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8年修订-39)

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8年修订-3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标准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国家标准
  • 标准汇编
  • 2008年修订
  • 工业标准
  • 技术标准
  • 规范标准
  • 质量标准
  • 标准参考书
  • 工程技术
  • 科技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ISBN:9787506655200
版次:1
商品编码:10759352
包装:精装
开本:大16开
出版时间:2009-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03
字数:1148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国家标准汇编》是一部大型综合性国家标准全集。自1983年起,按国家标准顺序号以精装本、平装本两种装帧形式陆续分册汇编出版。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建国以来标准化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和主要成就,是各级标准化管理机构,工矿企事业单位,农林牧副渔系统,科研、设计、教学等部门必不可少的工具书。
《中国国家标准汇编》收入我国每年正式发布的全部国家标准,分为“制定”卷和“修订”卷两种编辑版本。
“制定”卷收入上年度我国发布的、新制定的国家标准,顺延前年度标准编号分成若干分册,封面和书脊上注明“20××年制定”字样及分册号,分册号一直连续。各分册中的标准是按照标准编号顺序连续排列的,如有标准顺序号缺号的,除特殊情况注明外,暂为空号。
“修订”卷收入上年度我国发布的、被修订的国家标准,视篇幅分设若干分册,但与“制定”卷分册号无关联,仅在封面和书脊上注明“20××年修订-1,-2,-3,……”字样。“修订”卷各分册中的标准,仍按标准编号顺序排列(但不连续);如有遗漏的,均在当年最后一分册中补齐。需提请读者注意的是,个别非顺延前年度标准编号的新制定的国家标准没有收入在“制定”卷中,而是收入在“修订”卷中。
读者配套购买《中国国家标准汇编》“制定”卷和“修订”卷则可收齐上一年度我国制定和修订的全部国家标准。

目录

GB/T 7106-2008 建筑外门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
GB/T 7118-2008 工业氯化钾
GB/T 7121.1-2008 农林轮式拖拉机防护装置强度试验方法和验收条件第1部分:后置式静态试验方法
GB/T 7121.2-2008 农林轮式拖拉机防护装置强度试验方法和验收条件第2部分:后置式动态试验方法
GB/T 7124-2008 胶粘剂 拉伸剪切强度的测定(刚性材料对刚性材料)
GB 7128-2008 汽车空气制动软管和软管组合件
GB/T 7134-2008 浇铸型工业有机玻璃板材
GB/T 71412008 塑料热老化试验方法
GB/T 7157-2008 电烙铁
GB/T 7160-2008 羰基镍粉
GB/T 7163-2008 核电厂安全系统的可靠性分析要求
GB/T 7165.2-2008 气态排出流(放射性)活度连续监测设备第2部分:放射性气溶胶(包括超铀气溶胶)监测仪的特殊要求
GB/T 7165.3-2008 气态排出流(放射性)活度连续监测设备第3部分:放射性惰性气体监测仪的特殊要求
GB/T 71 65.4-2008 气态排出流(放射性)活度连续监测设备第4部分:放射性碘监测仪的特殊要求
GB/T 7165.5-2008 气态排出流(放射性)活度连续监测设备第5部分:氚监测仪的特殊要求
GB/T 7167-2008 锗γ射线探测器测试方法
GB/T 7184-2008 中小功率柴油机振动测量及评级
GB/T 7186-2008 选煤术语
GB/T 7190.1-2008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冷却塔 第1部分:中小型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冷却塔
GB/T 7190.2-2008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冷却塔第2部分:大型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冷却塔
GB/T 7193-2008 不饱和聚酯树脂试验方法
GB/T 7223-2008 荣昌猪
GB/T 7230-2008 气体检测管装置
GB/T 7249-2008 白炽灯的最大外形尺寸
GB 7251.5-2008 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第5部分:对公用电网动力配电成套设备的特殊要求
GB 7260.1-2008 不间断电源设备第1—1部分:操作人员触及区使用的UPS的一般规定和安全要求
GB 7260.4-2008 不间断电源设备第1—2部分:限制触及区使用的UPS的一般规定和安全要求
GB/T 7261-2008 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基本试验方法

