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贺龙同志生前在不同的场合曾给记者、朋友和子女多次做过讲述:讲述他个人的革命历史,讲述他在历次革命斗争中亲见亲历的人物、事件,讲述各个历史时期党内斗争和对敌斗争的来龙去脉,这些讲述曾经散落在各处。
《贺龙口述自传》是贺龙同志关于他革命生涯的自述。这些不同的讲述,或像历史钩沉,或像往事解密,或像资料补充,或像说明评价。这是亲历者的讲述,这是当事人的说明,这是历史自己的揭秘,它们会使读者感到亲切生动、真实可信,也会给读者带来深沉的思考。
内容简介
贺龙元帅生前在不同场合曾给记者,朋友和子女多次做过讲述:讲述他个人的革命历史,讲述他在历次革命斗争中亲见亲历的人物、事件,讲述各个历史时期党内斗争和对敌斗争的来龙去脉……我们将这些讲述编辑起来,汇集成书,奉献给读者,也奉献给历史。
内页插图
目录
编者的话
青少年时代(上)
我长大了,专打保长
盖上手印,加入中华革命党
我要搞枪,自己拉队伍干
两把菜刀,缴了两支枪
青少年时代(下)
故乡桑植
父亲
姐姐贺英
19岁,搞湘西暴动
和县衙的领班打官司
反帝思想生根
扣押日本浪人
参加北伐战争
这个世道,不平的事太多了
当了湘西护国军的营长
讨好帝国主义,是没有好下场的
“贺龙当卅I官,百姓都喜欢”
我的理想是让大家都富裕
他比有些共产党员做事还出色
“昨天晚上,我入党了”
南昌起义
赶快参加共产党
我对毛泽东敬仰得很,认为他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
我完全听共产党的命令,要我怎样干就怎样干
起义的队伍——仁义之师
洪湖枪声
扮成资本家,到汉口去
喂,看我像不像贺龙啊?
我是贺龙,来借枪
我们相信革命一定成功
湘鄂西的游击战争(上)
回湘西去
没有党的教育,经不起风波
收编神兵
搞起苏维埃
湘鄂西的游击战争(下)
普济观会议
与邓中夏的三次争论
你是机会主义路线
长胡子要上山,短胡子要下湖
红三军回来后发生的争论
夏曦打击了地方干部
打到白区去,还是在洪湖打
洪湖的县区干部在“肃反”中被杀完了
部队开进伏牛山
夏曦要对我下手
解散党我不同意
建立黔东苏区
长征中的红二、六军团
和六军团会师
关于反“围剿”问题
根据地的路线问题
便水战斗
过金沙江问题
和张国焘的斗争
出草地后
湘鄂西“肃反"
“肃反”来源于苏联共产党
反对夏曦就是反革命
第三次“左”倾路线统治了湘鄂西
杨光华和他的“肃反”报告
湘鄂西“肃反”中被诬杀的党政军领导
夏曦的“肃反”使红三军无立足之地
对红三军干部大开杀戒
段德昌:省一颗子弹,用刀砍头吧
王炳南:好,胡子,我最后听你一句话
中央来电:“肃反”是极大的罪恶
胡子的苦恼
到华北前线去
“你要懂得吃莜麦的规矩”
这个马夫是一个好同志
在司令部扯乱谈
毛主席的天才,要些人来比呢
你们马上反冲锋
要是有照相机多好啊
我们和甘主任的悲观动摇斗争,好不好
想打回老家去,要多努一把力呢
一定是民主共和国
近一向行军当中最紧张的一天
我是一个共产党员,为你们谋利益的
中央社怎么这样无聊
我和贺龙最后的日子
中共中央关于为贺龙同志恢复名誉的通知
中央专案审查小组关于为贺龙同志恢复名誉问题的报告
中共中央关于为贺龙同志彻底平反的决定
贺龙元帅骨灰安放仪式
为贺帅安放骨灰始末
寻找贺龙元帅的骨灰
筹办骨灰安放仪式
周总理出席贺龙骨灰安放仪式
贺龙生平大事年表
精彩书摘
故乡桑植
我们(即作者同何其芳及鲁艺同学)由湘鄂边境的战事谈到长沙大火和他(即贺龙同志,下同)的故乡桑植。
“据说,桑植就是从前的夜郎国,——所谓夜郎自大呀。”
他半眯着眼睛,意味深长地笑了。
“人民强悍得很!”他接着说,态度变得认真起来,“从前老喜欢械斗,打死个把人不算回事。马江口一家姓顾的,为一点小事,叔父把侄儿杀死了;侄儿的两个儿子赶场,在路上拦住这个叔公,又把他杀了,连手连足都砍了,头也砍了。都才这样高的人呢!”
