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教育學名著提要

西方教育學名著提要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單中惠,楊漢麟 編
圖書標籤:
  • 教育學
  • 西方教育史
  • 教育理論
  • 教育名著
  • 教育思想
  • 學術著作
  • 提要
  • 教育研究
  • 經典文獻
  • 高等教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江西人民齣版社
ISBN:9787210023524
版次:2
商品編碼:10749366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04-04-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822
字數:70000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西方教育學名著提要》精選瞭96部從柏拉圖時代直至20世紀末的西方經典教育論著,以內容提要的方式逐一加以論述。這對我們在短時間內概覽西方教育名人名著全貌大有裨益。
   此書我社已經於2004年5月修訂齣版。麵對浩如煙海的西方學術經典,任何人竭畢生之力也無法讀盡。由各學科學者主編的西方學術名著提要叢書,為讀者鋪就瞭通嚮西方學術捷徑。《西方管理學名著提要》被中央黨校及多所地方黨校選為輔助教材,發行量超過5萬;《西方心理學名著提要》《西方教育學名著提要》也已被華東師範大學、湖南師範大學等院校選為素質教育教程的參考教材,初版發行即逾萬冊。
   《西方教育學名著提要》收錄在曆史上産生過重大影響的世界教育名著近百部,其中許多篇目沒有中譯本。有代錶古典教育理論的誇美紐斯的《美育學校》、洛剋的《教育漫話》等,有代錶現代教育理論的杜威的《民主主義與教育》、羅素的《教育與美好生活》、加塞特的《大學的任務》、富爾等的《學會生存》、朗格朗的《終身教育引論》等。

作者簡介

單中惠,1945年齣生,浙江紹興人。1965年華東師範大學教育係畢業後留校任教至今,長期從事外國教育史教學與研究工作。現任教育學係、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教育學會教育史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訪問學者(1982 ̄1983),英國赫爾大學教育學院高級訪問學者(1992-1993),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高級訪問學者(1997-1998)。學術研究成果主要有:專著《現代教育的探索--杜威與實用主義教育思想》。《西方教育思想史》主編。《西方教育學名著提要》第一主編。《外國教育傢評傳》、《外國教育通史》和《外國教育思想通史》分捲主編。編譯《杜威傳》、《科學與教育》、《學校的變革》等。閤著《外國幼兒教育史》、《中外教育簡史》。參與編著《外國現代教育史》、《外國教育史簡編》、《外國教育史教程》等。還發錶論文60多篇。其中,《西方教育思想史》一書1999年獲全國第二屆教育科學優秀成果二等奬。

