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献与早期道教/哲学宗教研究系列/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

出土文献与早期道教/哲学宗教研究系列/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姜守诚 编
图书标签:
  • 出土文献
  • 道教
  • 哲学
  • 宗教
  • 中国古代思想
  • 历史
  • 文化
  • 考古
  • 文库
  • 中国社会科学院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木垛图书旗舰店
出版社: 中国社科
ISBN:9787516177754
商品编码:11763692748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6-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出土文献与早期道教/哲学宗教研究系列/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
  • 作者:姜守诚
  • 定价:99
  • 出版社:中国社科
  • ISBN号:9787516177754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6-03-01
  • 印刷时间:2016-03-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16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432
  • 字数:482千字

内容提要

早期道教与民间信仰、方术及丧葬礼俗的关系, 是一个重要且颇具难度的前沿性课题。姜守诚著的《 出土文献与早期道教》立足于考古新材料,结合有关 传世文献,广泛借鉴前人成果,运用缜密的逻辑分析 ,通过翔实的文献梳理和考证,就某些重要议题加以 论述和概括,提出若干新见解,丰富和发展了早期道 教史的理论建构,对出土文献研究亦有积极意义。作 者以敏锐的问题意识,抓住核心线索,提纲挈领,小 中见大、以点带面,系统揭示出早期道教与方术、民 俗的互动融合。在研究方法上,本书援入多种手法展 开跨学科、立体式的综合研究,遵循“二重证据法” 的原则和精神,注重收集出土文献及考古实物,深入 发掘材料背后蕴含的丰富信息,并将其与传世文献进 行比对和参证,藉此拓宽了以前比较单一的研究视野 ,有力佐证了早期道教对世俗社会的深远影响及其与 中华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
    

作者简介

姜守诚 男,1975年4月生,山东烟台人。1995~1999年就读于山东聊城师范学院政治系(现为聊城大学政法学院),获法学学士学位;1999~2002年就读于厦门大学哲学系,获哲学硕士学位;2002~2005年就读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2006~2008年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博士后。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人员。专业领域为中国哲学史、道家与道教文化研究。曾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中国哲学史》、《宗教学研究》、《台湾成功大学历史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目录


