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科年鉴2005

中国外科年鉴200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仲剑平 编
图书标签:
  • 外科
  • 医学
  • 年鉴
  • 中国
  • 2005
  • 临床
  • 医学教育
  • 专业
  • 参考书
  • 医学科普
  • 健康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
ISBN:9787810605700
版次:1
商品编码:10733102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06-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62
字数:1285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卷年鉴是根据2003年11月至2004年10月我国公开发行的139种医学卫生期刊刊载的10669篇论文编撰而成,从中选出30%~40%有代表性的论文写成一年回顾,又选出约百分之六的优秀论文摘写成文选。本卷及时、全面、准确地反映了在此期间我国外科学各专业基础和临床的研究进展,同时收录有关的新理论、新技术、新经理及罕见病例。其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是一本实用性强、信息密集型工具书。适合从事医学基础和临床的广大医药卫生科技工作者、医药院校的学生和研究生阅读,尤其适用于外科医师参考。

目录

外科基础与创伤
烧伤外科
整型外科
肿瘤基础
器官移植
麻醉
甲状腺、乳腺
腹壁、腹膜
腹腔镜外科
肝脏外科
胆道外科
胰腺外科
脾脏外科
胃肠外科
肛肠外科
血管外科
神经外科
普通胸外科
心脏外科
泌尿外科
骨科
现代医学影像技术在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近年来现代医学影像技术在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与评估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与前沿进展。全书聚焦于磁共振成像(MRI)、计算机断层扫描(C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以及新兴的功能性连接组学(Connectomics)技术,旨在为临床神经科医生、放射科医师、神经影像专家以及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一本内容翔实、技术前沿且极具临床指导意义的参考著作。 本书的编写团队由来自国内外顶尖医疗机构的神经影像学、神经病学和核医学领域的资深专家组成,确保了内容的权威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全书结构严谨,从基础理论到具体疾病的影像学特征,再到最新的技术应用和未来发展趋势,层层递进,逻辑清晰。 第一部分:神经影像学基础与技术革新 本部分首先回顾了传统神经影像学的基本原理,重点介绍了自2000年以来,MRI硬件和软件的飞速发展如何重塑了神经影像的面貌。 高场强MRI的性能优化与伪影控制: 详细阐述了3.0T及7.0T MRI在提高信噪比(SNR)和空间分辨率方面的优势,并针对高场强环境下常见的磁敏感伪影(如化学位移、磁化率效应)提出了系统的解决方案和后处理技术。 弥散加权成像(DWI)与灌注成像(PWI)的临床深化: 不仅仅停留在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常规应用,本书深入探讨了DWI的定量分析(如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在肿瘤分级、评估脱髓鞘疾病(如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ADEM)和脑脓肿鉴别诊断中的价值。PWI的血浆体积(VPV)和平均通过时间(MTT)参数在评估慢性脑血管病和血管阻塞性病变中的应用进行了细致的解读。 磁共振波谱成像(MR Spectroscopy, MRS)的定量分析: 本章详细介绍了单体素MRS和多体素MRS的采集技术,重点剖析了常见代谢物(如N-乙酰天冬氨酸NAA、胆碱Cho、肌酸Cr、乳酸Lac)在评估脑肿瘤代谢特征、癫痫病灶定位以及阿尔茨海默病早期病理改变中的动态变化与临床意义。 第二部分:功能性与分子影像学的临床转化 随着对神经系统疾病生理和病理机制认识的深入,功能性与分子影像技术已成为诊断的“利器”。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与脑连接组学: 本章是本书的亮点之一。它系统介绍了rs-fMRI的原理,从传统的基于区域的分析(ROI)过渡到基于图论的分析方法。详细讨论了默认模式网络(DMN)、突显网络(SN)和执行控制网络(ECN)在抑郁症、精神分裂症、自闭症谱系障碍(ASD)中的功能连接异常模式。更进一步,本书结合连接组学数据,探讨了如何通过连接组拓扑特征的变化来预测神经系统疾病的预后和治疗反应。 PET成像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诊断: 详细介绍了氟代脱氧葡萄糖(FDG-PET)在评估认知障碍(如早期阿尔茨海默病、路易体痴呆)中的代谢减低模式。重点内容包括:淀粉样蛋白显像剂(如Florbetapir, PIB)和Tau蛋白显像剂(如Flortaucipir)的应用,这些分子探针如何实现对疾病病理生理特征的活体、早期、特异性检测,并结合影像学特征对临床诊断进行精确分型。 第三部分:复杂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诊断与鉴别 本部分将理论技术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针对一系列常见和疑难的神经系统疾病,提供了详尽的影像学诊断流程与特征分析。 脑血管病: 强调了CT灌注成像在“缺血半暗带”评估中的实时作用,以及MR血管造影(MRA)和CT血管造影(CTA)在动脉瘤、动静脉畸形(AVM)和动脉夹层诊疗路径中的角色。对于急性缺血事件,详细分析了DWI/PWI“Mismatch”模型的选择标准与局限性。 神经肿瘤学: 深入剖析了WHO 2021年版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与影像学表现的对应关系。着重介绍了基于磁共振波谱(MRS)和灌注成像(PWI)的IDH突变状态和1p/19q联合缺失的影像学预测价值。对胶质母细胞瘤(GBM)的放射性坏死与肿瘤复发的鉴别,提供了多模态影像融合的综合策略。 炎症与脱髓鞘疾病: 区分了多发性硬化(MS)、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和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ADEM)的典型影像学特征,包括病灶的形态学(环形强化、“手指样”分布)和生物标志物(如DWI/ADC值)的辅助诊断意义。 第四部分:新兴技术与未来展望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展望了神经影像学领域正在快速发展的前沿方向。 超高场(7T及以上)MRI的临床潜力: 讨论了7T技术在皮层微血管结构成像、癫痫灶的TLE(内侧颞叶硬化)的精细评估,以及对特定神经核团的解剖学识别方面的突破。 深度学习在神经影像分析中的集成: 系统介绍了卷积神经网络(CNN)在自动分割、病灶检测(如微小出血点、血管狭窄)和疾病严重程度量化中的应用现状,以及如何将这些AI模型整合到临床工作流程中以提高诊断效率和一致性。 本书配有大量高质量的、经过精选的典型病例图像和图表,旨在构建一个从基础理论到高级临床实践的知识桥梁,是神经医学领域不可或缺的权威参考资料。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率地说,对于非专业人士而言,这本书的专业性门槛较高,某些章节的阅读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储备,这或许是任何专业年鉴都难以避免的特性。但即便如此,我依然认为它的价值无可替代。它所构建的知识体系是如此的扎实和全面,以至于即便是作为一名对医学领域有兴趣的旁观者,也能从中感受到那个时代中国外科工作者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集体智慧。它所展现的,是一种对专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记录着无数医者在攻克难关时的坚韧与探索。这部作品,与其说是一部年鉴,不如说是一份沉甸甸的行业记忆和一份对未来的期许,它成功地将零散的、局部的进步,编织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医学画卷。

