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納蘭詞最全注釋本,重新遇見純淨的容若。
全新考訂,白話注釋,簡體橫排。
納蘭容若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初入中原未染漢人風氣,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來,一人而已。
——王國維
這許多年來,納蘭詞始終是為我遮風避雨的另一個世界,是我心底最後退守的忠貞信仰,是讓每一個與我相識或不相識的同類們得以遠離現實的精神蝸居。
——蘇纓
內容簡介
納蘭性德以詞名世,詞集自1980年代以來已經有過若乾注本,前期注本雖有篳路藍縷之功,但較為粗陋,錯訛極多,直至趙秀亭、馮統一兩位先生的《飲水詞箋校》(以下簡稱《箋校》)始成規模。我用這部書已有經年,受益與欽慕之餘,也每每發現一些問題,及至積少成多,便不免生齣重作箋注的念頭,以期站在前輩巨人的肩膀上將納蘭詞的研究於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當然,文史一道,所謂完美的注本嚮來都隻存在於人們的理想之中,後人永遠都有不斷完善的餘地。《納蘭詞全編箋注》的箋注,無論是沿襲前人的傳統,還是悉心闡發的一傢之言,也同樣開放給後來的學人,以期對納蘭詞的理解始終隨歲月而深化。
最後一點,也是無關學術的一點:為方便普通讀者,《納蘭詞全編箋注》采用簡體橫排,對注釋中引用的古代文獻除少量極簡明或極必要者之外,一律齣以白話釋文,且對生僻字一律以漢語拼音加注。如此雖或有蛇足之譏,但箋注工作本非伊摯言鼎、輪扁語斤,我還是希望這樣的努力能使更多的初學者能夠更加便捷地進入納蘭詞的優美世界。
作者簡介
納蘭容若,滿族正黃旗人,生於順治十一年(1655年),卒於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時年三十一個歲。清初第一詞人。
生於溫柔富貴,卻滿篇哀感頑艷;身處花柳繁華,心卻遊離於喧鬧之外;真正的八旗子弟,卻喜結交落拓文人;行走於仕途,一生卻為情所纍;風華正茂之時,卻匆匆離世……
一位幾乎擁有世間一切的惆悵男子,一段三百年來傾倒無數後人的傳奇。
箋注:蘇纓,自由作傢,擅長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文筆溫婉流暢,已齣版的《納蘭詞典評》《納蘭典評宋詞英華》《納蘭容若詞傳》《隻為途中與你相見》,一經麵世就艷驚四座,飽受好評。
精彩書評
納蘭詞最全注釋本,重新遇見純淨的容若
全新考訂,白話注釋,簡體橫排。
納蘭容若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初入中原未染漢人風氣,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來,一人而已。
——王國維
這許多年來,納蘭詞始終是為我遮風避雨的另一個世界,是我心底最後退守的忠貞信仰,是讓每一個與我相識或不相識的同類們得以遠離現實的精神蝸居。
——蘇纓
目錄
目錄
捲一
夢江南 (江南好,建業舊長安)
又 (江南好,城闕尚嵯峨)
又 (江南好,懷古意誰傳)
又 (江南好,虎阜晚鞦天)
又 (江南好,真個到梁溪)
又 (江南好,水是二泉清)
又 (江南好,佳麗數維揚)
又 (江南好,鐵甕古南徐)
又 (江南好,一片妙高雲)
又 (江南好,何處異京華)
又 (昏鴉盡,小立恨因誰)
又 (新來好,唱得虎頭詞)
江城子 詠史 (濕雲全壓數峰低)
如夢令 (正是轆轤金井)
又 (黃葉青苔歸路)
又 (縴月黃昏庭院)
采桑子 (彤霞久絕飛瓊字)
又 (誰翻樂府淒涼麯)
又 (嚴宵擁絮頻驚起)
又 (那能寂寞芳菲節)
又 (冷香縈遍紅橋夢)
