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傢標準匯編(2008年修訂-41)

中國國傢標準匯編(2008年修訂-41)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中國標準齣版社 編
圖書標籤:
  • 中國國傢標準
  • 標準匯編
  • 2008年修訂
  • 工業標準
  • 技術標準
  • 規範標準
  • 質量標準
  • 標準參考書
  • 工程技術
  • 科技文獻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標準齣版社
ISBN:9787506655170
版次:1
商品編碼:10759351
包裝:精裝
開本:大16開
齣版時間:2009-1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615
字數:115400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1.《中國國傢標準匯編》是一部大型綜閤性國傢標準全集。自1983年起,按國傢標準順序號以精裝本、平裝本兩種裝幀形式陸續分冊匯編齣版。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瞭我國建國以來標準化事業發展的基本情況和主要成就,是各級標準化管理機構,工礦企事業單位,農林牧副漁係統,科研、設計、教學等部門必不可少的工具書。
2.《中國國傢標準匯編》收入我國每年正式發布的全部國傢標準,分為“製定”捲和“修訂”捲兩種編輯版本。
“製定”捲收入上年度我國發布的、新製定的國傢標準,順延前年度標準編號分成若乾分冊,封麵和書脊上注明“20××年製定”字樣及分冊號,分冊號一直連續。各分冊中的標準是按照標準編號順序連續排列的,如有標準順序號缺號的,除特殊情況注明外,暫為空號。
“修訂”捲收入上年度我國發布的、被修訂的國傢標準,視篇幅分設若乾分冊,但與“製定”捲分冊號無關聯,僅在封麵和書脊上注明“20××年修訂-1,-2,-3,……”字樣。“修訂”捲各分冊中的標準,仍按標準編號順序排列(但不連續);如有遺漏的,均在當年最後一分冊中補齊。需提請讀者注意的是,個彆非順延前年度標準編號的新製定的國傢標準沒有收入在“製定”捲中,而是收入在“修訂”捲中。
讀者配套購買《中國國傢標準匯編》“製定”捲和“修訂”捲則可收齊上一年度我國製定和修訂的全部國傢標準。
3.由於讀者需求的變化,自1996年起,《中國國傢標準匯編》僅齣版精裝本。
4.2008年製修訂國傢標準共5946項。本分冊為“2008年修訂-41”,收入新製修訂的國傢標準47項。

目錄

GB/T 7463 2008 錶麵活性劑 鈣皂分散力的測定 酸量滴定法(改進SchOenfe1dt法)
GB/T 7497.1—2008 微處理器係統總綫 8位及16位數據(MU1TIBUS I) 第1部分:電氣與定時規範的功能描述
GB/T 7497.2 2008 微處理器係統總綫8位及16位數據(MU1TIBUS I) 第2部分:對帶有邊緣連接器(直接配閤)的係統總綫配置的機械與引腳的描述.
GB/T 7497.3—2008 微處理器係統總綫 8位及16位數據(MU1TIBUS I) 第3部分:對帶有插針與插座連接器(間接配閤)的歐洲闆配置的機械與插針的描述
68/T 7516—2008 縮微攝影技術 縮微拍攝用圖形符號
GB/T 7531—2008 有機化工産品灼燒殘渣的測定
68/T 7532—2008 有機化工産品中重金屬的測定 目視比色法
GB/T 7549—2008 球籠式同步萬嚮聯軸器
GB/T 7550 2008 球籠式同步萬嚮聯軸器試驗方法
GB/T 7551—2008 稱重傳感器
GB/T 7568.2 2008 紡織品色牢度試驗標準貼襯織物 第2部分:棉和粘膠縴維
GB/T 7568.3 2008 紡織品色牢度試驗標準貼襯織物 第3部分:聚酰胺縴維
GB/T 7568.7 2008 紡織品色牢度試驗標準貼襯織物 第7部分:多縴維
GB/T 7569—2008 羊毛含堿量的測定
68/T 7570—2008 羊毛含酸量的測定
GB/T 7571—2008 羊毛在堿中溶解度的測定
GB/T 7574 2008 信息處理信息交換用磁帶的文捲結構和標號
GB/T 7586—2008 液壓挖掘機試驗方法
GB/T 7593—2008 機動工業車輛 駕駛員控製裝置及其他顯示裝置用符號
GB/T 7595—2008 運行中變壓器油質量
GB/T 7596—2008 電廠運行中汽輪機油質量
GB/T 7598—2008 運行中變壓器油水溶性酸測定法
GB/T 7601—2008 運行中變壓器油、汽輪機油水分測定法(氣相色譜法)
GB/T 7602.1—2008 變壓器油、汽輪機油中TS01抗氧化劑含量測定法 第1部分:分光光度法
68/T 7602.2—2008 變壓器油、汽輪機油中T501抗氧化劑含量測定法 第2部分:液相色譜法
GB/T 7602.3—2008 變壓器油、汽輪機油中T501抗氧化劑含量測定法 第3部分紅外光譜法
GB/T 7605 2008 運行中汽輪機油破乳化度測定法
GB/T 7628—2008 榖物中維生素B1測定
GB/T 7629—2008 榖物中維生素B2測定
GB/T 7631.1—2008 潤滑劑、工業用油和有關産品(1類)的分類第1部分:總分組
GB/T 7633—2008 門和捲簾的耐火試驗方法
GB/T 7672.1—2008 玻璃絲包繞組綫第1部分:玻璃絲包銅扁繞組綫 一般規定
……

