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建设协会标准(CECS 240:2008):工程地质钻探标准 [Standard for Engineering Geological Drilling]

中国工程建设协会标准(CECS 240:2008):工程地质钻探标准 [Standard for Engineering Geological Drilling]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建设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 编
图书标签:
  • 工程地质
  • 钻探
  • 标准
  • CECS240
  • 2008
  • 中国工程建设协会
  • 地质工程
  • 规范
  • 勘察
  • 岩土工程
  • 建设标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
ISBN:9158017707304
版次:1
商品编码:10740916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Standard for Engineering Geological Drilling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8-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6
字数:5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工程建设协会标准(CECS 240:2008):工程地质钻探标准》根据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2003)建标协字第27号文《关于印发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2003年第一批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的要求,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建筑、市政、水利、交通、能源、矿山等各类建设工程的工程地质钻探。标准规定了各类工程的共性技术要求,也为各类工程作出各自的专门规定留有余地。与本标准适用行业相同并同时批准的协会标准还有:《工程地质测绘标准》CECS238、《岩石与岩体鉴定和描述标准》CECS239、《工程建设水文地质勘察标准》CECS241。
   本标准吸收了工程地质研究和实践的新成果,从工程地质和岩土工程的角度提出钻探技术要求,兼顾了土层和岩层钻探,以适应不同行业和工作对象的要求。

目录

1 总则
2 术语
3 基本规定
4 钻进方法
4.1 一般规定
4.2 硬质合金钻进
4.3 金刚石钻进
4.4 冲击钻进
4.5 冲击回转钻进
4.6 其他钻进

5 不同地层与特殊场地钻探
5.1 粘性土、粉土、砂土层
5.2 砾石、卵石、漂石层
5.3 岩层
5.4 特殊场地

6 冲洗液和护壁堵漏
6.1 冲洗液
6.2 护壁堵漏

7 钻探质量及取样
7.1 岩芯采取
7.2 岩土和水试样的采取
7.3 地下水位量测
7.4 钻孔子弯曲与孔深校准
附录A岩土可钻性分级
附录B不同等级土试样的取样工具和方法
附录C取土器技术标准
本标准用词说明
附:条文说明