又 九日 (深鞦絕塞誰相憶)
又 詠春雨(嫩煙分染鵝兒柳)
又 塞上詠雪花 (非關癖愛輕模樣)
又 (桃花羞作無情死)
又 (海天誰放冰輪滿)
又 (明月多情應笑我)
又 (撥燈書盡紅箋也)
又 (涼生露氣湘弦潤)
又 (土花曾染湘娥黛)
又 (白衣裳憑硃闌立)
又 (謝傢庭院殘更立)
又 (而今纔道當時錯)
颱城路 洗妝颱懷古 (六宮佳麗誰曾見)
又 上元 (闌珊火樹魚龍舞)
又 塞外七夕 (白狼河北鞦偏早)
玉連環影 (何處)
洛陽春 雪 (密灑徵鞍無數)
謁金門 (風絲裊)
四和香 (麥浪翻晴風颭柳)
海棠月 瓶梅 (重簷淡月渾如水)
金菊對芙蓉 上元 (金鴨消香)
點絳唇 (一種蛾眉)
又 詠風蘭 (彆樣幽芬)
又 寄南海梁藥亭 (一帽徵塵)
又 黃花城早望 (五夜光寒)
又 (小院新涼)
浣溪沙 (消息誰傳到拒霜)
又 (雨歇梧桐淚乍收)
又 (欲問江梅瘦幾分)
又 (淚浥紅箋第幾行)
又 (殘雪凝輝冷畫屏)
又 (睡起惺忪強自支)
又 (十裏湖光載酒遊)
又 (脂粉塘空遍綠苔)
又 (五月江南麥已稀)
又 西郊馮氏園看海棠,因憶香嚴詞有感 (誰道飄零不可憐)
又 詠五更,和湘真韻 (微暈嬌花濕欲流)
又 (伏雨朝寒愁不勝)
又 (五字詩中目乍成)
又 (欲寄愁心朔雁邊)
又 (記綰長條欲彆難)
又 (誰念西風獨自涼)
又 (十八年來墮世間)
又 (蓮漏三聲燭半條)
又 (身嚮雲山那畔行)
又 大覺寺 (燕壘空梁畫壁寒)
又 古北口 (楊柳韆條送馬蹄)
又 (鳳髻拋殘鞦草生)
又 (敗葉填溪水已冰)
又 庚申除夜 (收取閑心冷處濃)
又 (萬裏陰山萬裏沙)
又 (腸斷斑騅去未還)
又 (容易濃香近畫屏)
又 (拋卻無端恨轉長)
又 小兀喇 (樺屋魚衣柳作城)
又 薑女祠 (海色殘陽影斷霓)
又 (鏇拂輕容寫洛神)
又 (十二紅簾窣地深)
又 紅橋懷古,和王阮亭韻 (無恙年年汴水流)
風流子 鞦郊即事 (平原草枯矣)
畫堂春 (一生一代一雙人)
蝶戀花 (辛苦最憐天上月)
又 (眼底風光留不住)
又 散花樓送客 (城上清笳城下杵)
又 (準擬春來消寂寞)
又 (又到綠楊曾摺處)
又 (蕭瑟蘭成看老去)
又 (露下庭柯蟬響歇)
又 齣塞 (今古河山無定據)
又 (盡日驚風吹木葉)
河傳 (春殘)
河瀆神 (涼月轉雕闌)
又 (風緊雁行高)
落花時 (夕陽誰喚下樓梯)
捲二
金縷麯 贈梁汾 (德也狂生耳)
又 薑西溟言彆,賦此贈之 (誰復留君住)
又 簡梁汾 (灑盡無端淚)
又 寄梁汾 (木落吳江矣)
又 再贈梁汾,用鞦水軒舊韻 (酒涴青衫捲)
又 (生怕芳樽滿)
又 慰西溟 (何事添淒咽)
又 亡婦忌日有感 (此恨何時已)
又 (疏影臨書捲)
踏莎美人 清明 (拾翠歸遲)
紅窗月 (燕歸花謝)
南歌子 (翠袖凝寒薄)
又 (暖護櫻桃蕊)
又 古戍 (古戍飢烏集)
一絡索 (過盡遙山如畫)
又 (野火拂雲微綠)
赤棗子 (驚曉漏)
眼兒媚 (林下閨房世罕儔)
又 詠紅姑娘 (騷屑西風弄晚寒)
又 中元夜有感 (手寫香颱金字經)
又 詠梅 (莫把瓊花比澹妝)
又 (獨倚春寒掩夕扉)
又 (重見星娥碧海槎)
荷葉杯 (簾捲落花如雪)
又 (知己一人誰是)
梅梢雪 元夜月蝕 (星毬映徹)
木蘭花令 擬古決絕詞 (人生若隻如初見)
長相思 (山一程)
朝中措 (蜀弦秦柱不關情)
尋芳草 蕭寺記夢 (客夜怎生過)
遐方怨 (欹角枕)
鞦韆索 淥水亭春望 (壚邊喚酒雙鬟亞)
又 (藥闌攜手銷魂侶)
又 (遊絲斷續東風弱)
茶瓶兒 (楊花糝徑櫻桃落)
好事近 (簾外五更風)
又 (何路嚮傢園)
又 (馬首望青山)
太常引 自題小照 (西風乍起峭寒生)
又 (晚來風起撼花鈴)
轉應麯 (明月)
山花子(林下荒苔道韞傢)
又 (昨夜濃香分外宜)
又 (風絮飄殘已化萍)
又 (欲話心情夢已闌)
又 (小立紅橋柳半垂)
菩薩蠻 (窗前桃蕊嬌如倦)
又 (朔風吹散三更雪)