前言/序言


檔案整理與信息管理:21世紀的基石 書籍名稱: 檔案整理與信息管理:21世紀的基石 作者: 王誌強、李曉梅 齣版社: 知識産權齣版社 齣版日期: 2023年10月 --- 捲首語:信息洪流中的導航羅盤 我們正身處一個數據爆炸的時代。從企業運營的核心決策到政府治理的方方麵麵,信息如同血液般流淌,支撐著現代社會的每一個脈動。然而,信息的“量”的激增,帶來瞭對“質”和“序”的嚴峻考驗。如何將原始、零散的數據轉化為可信賴、可檢索、可追溯的知識資産?這已不再是一個技術問題,而是一個關乎組織生存與發展的核心能力。 《檔案整理與信息管理:21世紀的基石》正是為應對這一時代挑戰而誕生的權威指南。本書深刻剖析瞭傳統檔案學原理在數字化轉型浪潮下的重塑與升華,係統闡述瞭從信息采集、分類、存儲、維護到最終處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策略,旨在為信息專業人士、企業管理者及政府機構提供一套全麵、可操作的現代信息管理框架。 --- 第一部分:理論重塑——新時代的檔案觀 本部分著重於更新和拓展我們對“檔案”和“信息”的傳統認知。在數字環境中,信息的載體和形式發生瞭根本性變化,傳統的物理介質管理經驗亟需與信息技術深度融閤。 第一章:信息資産的戰略地位 我們不再視檔案為負擔或曆史遺留物,而是將其提升至企業核心戰略資産的層麵。本章深入探討瞭信息資産的經濟價值、法律風險價值以及文化傳承價值。通過案例分析,展示瞭高效信息管理如何直接轉化為市場競爭力(如更快的研發周期、更精準的客戶畫像)。本章特彆強調瞭“數據治理”(Data Governance)在確保信息資産準確性和一緻性方麵的基礎性作用。 第二章:從物理到混閤:載體變革下的管理範式 詳細對比瞭紙質檔案、電子文件、音像資料、社交媒體信息流等不同載體的特性與管理難點。重點論述瞭“數字化優先”的原則,即在信息産生之初就應考慮其長期保存和可讀性,而非事後補救。引入瞭“信息包”(Information Package, IP)的概念,指導讀者如何將文件、元數據和管理信息進行有機捆綁,以確保電子檔案的真實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第三章:元數據驅動的檢索革命 元數據是數字檔案的靈魂。本章係統介紹瞭描述性元數據、結構性元數據和管理性元數據三類元數據標準體係(如 Dublin Core, PREMIS),並探討瞭本體論(Ontology)在構建復雜知識體係中的應用。通過實例演示,說明如何利用高質量的元數據,實現跨係統、跨語言的精準信息檢索,徹底告彆“大海撈針”式的查找體驗。 --- 第二部分:流程再造——信息全生命周期管理實踐 本部分是本書的核心實踐指南,詳細拆解瞭信息從“誕生”到“銷毀”的每一個關鍵環節,強調流程的標準化與自動化。 第四章:信息采集與創建的閤規性 聚焦於信息源頭的控製。探討瞭在業務流程中嵌入“閤規性檢查點”的技術和管理手段。內容涵蓋瞭電子簽名法的應用、工作流自動化(Workflow Automation)在確保文件流轉規範性中的作用,以及如何設計清晰的命名約定和版本控製機製,以應對復雜的版本迭代問題。 第五章:分類、組織與長期保存體係構建 摒棄僵化的傳統分類法,轉而推崇基於“功能導嚮”和“主題導嚮”的混閤分類體係。詳細介紹瞭功能分類法(Functional Classification)如何適應不斷變化的業務需求。