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道教与民间信仰、方术及丧葬礼俗的关系, 是一个重要且颇具难度的前沿性课题。姜守诚著的《 出土文献与早期道教》立足于考古新材料,结合有关 传世文献,广泛借鉴前人成果,运用缜密的逻辑分析 ,通过翔实的文献梳理和考证,就某些重要议题加以 论述和概括,提出若干新见解,丰富和发展了早期道 教史的理论建构,对出土文献研究亦有积极意义。作 者以敏锐的问题意识,抓住核心线索,提纲挈领,小 中见大、以点带面,系统揭示出早期道教与方术、民 俗的互动融合。在研究方法上,本书援入多种手法展 开跨学科、立体式的综合研究,遵循“二重证据法” 的原则和精神,注重收集出土文献及考古实物,深入 发掘材料背后蕴含的丰富信息,并将其与传世文献进 行比对和参证,藉此拓宽了以前比较单一的研究视野 ,有力佐证了早期道教对世俗社会的深远影响及其与 中华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
姜守诚 男,1975年4月生,山东烟台人。1995~1999年就读于山东聊城师范学院政治系(现为聊城大学政法学院),获法学学士学位;1999~2002年就读于厦门大学哲学系,获哲学硕士学位;2002~2005年就读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2006~2008年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博士后。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人员。专业领域为中国哲学史、道家与道教文化研究。曾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中国哲学史》、《宗教学研究》、《台湾成功大学历史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序
绪论
一 考古发现对道教学术的重要性
二 早期道教研究的方法问题
三 本书的内容框架
上篇:方术舆道术
**章 放马滩秦简《志怪故事》考释
一 释文考订:研究历程与学术回顾
二 简文编缀及篇题与性质
(一)简数调整与组合编缀:争议及共识
(二)篇题的拟名与文书的格式
三 释文与译文的厘定
(一)释文
(二)译文
四 放马滩秦简《志怪故事》中的宗教信仰
(一)数字“三”的神秘性
(二)“司命史公孙强”是何许人也
(三)“白狐”是打通生死两界的灵兽
(四)“柏丘”折射的空间观念
(五)“白茅”的辟邪功用及财富象徵
(六)丹复生後的两件事
(七)祠墓的禁忌
(八)先秦宗教人文语境中的“鬼”及生死转换状态
五 结论
第二章 汉代“血忌”观念对道教择日术之影响
一 “血忌”溯源
二 道门“血忌”
(一)房中择时
(二)章醮择日
(三)道医养生
(四)斫竹木去蚁
三 结论
第三章 入山舆求仙
——《抱朴子·登涉》所见汉晋时人的入山方术
一 人山的必要性:何山可人?
二 人山择日:何时可人?
三 人山的防身物品
(一)镜子
(二)符书:《三皇内文》《五岳真形图》
(三)符印:七十二精镇符、包元十二印
(四)符策:八威玉策
四 隐身术
五 知鬼名
(一)山精
(二)物怪
(三)禽鬼
六 辟蛇术
(一)武都雄黄
(二)“昼地作狱”的炁禁术
(三)厌胜法
七 涉水术
八 辟鬼术
(一)辟鬼三法
(二)入山秘符的功效
九 辟虎狼之术
(一)符印法
(二)气禁法
(三)暮宿山中避虎狼之禁方
十 结论
第四章 道教“四纵五横”观念考源
——从放马滩秦简《日书》“直五横”谈起
一 放马滩秦简《日书》“行不得择日”篇释读
二 道书所见“四纵五横”符图及咒语
三 有关“四纵五横”的几个问题
(一)“四纵五横”的称谓命名
(二)“四纵五横”的象徵含义
(三)“四纵”与“五横”:哪个先昼?
(四)画地与祝告:何者先行?
(五)画地(符)的工具
(六)封於图案的处理方式
四 结论
下篇:葬俗与信仰
第五章 放马滩M14秦墓板画反映的丧葬信仰
一 资料介绍
二 猛虎在墓葬中的角色及功用
三 六博图在墓葬中的象徵含义
四 结论
第六章 北大秦牍《泰原有死者》体现的冥界观
一 牍文释读
二 释文与译文的厘定
(一)释文
(二)译文
三 有关内容的解读与分析
(一)复生女子的婚姻归宿与身份认定
(二)黄圈的含义及其象徵
(三)拘魄於地府
(四)鬼神饮食与天厨、地厨
(五)敛衣与薄葬
四 结论
第七章 香港所藏“松人”解除木牍舆漠晋墓葬之禁忌风俗
一 资料简介
二 “直开”与建除方术
三 丧葬禁忌与时日吉凶
(一)“八魁、九坎,年(玄)望、朔晦,东井、七星”释读
(二)“岁墓年命”释读
(三)“日月时拘校复重”释读
(四)“四时不食”释读
四 “拘校复重”与“承负”“解除”
(一)“拘校”及相关语例之徵引
(二)有关“复重”(“重复”)及“承负”等语辞的统计与分析
(三)“死注”与“解除”——“洛子死注咎”释读
(四)解“五方(五行)之厄”
五 有关偶人的几个问题
(一)偶人的种类、数量及其功用
(二)偶人的质地——试析松柏之木的宗教功能
六 “天帝”“天帝使者”等称谓的统计与分析
(一)有关“天帝”“天帝使者”等用语的资料索引
(二)关於“天帝”“天帝使者”真实身份(或原型)的几种猜测
七 结论
第八章 北凉“缘禾二年”冥讼文书与六朝道教“冢讼”观念
一 文书语辞辨析及内涵探研
(一)“缘禾二年十月廿七日,高昌郡高宁县都乡安邑里回国货辞”条解读
(二)“行年卅,以立身不越王法”条辨析
(三)“今横为叔琳见状枉死,即就後世,衔恨入土”条辨析
(四)“皇天后土,当明照察”条辨析
(五)“盐罗大王,平等之主,愿加威神”条辨析
(六)“召琳夫妻及男女子孙检校”条辨析
(七)“冀蒙列理,辞具”条辨析
(八)“货母子白大公、己父,明为了理,莫爰岁月”条辨析
(九)文书内容之释读
