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7年修订-7)

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7年修订-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标准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国家标准
  • 标准汇编
  • 2007年修订
  • 技术标准
  • 工业标准
  • 质量标准
  • 规范标准
  • 工程标准
  • 法律法规
  • 参考资料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ISBN:9787506649810
版次:1
商品编码:10759207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37
字数:1211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1.《中国国家标准汇编》是一部大型综合性国家标准全集,自1983年起,按国家标准顺序号以精装本、平装本两种装帧形式陆续分册汇编出版。《汇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建国以来标准化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和主要成就,是各级标准化管理机构,工矿企事业单位,农林牧副渔系统,科研、设计、教学等部门必不可少的工具书。
2.由于标准的动态性,每年有相当数量的国家标准被修订,这些国家标准的修订信息无法在已出版的《汇编》中得到反映。为此,自1995年起,新增出版在上一年度被修订的国家标准的汇编本。
3.修订的国家标准汇编本的正书名、版本形式、装帧形式与《中国国家标准汇编》相同,视篇幅分设若干册,但不占总的分册号,仅在封面和书脊上注明“2007年修订-1,-2,-3,……”等字样,作为对《中国国家标准汇编》的补充。读者配套购买则可收齐前一年新制定和修订的全部国家标准。
4.修订的国家标准汇编本的各分册中的标准,仍按顺序号由小到大排列(不连续);如有遗漏的,均在当年最后一分册中补齐。
5.2007年制修订国家标准1 410项,全部收入在《中国国家标准汇编》第352~367分册和2007年修订-1~修订-23分册中。本分册为“2007年修订-7”,收入新制修订的国家标准25项。

目录

GB/T 4833.1—2007 多道分析器第1部分:主要技术要求与试验方法
GB/T 4840一2007 硝基苯胺类
GB/T 4854.8—2007 声学 校准测听设备的基准零级 第8部分:耳罩式耳机纯音基准等效阈声压级
GB/T 4895—2007 合成樟脑
GB/T 4949—2007 铝-锌-铟系合金牺牲阳极化学分析方法
GB/T 4951—2007 锌-铝-镉合金牺牲阳极化学分析方法
GB/T 4963—2007 声学标准等响度级曲线
GB/T 4984—2007 含锆耐火材料化学分析方法
GB/T 5009.205—2007 食品中二(口恶)英及其类似物毒性当量的测定
GB/T 5009.206—2007 鲜河豚鱼中河豚毒素的测定
GB/T 5019.6—2007 以云母为基的绝缘材料 第6部分:聚酯薄膜补强B阶环氧树脂粘合云母带
GB/T 5027—2007 金属材料 薄板和薄带 塑性应变比(r值)的测定
GB/T 5059.6—2007 钼铁磷含量的测定 铋磷钼蓝分光光度法和钼蓝分光光度法
GB/T 5069—2007 镁铝系耐火材料化学分析方法
GB/T 5070一2007 含铬耐火材料化学分析方法
GB 5085.1—2007 危险废物鉴别标准腐蚀性鉴别
GB 5085.2—2007 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急性毒性初筛
GB 5085.3 2007 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出毒性鉴别
GB 5085.4—2007 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易燃性鉴别
GB 5085.5—2007 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反应性鉴别
GB 5085.6—2007 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毒性物质含量鉴别
GB 5085.7—2007 危险废物鉴别标准通则
GB/T 5169.1—2007 电工电子产品着火危险试验第1部分:着火试验术语
GB/T 5169.14~2007 电工电子产品着火危险试验第14部分:试验火焰 1 kw标称预混合型火焰设备、确认试验方法和导则
GB/T 5193—2007 钛及钛合金加工产品超声波探伤方法