绪论
一 考古发现对道教学术的重要性
二 早期道教研究的方法问题
三 本书的内容框架
上篇:方术舆道术
**章 放马滩秦简《志怪故事》考释
一 释文考订:研究历程与学术回顾
二 简文编缀及篇题与性质
(一)简数调整与组合编缀:争议及共识
(二)篇题的拟名与文书的格式
三 释文与译文的厘定
(一)释文
(二)译文
四 放马滩秦简《志怪故事》中的宗教信仰
(一)数字“三”的神秘性
(二)“司命史公孙强”是何许人也
(三)“白狐”是打通生死两界的灵兽
(四)“柏丘”折射的空间观念
(五)“白茅”的辟邪功用及财富象徵
(六)丹复生後的两件事
(七)祠墓的禁忌
(八)先秦宗教人文语境中的“鬼”及生死转换状态
五 结论
第二章 汉代“血忌”观念对道教择日术之影响
一 “血忌”溯源
二 道门“血忌”
(一)房中择时
(二)章醮择日
(三)道医养生
(四)斫竹木去蚁
三 结论
第三章 入山舆求仙
——《抱朴子·登涉》所见汉晋时人的入山方术
一 人山的必要性:何山可人?
二 人山择日:何时可人?
三 人山的防身物品
(一)镜子
(二)符书:《三皇内文》《五岳真形图》
(三)符印:七十二精镇符、包元十二印
(四)符策:八威玉策
四 隐身术
五 知鬼名
(一)山精
(二)物怪
(三)禽鬼
六 辟蛇术
(一)武都雄黄
(二)“昼地作狱”的炁禁术
(三)厌胜法
七 涉水术
八 辟鬼术
(一)辟鬼三法
(二)入山秘符的功效
九 辟虎狼之术
(一)符印法
(二)气禁法
(三)暮宿山中避虎狼之禁方
十 结论
第四章 道教“四纵五横”观念考源
——从放马滩秦简《日书》“直五横”谈起
一 放马滩秦简《日书》“行不得择日”篇释读
二 道书所见“四纵五横”符图及咒语
三 有关“四纵五横”的几个问题
(一)“四纵五横”的称谓命名
(二)“四纵五横”的象徵含义
(三)“四纵”与“五横”:哪个先昼?
(四)画地与祝告:何者先行?
(五)画地(符)的工具
(六)封於图案的处理方式
四 结论
下篇:葬俗与信仰
第五章 放马滩M14秦墓板画反映的丧葬信仰
一 资料介绍
二 猛虎在墓葬中的角色及功用
三 六博图在墓葬中的象徵含义
四 结论
第六章 北大秦牍《泰原有死者》体现的冥界观
一 牍文释读
二 释文与译文的厘定
(一)释文
(二)译文
三 有关内容的解读与分析
(一)复生女子的婚姻归宿与身份认定
(二)黄圈的含义及其象徵
(三)拘魄於地府
(四)鬼神饮食与天厨、地厨
(五)敛衣与薄葬
四 结论
第七章 香港所藏“松人”解除木牍舆漠晋墓葬之禁忌风俗
一 资料简介
二 “直开”与建除方术
三 丧葬禁忌与时日吉凶
(一)“八魁、九坎,年(玄)望、朔晦,东井、七星”释读
(二)“岁墓年命”释读
(三)“日月时拘校复重”释读
(四)“四时不食”释读
四 “拘校复重”与“承负”“解除”
(一)“拘校”及相关语例之徵引
(二)有关“复重”(“重复”)及“承负”等语辞的统计与分析
(三)“死注”与“解除”——“洛子死注咎”释读
(四)解“五方(五行)之厄”
五 有关偶人的几个问题
(一)偶人的种类、数量及其功用
(二)偶人的质地——试析松柏之木的宗教功能
六 “天帝”“天帝使者”等称谓的统计与分析
(一)有关“天帝”“天帝使者”等用语的资料索引
(二)关於“天帝”“天帝使者”真实身份(或原型)的几种猜测
七 结论
第八章 北凉“缘禾二年”冥讼文书与六朝道教“冢讼”观念
一 文书语辞辨析及内涵探研
(一)“缘禾二年十月廿七日,高昌郡高宁县都乡安邑里回国货辞”条解读
(二)“行年卅,以立身不越王法”条辨析
(三)“今横为叔琳见状枉死,即就後世,衔恨入土”条辨析
(四)“皇天后土,当明照察”条辨析
(五)“盐罗大王,平等之主,愿加威神”条辨析
(六)“召琳夫妻及男女子孙检校”条辨析
(七)“冀蒙列理,辞具”条辨析
(八)“货母子白大公、己父,明为了理,莫爰岁月”条辨析
(九)文书内容之释读
二 冥讼文书与勾魂法术
(一)六朝葬俗中的冥讼文书
(二)勾魂索命文书
(三)拘生人魂魄
三 六朝道教的“冢讼”观念
(一)“冢讼”语辞分析——以《赤松子章历》《真诰》为中心
(二)《真诰》所见“冢讼”之别称:“鬼讼”“鬼注”“冢注”
(三)“冥讼”与“冢讼”之异同
(四)“冢讼”之缘由——八十一讼
(五)断“冢讼”之法
四 结论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历史深处的微光:一部关于中古时期思想变迁的探讨 本书并非聚焦于“出土文献与早期道教/哲学宗教研究系列/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这一特定著作,而是意在梳理与发掘中国中古时期(大致可涵盖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思想领域深刻而复杂的变迁,尤其侧重于那些在文献记载中相对模糊,却又深刻影响了后世文化格局的精神脉络。它试图穿透历史的迷雾,探寻那些不曾被宏大叙事所完全涵盖的思想火花,以及它们如何在时代浪潮中汇聚、碰撞、融合,最终塑造成我们今天所认识的中国思想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书的核心关切,在于中古时期社会结构、政治动荡与思想观念之间错综复杂的互动关系。在一个分裂与统一交替、战乱与文化融合并存的时代,传统的儒家思想体系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各种新兴的哲学思潮、宗教信仰以及异域文化的传入,共同催生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与重塑。我们所要探讨的,正是这场思想变革的深层动因、表现形态及其深远影响。 一、 传统藩篱的松动与精神疆域的拓展 中古时期,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剧烈动荡的时期。政治上的分裂导致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削弱,士族阶层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思想上的自由度,这为超越传统儒家伦理道德的禁锢提供了空间。“谈玄”之风的兴起,便是这种思想解放的直接体现。玄学并非空洞的哲学论辩,而是对生命、宇宙、政治、人生等一系列根本性问题的深刻反思。本书将深入分析玄学思想的核心概念,如“无”、“有”、“自然”、“名教”等,并探讨它们如何挑战了汉代以来僵化的儒家正统,为个体精神的独立与自由开辟了新的可能性。 同时,佛教的传入与本土化进程,对中国思想界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佛教带来的宇宙观、人生观、解脱论,与中国本土的哲学思想,特别是玄学,产生了激烈的碰撞与深刻的融合。本书将考察佛教在中国早期的传播路径、不同宗派的兴衰,以及它们在中国思想史上的独特贡献。特别地,我们将关注佛教如何与道教、玄学等中国本土思想资源相结合,形成了如“格义佛教”、“本迹思想”等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理论,以及这些理论如何重塑了中国人对生死、轮回、精神修养的认知。 