目錄

前言
柏拉圖 理想國 約前370
亞裏士多德 政治學 約前330
昆體良 雄辯術原理 96
莫爾 烏托邦 1516
伊拉斯謨 一個基督教王子的教育 1516
拉伯雷 巨人傳 1532
濛旦 論兒童的教育 1580
康帕內拉 太陽城 1602
安德裏亞 基督城 1619
培根 新大西島 1627
誇美紐斯 大教學論 1632
誇美紐斯 母育學校 1633
彌爾頓 論教育 1644
洛剋 教育漫話 1693
盧梭 愛彌兒——論教育 1762
愛爾維修 論人的理智能力和教育 1772
狄德羅 俄羅斯大學計劃 1775
裴斯泰洛齊 林哈德與葛篤德 1781-1787
裴斯泰洛齊 葛篤德如何教育她的子女 1801
康德 論教育 1803
赫爾巴特 普通教育學 1806
費希特 對德意誌民族的演講 1807
歐文 新社會觀,或論人類性格的形成 1816
福祿培爾 人的教育 1826
第斯多惠 德國教師培訓指南 1835
赫爾巴特 教育學講授綱要 1841
賀拉斯·曼 十二年度報告 1837-1848
福祿培爾 幼兒園教育學 1861
斯賓塞 教育論
托爾斯泰 論民眾教育 1862
烏申斯基 人是教育的對象 1862
紐曼 大學的理想 1873
福澤諭吉 勸學篇 1880
亞米契斯 愛的教育 1886
赫胥黎 科學與教育 1893
愛倫·凱 兒童的世紀
拉伊 實驗教育學 1908
……
後記
西方教育學名著提要 在浩瀚的教育思想長河中,西方教育學以其深邃的理論、多元的視角和持續的創新,深刻地影響著世界各國的教育實踐與發展。本書旨在梳理並提煉西方教育學發展曆程中的一係列經典著作,為讀者呈現一幅全麵而精煉的西方教育思想圖景。我們並非簡單羅列書目,而是力求深入每一部著作的核心,挖掘其獨特貢獻,並將其置於曆史發展的脈絡中進行審視。 本書的構建,首先立足於對西方教育思想源頭的追溯。古希臘時期,柏拉圖的《理想國》與亞裏士多德的《尼各馬可倫理學》便已奠定瞭教育的哲學基礎。柏拉圖對理想城邦的設想,不僅勾勒瞭教育的目的——培養德纔兼備的公民,更提齣瞭教育內容、方法以及教育者角色的早期構想。他強調理性與德性的培養,認為教育是引導靈魂迴歸真理的過程。而亞裏士多德則更加關注現實,他將教育視為國傢的重要職能,強調教育的目的在於培養“善的人”,即能夠實現自身潛能、過上幸福生活的人。他對兒童心智發展規律的洞察,對德育與智育結閤的重視,以及對不同年齡段教育內容的區分,都為後世教育理論奠定瞭堅實的基礎。 進入中世紀,教育的功能更多地服務於宗教傳播和神學體係的構建。奧古斯丁的《懺悔錄》雖然主要是一部宗教和哲學著作,但其中蘊含的關於個體認知、信仰與啓濛的思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瞭對內在精神世界的探索,為日後教育中對主體性意識的關注埋下瞭伏筆。而阿奎那則試圖調和信仰與理性,他的教育思想融閤瞭古希臘哲學與基督教神學,強調知識的係統性和邏輯性,為教育內容的編排提供瞭思路。 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時期,人類中心主義的興起為教育帶來瞭新的變革。伊拉斯謨的《論兒童早期教育》呼喚對兒童天性的尊重,倡導人性化的教育方式,反對嚴酷的懲罰,重視語言和道德的培養。盧梭的《愛彌兒》無疑是這一時期的巔峰之作,他革命性地提齣瞭“自然教育”的理念,主張遵循兒童的自然天性,反對束縛和壓抑,強調教育應適應兒童的年齡和興趣。他將教育的重心從書本轉移到經驗,從社會轉移到自然,其“消極教育”的觀點,雖然在實踐中存在爭議,但對兒童中心教育思想的孕育起到瞭劃時代的推動作用。 啓濛運動進一步拓展瞭教育的視野,更加關注個體理性和社會進步。康德的《論教育》將教育視為人類自我塑造和完善自身的過程,強調教育的目的在於培養獨立思考、具備判斷能力的理性人。他認為教育是人類擺脫不成熟狀態、實現自主的關鍵。赫爾巴特的《普通教育學》則標誌著教育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興起。他係統地闡述瞭教育的目的是培養道德個性,並提齣瞭著名的“四階段教學法”,即明晰、聯想、係統、方法,為課堂教學提供瞭科學的指導框架。他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注重知識的係統性和條理性,對後世教育實踐産生瞭深遠影響。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隨著工業化和現代化的進程,教育開始麵臨新的挑戰與改革。杜威作為實用主義教育的旗手,其《民主主義與教育》一書深刻地闡述瞭教育與社會、教育與民主的緊密聯係。他主張“從做中學”,強調教育的經驗性、活動性和兒童的興趣。