前言/序言


《工程地质勘察手册》 第一章 工程地质勘察概论 本章旨在为读者提供工程地质勘察领域的基础知识和宏观视角。工程地质勘察作为现代土木工程、矿产资源开发乃至环境保护等领域不可或缺的前期工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手册将深入探讨工程地质勘察的定义、目的、基本原则以及在不同工程项目中的应用范畴。 1.1 工程地质勘察的定义与目的 工程地质勘察是通过多种手段,对拟建工程场地的地质环境进行系统、全面、定性与定量的调查研究,以查明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预测工程建设可能遇到的不利地质现象,为工程的设计、施工、运营与安全评价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本章将详细阐述勘察工作如何服务于工程的经济性、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1.2 工程地质勘察的分类与阶段划分 工程项目从规划、设计到施工的不同阶段,对地质信息的需求存在显著差异。本节将分类介绍工程勘察的类型,包括初步勘察、详细勘察和施工勘察等,并探讨各阶段勘察成果的深度和精度要求。重点分析如何根据项目特征(如高层建筑、大跨度桥梁、地下工程或水利枢纽)来制定适宜的勘察方案。 1.3 工程场地地质条件要素 工程场地的地质条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岩石、土体、地下水和不良地质现象等多个方面。本节将系统梳理构成工程场地的关键要素: 工程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 探讨岩石的强度、变形模量、风化程度,以及各类土体的工程分类、液化潜力、抗剪强度和压缩性等关键参数的确定方法。 地质构造与地层岩性: 分析区域地质背景,如何识别和描述断层、褶皱等地质构造对工程稳定性的影响,以及地层层序的划分与对比。 地下水文地质条件: 阐述地下水赋存状态、补给与排泄规律、水位变化规律及其对基坑开挖、边坡稳定和结构长期稳定性的影响。 不良地质现象: 识别和评价滑坡、崩塌、岩溶、地面沉降、地裂缝等潜在的地质灾害风险。 第二章 工程地质勘察方法与技术 本章聚焦于获取工程地质信息所采用的各种现场调查、室内试验和遥感地球物理方法,是确保勘察工作科学性和可靠性的技术支撑。 2.1 工程地质信息采集的现场工作 现场工作是工程地质勘察的基础。本节详细介绍各类现场调查技术: 工程地质路线调查: 描述如何通过野外观察、记录地质现象,绘制地质剖面图和工程地质平面图的规范。 勘探孔(钻孔与坑探)的布置与实施: 详述勘探孔在空间上的合理布设原则,以及坑探(如探槽、探坑)在浅层地质条件查明中的独特优势。 原位测试技术: 深入探讨各类原位测试方法,例如标准贯入试验(SPT)、静力触探试验(CPT)、十字板剪切试验(VST)和压力计试验等,以及它们如何直接反映地层原位力学特性。 2.2 地面地球物理勘探技术 地球物理勘探能以非破坏性的方式获取大范围、深部的信息,是钻探工作的有力补充。本节重点介绍几种主要技术: 电法勘探: 包括电阻率法、激发极化法等,如何利用地层岩、土的电性差异来划分地层、圈定地下水界面和探测溶洞。 地震勘探: 介绍浅层地震勘探(如折射法、反射法)在确定基岩起伏、软弱夹层分布中的应用,尤其适用于大型基础设施项目。 电磁法与重力、磁法勘探: 简述这些方法在特定地质环境下的探测能力和适用性。 2.3 岩、土体取样与室内试验 高质量的岩、土样品是室内试验分析的前提。本章详细规范了从钻孔中采取各种类型(如岩芯、扰动样、原状样)的取样技术,并对常见的室内物理力学试验(如密度测定、含水量、颗粒分析、直剪试验、三轴压缩试验等)的操作规程、数据处理和结果判读进行阐述,确保室内数据能准确反映工程地质条件。 第三章 工程地质勘察成果的分析与评价 获取数据后,如何科学地分析、综合评价并形成可靠的工程地质报告,是勘察工作的核心产出环节。 3.1 工程地质剖面图与三维建模 本节指导读者如何根据勘探点数据,插值、推断和绘制出能够清晰反映工程场地岩、土层分布、构造、地下水位和不良地质现象的工程地质剖面图。并探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三维地质模型的构建,以提升空间信息表达的直观性和准确性。 3.2 场地持力层评价与地基承载力确定 地基是工程的基础。本章重点分析如何根据工程要求,综合利用原位测试、室内试验及类比资料,对不同岩、土层的工程特性进行对比和综合评价,确定可靠的持力层,并根据规范要求计算和确定地基的极限承载力和容许承载力。 3.3 不良地质现象的工程地质分析与风险评估 对潜在地质灾害的识别和评估是保障工程安全的关键。本节将详细分析滑坡、岩溶、流沙、地面沉降等现象的形成机理、发育特征,并指导如何进行稳定性分析、沉降预测,以及提出针对性的工程对策和风险等级划分。 3.4 水文地质条件对工程的影响评价 地下水对工程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基坑涌水、边坡渗漏、地基浸泡软化、冻胀融沉等。本章指导读者如何综合分析地下水流场、渗透性参数,预测施工期间的降水影响范围和运营期间的长期水位变化,并评估其对结构和环境的潜在影响。 第四章 勘察报告的编制与应用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是指导后续设计与施工的法律性技术文件。 4.1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的结构与内容要求 本章依据行业标准,详细规定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应包含的各个组成部分,包括工程概况、勘察工作内容、地质条件描述、工程地质评价、勘察结论与建议等。重点强调勘察成果必须客观、准确,并与工程设计要求紧密结合。 4.2 勘察结论与工程建议 报告的最终价值体现在结论和建议上。本节指导如何凝练勘察发现,对场地地质条件做出清晰的工程地质分级,并提出针对性的设计基础埋深建议、地基处理方案的初步意见、以及施工中应重点关注和监测的地质现象。 4.3 勘察信息在工程设计与施工中的应用 阐述勘察成果如何转化为设计参数(如地基反力系数、地基变形计算参数等),并指导施工单位如何在基坑支护设计、边坡开挖放坡系数确定、以及特殊地质条件下的处理施工中,有效应用地质信息,确保工程顺利实施。 附录:工程地质勘察常用图表、规范引用与术语表 本附录提供了工程地质勘察工作中频繁使用的地质符号、岩土分类图表、常用的经验判别公式,并收录了行业内关键术语的定义,便于读者快速查阅和应用。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实用价值简直是立竿见影。我将它带到工地后,立刻发现以前那些模糊不清的操作界限,现在都有了明确的量化标准作为支撑。特别是关于不同钻具的维护和校准章节,我以前总是凭着感觉来,但这本书提供了一套科学的、可重复验证的检查清单。比如,对于冲击钻头磨损程度的判断,过去我们只能靠经验目测,现在书里清晰地给出了基于测试数据和寿命曲线的参考标准,这使得我们的质量控制有了一个非常可靠的锚点。当我按照书中的建议调整了钻进速度和泵送压力后,取样的完整性和数据的一致性明显得到了提升。这种直接转化为生产力的效果,远超出了我最初对一本标准手册的期待值,它真正做到了将理论转化为高效的现场作业规范。

