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印象阅读”,乃是宽泛的阅读评论。或由人及书,或由书及人,不突出学理性,重在阅读的感悟,重在对作者的性情与风格的解读,重在写作方式与风格的多样性。本书作者对一百多位诗人一一做评传,以供读者赏析。
《我的诗人词典》所介绍的一百多位诗人,有的是作者对他们诗作的解读或妄评,有的是作者对其人其诗的印象,有的是作者题赠给他们的诗或是与他们的唱和,有新体,也有旧体。虽云介绍,却并不一定是他们的代表作,甚至只是一鳞半爪,取作话题,往往只是一时兴会而已。
邵燕祥,著名诗人,散文家,评论家,祖籍浙江萧山,1933年出生在北京,北平中法大学肄业,后在华北大学结业。曾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编辑、记者。1958年初被错划为右派,1979年1月改正。1978年至1993年在《诗刊》工作,先后担任编辑部主任、副主编。曾任中国作协第三、第四届理事,第四届主席团委员。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编辑、记者,《诗刊》副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协第三、四届理事。著有诗集《到远方去》、《在远方》(其中《我召唤青青的小树林》被选入预备年级23课)、《迟开的花》,有《邵燕祥抒情长诗集》。
他的杂文具有极其深刻的思想力量。他于1980年开始写杂文,先后出版《忧乐百篇》《会思想的芦苇》《当代杂文选萃?邵燕祥之卷》、三卷本《邵燕祥文抄》以及随笔集《沉船》《邵燕祥杂文自选集》《人生败笔》《找灵魂》等等,加上未入集的散篇,总字数在两、三百万言之间。
蔡其矫
蔡诗印象
——读蔡其矫“大地系列”“海洋系列”笔记(节录)
诗人蔡其矫永远以1打荚的眦光看忖界,f生fS。争老犹然。他在什么地方说过:
我仿佛回到少年时
眼风因深情而柔软
因为深情,他体贴入微,他看到,听到、感觉到了我们看不到、听不到、感觉不到的;在瑞丽,于“坠落的花瓣似流星/与摇曳的竹影同飘舞”的夜晚,“香气夜色一样浓酽/蓊郁的黑暗反衬月光/又深又亮的幽静”,使他“有一种甜蜜的痛楚”。我们平时把审美的状态叫做“欣赏”,欣赏而达到“痛楚”,这才是更高也更深的境界。
即使是观照宏伟的海洋和大地,他也是这样一往情深。
正午的金针刺绣蓝水
片片的光羽向梦境漂去(《渤海》)
这是阳光下平静的海的绝唱。他说过,“我的快乐是梦境的快乐”。他把他的“甜蜜的痛楚”化为诗,也就把他“梦境的快乐”与读者分享了。
大家早就称他为“大海诗人”,他没有辜负这个称号。从《涛声集》以来,他写了多少关于海的篇章,海在风雨阴晴乃至春夏秋冬、平静和风暴中的各种状态,作为心灵的对应,可以说寄托着又唤起了诗人的万种情思。与其说他写海,毋宁说他在写自己或自在或激动的心怀;普希金说过,大海,这是“自由的元素”啊!
在1975年,诗人把灯塔叫做“自由的报信者”,他说“生活是由愤怒和对人的热情构成”。诗人不光是流连光景,诗人也有愤怒。
在不自由的时代歌唱自由。
直到二十年后才发表的名篇《波浪》,写于1962年,面对着风暴来临时的浪峰:为什么浪峰比风暴还要凶猛?
是因为你厌恶灾难吗?
是因为你憎恨强权吗?
我英勇的、自由的心啊
谁敢在你上面建立它的统治?
