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7年修订-1)

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7年修订-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标准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国家标准
  • 标准汇编
  • 2007年修订
  • 中国
  • 工业标准
  • 技术标准
  • 规范
  • 质量
  • 工程
  • 参考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ISBN:9787506649742
版次:1
商品编码:10759206
包装:精装
开本:大16开
出版时间:2008-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20
字数:118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7年修订-1)》是一部大型综合性国家标准全集。自1983年起,按国家标准顺序号以精装本、平装本两种装帧形式陆续分册汇编出版。本《汇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建国以来标准化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和主要成就,是各级标准化管理机构,工矿企事业单位,农林牧副渔系统,科研、设计、教学等部门必不可少的工具书。
本汇编收集了2007年制定的国家标准29项,全部为推荐性国家标准,内容涉及机械、石油化工、食品、冶金等领域。《数控床身铣床检验条件 精度检验 第1部分:卧式铣床》、《石油天然气工业 井下工具 封隔器和桥塞》、《糕点通则》等重要标准收集在本分册中。

目录

GB/T 77-2007 内六角平端紧定螺钉
GB/T 78-2007 内六角锥端紧定螺钉
GB/T 79-2007 内六角圆柱端紧定螺钉
GB/T 80-2007 内六角凹端紧定螺钉
GB/T 156-2007 标准电压
GB 175-2007 通用硅酸盐水泥
GB/T 211-2007 煤中全水分的测定方法
GB/T 214-2007 煤中全硫的测定方法
GB/T 223.40-2007 钢铁及合金 铌含量的测定 氯磺酚S分光光度法
GB/T 223.79-2007 钢铁 多元素含量的测定 X-射线荧光光谱法(常规法)
GB/T 223.80 2007 钢铁及合金 铋和砷含量的测定 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
GB/T 223.81-2007 钢铁及合金 总铝和总硼含量的测定 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GB/T 223.82-2007 钢铁 氢含量的测定 惰气脉冲熔融热导法
GB/T 229-2007 金属材料 夏比摆锤冲击试验方法
GB/T 241-2007 金属管 液压试验方法
GB/T 242-2007 金属管 扩口试验方法
GB/T 246-2007 金属管 压扁试验方法
GB/T 283-2007 滚动轴承 圆柱滚子轴承 外形尺寸
GB/T 292-2007 滚动轴承 角接触球轴承 外形尺寸
GB/T 311.3-2007 绝缘配合 第3部分:高压直流换流站绝缘配合程序
GB 326-2007 石油沥青纸胎油毡
GB/T 328.1-2007 建筑防水卷材试验方法 第1部分:沥青和高分子防水卷材 抽样规则
GB/T 328.2-2007 建筑防水卷材试验方法 第2部分:沥青防水卷材 外观
GB/T 328.3 2007 建筑防水卷材试验方法 第3部分:高分子防水卷材 外观
GB/T 328.4-2007 建筑防水卷材试验方法 第4部分:沥青防水卷材 厚度、单位面积质量
GB/T 328.5 2007 建筑防水卷材试验方法 第5部分:高分子防水卷材 厚度、单位面积质量
GB/T 328.6-2007 建筑防水卷材试验方法 第6部分:沥青防水卷材 长度、宽度和平直度
GB/T 328.7-2007 建筑防水卷材试验方法 第7部分:高分子防水卷材 长度、宽度、平直度和平整度
GB/T 328.8-2007 建筑防水卷材试验方法 第8部分:沥青防水卷材 拉伸性能
GB/T 328.9-2007 建筑防水卷材试验方法 第9部分:高分子防水卷材 拉伸性能
GB/T 328.10-2007 建筑防水卷材试验方法 第10部分:沥青和高分子防水卷材 不透水性
GB/T 328.11-2007 建筑防水卷材试验方法 第11部分:沥青防水卷材 耐热性
GB/T 328.12-2007 建筑防水卷材试验方法 第12部分:沥青防水卷材 尺寸稳定性
GB/T 328.13-2007 建筑防水卷材试验方法 第13部分:高分子防水卷材 尺寸稳定性