又 (問君何事輕離彆)
又 為陳其年題照 (烏絲麯倩紅兒譜)
又 宿灤河 (玉繩斜轉疑清曉)
又 (荒雞再咽天難曉)
又 (新寒中酒敲窗雨)
又 (白日驚飆鼕已半)
又 (蕭蕭幾葉風兼雨)
又 迴文 (霧窗寒對遙天暮)
又 (催花未歇花奴鼓)
又 (惜春春去驚新燠)
又 (榛荊滿眼山城路)
又 (春雲吹散湘簾雨)
又 (曉寒瘦著西南月)
又 (為春憔悴留春住)
又 (隔花纔歇廉縴雨)
又 (黃雲紫塞三韆裏)
又 (飄蓬隻逐驚飆轉)
又 (晶簾一片傷心白)
又 寄梁汾苕中 (知君此際情蕭索)
又 迴文 (客中愁損催寒夕)
又 迴文 (砑箋銀粉殘煤畫)
又 (烏絲畫作迴紋紙)
又 (闌風伏雨催寒食)
醉桃源 (斜風細雨正霏霏)
昭君怨 (深禁好春誰惜)
捲三
琵琶仙 中鞦 (碧海年年)
清平樂 (淒淒切切)
又 上元月蝕 (瑤華映闕)
又 (煙輕雨小)
又 (孤花片葉)
又 (麝煙深漾)
又 (將愁不去)
又 (青陵蝶夢)
又 (風鬟雨鬢)
又 彈琴峽題壁 (泠泠徹夜)
又 憶梁汾 (纔聽夜雨)
又 (塞鴻去矣)
一叢花 詠並蒂蓮 (闌珊玉佩罷霓裳)
菊花新 用韻送張見陽令江華 (愁絕行人天易暮)
淡黃柳 詠柳 (三眠未歇)
滿宮花 (盼天涯)
洞仙歌 詠黃葵 (鉛華不禦)
唐多令 雨夜 (絲雨織紅茵)
鞦水 聽雨 (誰道破愁須仗酒)
虞美人 (峰高獨石當頭起)
又 (黃昏又聽城頭角)
又 為梁汾賦 (憑君料理花間課)
又 (綠陰簾外梧桐影)
又 (風滅爐煙殘灺冷)
又 (春情隻到梨花薄)
又 (麯闌深處重相見)
又 (彩雲易嚮鞦空散)
又 (銀床淅瀝青梧老)
瀟湘雨 送西溟歸慈溪 (長安一夜雨)
雨中花 送徐藝初歸昆山 (天外孤帆雲外樹)
臨江仙 (絲雨如塵雲著水)
又 (長記碧紗窗外語)
又 塞上得傢報雲鞦海棠開矣,賦此 (六麯闌乾三夜雨)
又 謝餉櫻桃 (綠葉成陰春盡也)
又 盧龍大樹 (雨打風吹都似此)
又 寒柳 (飛絮飛花何處是)
又 (夜來帶得些兒雪)
又 寄嚴蓀友 (彆後閑情何所寄)
又 永平道中 (獨客單衾誰念我)
又 (點滴芭蕉心欲碎)
鬢雲鬆令 (枕函香)
又 詠浴 (鬢雲鬆)
於中好 (獨背斜陽上小樓)
又 (雁帖寒雲次第飛)
又 (彆緒如絲睡不成)
又 (誰道陰山行路難)
又 (小構園林寂不嘩)
又 十月初四夜風雨,其明日是亡婦生辰 (塵滿疏簾素帶飄)
又 (冷露無聲夜欲闌)
又 送梁汾南還,為題小影 (握手西風淚不乾)
南鄉子 搗衣 (鴛瓦已新霜)
又 為亡婦題照 (淚咽卻無聲)
又 (飛絮晚悠颺)
又 柳溝曉發 (燈影伴鳴梭)
又 (何處淬吳鈎)
又 (煙暖雨初收)
鵲橋仙 (月華如水)
踏莎行 (春水鴨頭)
又 寄見陽 (倚柳題箋)
翦湘雲 送友 (險韻慵拈)
鵲橋仙 七夕 (乞巧樓空)
禦帶花 重九夜 (晚鞦卻勝春天好)
疏影 芭蕉 (湘簾捲處)
添字采桑子 (閑愁似與斜陽約)
望江南 宿雙林禪院有感 (挑燈坐)
木蘭花慢 立鞦夜雨,送梁汾南行 (盼銀河迢遞)
捲四
百字令 廢園有感 (片紅飛減)
又 宿漢兒村 (無情野火)
又 (綠楊飛絮)
又 (人生能幾)
沁園春 代悼亡 (夢冷蘅蕪)
又 (試望陰山)
又 丁巳重陽前三日,夢亡婦淡妝素服,執手哽咽。語多不能復記,但臨彆有雲:“銜恨願為天上月,年年猶得嚮郎圓。”婦素未工詩,不知何以得此也。覺後感賦。(瞬息浮生)
東風齊著力 (電急流光)
摸魚兒 送座主德清蔡先生 (問人生)
又 午日雨眺 (漲痕添)
相見歡 (微雲一抹遙峰)
錦堂春 鞦海棠 (簾際一痕輕綠)
憶秦蛾 龍潭口 (山重疊)
又 (春深淺)
減字木蘭花 (燭花搖影)
又 (相逢不語)
又 (從教鐵石)
又 (斷魂無據)
又 新月 (晚妝欲罷)
海棠春 (落紅片片渾如霧)
少年遊 (算來好景隻如斯)
大酺 寄梁汾 (隻一爐煙)
滿庭芳 題元人蘆洲聚雁圖 (似有猿啼)
又 (堠雪翻鴉)
憶王孫 (暗憐雙緤鬱金香)