他比着高矮,在一种苦恼的兴奋里沉默下来。
“同志!”他随又叹息道,“这就是野蛮呀!”
我们请他告诉我们械斗最普遍的原因。
“这多啊,”他伸出手,扳着手指头讲起来了,“为世仇,为正月里赛灯,为水,为界址,经常都是引起械斗的导火线!一闹大了,总是成千上万的人参加。经常打得头破血流,就是把皇帝老子搬出来都挡不住!”
“可以举几个实例吗?”
何其芳追问着,但他似乎没有听见。因为他的脸上依旧兴奋而又苦恼,眼光聚拢着,紧闭着嘴,好像他又重新看见了那种大胆粗豪的风习,或者如他所说的野蛮的生活场面了。
“不过野蛮虽是野蛮,”他忽又显得满意地注视着我们,声调柔和起来,“也有他们的长处呢:朴质,好胜,有骨气!不管是拿官、拿钱都买不到他。并且很勇敢——单跟着我就牺牲了不少的人。”
他骄傲地,然而略带忧郁地笑了。
他从裤袋里摸出烟包,装上烟吸起来。这一些都照例做得那么从容,那么有条不紊。而且,在装好烟后,照例十分巧妙地把烟斗送进卷起的手指间,几转,去掉那些尘埃一般的烟末。
这中间,我问起桑植从前贫富之间的关系。他笑答道:“阶级关系相当尖锐。就拿放利说吧,有大加一,跟斗翻,我自己家里就是被剥削的。小时候的事情我还记得,借钱付利不算,还要说好话,送人情。可是,穷人也并不弱呢!一到年成饥荒,总是一个吆喝,就把地主的谷子分了。”
父亲
“一年天旱,农村里吃大户,闹得轰轰烈烈。眼看城镇上的老百姓也动起来了,公家就借了一批谷子粜米。因为我父亲是缝工(即做衣服的裁缝),一边种一点儿地,家里糊不圆了,也跑进城去籴米。带着我同他一道,担了这么大一对箩筐,你想,这装得到多少呢!
“粜米的地方在大堂边,那好多的人啊!你挤我,我挤你的,都想早一点把米搞回去下锅。可是那些狗腿子偏不肯发,要等杜老爷来了再说。杜老爷是房里的老典,很有势力,他是主办这一件事情的。这有什么办法昵,大家只好等下去了。
“可是杜老爷不来,而籴米的人愈来愈多,都在往前面挤。这把那些差人惹毛了,拿起皮鞭就打!……
“我父亲拳术很好,可以打十几个人,就去讲公道话。
“大家是来籴米的,不是来挨皮鞭的,怎么要乱打呢!?’
“话才说完,那些狗腿子就给他一鞭子;他一闪,鞭子恰恰打在我手上,这一下把我父亲惹毛了!……
“我父亲立刻把我抱起,挤出去,搁在人堆外面一个高坎上面,说,你把箩筐看好!就又跑转去了,把鞭子夺过来,给他好一阵乱打。随后杜老爷跑出来,又叫他一顿打起。那真搞得痛快呢!可是结果开来一批堂勇,把我父亲抓去关起来了。
“好在我们两个堂叔出力,才关了一夜就放出来了……”
姐姐贺英
我向他提起他的大姐贺英(亦叫贺民英)同志。他第一次向我提到这个杰出的女性是在延安。她是他初次参加民族解放运动的唯一合作者,而在以后,每次遭到失败,她都帮助他重新成立起队伍。她是在1934年[应为1933年]的湘西游击战争中牺牲的。
“她并不懂得理论,”握着烟斗,他曾经背靠在延安一所平房的柱子上给我说道,“但是她的理解力很强。胆大,天分比我们高多了。她说队伍要‘武’,就是说要打仗,‘不武’就要坍台!”