评分

这本医学专著的装帧设计实在让人眼前一亮,硬壳精装,触感温润,即便是摆在书架上,也透露出一种沉甸甸的学术分量。封面设计简洁而有力,主色调的选用非常考究,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这是一部严谨的、专注于专业领域的力作。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比如烫金的书名字体,在不同的光线下会折射出微妙的光泽,这不仅仅是美学上的考量,更像是对收录其中知识价值的一种无声的彰显。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十分考究,米白色的纸张有效减轻了长时间阅读带来的视觉疲劳,字体的排版疏密得当,行距适中,即便是那些密集的图表和数据陈述,也显得井井有条,逻辑清晰。这种对物理形态的极致追求,无疑为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让人在翻开书页之前,就已经对其中蕴含的知识体系充满了期待和敬意。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专业艺术品。

评分

初次翻阅,我立刻被其内容的宏大叙事和严密的结构所吸引。不同于某些仅关注某一技术点或单一疾病领域的医学书籍,这部作品展现出了一种极具全局观的视角,它仿佛是一份全面体检报告,精准地扫描了特定年份中国外科领域的全景图。章节间的过渡自然流畅,从基础理论的革新到临床实践的突破,再到新兴技术(比如微创手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进展)的探讨,形成了一个完整且层层递进的知识网络。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它并未停留在成果的简单罗列,而是深入剖析了每一个重大进展背后的驱动力——是科研投入的增加,还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这种对“为什么”的追问,使得这本书超越了一般年鉴的性质,更像是一部深刻的行业发展编年史,为后来者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坐标和发展脉络的洞察。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着重对比了不同区域医疗中心在特定手术难度和并发症处理上的数据差异,这部分内容的信息密度令人惊叹。它没有使用晦涩难懂的行话来故作高深,而是用清晰、客观的数据和案例分析来支撑观点。例如,在某几类复杂腹部肿瘤切除术的五年生存率对比分析中,作者巧妙地结合了手术入路、术后支持治疗方案以及患者依从性的多维度变量,得出了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结论。这种基于真实临床实践的、高度实证性的描述,对于一线外科医生来说,无疑是即学即用的宝贵财富。它不是空泛的理论说教,而是外科智慧的结晶,是无数个日夜在手术室中积累下来的经验教训的系统化提炼。可以说,每一页数据背后都凝结着巨大的临床投入。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视野无疑是具有前瞻性的。尽管出版年份已久,但其中探讨的一些关于外科伦理边界和患者知情权(尤其是涉及到实验性疗法时)的讨论,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它不仅关注“能做什么”,更关注“应该做什么”,这体现了编撰团队超越技术层面的高尚追求。我特别欣赏它对前沿交叉学科的关注,例如如何利用早期的影像学技术辅助手术规划,以及基础研究(如分子生物学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如何反哺外科决策的讨论。这些内容体现了“中国外科”在努力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过程中,所进行的系统性思考和布局,为理解特定历史时期中国医学界如何进行自我革新提供了重要的参照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