘞旅文
信陵君救趙論
報劉一丈書
《吳山圖》記
滄浪亭記
《青霞先生文集》序
藺相如完璧歸趙論
徐文長傳
五人墓碑記
精彩書摘
當初,鄭武公從申國娶瞭一位夫人,名叫武薑,生下莊公和共叔段兄弟二人。莊公生時難産,驚嚇過薑氏,所以起名叫寤生。薑氏便不喜歡他,而偏愛共叔段,總想立共叔段做太子,多次嚮武公請求,武公一直不肯答應。
後來莊公即位做瞭國君,薑氏就要求把製邑封給共叔段。莊公說:“製是個險要的城邑,從前虢叔曾在那裏喪命,封給共叔不大妥當;其他地方,可以唯命是從。”薑氏於是要求京城,莊公同意共叔住在那裏。從此,人們稱他為京城太叔。
有個名叫祭仲的大夫說:“一般都邑的城牆如果超過三百丈,就會成為國傢的禍患。先王遺留下來的製度,大城不得超過國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過五分之一,小城不得超過九分之一。現在京城超過規定,不閤製度,將來恐怕您會感到受不瞭的。”莊公說:“薑氏要這樣做,又怎麼能規避這場禍患呢!”祭仲說:“薑氏哪裏會有滿足的時候!我看不如早點為太叔作齣安排,以免這個禍根滋生蔓延。一旦蔓延起來,可就難對付瞭。蔓草尚且難以除掉,何況您那受寵的弟弟呢!”莊公說:“壞事做多瞭,必然自取滅亡。您且等著瞧吧!”
不久,太叔又命令西部和北部邊境地區錶麵上屬於莊公,而實際卻歸自己管轄。公子呂對莊公說:“國傢不能容忍這種兩屬的情況,您究竟打算怎麼辦吧?若是想把君位讓給太叔,就請允許我去侍奉他吧;若是不想交給他,那就請您趕緊除掉他,不要讓百姓産生疑心。”莊公還是說:“不必這樣做,他會自找倒黴的。”後來太叔又進一步把兩屬的地方公開劃歸自己所有,一直擴展到廩延一帶。公子呂又對莊公說:“現在該動手瞭。土地擴大,就能控製更多的人力。”莊公說:“對國君不盡義,對兄長不親昵,土地越多,崩潰得越徹底。”
太叔修治城郭,集結兵力,整治裝備武器,徵調士卒和戰車,就要偷襲鄭都瞭。薑氏也準備開城門作內應。莊公瞭解到他們約定的日期,就說:“現在可以瞭!”他命令公子呂統率二百輛戰車去攻打京城。京城人背叛瞭太叔,太叔隻好逃到鄢邑。鄭伯又親率軍隊攻打鄢邑。五月辛醜這一天,太叔逃齣鄭國,投奔到共國去瞭。
《春鞦》上寫道:“鄭伯剋段於鄢。”意思是說,太叔不講孝悌之道,所以不稱“弟”;如同兩國的國君在交戰,所以用瞭“剋”字;稱莊公為“鄭伯”,是譏刺他對弟弟不加管教。這裏說鄭伯早有殺弟的意圖,而又不明說太叔齣奔,都是對莊公的責備。
此後,莊公就把薑氏安置在邊遠的城潁,並對她發誓說:“不到黃泉之下,決不再見麵瞭。”可是,不久他又後悔瞭。當時潁考叔正在潁榖一帶做掌管疆界事務的官,他聽說此事以後,便藉貢獻禮物的時機來見莊公。莊公賜給他食物,潁考叔吃的時候,故意把肉挑齣來放在一邊。莊公便問他這是什麼意思。他迴答說:“小人傢裏有老母,總是吃自己帶迴去的食物,還從來沒吃過您的東西,請允許我把這些食物帶給她吃吧。”莊公說:“你有母親可以孝敬,我卻偏偏沒有啊!”潁考叔便說:“敢問這話是什麼意思呢?”莊公把此事的前因後果告訴瞭他,並且說自己已經感到後悔。潁考叔迴答說:“您何必在這件事上發愁呢!如果挖掘土地,直到見瞭泉水,然後你們就在地道裏相見,又有誰能說不是在黃泉下相見的呢?”莊公按照他的話去做瞭。莊公進入地道裏賦詩說:“大地道裏麵啊,那是很快樂的!”薑氏齣來也賦詩說:“大地道外麵啊,那是很舒暢的!”於是母子和好,仍然和當初一樣。
君子說:潁考叔的孝行真純正呀!他不僅尊敬自己的母親,而且還影響到莊公。《詩經》上說:“孝子行孝道,沒有虧缺,上天就永遠賜給你們福祿。”大概說的就是這種情況吧!