又 (西風一夜翦芭蕉)
又 (刺桐花底是兒傢)
蔔算子 塞夢 (塞草晚纔青)
又 五日 (村靜午雞啼)
又 詠柳 (嬌軟不勝垂)
金人捧露盤 淨業寺觀蓮,有懷蓀友 (藕風輕)
青玉案 人日 (東風七日蠶芽軟)
又 宿烏龍江 (東風捲地飄榆莢)
月上海棠 中元塞外 (原頭野火燒殘碣)
雨霖鈴 種柳 (橫塘如練)
滿江紅 茅屋新成卻賦 (問我何心)
又 (代北燕南)
又 (為問封姨)
訴衷情 (冷落綉衾誰與伴)
水調歌頭 題西山鞦爽圖 (空山梵唄靜)
又 題嶽陽樓圖 (落日與湖水)
天仙子 淥水亭鞦夜 (水浴涼蟾風入袂)
又 (夢裏蘼蕪青一翦)
又 (好在軟綃紅淚積)
浪淘沙 (紫玉撥寒灰)
又 (野宿近荒城)
又 望海 (蜃闕半模糊)
又 (夜雨做成鞦)
又 (紅影濕幽窗)
又 (眉譜待全刪)
又 (悶自剔殘燈)
又 (雙燕又飛還)
又 (清鏡上朝雲)
南樓令 (金液鎮心驚)
又 塞外重九 (古木嚮人鞦)
生查子 (短焰剔殘花)
又 (惆悵彩雲飛)
又 (東風不解愁)
又 (鞭影落春隄)
又 (散帙坐凝塵)
憶桃源慢 (斜倚熏籠)
青衫濕遍 悼亡 (青衫濕遍)
酒泉子 (謝卻荼蘼)
鳳凰颱上憶吹簫 守歲 (錦瑟何年)
又 除夕得梁汾閩中信,因賦 (荔粉初裝)
翦梧桐 自度麯 (新睡覺)
捲五
浣溪沙 寄嚴蓀友 (藕蕩橋邊理釣筩)
漁父 (收卻綸竿落照紅)
明月棹孤舟 海澱 (一片亭亭空凝佇)
東風第一枝 桃花 (薄劣東風)
望海潮 寶珠洞 (漢陵風雨)
瑞鶴仙 丙辰生日自壽,起用《彈指詞》句,並呈見陽 (馬齒加長矣)
菩薩蠻 過張見陽山居,賦贈 (車塵馬跡紛如織)
於中好 詠史 (馬上吟成鴨綠江)
滿江紅 為曹子清題其先人所構楝亭,亭在金陵署中 (籍甚平陽)
南鄉子 鞦莫村居 (紅葉滿寒溪)
雨中花 紀夢 (樓上疏煙樓下路)
浣溪沙 (一半殘陽下小樓)
菩薩蠻 (夢迴酒醒三通鼓)
攤破浣溪沙 (一霎燈前醉不醒)
水龍吟 再送蓀友南還 (人生南北真如夢)
相見歡 (落花如夢淒迷)
昭君怨 (暮雨絲絲吹濕)
霜天曉角 (重來對酒)
減字木蘭花 (花叢冷眼)
憶秦娥 (長飄泊)
青衫濕 悼亡 (近來無限傷心事)
憶江南 宿雙林禪院有感 (心灰盡)
鵲橋仙 (倦收緗帙)
又 (夢來雙倚)
臨江仙 孤雁 (霜冷離鴻驚失伴)
水龍吟 題文姬圖 (須知名士傾城)
金縷麯 (未得長無謂)
望江南 詠弦月 (初八月)
鷓鴣天 離恨 (背立盈盈故作羞)
臨江仙 無題 (昨夜個人曾有約)
憶江南 (江南憶)
又 (春去也)
赤棗子 (風淅淅)
玉連環影 (纔睡)
如夢令 (萬帳穹廬人醉)
天仙子 (月落城烏啼未瞭)
浣溪沙 (錦樣年華水樣流)
又 (肯把離情容易看)
又 (已慣天涯莫浪愁)
采桑子 居庸關 (巂周聲裏嚴關峙)
清平樂 發漢兒村題壁 (參橫月落)
又 (角聲哀咽)
又 (畫屏無睡)
鞦韆索 (錦帷初捲蟬雲繞)
浪淘沙 鞦思 (霜訊下銀塘)
虞美人 鞦夕信步 (愁痕滿地無人省)
浣溪沙 郊遊聯句 (齣郭尋春春已闌)
羅敷媚 贈蔣京少 (如君清廟明堂器)
附錄
《飲水詞》序(顧貞觀撰)
《飲水詞》序(吳綺撰)
《今詞初集》題辭(魯超撰)
精彩書摘
納蘭詞全編箋注·捲一
夢江南
江南好,建業舊長安①。紫蓋忽臨雙鷁渡,翠華爭擁六龍看②。雄麗卻高寒③。
【說明】
《夢江南》從這首以下共十首是一組聯章組詩,寫於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鞦,其時性德以侍衛的身份扈從康熙帝第一次巡幸江南。性德經江寜(南京)時作此詞,同時亦作有《金陵》詩:“勝絕江南望,依然畫圖中。六朝幾興廢,滅沒但歸鴻。王氣倏雲盡,霸圖誰復雄。尚疑鍾隱在,迴首月明空。”又作《秣陵懷古》詩:“山色江聲共寂寥,十三陵樹晚蕭蕭。中原事業如江左,芳草何須怨六朝。”又作《江南雜詩》,其一謂:“紫蓋黃旗異昔年,烏衣硃雀總荒煙。誰憐建業風流地,燕子歸來二月天。”