前言/序言


跨越世纪的科技脉络:一部聚焦现代工业与社会治理的文献集 本书精选并汇编了20世纪中后期至21世纪初,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与社会治理体系逐步完善的关键历史阶段,所制定和颁布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国家标准文本。 它并非对某一特定学科的深入钻研,而是一部宏大叙事下的行业索引,旨在全面勾勒出特定历史时期,国家在工业化进程、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安全保障以及人民生活质量提升等多个维度所采取的技术规范与管理要求。 这部文集横跨了多个核心领域,从最初的原材料质量控制,到最终产品的性能检测,再到与之配套的生产流程管理,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标准化技术体系的缩影。 第一部分:工业基础与制造业的硬核规范(1980s - 2000s早期) 本卷重点收录了涉及基础材料科学和重工业体系的关键标准。面对改革开放后工业体系的快速扩张和技术引进的消化吸收,确保基础零部件和原材料的稳定性和互换性成为当务之急。 A. 冶金与金属材料标准: 钢材牌号与力学性能要求: 详细记录了当时主流的碳素结构钢、低合金高强度钢的化学成分界限、热处理工艺控制点及拉伸、冲击、硬度测试的具体方法。这些标准是建筑、桥梁和大型机械制造的基石。 有色金属及其合金的规范: 涵盖了铝合金、铜及铜合金在航空、电子设备外壳制造中的应用标准,特别是对铸造和锻造缺陷的判定准则,体现了当时对产品可靠性的严格要求。 焊接工艺评定标准: 针对压力容器、管道等关键结构件的连接,收录了不同类型焊缝的无损检测(NDT)方法,如超声波探伤(UT)、射线探伤(RT)的灵敏度要求与操作规程,确保了大型工程的安全冗余。 B. 机械加工与设备通用标准: 公差与配合体系的实施细则: 完整呈现了当时国家采用的几何尺寸公差(GT&D)体系,这对保证数百万计零部件在不同工厂间可以精确装配至关重要。包括孔、轴的配合精度等级划分和测量仪器校验方法。 通用零部件标准: 如标准紧固件(螺栓、螺母、垫圈)的材料选择、螺纹精度等级和表面处理工艺规范。同时也包括了轴承、齿轮的标准设计参数和寿命计算方法。 第二部分:基础设施建设与环境治理的技术指引(1990s - 2000s中期)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对基础设施的质量和环境影响的关注日益提升,一系列标准应运而生,构成了现代城市运行的技术骨架。 A. 土木工程与建筑材料标准: 混凝土技术规范: 详细规定了不同等级的普通混凝土和高性能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水泥、骨料、外加剂的比例)、搅拌时间、浇筑方法以及养护条件的标准。重点关注了抗渗性、抗冻融循环能力的测试指标。 道路工程设计与施工规范: 涵盖了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路面压实度的现场检测方法,以及不同等级公路的结构层厚度要求,为国家干线公路的快速成网提供了技术支撑。 B. 环保与水处理标准: 工业废水排放限值: 明确界定了针对不同行业(如化工、印染、电镀)的污染物排放的控制指标,包括COD、氨氮、重金属等关键指标的最高允许浓度。 饮用水水质标准: 规定了自来水厂出水必须达到的物理化学指标和微生物指标,保障了城市供水的安全。 第三部分:信息技术萌芽与电子电气规范(2000年前后) 随着电子信息产业的兴起,国家标准开始介入到这一新兴领域,试图在技术标准上占据主动权。 A. 电气安全与元器件标准: 低压电器元件的安全要求: 涉及断路器、接触器等产品的温升限制、短路耐受能力和绝缘强度测试标准。 电磁兼容性(EMC)初步规范: 尽管处于发展初期,但也收录了针对家用电器和办公设备的电磁干扰(EMI)辐射限值和抗干扰能力的测试方法,以减少设备间的相互干扰。 B. 早期信息技术标准实践: 数据存储介质的规格: 涉及当时主流的磁带和光盘的物理规格和数据校验机制标准。 计算机机房环境标准: 对机房的温度、湿度、洁净度以及不间断电源(UPS)的运行可靠性提出了初步的设计和维护要求。 第四部分:公共安全、计量与管理体系的横向标准 除了针对具体产品的技术标准,该汇编还包含了对整个社会运行效率和安全水平至关重要的管理类和基础计量标准。 A. 计量基础与检测方法: 法定计量单位的统一: 再次强调了国家标准中对国际单位制(SI)的严格执行,以及在特定行业中如何进行单位换算和标记。 标准物质与校准规范: 规定了用于校准工业检测仪器的标准参考物质(SRM)的纯度要求和溯源路径,是保证所有测量结果准确性的基础。 B. 质量管理体系的初步导入: 企业质量保证的指导性文件: 包含了对企业建立内部质量控制流程的建议性文件,虽然可能尚未完全接轨国际先进的ISO体系,但已体现了国家对过程控制的重视。 总结: 这部《中国国家标准汇编》如同一个庞大而精密的工业时代的年鉴,它用技术语言记录了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中,在实现工业现代化、保障公共安全和提升国民生活品质方面所进行的技术规范化努力。它所展现的,是一种自下而上、基于工程实践的、对“确定性”和“可靠性”的不懈追求。每一项标准的制定和修订,都凝聚了那个时期科研工作者、工程师和政策制定者对国家工业基础的深切考量。阅读这些文本,即是回溯中国现代工程技术体系构建的关键历史节点。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实在是朴实得有些过分了,那种深蓝色调配上白色的宋体字,让人一眼望去就觉得这是一本极其严肃、不苟言笑的工具书。我最初对它的期望是,里面能收录一些与我们日常工作流程息息相关、且在实际操作中经常被引用的那些“硬核”标准,比如针对新材料的特定检测规范,或者是关于某个行业基础工艺参数的最新界定。然而,当我翻开目录时,那种期待感就逐渐被一种对浩瀚知识体系的敬畏所取代。它更像是一部国家层面的“字典”而非“手册”。我本想从中快速定位到某几个关键的、近期变动过的标准条目,结果发现,要找到那些变化点,需要先穿过一大片我目前业务上用得着率极低的基础性、宏观性的条文。这本书的体量本身就说明了一切,它不是用来“快速查阅”的,更像是需要系统性研读的百科全书。它更适合那些需要从国家层面梳理体系脉络的研究人员,而不是我这种只想知道“A部件的最新公差范围是多少”的一线工程师。那种感觉就像是,你去找一把瑞士军刀,结果拿到了一整个工具箱,里面大部分都是我暂时不需要的钳子和扳手,而我最需要的那个小螺丝刀头,藏在了一堆我看不懂的图纸索引后面。