前言/序言


建筑施工技术规范与实践指南 图书名称: 建筑施工技术规范与实践指南 图书简介: 本指南旨在为建筑行业的专业人士、工程师、项目管理者以及相关专业学生提供一套全面、系统且高度实用的建筑施工技术规范与实践操作手册。本书紧密结合当前中国建筑市场的最新发展趋势、国家现行强制性标准及行业推荐标准,深入剖析各类建筑工程从基础到主体结构,再到装饰装修、设备安装的全过程技术要求与质量控制要点。 第一部分:建筑工程基础理论与法规环境 本部分首先梳理了当代建筑工程所依赖的理论基础,包括结构力学在施工过程中的应用、材料科学的最新进展及其对施工工艺选择的影响。重点阐述了在中国从事建筑施工活动所必须遵守的法律法规框架体系,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核心法规,并详细解读了国家在工程项目招投标、合同管理、安全生产标准化等方面的最新监管要求。特别强调了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等新型建筑模式对传统施工技术带来的规范性挑战与应对策略。 第二部分:地基与基础工程的精准控制 地基与基础是建筑的“生命线”。本书用大量篇幅聚焦于地基处理技术和基础施工的质量控制。内容涵盖了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的正确解读,不同地质条件(如软弱土层、复杂岩溶地貌、高地下水位区域)下的地基处理技术方案选择,包括高压喷射灌浆、粉喷桩、CFG桩等复合地基处理方法的适用范围、施工流程及质量验收标准。 在基础施工方面,本书详尽描述了桩基础(摩擦桩、端承桩、预应力管桩)的施工工艺、监测技术与承载力验证方法。对于承台、独立基础及筏板基础的模板支撑体系、钢筋绑扎与混凝土浇筑环节,书中提供了大量基于工程实例的优化建议,特别是针对超大体积混凝土浇筑的温度控制、裂缝预防措施,给出了精细化的操作流程图示。 第三部分:主体结构施工技术与质量保证 本章是全书的核心,系统阐述了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及混合结构的主体施工技术。 混凝土结构施工: 详细介绍了现浇混凝土结构中的模板工程、钢筋工程和混凝土工程。模板工程部分,重点分析了重型、异型模板的支撑设计、安装精度控制,以及拆模时间的确定依据。钢筋工程部分,超越了常规的绑扎要求,深入探讨了预应力钢筋的张拉工艺、后植筋的锚固技术、以及复杂节点处的钢筋交接处理。混凝土工程部分,不仅涵盖了配合比设计、原材料检验,更侧重于现场搅拌、运输、浇筑、振捣及养护的全过程控制,对泵送混凝土的堵管处理、高标号混凝土的施工控制等难点进行了专门论述。 钢结构施工: 剖析了钢结构制造、运输和现场安装的规范。内容包括构件的防腐涂装要求、高强度螺栓的拧紧力矩控制、焊缝的无损检测方法(UT, MT, RT)及其判定标准,以及吊装作业中的风载荷计算与稳定控制。 第四部分:建筑物理性能与围护结构施工 现代建筑对能耗和舒适度的要求日益提高,本部分重点介绍了影响建筑物理性能的施工技术。 砌体工程: 强调了新型多孔砖、加气混凝土砌块的施工技术,以及对灰缝饱满度和砌体垂直度的严格控制。 屋面与防水工程: 全面覆盖了各类屋面系统(平屋面、坡屋面)的构造要求。尤其对防水工程,详细对比了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高分子防水卷材及涂膜防水的施工工艺流程、搭接处理、泛水节点加强、以及闭水试验的标准。 门窗及幕墙工程: 阐述了高性能门窗的安装精度要求,重点解析了建筑幕墙的抗风压、抗震、气密性、水密性测试标准和施工安装中的变形缝、伸缩缝处理技术,确保幕墙的长期稳定性和安全性。 第五部分:机电安装工程的集成与协调 本部分关注建筑生命保障系统——机电安装的施工标准和工程协调。 给排水与消防系统: 涵盖了给水、排水、中水回用系统的管材选择、坡度控制、埋地管道的回填密实度要求。消防系统部分,重点强调了湿式、干式报警系统、喷淋系统、消火栓系统管网的压力测试和联动调试标准。 暖通空调系统(HVAC): 介绍了风管、水管的材质选用、支吊架的间距与固定要求,以及设备安装的减振降噪措施。重点阐述了末端设备(如空调箱、风机盘管)的精确定位和接驳技术。 电气与智能化系统: 涉及低压配电系统、防雷接地、电缆敷设、桥架安装的规范。对智能化弱电系统(综合布线、楼宇自控)的施工流程、设备入柜的线缆管理、以及竣工测试标准进行了详尽说明。 第六部分:施工项目管理与安全文明施工 本书的后半部分侧重于“如何管理”和“如何安全地执行”。 施工进度与成本控制: 介绍了先进的项目进度计划编制方法(如网络图、关键线路法CPM),资源优化配置,以及变更管理流程。成本控制部分,侧重于现场物资的进场验收、计量支付的规范化。 施工安全与环境管理: 严格遵循国家安全生产的“三级教育”制度。详细图解了高处作业(脚手架、垂直运输设备、临边防护)、有限空间作业、动火作业的专项安全技术规范及审批流程。文明施工部分,涵盖了施工现场的环境保护、降噪抑尘、临时设施的规划布局以及废弃物的分类处理标准。 总结: 《建筑施工技术规范与实践指南》是一本面向实践的工具书,其内容组织逻辑清晰,从宏观的法规环境到微观的节点工艺,层层递进。本书力求在技术层面与现行国家标准保持高度同步,同时融入大量经过时间检验的、经过优化的工程实践经验,旨在帮助从业者在复杂多变的建筑市场环境中,实现高质量、高效率、安全合规的工程交付。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拿到的这套书,装帧和纸张质量,用现在的眼光来看,确实有些“时代感”。那种略带泛黄的纸张,加上紧凑的字体排版,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那个快速工业化发展的年代,技术规范的制定需要以最高效率完成,留给美观和易读性的空间自然就少了。我本想通过这本书来对比一下,在2007年左右,国际标准组织(ISO)与国内标准有哪些显著的差异点,特别是那些涉及到出口贸易的关键指标。结果是,这本书的篇幅主要集中于国内生产和建设的内部细节,关于与国际接轨的那些“桥梁性”标准,介绍得相对简略或需要读者自行去关联其他系列汇编。它更像是一份“对内”指导手册,而非一本对外交流的“名片”。这种侧重反映了当时国内产业发展阶段的优先事项:先把内部的质量和安全体系理顺,再考虑更广阔的国际市场。所以,想用它来做深入的国际标准对比分析,会发现信息链条在关键环节是断裂的。

