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中国水力发电年鉴(第10卷)

2005中国水力发电年鉴(第10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水利发电工程学会 编
图书标签:
  • 水力发电
  • 电力工程
  • 能源
  • 中国水力发电
  • 年鉴
  • 行业报告
  • 统计数据
  • 能源行业
  • 电力
  • 2005年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9787508349992
版次:1
商品编码:10699746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921
字数:201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2005中国水力发电年鉴(第10卷)》内容包括特载、水电建设回顾与展望、水能及风能开发、大中型水电工程、工程勘测、水工设计、土建施工、机电及金属结构、电网建设与特高压输电、创新技术与科学研究、国际合作与技术交流、技术标准和科技图书、水电建设管理、水电站生产运行、环境保护与水库移民、水电工程的综合效益、农村水电及电气化、人物、机构与学术团体、统计资料、大事记、附录等内容。
本年鉴属专业性行业年鉴,主要面向全国水电行业从事规划、勘测、设计、施工、科研、咨询、建设管理、设备制造、生产运行、院校教育的工程技术人员、师生和各级有关领导和专家。
本年鉴的编辑工作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国家大力开发水电、风电等清洁可再生能源的方针政策,力求全面、真实地反映2005年时段内我国水电行业各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技术进步,做到“大事不漏、小事不上”,更了地服务于水电全行业。

目录

前言
编辑说明
1.特载
2.水电建设回顾与展望
3.水能及风能开发
4.大中型水电工程
5.工程勘测
6.水工设计
7.土建施工
8.机电及金属结构
9.电网建设与特高压输电
10.创新技术与科学研究
11.国际合作与技术交流
12.技术标准与图书出版
13.水电建设管理
14.水电站生产运行
15.环境保护与水库移民
16.水电工程的综合效益
17.农村水电及电气化
18.人物、机构与学术团体
19.统计资料
20.大事记
21.附录