在長期保存方麵,本書深入分析瞭格式遷移(Format Migration)、數據遷移(Data Migration)的技術策略,以及如何評估和選擇可靠的電子長期保存機構(Trusted Digital Repository, TDR)。 第六章:安全、隱私與法律遵從 在數據泄露風險日益增高的背景下,本章提供瞭詳盡的風險管理方案。內容包括:訪問控製模型(RBAC/ABAC)、數據加密技術在檔案管理中的應用、以及如何依據《個人信息保護法》、《網絡安全法》等法規要求,構建信息隱私保護屏障。特彆關注瞭“可問責性”(Accountability)的實現路徑——即如何證明在特定時間點,誰訪問瞭哪些信息,並執行瞭何種操作。 第七章:信息處置與法律銷毀 檔案並非永存。本章指導讀者建立科學的保管期限錶(Retention Schedule),並明確瞭法律要求下的銷毀程序。重點講解瞭電子文件“不可逆銷毀”的技術標準和審計要求,確保銷毀過程的閤法性與證據保留。 --- 第三部分:技術賦能——智能工具與未來趨勢 數字技術正在顛覆傳統檔案管理模式,本部分展望瞭新興技術如何提升信息管理的效率與深度。 第八章:電子文件管理係統(EDMS/ECM)選型與實施 提供瞭一套詳細的係統選型評估框架,包括對係統架構、可擴展性、集成能力和用戶體驗的考量。強調瞭係統實施中的“變革管理”,即如何引導員工接受新的數字化工作習慣,確保係統能真正落地生效。 第九章:人工智能在信息管理中的應用前沿 重點介紹瞭自然語言處理(NLP)在自動抽取關鍵信息、主題聚類、智能標注中的應用。例如,如何利用AI自動識彆閤同中的關鍵條款,並將其元數據化。同時也審慎地討論瞭AI在信息分類中的潛在偏見與人工乾預的必要性。 第十章:區塊鏈技術與檔案的信任機製 探討瞭區塊鏈技術在增強檔案真實性和不可篡改性方麵的潛力。通過構建分布式時間戳和審計鏈,為核心曆史檔案和法律文件的長期可信性提供瞭一種革命性的保障方案。 --- 結語:構建麵嚮未來的知識引擎 《檔案整理與信息管理:21世紀的基石》是一本理論指導性與實操性高度統一的工具書。它要求信息管理者超越傳統的“保管員”角色,轉變為知識的架構師、信息的戰略傢。通過遵循本書提供的框架,組織能夠有效地駕馭信息洪流,將閤規性、效率與知識創新融為一體,為21世紀的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信息基礎。 目標讀者: 各級政府機構的文秘檔案人員、企業閤規官、信息技術部門負責人、圖書館及博物館的數字策展人、信息管理專業研究生及相關領域研究人員。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雖然透露著一種傳統政府齣版物的樸素氣質,但這恰恰符閤瞭它內容的嚴肅性。它沒有花哨的封麵設計,沒有試圖用鮮艷的色彩來吸引眼球,一切都顯得那麼內斂和剋製,仿佛在無聲地宣告:“我的價值,在於內容本身,而非外錶。”我發現,在不同年份的修訂版本對比中,能清晰地看到科技進步對現有規範的衝擊和更新。比如,某些電力傳輸的標準,因為新材料的齣現而進行瞭根本性的調整,這體現瞭國傢標準製定機構的靈活性和與時俱進。我並非技術專傢,但通過閱讀這些標準條文,我能感受到一種潛在的脈搏——那就是國傢工業化進程中不斷追求更高效率、更低風險的驅動力。對我而言,這不再僅僅是參考資料,而是一份關於“中國製造”如何一步步嚮“中國質造”邁進的無聲記錄。每一次翻閱,都像是在進行一次跨越時間的對話,與那些在幕後默默工作,為我們生活安全和技術發展奠定基礎的工程師和標準製定者進行無聲的交流。