這一組《夢江南》極盡點染盛世風光,在曆史背景之下彆有一番滋味。康熙帝巡幸江南之時,江南一地於“揚州十日”、“嘉定三屠”似乎已經記憶模糊,想順治初年,江南纔女徐燦途經南京、揚州等地,尚能寫齣《青玉案?吊古》這樣的佳作:“傷心誤到蕪城路。攜血淚,無揮處。半月模糊霜幾樹。紫簫低遠,翠翹明滅,隱隱羊車度。 鯨波碧浸橫江鎖。故壘蕭蕭蘆笛浦。煙水不知人事錯。戈船韆裏,降帆一片,莫怨蓮花步。”正是“煙水不知人事錯”,幾十年來物是人非,終於在“紫蓋忽臨雙鷁渡,翠華爭擁六龍看”的喧嘩場麵裏,鼎革之事不僅發生在政壇,也同樣地發生在詞壇。
【箋注】
①建業舊長安:謂江寜(南京)為六朝故都。語齣李白《金陵》三首之三“晉傢南渡日,此地舊長安。地即帝王宅,山為龍虎盤”。建業,今江蘇南京,漢代為秣陵縣,《三國誌?吳主傳》載,建安十六年,孫權將治所遷至秣陵,翌年修築石頭城,改稱秣陵為建業。
建業於曆代屢易其名,以金陵一名最著,至清代為江蘇江寜府。
長安,今陝西西安,為漢唐故都,後代詩人常以長安代指都城。
②“紫蓋”二句:紫蓋,即紫色的傘蓋,帝王儀仗之一種。雙鷁(yì),即鷁首,船的代稱。《淮南子?本經》有“龍舟鷁首,浮吹以娛”,高誘注稱鷁是一種大鳥,將它的形象畫在船頭可以抵禦水患。《漢書?司馬相如傳》有“西馳宣麯,濯鷁牛首”,顔師古注:“鷁即鷁首之舟也。”據《方言》郭璞注,鷁為鳥名,晉代江東豪貴船頭所畫的青雀圖像即是鷁鳥。明人徐應鞦《玉芝堂談薈》捲二十八載,鷁首,是在船頭畫鷁鳥的樣子以震懾水怪。《飲水詞箋校》注引《韻集》謂:“鷁首,天子舟也。”實則“鷁首”常用來泛指舟船,並不限於天子之舟。陳維崧《望江南》有“紅闆閘喧停畫鷁”。
翠華,以翠羽作裝飾的旗幡,和紫蓋一樣都是帝王的儀仗。六龍,按照古代的禮製,天子的車駕用六匹馬,故稱六龍。這兩句是描寫康熙帝巡遊江南時的盛況。“翠華爭擁六龍看”,倒裝句,語義當作“爭擁翠華六龍看”。
③雄麗卻高寒:張孝祥《水調歌頭?金山觀月》有“江山自雄麗,風露與高寒”,性德化用瞭這兩句詞,把意思變化瞭一下,指帝王儀仗的雄麗消退瞭江山鞦光的高寒。卻,在這裏並非錶示轉摺的連詞,而是退卻、止住的意思。
又
江南好,城闕尚嵯峨①。故物陵前惟石馬②,遺蹤陌上有銅駝③。玉樹夜深歌④。
【箋注】
①嵯峨:高峻。
②故物陵前惟石馬:陵,即南京孝陵,明太祖硃元璋的陵墓。孝陵原本規模極大,陵丘上曾有梅花鹿群放養,多時達數韆頭,每頭鹿的脖頸上都掛有銀牌以示標記,凡捕殺者以死罪論處。至明清易代之際,建築被損毀殆盡,苑內鹿群亦已無人看管,遭到當地人的隨意捕殺,鹿頸銀牌也失去瞭原先的權威,紛紛散落在捕殺者的手中。順治十年,詩人吳偉業(梅村)來到南京拜謁兩江總督馬國柱,見到孝陵景象,作詩謂“無端射取原頭鹿,收得長生苑內牌”。到性德來時,已僅存石人石馬。
③遺蹤陌上有銅駝:晉代文學傢陸機在《洛陽記》裏記述洛陽有一條銅駝街,在街上宮門以西的地方有漢代鑄造的三座銅駝。當時有俗語說“金馬門外集眾賢,銅駝陌上集少年”,可見這裏是一處繁華熱鬧的所在。又,《晉書?索靖傳》記載,索靖預見到天下將亂,指著洛陽宮門口的銅駝嘆息說:將來要在荊棘叢中見到你瞭。
故物二句,是說前明遺跡依稀尚在,讓人從中想見當日裏的繁華風流。
④玉樹夜深歌:玉樹,即陳後主所作的《玉樹後庭花》,曆史上最著名的靡靡之音。性德以改朝換代之後一介新貴的視角撫今追昔地看待前明故都,從孝陵遺跡想到當時的繁華,在想像的繁華風流之中想像《玉樹後庭花》的淫靡哀切的歌聲,隱隱然批評著明朝的亡國之因在於自身的荒淫無道。
又
江南好,懷古意誰傳。燕子磯頭紅蓼月①,烏衣巷口綠楊煙②。風景憶當年。
【箋注】
①燕子磯頭紅蓼月:燕子磯,南京城外的一處名勝,狀如飛燕,俯臨長江。紅蓼,生長在水邊濕地的一種高草,樣子有些像蘆葦,鞦天會長齣紅穗。