二 冥讼文书与勾魂法术
(一)六朝葬俗中的冥讼文书
(二)勾魂索命文书
(三)拘生人魂魄
三 六朝道教的“冢讼”观念
(一)“冢讼”语辞分析——以《赤松子章历》《真诰》为中心
(二)《真诰》所见“冢讼”之别称:“鬼讼”“鬼注”“冢注”
(三)“冥讼”与“冢讼”之异同
(四)“冢讼”之缘由——八十一讼
(五)断“冢讼”之法
四 结论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哎呀,最近终于啃完了那本关于古籍整理的集子,真是让人大开眼界!这本书(我姑且这么称呼吧,毕竟它太厚了!)简直就是一本“穿越时空的邀请函”。它收录了近年来一些考古发现中出土的竹简、帛书的最新研究成果,那种感觉就像是直接和几千年前的先贤进行了一场深度对话。特别是那些关于早期文字和文书的考证,每一个字、每一个断句的背后,都凝聚了考据学家的心血。我印象最深的是对某一批楚简中涉及祭祀仪轨的解读,那种繁复的、充满神秘色彩的仪式流程,在研究者的笔下变得条理清晰,让人不禁想象当年那个场景,焚香、祷告、竹简在昏黄的灯光下被小心翼翼地展开……这本书的好处就在于,它不是那种干巴巴的文献罗列,而是充满了“侦探小说”般的求证过程,每一次对文献的重新断代或释读,都像是推翻了旧有的定论,让人对历史的认识又深了一层。对于那些对汉字演变、早期社会结构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绝对是不可多得的宝藏。
评分这套书(我得用“套”字,因为它内容实在太丰富了)在对材料的敏感度和挖掘深度上,简直达到了一个令人咋舌的高度。我记得有几章专门分析了某些特定地域出土的文书在地方行政管理和法律实践上的差异。这可比我们一般教科书上读到的中央集权模型要生动得多!那些具体的案例,比如关于土地纠纷的判词、地方官吏的任命记录,虽然只是残篇断句,但作者通过严谨的考订和合理的推测,还原了当时基层社会运转的真实图景。阅读时,我总感觉自己像个“历史修复师”,小心翼翼地填补着时间留下的空白。它成功地做到了将冰冷的考古实物,转化为有血有肉的社会生活史,这需要极强的想象力和深厚的史学功底。特别是对那些涉及法律条文的重新梳理,逻辑严密,令人信服,为我们理解中国古代法律的早期形态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实物支撑。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虽然是严肃的学术出版物,但细节处体现了对阅读体验的关怀。大量的图片和图表清晰地展示了那些模糊不清的拓片和修复后的简牍原貌,这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因为很多时候,文字描述再精彩,也不如亲眼目睹实物的形态来得震撼。我尤其喜欢它在章节末尾设置的“延伸阅读推荐”,这就像一个高明的向导,为你指明了下一步可以深入探索的方向。它不仅仅是研究成果的展示,更像是一个开放的研究课题的“开场白”。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好像站在一个巨大的历史图书馆的门口,手里拿着这本书给的地图,知道哪里有最精彩的故事正在等待被发掘。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回答了已有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读者去提出更多、更深入的问题。
评分说实话,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专业著作,毕竟涉及的领域太广,又是“文库”系列,总让人觉得离普通读者有点远。然而,这本书在梳理那些复杂的思想谱系时,展现出一种令人赞叹的宏大叙事能力。它不是孤立地看待每一篇出土的残卷,而是将它们放入当时整个思想竞争的大熔炉中去考察。比如,书中对早期朴素的宇宙观和“天人合一”思想的萌芽阶段的探讨,简直是庖丁解牛,把那些碎片化的认知碎片完美地拼接了起来。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在比较中见真知”的论述风格,一会儿引用《道德经》的片段进行印证,一会儿又对照马王堆帛书的原文进行交叉分析,这种多维度的比较,使得原本抽象的哲学概念变得生动具体,甚至让人体会到一种古人思维的“质感”。如果你一直对先秦思想的源头感到好奇,这本书能给你一个非常扎实的、建立在实证基础上的全新视角。
评分翻阅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一场精神上的“探险”。作者对于学术争鸣的梳理和态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从不避讳学界对某一特定文本的不同解读,反而坦诚地展示了各种观点的优劣,并最终给出了自己审慎的判断。这种开放而又负责任的治学态度,是这本书最宝贵的地方之一。有几次,我跟着作者的思路,从一个出土的陶符开始,一路追溯到它可能受到的上古巫术影响,那种层层递进的论证逻辑,让人不得不佩服其深厚的文献驾驭能力。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故作高深,而是真诚地邀请读者一同进入问题核心,共同面对史料的不确定性。这种“陪伴式”的学术探索体验,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参与感和乐趣。对于希望了解当代中国史学研究前沿动态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提供了极佳的样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