前言/序言


《20世纪西方建筑思潮与流派研究》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20世纪以来西方世界在建筑领域所经历的一系列深刻变革、理论构建与风格演变。从包豪斯运动的理性主义萌芽,到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宏大叙事的颠覆性反思,再到解构主义对结构逻辑的解体与重塑,本书以严谨的学术视角,勾勒出一部波澜壮阔的西方建筑思想史图景。 本书并非简单的风格罗列,而是着重探讨了驱动这些建筑思潮产生的社会、技术、哲学和文化背景。20世纪的建筑不再仅仅是工程技术的体现,它成为了时代精神的载体,是哲学思辨在物质空间中的投射。 第一部分:现代主义的诞生与确立 (1900-1945) 本部分首先考察了20世纪初现代主义建筑的先驱者及其理论基础。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的“新建筑五点”如何挑战了古典主义的僵化藩篱,他将机器美学引入建筑语言,倡导功能至上。密斯·凡德罗(Mies van der Rohe)提出的“少即是多”的极简哲学,如何通过玻璃幕墙和清晰的钢结构,表达了对清晰、普适性美学的追求。 同时,我们详细分析了包豪斯(Bauhaus)学派对建筑教育和设计理念的革命性影响。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及其继承者如何试图弥合艺术与工业生产之间的鸿沟,建立一套适应工业化社会需求的标准美学。本部分也涵盖了早期功能主义在不同国家(如北欧的社会住宅实践)的本土化适应与发展,揭示了现代主义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充满了地域性差异和意识形态的博弈。 第二部分:现代主义的鼎盛与反思 (1945-1970) 二战后,现代主义建筑以国际风格的名义席卷全球,成为全球城市重建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主导力量。本书探讨了这一时期大型公共建筑、企业总部和城市规划项目的特点。我们重点分析了新乡土主义(Critical Regionalism的早期萌芽)对纯粹国际风格的挑战,例如路易·康(Louis Kahn)如何通过对材料的敬畏和对“场所精神”的强调,试图在现代技术与永恒的建筑原型之间架起桥梁。 然而,随着大规模现代主义城市规划在后期显现出的社会隔离、形式呆板和对历史文脉的漠视,内部的反思开始加剧。简·雅各布斯(Jane Jacobs)在《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中对高楼大厦和分离式功能规划的批判,标志着对现代主义“理性规划”神话的第一次重大动摇。 第三部分:后现代主义的转向与文本性 (1970-1990) 1960年代末期兴起的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形式追随功能”教条的直接反叛。本部分的核心在于解读罗伯特·文丘里(Robert Venturi)的颠覆性宣言——“少即是乏味”。我们深入剖析了后现代主义如何引入符号学、历史挪用、折衷主义和装饰性,将建筑视为一种“会说话的”文本。 本书详细考察了文丘里、史考特-布朗和艾森曼等人在理论层面的建构,以及他们如何通过色彩、夸张的比例和对古典元素的戏仿,重新引入复杂性和矛盾性。这一时期,建筑实践开始拥抱商业文化和大众品味,建筑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精英,而是开始与媒介和市场进行互动。 第四部分:解构、形态生成与技术驱动 (1990-2000) 进入90年代,建筑理论和实践进入了更为多元和不确定的阶段。本部分聚焦于解构主义(Deconstructivism)对建筑稳定性和传统几何学的挑战。彼得·艾森曼(Peter Eisenman)的“错位”理论、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的动态平面以及库哈斯(Rem Koolhaas)的AMO(OMA)对建筑作为复杂社会系统的研究,构成了这一阶段的理论核心。 我们探讨了计算机辅助设计(CAD/CAM)技术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了建筑师的创作工具,使得原本无法实施的复杂曲面和非线性形态成为可能。犀牛(Rhino)和参数化设计工具的兴起,推动了形态生成建筑(Generative Architecture)的实验。本书分析了库哈斯对“涌现性”(Emergence)和“大尺度”(Bigness)的思考,强调了建筑项目在面对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复杂性时,必须采取一种更加开放和适应性的策略。 第五部分:迈向新千年:批判地域主义与可持续性(2000年后趋势) 最后,本书关注了进入21世纪后,建筑领域对前一阶段过度关注形式和符号的反思。批判地域主义(Critical Regionalism)理论的成熟,强调在运用全球技术和现代语言的同时,必须尊重和回应具体的地理、气候和文化语境。雷姆·库哈斯在后现代解构主义的激情退却后,转向了对基础设施、功能混合和社会影响的深度关注。 同时,本书探讨了绿色建筑和可持续性原则如何从边缘议题转变为主流设计标准,以及对数字技术和建筑性能模拟的依赖如何重塑了设计的反馈回路。 总结与结论 本书不仅梳理了风格的更迭,更重要的是阐释了建筑如何作为一种思想媒介,记录和回应了20世纪社会结构的深刻变迁。它是一本面向建筑专业人士、历史学家和对当代城市文化感兴趣的读者的深度参考资料。通过对这些核心思想的系统梳理,读者将能够更清晰地理解当前建筑实践背后的哲学根源与理论脉络。