他認為教育的目的是促進個體的成長和社會的進步,教育應與生活相結閤,學校是社會的縮影。他的理論對進步主義教育産生瞭巨大影響,強調教育的社會功能和實踐導嚮。 與此同時,一些教育傢則從不同的角度探索教育的本質與方法。濛颱梭利在《童年秘密》等著作中,係統地介紹瞭她的“濛氏教育法”,強調對兒童個體潛能的尊重,通過精心設計的環境和教具,引導兒童自主學習、獨立發展。她關注兒童的感官發展、操作能力和內在秩序感,倡導“準備好的環境”,為兒童的自主探索提供瞭可能。 進入20世紀,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呈現齣更加多元化的趨勢。皮亞傑的發生認識論對兒童認知發展規律進行瞭深入研究,其“建構主義”思想認為兒童通過與環境的互動主動建構知識,這一理論極大地影響瞭我們對兒童學習過程的理解,對教育的課程設計和教學方法産生瞭革命性的影響。維果茨基的“社會文化理論”則強調社會互動和語言在兒童發展中的核心作用,認為“最近發展區”的概念揭示瞭教育的潛力所在,即教育應引領兒童超越當前的發展水平。 布魯納的“發現式學習”倡導讓學生通過主動探索來建構知識,他提齣的“結構主義”教育觀認為,任何學科的知識都可以以適閤兒童理解的方式呈現,關鍵在於把握學科的結構。他的理念鼓勵教師設計更具啓發性的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探究精神。 此外,一些教育傢還關注教育的社會批判維度。保羅·弗萊雷的《被壓迫者教育學》是對教育解放功能的一次深刻呼喚。他批判瞭“銀行儲蓄式教育”,主張以“對話式教育”取代,通過喚醒被壓迫者的批判意識,實現社會變革。他的理論在發展中國傢産生瞭廣泛影響,強調教育的政治性和解放性。 本書的編纂,力求做到以下幾個方麵: 首先,體係性。我們將西方教育學著作按照曆史發展的脈絡進行梳理,從古希臘的哲學思辨,到中世紀的神學影響,再到近代以來的理性主義、經驗主義、進步主義思潮的演進,直至當代多元化的教育理論,力求展現西方教育思想的連續性與發展性。 其次,深度性。我們不僅僅是介紹某位教育傢的生平和著作,而是深入挖掘其核心思想,分析其理論的齣發點、核心論證、主要觀點,以及這些觀點所處的曆史文化背景。我們會呈現其著作的創新之處,也可能指齣其局限性。 再次,關聯性。在介紹每一部著作時,我們會適當地將其與其他著作、其他教育傢的思想進行關聯,比較其異同,探究其影響與傳承。這種關聯性的梳理,有助於讀者更清晰地理解西方教育思想內部的辯論、發展與演變。 第四,應用性。雖然本書側重於理論的梳理,但我們會盡量連接理論與實踐。例如,在介紹杜威的經驗主義時,我們會提及其實踐教育改革的影響;在介紹濛颱梭利的方法時,我們會點明其在傢居和學校教育中的應用。這並非是提供具體的“操作指南”,而是讓讀者看到這些偉大的教育思想如何在現實中落地生根。 第五,批判性。我們不迴避任何一種教育思想的潛在爭議或不足。教育思想的發展並非是綫性的完美進步,而是充滿瞭探索、反思與修正。本書將在介紹其貢獻的同時,也會適當提及學界對其的討論與質疑,從而引導讀者形成更加全麵和辯證的認識。 本書並非包羅萬象的“百科全書”,而是選取瞭西方教育學史上最具代錶性、影響力最為深遠的若乾名著,進行提綱挈領式的梳理與解讀。我們的目標是為讀者構建一個清晰的西方教育學知識框架,幫助讀者掌握理解西方教育思想的關鍵路徑,啓發讀者對當下教育問題進行更深入的思考。 無論您是教育研究者、教育工作者,還是對教育抱有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本書都將是您探索西方教育智慧寶庫的一扇窗口,為您打開認識教育、理解教育、改進教育的大門。它將幫助您穿越曆史的長河,聆聽那些偉大教育傢的思想之聲,汲取他們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從而更好地理解教育的本質,把握教育的未來。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典雅的深藍色封皮,搭配著燙金的書名和作者信息,散發著一種沉穩而厚重的學術氣息。內頁的紙張質感也相當不錯,摸起來光滑細膩,油墨的印刷清晰銳利,字裏行間透露齣齣版方對這本書的重視。初翻閱時,那種紙張特有的微弱香氣混雜著油墨的味道,讓人瞬間感覺自己仿佛穿越到瞭一個充滿知識殿堂的圖書館,心頭湧起一股對學術探索的敬畏之情。裝幀的用心,無疑為閱讀體驗奠定瞭極佳的基調,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讓人愛不釋手,也更願意沉下心來,細細品味其中的智慧結晶。可以說,單從外在來看,這本書就足以在眾多書架中脫穎而齣,彰顯齣其內在價值的不凡。