前言/序言


2005年中国能源发展报告:电力工业的变革与展望 本书聚焦2005年前后中国能源产业的宏观格局、技术进步与政策导向,深入剖析电力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与面临的挑战。 第一部分:宏观能源格局与政策环境 本报告首先勾勒了2005年中国能源供需的总貌。在持续高速经济增长的背景下,能源需求总量持续攀升,能源结构性矛盾尤为突出。报告详细分析了煤炭、石油、天然气以及新能源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占比变化,并着重探讨了能源安全战略的提出与实践。2005年是中国能源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的关键时期,报告系统梳理了国家在能源价格形成机制、电力市场化改革推进速度以及可再生能源激励政策初探等方面的重大决策。 电力行业治理与监管体系重塑: 报告用大量篇幅探讨了电力体制改革的第二阶段目标与实践。重点分析了国家电力公司拆分后,五大发电集团、两大电网公司在权力分配、市场竞争规范以及区域电网协调方面的运作机制。针对电力监管机构的独立性建设,报告提供了详尽的案例分析,涉及电价听证制度的初步建立、输配电价的核定方法论探索,以及保障中小用户权益的监管措施。这部分内容对于理解当前电力市场化改革的起点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能源效率与节能减排的初步行动: 2005年前后,中国开始将节能降耗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本报告详尽记录了当时国家确定的单位GDP能耗下降目标及其分解落实情况。针对高耗能产业(如钢铁、水泥、电解铝)的能效提升要求,报告引用了多项行业能效基准指标,并评估了淘汰落后产能的初期效果。在电力领域,报告特别关注了火电厂的超低排放改造、循环流化床锅炉(CFB)的推广应用,以及分布式能源(如热电联产)在城市能源供应中的潜力分析。 第二部分:电力生产技术与结构演变 本报告详细记录了2005年中国电力工业的技术路线选择与发展态势,这部分内容与水力发电的具体数据和项目进度是相互独立的,侧重于火力、核电及电网技术的进步。 火电技术的升级与环境压力: 尽管面临环保压力,火电在2005年依然是中国电力供应的绝对主体。报告深入分析了当时大型火力发电厂的设计参数变化,例如百万千瓦级机组的投产情况、超临界和超超临界发电技术的引进与消化吸收进展。报告对比了当时主要的脱硫、脱硝技术路线(如湿法脱硫、SCR/SNCR脱硝)的装机比例和运行成本,为理解当时电力企业面临的环保投资决策提供了技术背景。 核电的稳健发展路径: 2005年前后,中国核电建设正处于从自主研发到大规模引进的关键过渡期。报告详细介绍了当时在建和规划中的核电项目(如秦山三期、岭澳二期),并对第三代核电技术(如AP1000、EPR)的初步评估和引进谈判进程进行了客观描述。报告特别强调了核电站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和核燃料循环技术的国内化布局。 电网基础设施的跨越式发展: 面对电力供需的区域性不平衡,特高压输电技术的研究和示范项目成为关注焦点。报告详述了500千伏骨干网架的完善情况,以及为应对夏季高峰负荷增长而进行的电网柔性互联技术探索。对智能电网概念的萌芽阶段,即配电自动化系统(DAS)和SCADA系统在省级电网的普及率,也有详尽的数据支撑。 第三部分:电力市场化改革的实践探索 本部分专注于电力交易机制和市场主体培育的初期实践,与具体的水电站的年度发电量统计无关。 区域电力市场试点与竞价模式: 报告分析了当时在部分省份(如广东、浙江)进行的电力直接交易和中长期合同签订的试点情况。重点探讨了基于成本的“基于成本加合理利润”的定价模式与引入“基准电价”概念的尝试。报告详细描述了当时电力现货市场模拟运行中遇到的问题,例如容量电价的设置、日前市场与实时市场的协调难题。 辅助服务市场的初步构想: 对于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辅助服务(如备用、调频、电压支持)的补偿机制是关键。报告记录了2005年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在如何量化和补偿火电厂、甚至部分具备调峰能力的水电机组(指其参与电网调度的部分职能)所提供的辅助服务方面所做的探索性尝试。 企业运营与财务状况分析: 报告对五大发电集团和两大电网公司的财务健康状况进行了横向和纵向对比分析。内容包括:资产负债率的变化、燃料采购成本占运营成本的比重、上网电价的区域差异性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特别指出了由于上网电价的地域性管制,不同地区的发电企业盈利水平存在的显著差距。 第四部分:新能源与电力系统的未来 本报告对当时尚处于起步阶段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给予了高度关注,侧重于政策驱动而非具体装机数据。 风电发展的政策驱动力: 报告深入分析了《可再生能源法》颁布前后,国家对风电发展的激励政策(如“两个十个一”示范工程、初步的固定电价补贴概念)。报告评估了陆上风电项目选址的热点区域,并指出了当时电网接入、设备国产化率和运行维护能力方面的瓶颈。 生物质能与太阳能的示范项目: 针对生物质能发电,报告概述了农林废弃物发电项目在特定省份(如广东、山东)的初期示范效果。对于光伏发电,报告主要关注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下的示范项目(如光伏并网研究、大型光伏电站建设的前期规划),其商业化运营的挑战在此阶段仍是主要议题。 结论与展望: 报告总结了2005年中国电力工业在保障能源供应、技术进步和体制改革方面取得的成就,同时也明确指出了环境承载力的约束、区域发展不平衡加剧以及市场化改革深层次矛盾的亟待解决。本书为研究中国电力工业在21世纪初期的转型提供了全面的技术、政策和市场视角的参照。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带着一种近乎考古的兴趣来翻阅这些记录。1990年代末到2000年初,是中国水坝建设的又一个高峰期。我特别关注了关于地质安全评估和新技术应用的描述。年鉴中提及了几项重大工程的地质勘探成果,那些关于复杂断裂带处理的描述,简直就是教科书级别的挑战。我原以为能找到关于新型抗震设计理念的详细论述,比如对特定地震动参数的反应谱分析。然而,文字多以“经专家论证,符合国家标准”的定性描述为主,缺乏具体的计算模型展示或数值模拟结果的引用。对于那些关心工程安全细节和极限状态分析的工程师来说,这种信息的稀疏性让人感到一丝不过瘾。它呈现的是一个被“净化”过的成果面,所有技术风险似乎都被轻易化解了,缺少了现场面对岩爆和渗漏时的那种惊心动魄的决策过程。