②烏衣巷口綠楊煙:烏衣巷,南京城內秦淮河畔的一條巷子,是晉宋時代王、謝兩傢名門的聚居之地。最使烏衣巷著名的是劉禹锡的詩:“硃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傢。”
“燕子磯頭紅蓼月,烏衣巷口綠楊煙”,這兩句詞構成一組絕佳的對仗:上聯是城外的風景,下聯是城裏的風景;上聯是自然的風景,下聯是人世的風景;上聯是永恒的風景,下聯是短暫的風景。
又
江南好,虎阜①晚鞦天。山水總歸詩格②秀,笙簫恰稱語音圓⑧。誰在木蘭船④。
【說明】
康熙帝此次南巡,於十月二十六日抵達蘇州,翌日遊覽虎丘,對這裏的風土人情觀感不佳,認為蘇州人士崇尚虛榮,安於逸樂,人情澆薄。政治傢的眼光與詩人的眼光總歸不同。性德同時亦作有《虎阜》詩:“孤峰一片石,卻疑誰傢園。煙林晚愈密,草花鼕尚繁。人因警蹕靜,地從歌吹喧。一泓劍池水,可以清心魂。金虎既銷滅,玉燕已飛翻。美人與死士,中夜相為言。”
【箋注】
①虎阜:即虎丘,蘇州名勝。《吳越春鞦》載,春鞦時代的吳王闔閭葬於此地,三日之後,金精化為白虎盤踞其上,故而得名虎丘。宋人硃長文認為虎丘是因地形而得名,因為它的形狀就像一頭蹲伏的老虎。性德《淥水亭雜識》捲一對虎丘的文物曆史有詳細的記述與考據。
②山水總歸詩格秀:詩格,詩的風格。本句寫蘇州山水美麗如詩。
⑧笙簫恰稱語音圓:語音圓,蘇州方言素有吳儂軟語之稱,圓潤柔美。本句寫蘇州樂聲悠揚,恰與吳儂軟語相稱。
④木蘭船:南朝梁人任昉《述異記》載,潯陽江中有一座木蘭洲,洲中多生木蘭樹,這裏的木蘭樹原本是吳王闔閭為瞭修建宮殿而栽種的。魯班曾以木蘭樹作舟,這隻木蘭舟至今仍在木蘭洲中。另,前秦王嘉《拾遺記》捲六載,漢昭帝終日在水上遊宴,土人進貢瞭一隻巨槽,漢昭帝認為桂楫鬆舟尚嫌粗重,何況這隻巨槽。於是命人以文梓為船,木蘭為槳,船頭雕刻飛鸞翔鷁,乘此船隨風輕漾,通夜忘歸。
木蘭,又名辛夷。王維有名詩《辛夷塢》,讀者讀來感受到的是一番悠然的山居野趣,而另一方麵,辛夷塢是王維自傢莊園裏的一處很能獲利的地方,因為辛夷(木蘭)的樹乾非常堅韌細密,還帶有天然的香氣,天然便防蟲蛀,在古代便是一種高檔木料。
木蘭船或木蘭舟是詩歌習語,在唐代以後常常成為詩人筆下的舟船的代稱,泛指而已,所以納蘭詞的各傢注本在此常常不加注釋,殊不知性德這句“誰在木蘭船”卻寫得更有深意,當真用上瞭《述異記》裏的典故,妥帖地切閤瞭全詞所寫的蘇州一地,讓讀者多瞭幾分撫今追昔的聯想。
⑤兼香:香氣之馥鬱倍於群芳。兼,這裏是“倍”的意思。馬王堆漢墓帛書《稱》:“利不兼,賞不倍”,《文選》張衡《西京賦》“鬻者兼贏”,薛綜注:“兼,倍也”。
前言/序言
序之一
納蘭詞名世逾三百年矣,猶弦歌如縷,剞劂常新。推其傢傢爭唱之權輿,殆微斯人則斷無斯恨,因其文而得行其遠也。故縱有杜郎俊賞,熟讀之亦每如初見;若與重光一晤,心會之定細認前身。誠知觀堂不謬,顧麯何妨韆載一人;嘆息硃王非匹,題名但落長卿二字。莫傷早逝,雛鳳即推隻手;何須畫壁,旗亭唯詡雙鬟。唱和浙西陽羨,廣囤博見之糧;心期林下閨房,本具貫一之藥。造語工乎,卻得擿玉毀珠之妙,照燭赤子之心;絕塵夐矣,尚有攀龍讬鳳之徒,自緻屬車之盛。
待紅樓燈灺,可辨暗香如昨;庾嶺梅開,轉憶羅浮舊夢。不戀人間富貴,卻道冷處偏佳;輕擲續斷鸞膠,一任青衫濕遍。欲挽羅衣,難結連理;空言解佩,何處聞琴。過藍橋而漿非易乞,寄紅箋而約總難憑。慈雲高處,謾道有情皆滿願;重九來時,已無紅豆慰相思。纔讀得青陵颱上,腐衣頓作蛺蝶;卻隻見雙林寺裏,名花瘞於冷雨。神女無恙否,誰喚玉燕釵飛空;斷帶依然也,誰持博山香相待。
奈何。守考父茲恭之義,懷素履幽人之想。性恒真素,職非伐輻。京華坻堮,難為憑虛公子;梭龍衰草,不屬安處先生。屈雲岫偃仰之心,忍繳道磬摺之冗。效秦成許少之勞,畢期門佽飛之事。然鬥筲之役,未足羈縻丈夫;舂容大雅,豈可牢籠詞客。入金馬如空門,訪飛瓊於瑤颱;撰迴文於烏絲,采石榴而誰貽。想側帽來時,蘭成憔悴;玉簫去後,奉倩神傷。但贏得梁溪高士,彈指相知;楝亭舊友,登高為賦。飲水詞工,心期獨得於言外;草堂夢杳,分攜豈不在料中。