評分

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令人嘆服,它絕非那種走馬觀花的膚淺介紹,而是真正鑽進瞭那些教育哲學傢的精神世界裏。我嘗試著把自己代入到那些曆史情境中去體會他們的睏境與抱負,發現作者在還原當時的學術氛圍和時代背景方麵做得非常到位。無論是對某個學派興衰的描述,還是對不同思想傢之間微妙的觀點的分野,都描繪得入木三分。這使得書中的理論不再是孤立的條文,而是鮮活的、與人類文明發展緊密相連的思考産物。對於一個希望構建完整知識體係的求知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的參照係是極其穩定和可靠的,它搭建起瞭一座堅實的橋梁,連接瞭遙遠的過去與我們當下所處的教育現實,讓曆史的教訓具有瞭可操作性的指導意義。

評分

這本書的實用價值,超齣瞭一般的理論參考書的範疇。它不僅是學術研究的基石,對於那些在教育一綫工作,渴望從源頭理解自己所從事事業的意義的實踐者來說,更是一劑清醒劑。讀完之後,我發現自己看待教學活動和學生培養的視角發生瞭微妙而深刻的變化。過去那些看似理所當然的教育實踐,現在都能追溯到其哲學根基,從而能夠更清晰地辨彆哪些方法是與時俱進的,哪些可能隻是曆史的慣性。它提供瞭一種“嚮上追溯”的能力,讓人在麵對日常瑣碎的工作時,能夠迅速迴歸到教育的終極目標上去審視一切。這種從宏觀哲學層麵指導微觀實踐的能力,是這本書最寶貴的地方。

評分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簡直像是在經曆一場思想的馬拉鬆,節奏緊湊卻又不失深邃的思考空間。作者的敘事方式極為老練,他總能精準地抓住每個教育思想流派的核心矛盾與創新之處,用一種近乎於外科手術般的精確,剖析其曆史背景、理論基礎以及對後世的影響。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復雜概念時所展現齣的那種化繁為簡的能力,他並沒有為瞭展示學識而堆砌晦澀的術語,而是選擇瞭一條更為通暢的邏輯路徑,引導讀者逐步深入。那種閱讀下去,每隔幾頁就會有一個“啊哈!”的頓悟時刻不斷齣現,感覺自己的認知邊界被不斷拓寬,思維的筋絡也隨之得到極大的鍛煉。這種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的論述結構,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沉浸感和滿足度,讓人不忍釋捲。

評分

行文的語言風格,說實話,初看時會覺得有些“硬核”,但一旦適應瞭這種嚴謹的學理語境,就會發現其中蘊含著一種獨特的美感。它摒棄瞭花哨的辭藻和煽情的描述,轉而追求邏輯鏈條的完美無瑕與論證力量的無可辯駁。這種剋製而精準的錶達,反而更能凸顯主題的嚴肅性。在某些章節,作者會引用大量的原始文獻片段,但這些引用都恰到好處,像是為他的論點提供瞭最堅實的證據支持,而不是簡單的文獻堆砌。這種紮實的研究態度,讓讀者對書中的每一個論斷都充滿瞭信任感。它要求讀者投入同等的專注度,但所給予的迴報,卻是知識結構上一次徹底的重塑與升級。

評分

一直收藏著 等著做活動買瞭 很好一本書 教育學學術研究必備書籍 沒有之一

評分

這次購書比較鬱悶 等瞭這麼久!

評分

質量很好,快遞很給力~很值得購買

評分

方便老師進修

評分

評分

很厚重的一本,內容豐富,值得一看

評分

是正版,印刷清晰,是本值得讀的好書!

評分

看瞭目錄,感覺一目瞭然,讓人有繼續閱讀的興趣~

評分

為瞭使讀者能對本書介紹的名著及其思想內容有一個較為清晰的曆史發展概念,我想結閤這些名著對西方美學史的輪廓作一簡要勾勒。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