他得意地微笑了。……
但使我发问的,是他在抗大女生队成立时的一场讲演。在这场讲演中他曾经谈到贺英同志,后来听讲者之一——我爱人黄玉颀,把她自己的感奋和当时的情形全部告诉我了,所以我就从这点说起。
“听说毛主席那天也很兴奋呢。”我加上说。
“好像有这回事。”他含糊地回答说,接着却又认真地说了下去,“她确实很能干,不管多少队伍,她都能够统制。她知道怎样使用干部。许多土匪头子都怕她,那些人正像大山里赶下来的猴子,调皮得很。我第一次成立红军的队伍,就是她分给我的。”
他顺下眼睛,陷入了深思,一面静静地吸着烟斗。
“就拿给养问题说吧,”一分钟后,他又不大自然地继续说道,“哪里像这样,半天还弄不到吃的!她总是自己骑匹骡子赶在前面,队伍一到,什么饭呀、水呀通弄齐了。”
19岁,搞湘西暴动
“我才10岁就一个人到四川涪陵做生意,一来一去千多里路,沿途都是土匪。还到过贵州做马生意,总是百十匹的买;放到辰州去卖。一直把赚的钱玩光了才回家!……”
大约忽然想起了年轻时候他所接触过的旧社会生活,而这样的生活早已同他水火不相容了,他忍不住笑起来。
“就是1915年反对袁世凯当皇帝,那时候我的岁数也并不大呀,”他接着说,“才19岁!同盟会要我搞湘西暴动,我说好吧,立刻就找些人把石门县的团防局的枪提了。转来碰见我的叔父,我说,斋公!我们去提盐运局的枪好吧?于是气都没歇,我们又掉转头搞盐运局去了。这一来我们就去进攻大庸,人数也增加了。”
“你们还没有看见农民轰动起来的时候那个隋形啊!简直挡都挡不住!凡是和我认识的年轻人,都参加了。都是一律打扮,挖了云子的白绸短打,黑纱套头——后面拖这么长!不过因为城里住着一旅北洋兵,打死我们好几百人,第三天上,剩下来的几乎全跑光了。”
“这都是小事,”他愤愤地继续说,“最坏的是那班势利鬼。你刚搞对了的时候,他捧你,说,这些茅荆条了不得,说干就干!你一失败,他就把嘴一撇:这些人都搞得出事来吗?我早就说过吧!”
他闷着脸停歇下来,仿佛他正面对着那种渺小庸俗的市侩一样。而那位年轻秘书于是带点挂虑问道:
“后来又怎样呢?”
“后来我把剩下来的队伍拖到辰州,跟着就下野了……”
沉默一会儿,他接着又说:“虽说是下了野,被摘了兵权,因为一个民军领袖的地位依然存在,所以当时新上台的督军谭延闽,不但没有把我当成一个不折不扣的仇敌,还委为督军署的咨议,并且拨出进口的两只粮船让我收税;但我跑到长沙去了。”
“我记得是坐的戴生昌的船,”他回忆着说,“路上打了账房一顿,就东西也不要,跳上岸走了!但是到了长沙,更加闹得厉害,酒馆、戏院,没一处没有我,简直一塌糊涂!”
他纵声大笑起来,之后,却又用一种哲学家的口气说:“不过,胡闹是胡闹,同志!长沙这两年的生活,对我的影响也蛮大呢。知道了很多很多事情!……”
和县衙的领班打官司
“你们不要看,”次日下午,他又来同我们谈起他的幼年,“我小时候还打过官司呢!”
“大家都晓得的,清朝时候一个领班那多凶啊!什么案件都要先经过他,手下总是养起好几十个徒弟。我们县里的领班叫陈小涛,无恶不作,随便提人呀,勒索呀,什么坏事都干。他的两个儿子更是豪强霸道,没有人惹得起。一骑起马来那个劲呀,不管人哟,摊子哟,撞翻了你自己倒霉!
“有一次,他跑到我们那里去了,照例骑起马在街上乱撞,我就拖出一根棍子,站在大门口说:‘是好样的你给老子来撞!’
“这个狗娘养的硬是撞来了呢!我就给他一顿打起。许多哥兄弟呀,也都出来帮我。因为满街全是我们姓贺的。还不到半点钟,就打得他头破血淋,赶紧跑了。这一下大家好开心呀!