评分

从整体结构布局来看,这本手册的逻辑编排可谓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它似乎是完全站在一个初级工程师到资深专家的视角,精心设计了一条知识进阶的路径。开篇对基础概念的界定清晰有力,为后续复杂章节的理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每一部分之间的过渡都衔接得无比自然,就像是精心编排的乐章,从慢板的理论铺陈,到快板的实操指导,节奏的把握恰到好处,没有丝毫的跳跃感或重复感。我特别欣赏它对各种附录和参考资料的整合方式,它们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紧密地服务于正文内容,需要时可以快速定位,极大地提升了查阅效率。这种高度系统化和模块化的组织结构,让我想起了那些顶级的工业设计手册,一切服务于信息的快速、准确获取。

评分

这本手册的装帧设计实在让人眼前一亮,封面简洁大方,那种略带磨砂质感的纸张触感极佳,让人忍不住想多翻阅几遍。内页的排版也十分考究,字号适中,行距留得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特别疲劳。特别是那些图表的呈现方式,清晰度非常高,即便是那些复杂的工程结构图,也能被还原得淋漓尽致,这一点对于需要经常对照图纸工作的工程师来说,简直是福音。我个人尤其欣赏它在细节上的处理,比如目录部分,不仅层级分明,而且关键术语的索引做得非常到位,真正体现了专业工具书应有的严谨性与易用性的完美结合。翻开书本,就能感受到出版方在制作过程中对最终用户体验的重视程度,这绝不是随便印刷出来的普通技术资料可以比拟的,它更像是一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摆在书架上都显得很有分量感和专业气质。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所收录的案例分析和图示的丰富性上。我曾经为了理解某种特定岩层下的旋挖钻孔稳定性问题而苦恼了很久,因为文字描述往往显得苍白无力。然而,在这本书中,我找到了几组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现场照片和剖面图,它们精确地展示了不同钻进参数对孔壁稳定性的影响,甚至连细微的渗水现象都被捕捉了下来。这些“活生生”的资料,远比抽象的公式更能触动人心,也更容易在脑海中形成清晰的视觉记忆。我可以想象,编写团队为了收集和整理这些一手资料付出了多么巨大的努力。可以说,这些精心挑选的实景案例,是这本书的“灵魂”所在,它们将标准从冰冷的条文,转化为了一份充满实践智慧的指南。

评分

初次接触这套规范时,我最大的感受是其语言风格的独特魅力。它没有那种传统技术规范的生硬和晦涩,而是以一种非常平实、甚至可以说是带有叙事性的口吻来阐述复杂的钻探流程和要求。阅读起来,不像是在啃一本枯燥的条例,倒像是在跟随一位经验极其丰富的老师傅学习手艺。比如,在描述某种特定地层取样的注意事项时,作者不仅仅是罗列了“应当怎么做”,更深入地解释了“为什么需要这样做”,这种对背后原理的细致剖析,极大地增强了规范的可理解性和指导性。我发现自己不仅记住了操作步骤,更重要的是理解了这些步骤背后的地质力学逻辑,这对于我在现场应急处理突发状况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后盾。这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文字引导,着实为提升专业技能提供了强大的助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