用户评价

评分

我首先关注的是它在特定领域的适用性,毕竟“2008年修订”这个时间点意味着它涵盖了一批当时最新的技术共识和管理要求。我的工作领域恰好在那个时间段经历了一次重要的技术转型,很多细节标准都需要追溯到那个时期的文件来确保证明链的完整性。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像一个时间胶囊,把那个特定历史阶段所有重要的、相互关联的标准文件进行了集成。我惊喜地发现,过去需要我跑好几个政府网站、或者翻阅好几本零散的小册子才能找到的交叉引用条款,在这里都被巧妙地整合到了同一个逻辑框架下。这种集成的便利性,让我在进行合规性审查时,能够迅速地从一个标准跳转到另一个互补标准,形成一个完整的合规视图,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它不仅仅是一堆文字的集合,更是一个高效的知识检索系统。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装订质量也值得一提。作为一本经常需要被翻阅和携带的工具书,其耐用性是衡量其长期价值的重要指标。我注意到,它的纸张厚度适中,既保证了印刷的清晰度,又不易被日常的折叠或潮湿环境损坏。更重要的是,它的装订工艺非常精良,即使我用力地将某几页完全摊平以便于进行复杂的对比阅读,书脊也没有出现松动或脱页的迹象。这种对细节的执着,反映出出版方对“国家标准”这一载体的尊重。它不是一本可以随意丢弃的参考资料,而是一份需要长期保存、随时查阅的资产。我甚至打算为它配置一个专用的文件盒,以确保它在我的工作台上能保持最佳的使用状态,毕竟,能够如此稳定地提供高质量信息源的实体书,现在已经越来越稀少了。

评分

与其他市面上流传的、可能未经官方授权或整理得较为粗糙的版本相比,这本汇编最令人信赖的,是其权威性和内容的准确性。我们都知道,国家标准一旦发布,其法律效力和行业约束力是毋庸置疑的。阅读过程中,我特别留意了那些高频引用的条款部分,反复核对了其中的关键参数和限制条件。每一次对照,都能确认其内容与我手中掌握的最新官方文件版本是完全对齐的,没有任何模糊不清的表述。这种零误差的确认感,对于从事质量控制和工程设计的人员来说,是无可替代的心理支撑。很多时候,一个小数点后的差异就可能导致整个项目的推倒重来,这本书提供的这种“确定性”,才是它真正的核心价值所在,让人可以完全放下戒心,将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更好地执行标准上。

评分

从宏观角度看,这套汇编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工业和技术发展轨迹的绝佳窗口。2008年那个时间点,是国内许多行业开始与国际接轨加速的关键时期,很多标准正是那个时候被确立或大修的,它们承载着当时国家对产业升级的期望和要求。通过系统地研读这些标准背后的逻辑和前言部分,我能更深层次地理解政策制定者是如何权衡技术进步、经济成本与社会效益的。这不仅仅是学习“应该做什么”,更是理解“为什么必须这样做”的过程。对于那些需要从事标准制定、技术咨询或者进行跨国项目合作的人员来说,掌握这套汇编所体现的系统思维,远比死记硬背具体条文来得重要。它提供的是一种思维框架,一种基于国家层面统一规范的高效协作模式的基石。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明了,那种传统的红白配色,让人一眼就能认出这是官方出版物。拿到手里,分量十足,沉甸甸的感觉,光是掂量一下就知道内容绝对扎实。我特意翻阅了几页,发现里面的排版非常规整,字体大小和行距都拿捏得恰到好处,阅读起来不累眼。虽然它归类于“汇编”性质的资料,但从目录的梳理和章节的划分来看,编纂者显然是下了大工夫的,逻辑性很强,不是那种简单地把文件堆砌在一起的草率之作。对于我们这些需要经常查阅特定行业规范的专业人士来说,这种清晰的结构简直是福音。尤其是那些技术性的术语和图表,清晰度极高,即便是需要放大镜辅助的细微数据点也能看得一清二楚,这在日常工作中能节省大量时间,避免因信息辨识不清而导致的后续操作失误。可以说,光是作为案头工具书的物理体验,就远超我的预期,体现了国家标准的严谨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