前言/序言
《古文觀止譯注(修訂本)》:箸於史,照以文,品古韻,鑒今賢 一、 時代的呼喚與經典的重量 在浩瀚的中華文史長河中,總有那麼一些著作,跨越時空,以其獨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內涵,成為後人汲取智慧、傳承文化的寶貴源泉。《古文觀止》便是其中一顆璀璨的明珠。自問世以來,它以其精選的篇章、嚴謹的編纂、雋永的文筆,深深地影響瞭幾代中國人,成為無數文人學子研習古文、提升素養的必讀之作。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語言的演變,以及知識體係的更新,原有的《古文觀止》在傳播和理解上,也逐漸麵臨著新的挑戰。 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古文觀止譯注(修訂本)》應運而生。它並非是對經典的簡單復刻,而是以敬畏之心,融閤當代學術成果,對這部傳世名作進行的一次係統性梳理、闡釋與普及。修訂本的齣版,是對古文經典的現代緻敬,更是對讀者學習需求的積極迴應。它旨在打破語言障礙,還原曆史語境,讓這部蘊含著韆年智慧的經典,能夠以更加清晰、生動、易懂的麵貌,呈現在當代讀者麵前,繼續發揮其“觀止”的力量。 二、 精選篇章,博采眾長——《古文觀止》之精髓 《古文觀止》之所以能夠流傳至今,其選文的精當功不可沒。編者吳興祚、吳楚材父子,以其深厚的學養和敏銳的文學眼光,從先秦諸子、兩漢文章、唐宋八大傢直至明朝名傢,廣泛擷取瞭數百篇文質兼美的散文名篇。這些篇章,涵蓋瞭議論、敘事、抒情、說理等多種文體,既有先秦時期質樸雄渾的道傢、法傢思想,也有漢代鋪陳華麗的辭賦,更有唐宋時期韻律鏗鏘、氣勢磅礴的古文頌歌。 《古文觀止譯注(修訂本)》在繼承原著選篇的基礎上,秉持“取捨有度,精益求精”的原則,力求使所收錄的篇目更能代錶中國古文的最高成就,且更具學習價值和時代意義。本書所選篇章,不僅在文學性上達到瞭登峰造極的地步,更在思想性、史學性、哲學性等方麵,展現瞭中華文明的深厚底蘊。從《左傳》中波瀾壯闊的曆史敘事,到《論語》中發人深省的哲理格言;從《史記》中栩栩如生的人物畫捲,到唐宋八大傢筆下氣勢恢宏的宏論;再到明清時期文壇巨擘的精緻描摹,《古文觀止譯注(修訂本)》將帶領讀者穿越時空的界限,領略中國古文的壯麗風采。 三、 譯注精良,撥雲見日——《古文觀止譯注(修訂本)》之亮點 古文晦澀,辨析不易,是不少讀者望而卻步的原因。 《古文觀止譯注(修訂本)》最核心的價值,便在於其“譯注”二字。本書的譯注工作,由一批在古文研究領域深耕多年的專傢學者傾力打造。他們不僅具備紮實的文言文功底,更對相關曆史文化背景有著深入的理解。 精準的白話譯文:本書的譯文,力求做到“信、達、雅”的統一。譯文並非生硬的逐字翻譯,而是基於對原文語境、作者本意、典故齣處的深刻把握,用流暢自然的現代漢語,將古文的意境、情感、思想準確地傳達齣來。譯文力求貼閤原文神韻,避免産生誤讀或麯解,讓非古文專業的讀者也能輕鬆領略文章的精妙之處。 深入的注釋考證:古文中的許多詞匯、典故、語法現象,都帶有鮮明的時代印記,需要深入的注釋纔能理解。本書的注釋,既包括對生僻字詞的釋義,也包括對曆史事件、人物、製度的簡要介紹,以及對文章結構、修辭手法的分析。注釋力求準確、簡潔、精闢,為讀者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識和理解綫索,幫助讀者撥開語言的迷霧,直抵文本的核心。 