二、 新兴力量的勃兴与士人心态的变迁 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士人的生存状态与精神追求发生了显著变化。一方面,许多士人饱受政治失意之苦,转而寻求精神寄托与个人价值的实现。玄学中的“清谈”与“玄远”正是对现实政治压抑的一种消极抵抗与精神超越。本书将细致分析这一时期士人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以及他们在文学艺术创作中所体现出的独特心境。竹林七贤的洒脱不羁,陶渊明的田园情怀,王羲之的飘逸书风,都折射出一种挣脱束缚、追求自由的精神诉求。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动,一些新兴的哲学思潮和宗教实践也逐渐活跃起来。早期道教的形成与发展,便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本书将梳理早期道教的起源、经典、神祇谱系以及其在社会层面的影响。我们将探讨道教如何吸纳了神仙方术、黄老思想、民间信仰等多种元素,构建起一套既有哲学思辨又有实践指导的宗教体系。道教的“长生久视”、“逍遥游”等观念,以及其对自然的崇拜与契合,为在乱世中寻求安宁与永恒的民众提供了另一种精神归宿。 三、 思想交融的痕迹与跨文化对话的启示 中古时期并非一个孤立的思想封闭时代,而是东西方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时期。佛教的东渐便是最显著的例子。本书将重点分析佛教与中国本土思想在哲学层面、伦理观念、艺术表现等方面的相互影响与融合。例如,佛教的因果报应、业力轮回等观念,如何在一定程度上被中国人的伦理道德观念所接纳和改造,佛教的“般若空”思想如何与道家的“无为”思想产生共鸣,佛教的造像艺术如何与中国传统的雕塑技艺相结合,都将是本书探讨的重点。 同时,本书也关注到丝绸之路上的其他文化传播,如祆教、摩尼教等外来宗教的短暂兴盛,虽然它们在中国的影响力相对较小,但它们的存在本身就说明了中古时期思想文化的开放性与多元性。这些外来宗教的传入与消亡,也为我们理解文化交流的机制与规律提供了宝贵的案例。 四、 哲学观念的流变与早期道教的独特贡献 本书的论述将贯穿一个核心主线:中古时期的哲学观念是如何演变的,而早期道教又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我们将追溯道教思想的发展脉络,从早期黄老之学的朴素宇宙观,到后来的神仙方术的实践,再到道教经典中对宇宙生成、生命奥秘的哲学探讨。 特别地,本书将辨析早期道教在“道”的理解上与哲学思辨的关联。道家思想中的“道”作为天地万物的本源,无形无相,却又无处不在,具有高度的哲学内涵。而早期道教在继承这一思想的同时,也赋予了“道”更多的神格化与神秘化色彩,并将其与具体的修炼方法、神仙信仰结合起来。我们将深入探讨道教对“道”的这一理解,如何影响了中国人的宇宙观、生命观,以及如何构建了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哲学。 此外,本书还将关注道教在伦理、政治、养生等方面的思想贡献。道教的“慈”、“俭”、“不争”等伦理观念,虽然与儒家有所不同,但同样体现了对个体修养与社会和谐的关怀。道教的养生术、符箓、丹道等实践,不仅是对生命长寿的追求,也蕴含着一套独特的生命哲学与实践智慧。 五、 思想的传承与转折:为理解现代中国文化奠定基础 中古时期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它一方面继承了先秦以来的哲学思想传统,另一方面又孕育了后来中国哲学、宗教、文化发展的诸多重要因素。本书的最终目标,是希望通过对中古时期思想变迁的深入剖析,为理解现代中国文化提供更深厚、更全面的历史视角。 例如,玄学对个体精神自由的强调,对后世文人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佛教的传入与中国本土思想的融合,塑造了中国人的宗教信仰与精神世界;早期道教对自然的尊崇与生命哲学的探索,也为我们理解中国人的生态观提供了历史根源。 本书并非旨在提供一个完整、系统的中古思想史全景图,而是希望通过对特定问题、特定思潮的细致梳理与深入解读,揭示出历史深处那些曾经闪耀过的思想微光。这些微光,或许不曾被宏大的史书所充分记录,但它们如同暗夜中的星辰,共同点亮了中国思想史的璀璨夜空,并至今仍在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与文化认同。本书希望能够激发读者对中国古代思想的浓厚兴趣,并鼓励进一步的探索与研究,去发现那些被遗忘的宝藏,去理解那些塑造了我们精神家园的深层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我得用“套”字,因为它内容实在太丰富了)在对材料的敏感度和挖掘深度上,简直达到了一个令人咋舌的高度。我记得有几章专门分析了某些特定地域出土的文书在地方行政管理和法律实践上的差异。这可比我们一般教科书上读到的中央集权模型要生动得多!那些具体的案例,比如关于土地纠纷的判词、地方官吏的任命记录,虽然只是残篇断句,但作者通过严谨的考订和合理的推测,还原了当时基层社会运转的真实图景。阅读时,我总感觉自己像个“历史修复师”,小心翼翼地填补着时间留下的空白。它成功地做到了将冰冷的考古实物,转化为有血有肉的社会生活史,这需要极强的想象力和深厚的史学功底。特别是对那些涉及法律条文的重新梳理,逻辑严密,令人信服,为我们理解中国古代法律的早期形态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实物支撑。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虽然是严肃的学术出版物,但细节处体现了对阅读体验的关怀。大量的图片和图表清晰地展示了那些模糊不清的拓片和修复后的简牍原貌,这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因为很多时候,文字描述再精彩,也不如亲眼目睹实物的形态来得震撼。我尤其喜欢它在章节末尾设置的“延伸阅读推荐”,这就像一个高明的向导,为你指明了下一步可以深入探索的方向。它不仅仅是研究成果的展示,更像是一个开放的研究课题的“开场白”。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好像站在一个巨大的历史图书馆的门口,手里拿着这本书给的地图,知道哪里有最精彩的故事正在等待被发掘。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回答了已有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读者去提出更多、更深入的问题。