而在1966年,一场真正的风暴袭来时,诗人急切地直抒胸臆:“回忆永远是美丽的/但要做了才有回忆,/生活吧,直到死亡来临”,“从天边向我们致意的,有痛苦,失败,狂欢!”“只有一个格言对你有用:/要勇敢!”(《无题三首》)
诗人从来不回避“我”,即使在几十年用集体遮蔽个体的岁月里,他以“我”的名义向读者细语倾诉,高声宣言,这使他区别于当时几乎所有的诗人,使他的诗很容易在大量诗体的文字中分辨出来。蔡其矫的“我”,歌唱大海,歌唱自由,并以全部热情讴歌生命、青春、爱情和女性。他反复使用的一个词是“回声”,他在生活中捕捉回声,他的心又发出回声,他的诗是自然的回声、历史的回声,更是生命和爱情的回声。
对蔡其矫,不适用“垂暮”这样的字眼,他的心永远年轻。
他在1982年5j21'石窟,“比现实更为完美/魂梦中寻觅过无数次”,这是述说他的艺术主张,无疑也是他的人生追求;“给我以永不满足的人间爱情吧”:“在海枯石烂之后/……理应有比以前更辉煌的山川/更无尽延绵的地平线”。
可作1957年《红豆>名篇中“少女万岁”注解的,试举1990年泼水节》:“所有少女都成神祗/所有胴体全怀春心”。对女性的讴歌,在蔡其矫那里真的已成为对神祗的崇拜,这比我们在若干欧洲浪漫派诗歌中所读到的,犹有过之。大海加女性,不难想象诗人对作为“海神”的妈祖为什么情有独钟,写下了倾心的歌颂。
南海海岛上,傍着榕树伫立的“海岛姑娘”,诗人不吝啬高调的笔墨:
凝望远处海上隐约的白帆
好像女皇在等待凯旋的船队
可有人这样礼赞过一个普通的海岛姑娘吗?诗人不是因为她是“工农兵”的一员,而是因为她的美、健康、生命力(如对姑娘“如山桃带雨”的脸,“精致”二字也用得好,写出她的五官“精雕细刻”之处,这真是一种如对艺术品的欣赏)。加上美好的海岛风光的衬托,这不仅是一幅光影参差的印象派肖像画,而且恍如一座雕像。
说到这里,我忽然想起,1989年七八月间,一次关于卞之琳先生的研讨会后,王佐良先生在登车之前告诉我,他最近重读了一些浪漫派的作品,他感到,浪漫派还是比现代派更可读。后来我们再没见过面,这是王佐良先生对我说的最后一句话,因此至今不忘。
我读诗向来靠直觉,打动我的就是好诗,而不问文学史上的命名,不从什么“主义”“流派”分高下,然而今天我要说,浪漫主义的诗歌精神,如果说在“五四”前后的中国,是在郭沫若的身上取得了胜利,那么,在50年代到70年代,在绝不适合它生长的地方,又在蔡其矫身上取得了第二次胜利。
我们说,蔡其矫的诗,绝大部分是抒情诗。人的感情是多方面的,社会的人不可避免地会有政治感情。因此,他的抒情诗中,也有政治抒情诗。
政治抒情诗,这是一个被搞乱了的概念,一个被亵渎了的范畴,因为一说到它,人们想到的,往往是对权力者的歌功颂德,流行政治口号的传声筒。这是因为人间有不同的政治,有不同的文艺与政治的关系。这已成为常识,不必多说。
我至今不知道,福建是不是真的有一个玉华涧,不知诗人写于1975年的《玉华洞》究竟是纪实还是寓言;我以为这首真实地表达了当时人们的政治情绪的长诗,是政治抒情诗中的翘楚。1974年托物咏志的Ⅸ地下瀑布》也是政治抒情诗:“任何地方都有自由的赞歌升起/即使是在不见天日的地下;/听,那地下河的瀑布/至今还在沉默中轰鸣!”
蔡其矫早期的政治抒情诗,从1941年的《哀葬》到1946年的《兵车在急雨中前进》,在当时同类性质的诗中,也是独树一帜,自成特色,不同凡响。至于1957年写的《大海》则是失败之作,限于当时对斯大林的了解和认识,也是可以理解的。一并收入诗集,存历史之真,当时的天真和今天的勇气都属诗人本色。
写到这里,该结束我对“蔡诗”印象的叙述了。我才发现,只顾聚焦在诗人思想感情和题材主题上,忘记了说,这一切都是以诗人特有的语言表达出来的。
一开始我就说,蔡其矫对生活采取审美的眼光,欣赏并且投入;而蔡其矫一个极大的特点,是他对我们的母语也是坚持着审美的眼光,他在他那一代诗人中,对语言的感觉不说最为敏锐,也是敏感者之一。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他的遣词造句可以用“珠圆玉润”、“舒卷自如”来形容,败笔只是偶然的。他学习中国古典诗歌、不仅表现在50年代初仿照律绝的结构写了些四句八句的短诗,而且还十分用功地致力于炼字炼句①,他博采旁收,尝试以旧体诗的句式入新诗@,而做到相互协调。他不同于所谓“诗贵具象”的教条,而不忌以文入诗③。他的诗大部分是自由体,从他的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什么是超越了芜杂拖沓“散文化”的“散文美”④。
2004年10月3日
……
《印象阅读:我的诗人词典》这个书名,让我产生了一种非常奇妙的联想。我总觉得,这不像是一本“说”诗人,而更像是一本“感受”诗人的书。那种“印象”,一定是建立在深厚的阅读基础之上,但又超越了纯粹的学术分析,更多地融入了个人的情感、生活体验,甚至是当时的心境。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呈现出一种“回响”式的叙事。就像在空旷的山谷中,你喊出一句诗,然后听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回响,每一个回响都带着不同的色彩和韵律,都与你最初的呼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希望,作者能够用一种非常“个人化”的语言,去书写,去描绘。也许,他/她会分享自己第一次读到某位诗人作品时的震撼,或者是在某个特殊的时刻,某句诗突然闯入脑海,并带来意想不到的慰藉。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一本可以反复翻阅的书,每一次翻开,都能从中找到新的感悟。它不是那种需要一口气读完的“硬菜”,而更像是一杯陈年的佳酿,或者一幅意境深远的国画,需要细细品味,慢慢体会。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建立起一个更加立体、更加鲜活的诗人图谱,让那些曾经只是名字的诗人,真正地“活”在我的心中。