“可是,一跑回去,马上就在衙门里告了我,大家就又替我担心起来了,说,这下怎么办呢?我父亲也有点着急。到了审问那天,把我们族里的好多有功名的人都请来了,预先教了我怎样做口供,免得取不脱手。因为实际上是我打了别人呀!
“你们没有看过清朝时候问案的情形,好威风哟!你一跪下去,就夹棍、板子,啪地一声堆在你面前。……
“说起来我也蛮胆大呢,我才不管你那一套!我说‘我怎么敢打他呢!我在街上买东西,他们骑起马乱撞,把我的酒罐呀,油罐呀,全碰烂了,要他们赔,还打我一顿!……’
“除了这个,我另外还有个供词,是一个姓王的举人教给我的。这个举人和陈小涛不对得很——这也是个无恶不作的恶棍,后来叫老百姓杀了。他要我暴露陈小涛的黑幕:怎样勒索人,挖苦人,见钱就想。并且要我咬定那个小领班是下乡抓人的。所以,结果连陈小涛的领班也革职了。”
“这样说,你不是很年轻的时候就讨厌官府了?”
“很小我就讨厌官府了!记得10岁左右的时候,我们镇上来了一个禁烟委员,有喝道的,堂勇哟,一大串!这种情形在小孩子的眼睛里多好玩呀,我就跑拢去看。可是,还没有走近身,就一阵吆喝,把我赶起走了!连街沿都不准下。”
P12-18
……
前言/序言
编者的话
奉献给读者的这本书,是贺龙同志关于他革命生涯的自述。
贺龙同志是我军历史上的一个传奇人物。从他参加革命的第一天开始,直至发动南昌起义,创建湘鄂西革命根据地,之后长征到陕北,指挥着保卫党中央、保卫根据地的战斗。他一直不断地创造着革命奇迹——他两把菜刀闹革命,他弱冠之年当军长,他担任南昌起义总指挥,他带领第二方面军冲破自然和敌人的重重封锁,胜利到达陕北,完成红军主力的大汇合;他又保卫了延安、保卫了陕北、保卫了党中央。贺龙这员神勇的大将,用他的英勇无畏,用他的聪明睿智,用他的果敢忠诚,书写了一个革命军人的历史,也书写了中国革命的历史。
他亲历了中国革命战争的全过程。
听贺龙同志讲述革命往事,当是一种极大的享受;也是了解历史、学习历史、汲取历史经验的极其珍贵的机会。我们现在就想将这个享受和机会奉献给关心中国革命史的读者。
贺龙同志生前在不同的场合曾给记者、朋友和子女多次做过讲述:讲述他个人的革命历史,讲述他在历次革命斗争中亲见亲历的事件人物,讲述各个历史时期党内斗争和对敌斗争的来龙去脉。这些讲述曾经散落在各处。今天,我们在这里将这些散落的讲述编辑起来,汇集成《贺龙口述自述》这本书,奉献给读者,也奉献给历史。
编辑在书里的还有许多珍贵的历史照片,它们作为更加形象的讲述也在回放着历史。
这些不同的讲述,或像历史钩沉,或像往事解密,或像资料补充,或像说明评价。这是亲历者的讲述,这是当事人的说明,这是历史自己的揭秘,它们会使读者感到亲切生动、真实可信,也会给读者带来深切的思考。
本书的编辑有赖于那些关注历史的前辈或同仁们的辛勤劳动,尤其是贺龙的女儿贺晓明在百忙之中审阅了书稿,在这里我们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烽火岁月中的不朽篇章:一位开国元勋的亲历史诗》 本书简介 这是一部深植于二十世纪中国革命洪流之中,以第一人称视角对宏大历史进行个人化追溯的史诗性著作。它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军事人物的个人传记,而是一部涵盖了中国近现代革命进程中多个关键节点的群像叙事和深度思考。本书通过一个身处时代漩涡的革命者坚定的信念、非凡的智慧和铁血的生涯,为读者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细节丰富的历史画卷。 核心内容与结构:从土地革命到建国伟业 本书的叙事线索紧密围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和政治角逐展开,其核心在于对“革命的必然性”、“战略的抉择性”以及“历史的复杂性”的深刻剖析。全书的结构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相互关联的篇章: 第一部分:初露锋芒与早期探索(湘鄂西的火种) 本部分详尽记录了作者早期投身革命洪流的经历。它不仅仅是个人信仰的萌发,更是对当时中国社会结构性矛盾的敏锐洞察。