終嚮泥犁去也,共秦七黃九而三;亦與玉樓事焉,及杜二蘇大為伍。謂詩言誌也,不為詞之本;詞言情也,不為詩之餘。故黃泉碧落,兩無礙也。成君容若以自傷情多故極於詞,極於詞故妨於命。是則溫韋之後,縱無匹也;歸全之道,終有憾焉。其紹述花間,方駕屈宋,恣八叉之纔,邁三變之妙,而塊壘未便盡銷,緻情深不壽也。我輩之幸,誠成君之不幸也。
予素慕淥水亭之雅集,愛夜閤花之銷忿,畏通誌堂之大觀,悼皂莢屯之清寂。雖率土之濱,皆歌飲水;挈缾之知,敢作鄭箋。但竭鄙誠,周鏇前賢之間耳。當今世而守古道,常懷弗剋負荷之憂;絕子孔而斥良止,寜去不媚不信之誡。雖非哿矣能言,但求信而有徵。役病不敢請藩,循本無非穮蓘。俾略廣爨桐之音,小傳柯亭之響雲爾。惟恐心懷裁玉之誌而手無昆刀之銳,殆大方之傢摩厲以須,以俟予之齣焉。予必降服以謝,中心惙惙焉。
庚寅中鞦月,平江後學蘇纓拜撰。
《詞海拾珍:從晚唐到宋元的詞學流變與名篇賞析》 本書並非直接收錄某一位詞人的全部作品,而是意在勾勒齣一幅波瀾壯闊的中國古典詩詞發展長捲,重點聚焦於最為璀璨奪目的晚唐、五代及宋代詞學的發展脈絡與藝術成就。我們將深入探究詞體從其萌芽、形成到成熟的艱難曆程,審視不同時代、不同地域詞壇的獨特風貌,並精選各時期最具代錶性的詞作,進行細緻入微的文本解讀與美學分析,旨在為讀者呈現一個更為立體、鮮活的詞學世界。 引言:詞的濫觴與早期探索 詞,作為一種與音樂緊密結閤的抒情詩體,其源頭可以追溯至漢魏六朝的樂府民歌。這些樸素真摯的歌辭,雖然尚未脫離民歌的稚拙,卻已蘊含著後世詞體發展的基因。到瞭晚唐,隨著文人雅士對音樂歌舞的日益喜愛,以及邊塞詩、宮怨詩等題材的興起,詞的創作逐漸受到文人的關注。然而,此時的詞,多依附於麯調,形式尚不穩定,內容也多以香艷、羈旅為主,藝術價值相對有限。本書將從晚唐的《霓裳羽衣麯》等早期歌辭入手,梳理詞體在這一時期的初步探索,分析其早期形態的特點,以及為後世詞學的繁榮埋下的伏筆。我們將探討燕樂與詞的淵源,以及早期詞人在形式上的初步嘗試,如“詩餘”、“長短句”等稱謂的演變,為理解詞體的成熟奠定基礎。 第一章:五代詞壇的群星璀璨 五代十國時期,盡管政局動蕩,分裂戰亂,卻意外地迎來瞭詞學創作的第一個黃金時代。這一時期的詞人,既繼承瞭晚唐詞的香艷旖旎,又在內容和形式上進行瞭大膽的突破。以南唐的李煜為代錶,他的詞作將個人身世之痛、亡國之悲融入其中,字字泣血,句句含怨,達到瞭哀感頑艷的極緻,將詞的抒情功能推嚮瞭一個新的高度。同時,蜀地如韋莊、馮延巳等詞人,也創作瞭大量優美動人的詞篇,內容廣泛,風格多樣。本書將詳細剖析五代詞壇的這一獨特現象,重點分析李煜詞的藝術特色及其在詞史上的劃時代意義。我們將研究五代詞在題材上的拓展,如對宮廷生活、離愁彆緒、山水風光的描繪,以及在藝術手法上的創新,如煉字、用典、意境營造等。我們將對比不同地域詞人的風格差異,如南唐的婉約與蜀地的清麗,展現五代詞壇的多元麵貌。 第二章:宋初詞壇的承續與轉摺 進入宋代,詞的發展勢頭不減。宋初的詞人,一方麵繼承瞭五代詞的餘緒,繼續創作纏綿悱惻的婉約詞;另一方麵,也開始齣現一些新的變化。如晏殊、歐陽修等,在繼承前代風格的基礎上,融入瞭更多的士大夫情懷,詞境更加開闊,意蘊更為深沉。同時,對詞的格律和藝術錶現手法也進行瞭更為精細的研究。本書將梳理宋初詞壇的特點,分析這一時期詞風的承續與轉摺,重點介紹晏殊、歐陽修等詞人的代錶作品及其藝術貢獻。我們將探討宋初詞人如何在新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影響下,調整詞的創作方嚮,以及他們在詞調的運用和音樂性的探索上所做的努力。 第三章:北宋詞壇的輝煌與創新 北宋時期,是詞學發展最為輝煌的時期之一。詞的創作不僅數量龐大,而且湧現齣瞭一大批藝術成就極高的詞人。以柳永為代錶的慢詞創作,將詞的篇幅大大拉長,內容也更為貼近市井生活,極大地拓展瞭詞的錶現力,深受當時市民階層的喜愛。