评分

说实话,我购买这本《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7年修订-7)》纯粹是出于一种“囤积癖”——我对特定年份或特定修订周期的官方文件有着异乎寻常的兴趣。我期待的是能从中梳理出一些明确的行业脉络,比如,看看在2007年前后,哪些领域的标准进行了重大升级,哪些标准似乎被搁置或整合了。但深入阅读后我发现,它更像是一本“未完成的迷宫”。标准之间的引用关系错综复杂,一个标准编号指向的另一个标准可能又需要查阅其他分册,对于一个非专业人士来说,想从中快速定位一个具体的技术指标几乎是一场灾难。这套书的设计思路显然是按照国家标准体系的内部逻辑来组织的,而不是以读者“需求”为导向。因此,如果你指望它像一本现代化的、带有索引和检索功能的数据库那样易于使用,那注定会失望。它要求你必须对整个国家标准体系的框架有相当的了解,否则,你手中的只是一堆被装订在一起的、充满专业术语的纸张,徒有其表,而难窥其精髓。

评分

这套厚重的“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7年修订-7)”摆在桌上,光是翻开扉页,就能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严谨而庞大的信息量。我原本以为它会是一本枯燥的工具书,主要面向技术人员或专业工程师。然而,当我试图在其中寻找一些关于近期热门的环保建材标准时,却发现它更像是一部跨越了多个工业门类的“百科全书”。它收录的那些条款和技术指标,虽然措辞专业,但其背后反映的是国家在特定历史时期对质量、安全乃至产业方向的宏观调控。比如,我偶然翻到关于某一类基础化工原料的纯度要求,那精确到小数点后几位的数字,让我体会到制造业追求的极致与不易。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能直接回答“现在最新的标准是什么”,而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历史的切片,让我们得以回溯和理解过去十几年间,中国制造业和工程领域在标准化建设上所走过的轨迹。对于想要进行行业标准变迁史研究的学者来说,这简直是份无价的史料,比单纯阅读历年政府报告要直观得多。它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历史档案”,记录着无数次专家会议的讨论结果和最终拍板的决策依据。

评分

坦白说,我希望能从这本《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7年修订-7)》中找到一些关于新兴技术领域,比如早期的信息安全规范或是对特定新型材料的初步定义。毕竟,2007年是互联网和移动技术开始爆发的前夜。然而,翻阅全书,我看到的更多是对传统机械制造、土木工程以及基础化学品等“基石产业”的固化和细化。这套书的“基调”非常稳健,仿佛在说:“在我们这个经济体稳步前行之前,必须把地基打牢固。”那种对稳定性的极致追求,体现在每一个冗长而不可妥协的条款里。因此,对于那些对前沿科技标准演变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增量信息”可能非常有限,更多的是对既有成熟工艺的规范化总结。它更像是“结晶”,而不是“萌芽”,展示的是一个体系成熟后的样子,而不是正在孕育中的未来。

评分

从收藏角度来看,这套汇编的装帧和版本控制体系本身就是一套值得研究的样本。我注意到不同批次修订的编号逻辑和版本更迭记录,这背后隐藏着巨大的行政和技术协调工作量。如果我是一名政策研究人员,我会非常感兴趣于某几个标准在2007年修订时所采取的“加严”或“放宽”的力度,这直接关系到当时的市场环境和企业承受能力。但是,作为一名普通技术人员,如果我只是想快速查阅某个特定产品的某个技术参数,我发现这本书的“即时查询效率”极低。你必须非常清楚你正在查找的标准编号,否则,在成千上万页的文本中,凭借有限的章节目录进行地毯式搜索,其耗费的时间成本几乎让人望而却步。它强迫阅读者回归到一种“目录驱动”的旧式信息检索模式,这与当代信息获取的习惯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体现了工具书在载体技术变迁面前的局限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