重点描绘了在旧式军队体系与新兴革命思潮碰撞下的选择过程。其中,对于早期根据地的创建工作,尤其是如何将游击战术植根于复杂的地形和人际关系网中,进行了细致的描摹。 不同于传统革命叙事中对宏大胜利的简单罗列,本部分着重刻画了早期革命者在物资极度匮乏、外部敌人围剿严酷环境下的生存智慧。涉及对工农联盟初步构建的探索,如何将晦涩的马列主义理论转化为农民可以理解和接受的朴素口号,以及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如何确立并坚守政治路线的斗争。 第二部分:长征的考验与战略的蜕变(穿越雪山草地的精神洗礼) 长征是全书叙事的高潮之一。作者以亲历者的身份,首次以如此坦诚和详尽的笔触,复盘了这场人类军事史上罕见的战略转移。本书超越了教科书上对“艰苦卓绝”的简单概括,深入探讨了在极端环境下,指挥体系如何保持有效运转;如何在行军途中处理好不同部队之间的关系与协调;以及对中央路线的理解和执行过程中的思想挣扎与最终的统一。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本部分对遵义会议前后的决策过程进行了深入的回溯。作者的叙述着重于思想的交锋,而非仅仅是会议的结果。他细致地描述了当时党内对军事战略、组织路线等问题的不同观点,以及最终通过实践检验形成的正确方向。对于红军在行军中与沿途少数民族、地方武装的接触与摩擦,书中亦有公正而深入的记述,展现了党在民族政策上的逐步成熟。 第三部分:抗日烽火中的战略布局与地方建设(敌后战场的双重使命) 进入抗日战争时期,本书的叙事重心转向了“统一战线”的复杂运作和“地方政权建设”的艰巨任务。作者详细阐述了在日军铁蹄下,如何有效地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实现“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意图。 本部分最大的特色在于其对敌后根据地“两手抓”的深刻剖析:一手是坚决打击日寇的军事斗争;另一手是进行土地改革、恢复生产、建立基层民主政权的社会建设。书中不避讳地探讨了在统一战线内部,如何平衡国共两党及地方各阶层利益的微妙艺术,以及在极其困难的经济条件下,保障军民供给的财政策略和生产自救的经验总结。这些内容为研究现代国家治理体系在极端条件下的韧性提供了宝贵的案例。 第四部分:解放战争中的决胜与战略决断(从战略防御到战略反攻) 解放战争部分,集中展现了人民解放军从被动防御到全面反攻的军事哲学和指挥艺术。作者以其丰富的实战经验,对重大战役的规划、兵力的调动、情报的获取与运用,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本书对战争的“政治目标优先”原则进行了强有力的论证。例如,在辽沈、淮海等决定性战役的描述中,重点不在于伤亡数字的堆砌,而在于对敌我双方心理状态的把握、对战场“势”的营造,以及如何在政治宣传和军事打击上形成合力,以最小的代价争取最大的战略胜利。书中对于“围而不歼”、“政治争取”等策略的运用,展现了高超的军事智慧。 第五部分:新中国的奠基与历史反思 全书的最后一部分,触及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治理挑战。这不仅仅是对建国这一历史节点的庆祝,更是对过去几十年革命历程的系统性总结与反思。作者坦诚地回顾了革命队伍内部出现的偏差与教训,强调了军事胜利之后,如何将革命的激情转化为建设的理性。这部分内容对于理解共和国初期各项基本国策的形成背景,具有不可替代的史料价值。 历史价值与阅读意义 本书的价值在于其高度的真实性和丰富的细节,它超越了官方历史结论的宏观叙事,为读者提供了一个鲜活、充满矛盾与抉择的革命现场。它不仅是研究中国现代军事史、政治史的珍贵一手资料,更是对一代人坚韧不拔、为理想献身的精神面貌的生动记录。读者可以从中领悟到,真正的历史不是由教科书上抽象的线条构成的,而是由无数个艰难抉择、生死考验和不屈不挠的个体生命共同铸就的。这本书,是一部关于信念、战略、生存与国家重生的不朽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