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误解了这个世界》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第1版 (2015年12月1日)
平装: 222页
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用纸:轻型纸
条形码: 9787535484918
商品尺寸: 23.2 x 16.4 x 1.6 cm
商品重量: 399 g
《愿你的世界里,有*皎洁的月光》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第1版 (2016年1月1日)
平装: 312页
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条形码: 9787569903492
商品尺寸: 22.6 x 16.6 x 1.8 cm
商品重量: 440 g
《我们误解了这个世界》是学者周国平与济群法师的一系列深度对谈。
两人从各自专研的领域出发,围绕内在自由与外在自由、命运的可变与不可变、人生的苦与乐、觉醒与解脱、无常与永恒等话题,展开深入的辨析甚至激烈的辩论,探讨正确认识自己、认识世界、认识人生的智慧与哲思。
在当下这个喧嚣迷茫的时代,两位智者的对话,为读者指引出一条保持天真自省、归于内心和平的途径。
《愿你的世界里,有*皎洁的月光》是延参法师的静心之作,凭借他多年的人生感悟和智慧沉淀,针对当下人们都会遇到的焦虑、迷茫、浮躁、烦恼等问题,揭示出生命中那种美好的爱、宽容、善良以及不朽的信仰。
书中将人生智慧与生活体验相结合,借助人人都可能经历的人生故事,通过画龙点睛般的心语点拨,使读者有醍醐灌顶之感,使每个人都能在困扰和迷茫中获得平静、智慧与愉悦,让自在诗意充盈每个人的生活,使我们能以一种淡然、放下、开放的姿态从容面对生活,感受美好、纯洁、简单却幸福的人生,心有明月常皎洁。
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会遇到磕磕绊绊,只有执着前行,经历过那*艰难的痛苦、*煎熬的时刻,才能找到属于自己那片宁静而温暖的领地,才能发现人生中那*皎洁、*美好的月光。
《我们误解了这个世界》
序/本来空,本来满(周国平)
序/问心寻路(济群法师)
一、时代与责任
两个“自由主义者”
什么卡住了你?
严重的问题是教育
学佛要有次第和方法
向古希腊学园看齐
回归佛陀的本怀
二、哲学与宗教
佛法大于哲学
佛学补中国哲学之不足
佛教流传中的两个误区
的神难以成立
佛教是无神论吗?
佛怎么帮助人?
三、本体与空性
理性不能抵达真相
空性不可言说
佛教的认识论
唯识的三性理论
世界有没有一个本相?
潜意识的力量
四、自我与无我
不要一辈子为身体打工
自我观念的来源
自我像一个皮包公司
我执是烦恼的根源
洗干净的衣服还是衣服吗?
因为无我,所以慈悲
五、自由与命运
因缘和合,由因感果
心的能动性
命运的可变和不可变
谁为前世的善恶买单?
种子和现行
内在自由和外在自由
六、生死与轮回
直面生死的困惑
自得其乐的人需要被唤醒吗?
生命是大海,今生是浪花
无常是硬道理
生命在轮回中流转
活着也可以涅槃
七、生命与苦乐
生命是虚幻的吗?
迷惑是苦,觉醒是乐
佛教是悲观主义吗?
净土在何方?
佛法是对生命的如实观
理性对于生命的利弊
八、道德与修行
道德建立在智慧的基础上
尊严感和惭愧心
以无所得之心求利益
成佛不是评职称
把修行落实到生活
人性有差别吗?