评分

说实话,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专业著作,毕竟涉及的领域太广,又是“文库”系列,总让人觉得离普通读者有点远。然而,这本书在梳理那些复杂的思想谱系时,展现出一种令人赞叹的宏大叙事能力。它不是孤立地看待每一篇出土的残卷,而是将它们放入当时整个思想竞争的大熔炉中去考察。比如,书中对早期朴素的宇宙观和“天人合一”思想的萌芽阶段的探讨,简直是庖丁解牛,把那些碎片化的认知碎片完美地拼接了起来。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在比较中见真知”的论述风格,一会儿引用《道德经》的片段进行印证,一会儿又对照马王堆帛书的原文进行交叉分析,这种多维度的比较,使得原本抽象的哲学概念变得生动具体,甚至让人体会到一种古人思维的“质感”。如果你一直对先秦思想的源头感到好奇,这本书能给你一个非常扎实的、建立在实证基础上的全新视角。

评分

哎呀,最近终于啃完了那本关于古籍整理的集子,真是让人大开眼界!这本书(我姑且这么称呼吧,毕竟它太厚了!)简直就是一本“穿越时空的邀请函”。它收录了近年来一些考古发现中出土的竹简、帛书的最新研究成果,那种感觉就像是直接和几千年前的先贤进行了一场深度对话。特别是那些关于早期文字和文书的考证,每一个字、每一个断句的背后,都凝聚了考据学家的心血。我印象最深的是对某一批楚简中涉及祭祀仪轨的解读,那种繁复的、充满神秘色彩的仪式流程,在研究者的笔下变得条理清晰,让人不禁想象当年那个场景,焚香、祷告、竹简在昏黄的灯光下被小心翼翼地展开……这本书的好处就在于,它不是那种干巴巴的文献罗列,而是充满了“侦探小说”般的求证过程,每一次对文献的重新断代或释读,都像是推翻了旧有的定论,让人对历史的认识又深了一层。对于那些对汉字演变、早期社会结构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绝对是不可多得的宝藏。

评分

翻阅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一场精神上的“探险”。作者对于学术争鸣的梳理和态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从不避讳学界对某一特定文本的不同解读,反而坦诚地展示了各种观点的优劣,并最终给出了自己审慎的判断。这种开放而又负责任的治学态度,是这本书最宝贵的地方之一。有几次,我跟着作者的思路,从一个出土的陶符开始,一路追溯到它可能受到的上古巫术影响,那种层层递进的论证逻辑,让人不得不佩服其深厚的文献驾驭能力。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故作高深,而是真诚地邀请读者一同进入问题核心,共同面对史料的不确定性。这种“陪伴式”的学术探索体验,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参与感和乐趣。对于希望了解当代中国史学研究前沿动态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提供了极佳的样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