评分

从宏观的角度去看,这本书无疑是对一个国家工业和技术发展历程的一个极好的侧面记录。它不只是数据的堆砌,它折射出的是社会管理从粗放走向精细化的努力。然而,对于我个人关注的那些新兴技术领域,比如人工智能相关的硬件接口规范或者生物科技的某些基础定义,这本书的覆盖面显得有些滞后和保守。我理解,国家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周期必然是漫长的,它们需要经过大量的论证和投票,不可能像市场上的技术那样日新月异。但对于期望利用这份汇编来指导前沿研发的读者来说,这本2007年修订的版本,在某些关键的技术节点上,可能已经无法反映最新的国际趋势或国内最新的政策导向。这使得我在使用这本书时,总是需要额外地在脑中打一个折扣,并时刻警惕地去查阅后续的补充文件或更新通知。这种“信息滞后性”使得它更像是一部历史文献,而非面向未来的行动指南,这对于追求效率的工程技术人员来说,是一个需要权衡的成本。

评分

这本书在对术语的定义部分,可以说是极其详尽和无可挑剔的。每一个专有名词,每一个缩写,似乎都经过了反复的推敲和审定,力求做到语义上的绝对精准和不产生歧义。对于那些依赖严密定义来进行合同谈判或法律鉴定的专业人士来说,这无疑是它的核心价值所在。但是,对于我们这些日常使用者而言,这种过度细致的“语义学”探讨,反而增加了阅读的阻力。有时候,我只需要知道一个词的“大致含义”和“常用范围”,就能继续我的工作,但这本书却要求我必须消化其背后的所有理论基础和标准源头。这种“刨根问底”的写作风格,使得阅读体验偏向学术化而非应用化。我希望能看到更多“应用示例”或者“常见误解澄清”这样的辅助性内容,来帮助我们理解这些抽象的标准条款是如何在实际场景中被具体实施的。没有这些“桥梁”性的解释,这本书对于初学者来说,就像是一堵由专业名词构筑起来的冰冷高墙。

评分

从内容编排的逻辑来看,这本书的结构组织非常严谨,简直可以用“教科书式”来形容,但这种严谨性带来的阅读体验是比较劝退的。它似乎是按照国家标准体系的层级划分,而不是按照应用场景或者行业热点来组织内容的。举个例子,我希望它能将所有涉及“环保排放”的标准集中在一起,方便我进行合规性自查。但在实际翻阅中,涉及到环保的条款散落在建筑、化工、机械等多个章节中,它们可能因为涉及的基础学科不同而被分割开来。这种布局对于初次接触国家标准体系的读者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我花了很长时间才意识到,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一个“快速答案”,而在于提供一个“标准索引和体系框架”。所以,对于那些期望能从中找到立竿见影的解决方案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入门门槛”实在是太高了。它更像是给专业标准制定者或资深合规人员准备的,他们早已熟悉了国家标准之间的相互引用和层级关系。对于我而言,它更像是一份需要定期对照查阅的“法律条文集”,而不是一本可以随时翻开阅读的“操作指南”。

评分

这本书的印刷质量倒是出乎意料地扎实,纸张选用的那种略带哑光的米白色,使得即便是长时间在灯光下阅读那些密密麻麻的数字和专业术语时,眼睛的疲劳感也控制在一个相对合理的范围内。这体现了出版方对“工具书”属性的尊重——毕竟,读者不是在享受文学作品的优美文笔,而是在进行高强度的信息提取工作。然而,这种对物理载体的重视,似乎并没有完全延伸到对数字化阅读体验的考量上。由于全书的篇幅和固定格式,想要通过电子设备进行快速的关键词搜索或交叉引用,体验远不如专门的在线数据库。当我试图在纸质版上寻找某个特定年份修订的版本时,我必须依赖那繁复的页码和章节号,这在碎片化的阅读时间里显得尤为低效。我总觉得,如果能配上一个高质量的、可检索的电子附录或者配套光盘,这本书的实用价值能提升一个档次。现在它给我带来的感受是,它是一份“重量级”的、需要放在书架上镇场子的参考资料,而不是可以随时带在身边、在现场快速核对的“活字典”。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