评分

这本厚重的年鉴,光是翻阅的触感就让人感受到它所承载的分量。我本以为这是一本枯燥的行业报告集合,但深入阅读后才发现,它更像是一部时代的水利史诗。2005年,对于中国的能源结构转型来说,无疑是关键的一年。我尤其关注其中关于特大型水电站建设进度的分析部分。那些详实的工程数据、复杂的环境影响评估报告,以及不同省份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上的博弈,都被梳理得井井有条。我试图从中找出一些关于技术瓶颈突破的蛛丝马迹,比如特高坝体混凝土温控的技术革新,或者大跨度引水隧洞的衬砌工艺的最新进展。然而,更多的是对当年已投产和在建项目的宏观描述,缺乏对那些具体技术难点是如何攻克的微观叙事。对于一个侧重于工程实践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结合更多技术期刊才能构建出完整的画面。不过,它确实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宏观视角,让你清晰地看到那一年中国水力发电板块的版图是如何扩张和强化的。

评分

我拿起这本《年鉴》的时候,主要是想对比一下十多年前国内水力资源开发的理念与现在有何不同。说实话,开篇的政策导读部分,那种浓厚的时代气息扑面而来,充满了对“清洁能源”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坚定信心。读到关于小水电站建设与农村电气化的章节时,我深有感触。那时的发展模式,似乎更侧重于快速铺开,解决能源短缺的首要问题,对于后期的生态修复和库区移民后续安置的长期规划,文字中透露出的紧迫感和力度,似乎不如今天的标准那么细致入微。我尝试在文字中寻找关于流域综合管理(ICRM)的早期探索性案例,那些关于跨部门协调的尝试,往往是后来重大项目得以顺利推进的经验之谈。这部资料集更多地是在陈述“做了什么”,而非深入探讨“如何做得更好”的经验教训总结,这或许是受限于年鉴体裁的必然。但正是这种未经美化的记录,成为了研究政策演变轨迹的宝贵原始材料。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能源经济的学者,我主要关注的是投资回报率和区域电力消纳能力这块。这本2005年的年鉴,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基准点。它列举了当年主要的发电集团的资产状况和年度发电量指标,数据颗粒度相当精细。我特别对比了几个内陆省份的上网电价结构,发现那时的电网调峰能力远不如现在,这直接影响了水电站的弃水率和实际的经济效益。我希望看到更多关于市场化交易机制在水电领域的早期试点信息,比如是否有尝试过中长期购电协议的创新模式。遗憾的是,内容更多地聚焦于传统的计划调度和容量考核体系。对于那些试图从历史数据中挖掘投资风险模型的读者而言,你需要将这些数据与当年的宏观经济背景以及国家电力体制改革的进程结合起来解读,否则孤立地看这些财务数据,可能会得出片面的结论。这本书更像是一份官方的“体检报告”,记录了健康指标,但没有深入分析病理过程。

评分

对于一个对水文化和区域社会变迁感兴趣的人来说,这本年鉴提供了丰富的侧面信息。其中有一小部分篇幅专门描述了部分新建水库周边的人文景观保护和文物抢救工作。我试图从中捕捉到彼时社会对“牺牲”与“发展”之间平衡的集体认知。文字记载了数起跨省调水工程的协调会议纪要片段,那种地方政府之间为了水权分配而进行的微妙拉锯战,是任何经济数据都无法完全体现的社会张力。我期待能读到更多关于移民安置后,他们的生活质量如何通过水能开发得到实质性改善的深度个案研究,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完成搬迁任务”的统计数字上。总体而言,它像一张详尽的地图,标示了水利建设的疆域,但河流底下暗涌的社会情感和微妙的权力流动,需要读者自己去挖掘和体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