而“婉約派”的代錶人物,如晏幾道、秦觀等,則在細膩的感情描繪上達到瞭新的高峰。與此同時,以蘇軾為代錶的“豪放派”橫空齣世,打破瞭詞隻能寫男女情愛、離愁彆緒的傳統觀念,將詞的題材拓展到社會人生、壯誌豪情等更為廣闊的領域,其大氣磅礴的風格,為後世詞的創作開闢瞭新的道路。本書將集中分析北宋詞壇的盛況,重點解讀柳永、蘇軾、秦觀等詞人的創作特色,探討“婉約”與“豪放”兩大詞風的形成及其對後世的影響。我們將深入研究柳永如何通過慢詞反映市民生活,以及他“凡有井水處,皆能歌柳詞”的廣泛傳播原因。我們將重點剖析蘇軾詞的哲學思想、人生態度如何體現在其豪放的詞風中,以及他如何突破詞的舊有樊籬。同時,我們也會對晏幾道的“冷金”式的筆觸,秦觀的“情思綿邈”進行細緻的品析,力求展現北宋詞壇的豐富多彩。 第四章:南宋詞壇的沉鬱與變奏 靖康之變後,南宋詞壇在繼承北宋遺風的基礎上,又呈現齣新的特點。在國破傢亡的背景下,詞的創作充滿瞭沉鬱頓挫的悲憤之情。李清照在國破傢亡後的詞作,風格由前期清新明麗轉為後期淒婉沉痛,以其精妙的筆觸,展現瞭女性特有的細膩情感與堅韌生命力。而辛棄疾,更是將詞的愛國熱情和英雄氣概推嚮瞭極緻,他的詞“大江東去,浪淘盡,韆古風流人物”,開創瞭“辛派”豪放詞風,其悲壯慷慨,感人至深。此外,陸遊、範成大等愛國詞人,也將傢國之情融入詞中,使得南宋詞壇充滿瞭抗爭與憂患意識。本書將深入探討南宋詞壇在時代變遷下的風格轉變,重點分析李清照、辛棄疾的詞作藝術,以及他們的詞風如何體現齣這一時期的社會風貌與民族情感。我們將分析李清照詞在曆經滄桑後的情感蛻變,以及她如何將個人命運與傢國興衰緊密聯係。我們將深入研究辛棄疾詞的軍事生涯、政治抱負如何影響其創作,以及他如何運用典故、化用古詩來錶達壯誌與悲憤。同時,我們也會關注其他南宋愛國詞人的作品,如陸遊的“鐵馬冰河入夢來”,範成大“細雨魚兒齣”等,展現南宋詞壇的另一麵。 第五章:宋金元之際的詞風演變 隨著金朝的崛起和濛古的擴張,詞壇的風格也隨之發生變化。金代詞人,如元好問等,在繼承宋詞傳統的基礎上,融入瞭更多的北方民族文化元素,詞風既有沉鬱悲壯,也有閑適曠達。元代,由於政治格局的變化,詞的創作一度受到影響,但仍有如趙孟頫等詞人,在繼承傳統的同時,也進行著新的探索。本書將簡要迴顧金元之際詞風的演變,分析這一時期詞人的創作特點,以及詞體在這一時期所麵臨的挑戰與機遇。我們將考察金代詞人如何在中原文化與北方文化交融中形成獨特的詞風,如元好問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嚮東流”所蘊含的亡國之痛。我們將探討元代詞人在承襲宋韻的同時,如何融入新的時代氣息,以及詞體在元麯崛起的背景下所扮演的角色。 結語:詞學研究的價值與啓示 本書通過對晚唐至宋元詞學流變的梳理,以及對各時期代錶性詞作的賞析,旨在引導讀者走進古典詞的藝術殿堂,感受其獨特的語言魅力、深邃的思想內涵以及豐富的情感世界。詞不僅是中國文學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更是我們理解中國傳統文化、民族情感以及個體生命體驗的重要窗口。本書希望通過深入的探討,能夠激發讀者對古典詩詞的興趣,培養鑒賞能力,並從中汲取智慧與力量,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詞學的研究,不僅僅是對過去的迴顧,更是對當下人心的關照,對民族精神的傳承。我們期待本書能夠成為讀者探索古典詞世界的有益嚮導。 本書在敘述和分析中,力求客觀嚴謹,注重史實,同時又飽含對詞作的真摯熱愛。我們相信,通過對這些韆年不衰的篇章的細緻品讀,讀者必將在字裏行間,品味齣那些曾經鮮活的生命,曾經激蕩的靈魂,曾經輝煌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