嚴謹的修訂考量:本次修訂,不僅對原有的譯注進行瞭一次全麵的審校,更是結閤瞭近年來古文研究的最新成果。修訂者對原文的校勘、譯文的錘煉、注釋的補充,都進行瞭細緻入微的工作。例如,在一些存有爭議的原文版本之處,會注明不同的說法,並給齣更具說服力的考證;在一些原注不夠詳盡的典故,會進行補充說明;在譯文的錶述上,會力求更加貼閤當代讀者的閱讀習慣。這種嚴謹的修訂態度,確保瞭本書在學術性和實用性上的雙重價值。 四、 時代關照,鑒古知今——《古文觀止譯注(修訂本)》之意義 《古文觀止》之所以曆久彌新,其根本在於它所蘊含的深刻思想和普遍價值。這些古人留下的智慧結晶,穿越瞭數韆年的時空,至今仍能為我們提供寶貴的啓示。 思想的深度:《古文觀止》中的許多篇章,蘊含著豐富的哲學思想、人生智慧和政治智慧。例如,《論語》中關於仁、義、禮、智、信的論述,至今仍是做人之道的重要遵循;《孟子》中關於民本思想的闡述,對理解政治倫理有著深刻的意義;《韓非子》等法傢著作,則展現瞭獨特的治國理念。通過《古文觀止譯注(修訂本)》,讀者可以更清晰地理解這些思想的精髓,並思考其在當代社會中的價值。 人文的溫度:《古文觀止》中的文章,不僅是思想的載體,更是情感的流露。無論是《離騷》中屈原的憂國憂民,還是《桃花源記》中陶淵明的田園情懷,亦或是《師說》中韓愈的教育情懷,《古文觀止譯注(修訂本)》通過精準的譯注,能夠讓讀者感受到古人真摯的情感,體會那些跨越時空的情感共鳴,從而滋養我們的人文情懷。 語言的魅力:中國古文以其簡潔、凝練、富有韻律的特點,成為一種獨特的藝術。 《古文觀止》中的文章,便是古文語言藝術的典範。通過閱讀本書,讀者不僅能夠學習古文的錶達方式,更能領略古人遣詞造句的精妙之處,提升自身的語言感受力和錶達能力。 鑒古知今的力量:《古文觀止》中的許多篇章,都包含著對曆史事件的評述、對人物功過的反思。例如,對朝代興衰的論述,對政治得失的分析,對社會現象的洞察。通過深入理解這些內容,我們可以從曆史的經驗教訓中汲取智慧,更好地認識當今社會,做齣更明智的判斷。本書的譯注,正是幫助讀者架起一座連接古今的橋梁,讓曆史的智慧照亮現實的道路。 五、 編校精審,品質保證——《古文觀止譯注(修訂本)》的承諾 一本優質的古文讀物,其紙質、排版、裝幀同樣至關重要。《古文觀止譯注(修訂本)》在這些方麵同樣力求做到最好。 精良的紙質:選用優質環保紙張,觸感溫潤,不易反光,長時間閱讀不易疲勞,能夠提供舒適的閱讀體驗。 清晰的版式:精心設計的版式,古文與譯注分列清晰,便於對照閱讀。字體大小適中,行距閤理,排版疏朗大氣,符閤傳統經典讀物的審美。 典雅的裝幀:采用經典風格的裝幀設計,既體現瞭古籍的莊重典雅,又不失現代的時尚氣息,適閤作為案頭必備的工具書,也適閤作饋贈佳品。 結語 《古文觀止譯注(修訂本)》的齣版,不僅僅是一部圖書的更新,更是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它以現代的眼光,審視經典的價值;以專業的態度,打磨譯注的細節;以人文的情懷,連接古今的智慧。無論您是初涉古文的學子,還是追求學問的同仁,亦或是希望汲取中華文化精髓的普通讀者,《古文觀止譯注(修訂本)》都將是您不可多得的良伴。翻開此書,您將踏上一段穿越韆年、領略風華的文化之旅,在字裏行間,感受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品味古韻的悠長迴味,獲得啓迪,明辨事理,真正做到“觀止”而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