评分《印象阅读:我的诗人词典》,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一种“轻盈”与“厚重”并存的张力。我猜想,这并非一本按照学术规范,进行严格历史考据的著作,更像是作者在漫长的阅读生涯中,那些“乍见之欢”和“久处不厌”的片段的集合。我脑海里勾勒出的,是作者如同一位经验丰富的寻宝者,在浩瀚的诗歌星河中,捕捉那些最让他心动、最让他产生共鸣的“瞬间”。这些“瞬间”,可能是某位诗人最鲜为人知的一首短诗,也可能是某位大师笔下,一个被大众忽略但却极具洞察力的意象。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摆脱传统“词典”的检索模式,以一种更为“流动”和“自由”的方式展开。也许,它会以作者的个人经历为引子,引出他对某位诗人的解读;也许,它会以一首诗的某个字词为起点,延展出一段关于这位诗人、关于诗歌本身的思考。我希望,作者的文字能够如同涓涓细流,不急不缓,却能滋润心田。它不应是高高在上的教导,而更像是一种真诚的分享,一种“我也曾被这段文字打动,我想和你一起分享这份感动”的邀请。我期待,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种“意外的惊喜”,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被作者的视角和解读所吸引,从而打开对诗歌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评分这本《印象阅读:我的诗人词典》,光是书名就让人充满了好奇。我总觉得,“词典”这个词,往往带着一种冰冷、检索式的意味,仿佛是工具书,用来查找定义、例句,而“诗人”则自带浪漫、抒情的光环。两者结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我脑海中浮现的,不是一个按字母顺序排列的诗人名单,而更像是一段段由诗句串联起来的心灵地图。我期待,作者能够以一种非常个人化、甚至可以说是“印象派”的视角,去解读和呈现那些伟大的、或者仅仅是触动了他内心的诗人们。这里的“印象”二字,或许意味着不拘泥于严格的学术考证,而是侧重于诗歌带给读者的情感共鸣,以及诗人本身所散发的独特气质。我想象着,打开这本书,就像走进一个精心布置的画廊,每一位诗人都被放置在一个最能展现其灵魂的展台,旁边配上的不是冗长的介绍,而是几句最能代表他/她的诗句,或许还有作者一些充满感性的解读,这些解读可能包含他/她读到这首诗时的心境,或者是在某个瞬间,某个场景下,突然想起了这位诗人。我特别希望,这本书能让我重新认识一些我曾经读过但已淡忘的诗人,也能发现一些我从未涉足的诗歌领域。它不应该是一本“你知道多少诗人”的炫耀清单,而更应该是一次邀请,邀请我去感受诗歌的温度,去触摸诗人的灵魂。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填补我心中那些关于诗歌的留白,给我带来一次全新的、充满惊喜的阅读体验。
评分《印象阅读:我的诗人词典》这个名字,让我联想到了一种“碎片化”但又“精华化”的阅读方式。我脑海中浮现的,不是那种巨著式的、包罗万象的诗人传记,而更像是一本口袋里的“灵感宝盒”。每次打开,都能从中掏出一些闪闪发光的小物件——或许是一首诗里最令人难忘的一行字,或许是作者对某位诗人最独特、最出人意料的理解,又或者是一些与诗歌相关的、细微而动人的生活场景。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点亮”式的阅读体验。当我在生活中遇到某种情绪,或者看到某种景象时,突然就能想到这本书里的某个诗人,或者某句诗,并且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更深层、更有趣的解读。我希望,作者的文字能够充满了画面感和音乐感,让读者在阅读的时候,不仅仅是接收信息,更能感受到一种美的享受。这本书应该是一种“陪伴”式的存在,它不会强迫你去记住什么,而是让你在不经意间,悄悄地收获一些东西。它就像是你认识的一位很有品味的朋友,他/她会不时地跟你分享一些他/她觉得特别美好的事物,让你也跟着一起感受到那份美好。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书架上,一个常备的“心灵补给站”,在需要的时候,为我注入一丝诗意的温暖。
评分拿到《印象阅读:我的诗人词典》这本书,我的第一反应是,这绝对不是一本枯燥的文学评论集。书名里的“印象阅读”,首先就暗示了一种主观性和个人体验。我更倾向于认为,这是一种“随心所欲”的阅读方式,作者不是在系统地梳理诗歌史,而是把自己在阅读过程中那些闪光的、触动灵魂的瞬间,那些因为一首诗、一个词、一句意象而激发的联想,统统记录下来。这就像是一个人在深夜里,对着星空,突然想到了某个遥远的歌者,然后开始娓娓道来,不是为了证明歌者的伟大,而是因为他/她唱出的旋律,在某个时刻,恰好安慰了自己,或者激发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某种情绪。我期待,作者能在这本书里,展现出一种非常自由的文笔,不被固定的格式所束缚。也许某一篇的开头,就是一句惊艳的诗句;也许某一篇的结尾,只是作者一个意味深长的叹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进入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仿佛置身于作者的思绪之中,感受他/她与诗人们进行的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我甚至可以想象,这本书会包含很多作者个人的生活片段,因为很多时候,诗歌的解读,正是与我们自身的经历息息相关的。它应该是一本能够让你在任何一个碎片时间里,随意翻开一页,都能找到那么一两句话,让你会心一笑,或者让你陷入沉思的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