九、觉醒与解脱
解脱是当务之急
点亮智慧,照破无明
从觉醒到解脱
人皆有自救的能力
《愿你的世界里,有*皎洁的月光》
周国平,1945年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著有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善良?丰富·高贵》《生命的品质》《觉醒的力量》,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的札记》《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偶尔远行》《,》,以及《人生哲思录》《周国平人文讲演录》等,译有《尼采美学文选》《尼采诗集》等。
济群法师,1984年毕业于中国佛学院,随后至福建佛学院、闽南佛学院等地任教。多年来,教书育人,学修并重,为沩仰宗第十代传人。现任菩提书院导师、中国社科院特约研究员及多所大学客座教授,出版并发表各类著述、论文两百余万字。继承太虚大师人生佛教思想,提出佛法是人生智慧的理念,希望人们摆脱对佛法的误解,使佛法走入生活。
延参法师,字明超,号糊涂山人。河北省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北省沧州市佛教协会会长。天台宗第四十六代传人,禅宗临济正宗传人,为推动佛教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应邀多次主讲禅学文化讲座,颇受学子欢迎,深受大众喜爱。
延参法师佛学造诣深厚,禅风俊朗,精通禅理。其文学造诣精湛脱俗,他的诗词文章中,将修证悟入的禅理以澄清的笔致吟咏,余味无穷。著有《这个和尚有点萌》、《浮云》、《心香》、《幸福想你了》、《守住这颗心》等。
我得承认,最初阅读时,我被它那看似古奥的词汇和深邃的论证吓退了半步,但坚持读下去的奖励是巨大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有效地抵抗现代社会对我们精神世界的“平面化”侵蚀。我们生活在一个追求效率和即时反馈的时代,很少有人愿意停下来,去深入挖掘那些没有立竿见影效果的“无用之学”。然而,正是这种对“无用之美”的坚持,构筑了这本书高耸的精神殿堂。它对人类理性局限性的探讨,尤其精准地击中了我的痛点——我们总以为自己是理性的主宰,但实际上,许多重大的决定都是在潜意识的迷雾中做出的。作者展示了如何识别这些迷雾,并且不是去试图“消灭”它们,而是学会与之共舞。这套书提供的,不是解决问题的工具,而是一种全新的、更具韧性的生存视角。
评分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读完这本书后的感受,我会选择“清醒的谦卑”。它不是那种宣扬虚无主义或悲观论调的作品,恰恰相反,它通过将我们置于一个更宏大、更复杂的背景下去衡量自身存在的意义,反而激发了一种积极的、脚踏实地的生命热情。这种热情不是来源于盲目的乐观,而是来源于对世界真实面貌的深刻理解——世界是复杂的、多义的,而我们的认知是有限且易错的。这种“清醒”让人放下了许多不必要的执念和傲慢,转而专注于当下能做的事情,比如,更真诚地与人交流,更专注地完成手中的任务。它让我对许多曾经坚信不疑的教条产生了健康的怀疑,这种怀疑不是破坏性的,而是创造性的,它为我未来思考任何议题,都打下了一个更为坚实、也更为广阔的哲学基础。
评分翻开这套书的初衷,其实是想找一些能稍微缓解一下都市生活带来的那种持续性焦虑的慰藉,没想到它提供的是一种更彻底的“解药”——彻底的审视与重构。它的语言风格极其沉静,但文字的密度却极高,每一句话似乎都经过了千锤百炼,没有一句是多余的废话。我花了很长时间去品味其中关于“时间”的论述部分。在我们的文化中,时间常常被物化为可以被“管理”或“利用”的资源,但这本书却将时间还原成了一种纯粹的、不可逆转的、带有本体论意义的存在状态。读到这里时,我甚至合上了书本,坐在窗边,看着阳光慢慢移动,那种“流逝感”忽然变得具象化,不再是日历上的数字跳动,而是生命本身在呼吸的韵律。这种从宏大叙事中抽离出来,关注个体存在经验的细腻描摹,让原本枯燥的思辨变得触手可及,仿佛作者正站在我的身侧,与我一同经历着这一刻的沉思,那种陪伴感,是许多心灵鸡汤所无法比拟的。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简直是一场精妙的“思想迷宫”。它没有采取传统的线性论证方式,而是像音乐的复调结构,不同的章节和主题之间相互呼应、交织、甚至有时是故意制造出一种看似矛盾的张力,引导读者自己去寻找连接点。我发现自己经常需要频繁地在章节间往返查阅,不是因为我没理解作者的意思,而是因为作者故意将一个核心概念拆解,散布在不同的论述场景中,直到你将它们拼凑起来时,才能体会到那种豁然开朗的整体性。特别是关于“观察者效应”在日常决策中的隐性影响那一章,它的逻辑推演严密到近乎冷酷,却又在结尾处用一个非常富有诗意的比喻收束,这种文风上的巨大反差,极大地增强了思想的穿透力。它教会我的不是“应该怎么想”,而是“如何更细致地去观察自己正在如何思考”的过程本身。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冲击,远超我阅读时所抱持的任何预期。它并非那种将复杂的哲学概念生硬灌输给读者的教科书式作品,反而像是一位睿智的长者,以温和却极其深刻的笔触,引导我们重新审视那些习以为常的认知框架。尤其是在探讨“确定性”这个主题时,作者展现出的洞察力令人叹为观止。我们总是在不自觉中,将那些我们尚未理解的部分,简单地归类为“已知”或者“不重要”,从而构建出一个看似稳固却极其脆弱的心灵堡垒。这本书却毫不留情地揭示了这种自我欺骗的机制,它没有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巧妙地设置了一系列的发问,迫使读者跳出日常惯性的思维泥潭。那种阅读体验,就像是有人突然帮你擦亮了一副积满灰尘的眼镜,让你猛然发现,原来周遭的风景早已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微妙的移位。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人类对意义的追寻时所流露出的那种克制的悲悯,既不轻浮赞扬,也不过度批判,只是平静地陈述着我们作为有限生命体,在无限宇宙中的尴尬而又美丽的处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