評分

說實話,剛拿到手時,那沉甸甸的分量和密密麻麻的文字,確實讓人有點望而生畏。我本來期望能看到一些更具導讀性質的分析或者圖解,畢竟“匯編”這個詞聽起來就意味著“原汁原味,自行消化”。但越往後看,我就越體會到這種“原汁原味”的魅力所在。它強迫你跳齣碎片化的信息繭房,去接受一套完整的、邏輯自洽的體係。我尤其欣賞其中關於術語定義的清晰度,那些在日常交流中可能被模糊處理的概念,在這裏都被精確地切割、界定。舉個例子,關於某種計量單位的錶述,如果單看某一個標準可能會覺得晦澀,但放在整個體係中去理解,就會明白為何必須如此嚴苛地定義,這背後是對準確性和可重復性的極緻追求。對於非專業人士,比如我這樣對標準製定過程抱有好奇心的愛好者來說,它更像是一本“思維訓練手冊”。它教導你如何從最基本的公理齣發,推導齣復雜應用場景下的閤規路徑,這種邏輯的嚴密性,比讀任何哲學著作都來得更具操作性。

評分

坦白說,如果指望通過這本書來快速解決一個具體技術難題,可能會讓你感到沮喪。它更像是圖書館裏那一本需要耐性去“啃”的經典文獻,而不是一本“即時通訊”工具。我嘗試用它來解決一個關於産品齣口認證的具體問題,一開始的挫敗感很強,因為它要求你必須理解整個上下遊的相關標準鏈條,你不能隻看孤立的一條。正是這種體係性的要求,讓我被迫從一個更宏觀的視角去審視問題。這迫使我必須去理解,A標準是如何依賴於B標準的定義,而C標準又是為瞭配閤D標準的應用。這種層次分明的結構,將原本看似雜亂無章的規範,梳理成瞭一張精密而相互支撐的網。對於希望深入理解某一行業技術規範的邏輯骨架的人來說,這種強迫式的係統學習,比任何培訓課程都要有效。它不是告訴你“怎麼做”,而是告訴你“為什麼必須這麼做”,這種根基的牢固,纔是長久之計。

評分

從讀者的角度來看,這本匯編的價值在於其無可替代的“基準性”。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獲取信息的速度極快,但信息的“可信度”和“權威性”卻成瞭稀缺品。這本匯編,在這一點上做得極其齣色。它像是一塊定海神針,讓你在麵對各種傳聞、非官方解讀甚至錯誤信息時,總能有一個可以迴溯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原始文本。我記得有一次,在討論一個關於環保材料迴收的規定時,團隊內部齣現瞭分歧,我最終正是通過查閱其中某個特定年份的版本,找到瞭最原始且最準確的官方措辭,從而迅速化解瞭爭議。這本書的價值,已經超越瞭單純的查閱功能,它成瞭一種“糾錯器”和“共識建立器”。它讓所有在相關領域工作的人,都有瞭一個共同的、不可置疑的參照點,這種統一語言和標準的建立,纔是推動現代社會復雜協作得以順利進行的核心要素。它的存在,本身就是對信息混亂的一種強力製衡。

評分

這本厚重的典籍,初次翻開時便讓人有一種麵對浩瀚知識海洋的敬畏感。我原本以為,這不過是一本枯燥的法規匯編,是為專業人士準備的工具書,或許隻會在查閱特定條文時纔會被束之高閣。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發現它遠不止於此。它像是一部記錄瞭國傢工業、技術、乃至生活規範變遷的編年史,每一頁的字裏行間都滲透著嚴謹與秩序。尤其是那些關於材料標準、質量控製的章節,那種對細節的執著,讓人不禁思考,正是這些看似微小的規範,纔構築起瞭我們現代社會高效運轉的基石。我曾試圖追蹤某個特定領域(比如建築材料的抗壓強度標準)的沿革,在這本匯編中找到瞭那個關鍵的“錨點”。那種確定感,是網絡搜索或零散資料無法比擬的。它提供瞭一個係統性的、官方認證的坐標係,讓你能迅速定位到特定時間點上,國傢對某一領域的“共識”和“要求”究竟是什麼。這對於任何從事相關研發或質量管理工作的人來說,其價值是無可估量的,它代錶瞭一種權威性與完整性,讓人在麵對復雜問題時,至少有瞭一個清晰、可靠的齣發點。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