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汪世清艺苑查疑补证散考(上下)
定价:118.00元
作者:汪世清
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1-01
ISBN:9787543472792
字数:
页码:64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标识:10208867
编辑推荐
暂无
内容提要
《汪世清艺苑查疑补证散考(上下卷)》选录了著名学者汪世清先生关于美术史方面的研宄文章,六十余篇。汪世清以广博的艺术修养、谙熟的考证功夫、严谨的治学态度,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的爬梳整理,对艺苑人物、书画作者与作品个案进行研究,厘清了明清史上的诸多疑点,引起了国内外美术史学界的广泛关注。其中有关石涛、八大山人的考证影响更是巨大。此书为研究、喜爱明清美术人士必备之资料书。
目录
上卷
古籍诗文篇
《画说》究为谁著
程邃的《萧然吟》
龚贤的《草香堂集》
读黄生的《一木堂诗稿》
石涛的古体诗
《清初人选清初诗汇考》序
金瑗的《十百斋书画录》
人物篇
明后七子及其交游生卒补考
徽州学研究的重大贡献
董其昌的交游
董其昌和馀清斋
黄辉的生平和书法艺术
黄山画苑两疏林
王鉴是王世贞的曾孙
《辞海》人物生卒补正
程邃年谱
新安画派的渊源
渐江画与新安画派
清初四大画僧合考
清初画苑八家画目系年(一)
清初画苑八家画目系年(二)
清初画苑八家画目系年(三)
下卷
弘济与弘仁
江韬不是江一鸿
世系·后裔·为僧
八大山人不是朱道朗
八大山人的名和号
八大山人的“病颠”问题
八大山人的诗和文
八大与天外
南州喜晤黄砚旅
再论八大山人不是朱道朗
三论八大山人不是朱道朗
八大山人与林木文
八大山人的世系问题
八大山人的家学
书《八大山人草书尺牍》后
石涛生平的几个问题
溪南老友吴兼山
“怀谢楼”在哪里?
劲庵先生何许人?
白沙翠竹江村
石涛行迹与交游补证
石涛交游补考
《虬峰文集》中有关石涛的诗文
再论石涛生卒的考证
雪庄的《黄海云舫图》
岩夫谷口会鸠兹
不疏园与皖派汉学
书画作品篇
《江山雪霁》归尘土,鱼目焉能混夜珠?
徐有贞的《行书有竹居歌》卷
董其昌的《法书纪略册》
吴山涛《西塞诸诗册》
记渐江的最后一件作品
记故宫所藏渐江的七件作品
龚贤的《溪山无尽图》卷
八大山人《三友图》辨伪
石涛的《余杭看山图》
石涛的“丁秋”《花卉册》
雪庄的五开本黄山图册
清初诸家为“中翁”所作书画册
梅雪坪为汪研村绘山水册
附录
石涛东下后的艺术活动年表
作者介绍
暂无
文摘
“交情自有真”
他在客居异地,举目无亲的时候,却有着广泛的交游。这部诗集中提到的便有六十多人。其中有南京的老友林古度、顾梦游、纪映钟等,有泰州的朋友吴嘉纪、陆朝、翁磊等,有往来扬州相识的四方之士王猷定、王玄度、程封等,还有方外交宗炳、大嵩等,他们大都是诗人。
“生平二知己”(“五言律”《读书海上,洪二过访,会天樵亦从白门来》),指的是洪舫和韩昌。洪舫又名仲,字方舟,歙县人,时客居扬州。“五言律”《赠洪舫》有“群盗走白日,饥乌满废田。此身贫可许?把酒问苍天。”之句。倘非相知之深,怎能倾吐如此愤懑的情绪?洪舫亦工诗,钻研杜诗尤勤。著有《杜律注》和《苦竹轩诗》,惜均不传。韩昌字经正,号石阱,宛平人。明亡后,偕兄渡江寻父,流寓南京。“半亩清凉山下宅,与君相见即吟诗。”(“七言律”《答韩二口》)“畴昔与韩昌,论诗春夜长。”以诗相交,便成知己。“五言律”《忆韩二》共有八首。“留书无半册,展读已千巡”。“别我四五日,忆君多少诗”,相念之情,刻划得多么生动。“乱余寻老父,兄弟越江船,家计一身裹,诗篇作枕眠。”韩昌就是这样一位身无长物,寝馈于诗的流浪者。同是诗人,又有相同的身世之感。龚贤之所以“独亲”韩昌,自可不言而喻。韩昌卒于顺治十八年辛丑。屈大均有辞哀之。费密于康熙四年作韩昌传,惜已散佚。至于韩昌的《天樵子集》,则早已不传于世了。
陆朝和叶荣也被龚贤称为“知己”。陆朝字无文,泰州人。龚贤在将离海安时留诗言别:“又欲别离去,前途失所亲。几时能傍汝?终老免怀人。”(“五言律”《留别陆朝知己》)据此也可概见二人的交情。叶荣字澹生,号樗庵,歙县人,时客扬州,有诗画名。“近集”《赠叶荣知己》有句云:“画理看云态,诗情问酒杯。”龚贤对于叶荣的画和诗是颇为赞许的。
《汪世清艺苑查疑补证散考》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鉴定工具书,更是一部关于学术探索精神的生动教材。我尤其欣赏汪先生在处理那些“疑案”时展现出的细致入微和一丝不苟。他不会轻易采信前人的结论,而是会自己动手去查阅文献、比对实物,试图找到最接近真相的证据。这种“事必躬亲”的治学态度,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显得尤为可贵。书中对每一个细节的考证,都力求严谨,并详细列出所依据的文献和比对的细节,让读者能够清楚地看到他的论证过程。这不仅仅是对艺术品的鉴定,更是一种对历史负责、对学术负责的态度。通过阅读,我不仅学到了很多鉴定知识,更重要的是,我被这种严谨的学术精神所感染。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传统书画的鉴赏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往往在阅读相关文章时,会感到信息杂乱,缺乏系统性。这套《汪世清艺苑查疑补证散考》的出现,恰恰弥补了这一遗憾。汪先生的考证,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笔墨技法,而是深入到艺术品产生的历史背景、流传过程、以及相关的文献记载等各个方面。他对于一些被广泛认可的鉴定结论,也会进行细致的查证和分析,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让我深受启发。书中引用的大量史料和比对的图片,都为他的观点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使得每一篇考证都具有极强的说服力。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穿越历史的长河,去探索那些尘封的艺术真相。
评分作为一名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的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深入挖掘传统艺术精髓的读物,而《汪世清艺苑查疑补证散考》无疑满足了我的期待。书中关于书画鉴定的一些方法和论述,让我看到了传统艺术研究中严谨的治学之道。汪先生对细节的关注,对文献资料的运用,以及对实践经验的总结,都体现了他深厚的学术功底。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定论”的重新审视,这打破了我以往对某些艺术品简单化的认知,让我意识到,艺术史的研究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读这本书,就像是在与一位经验丰富的长者对话,他将自己毕生的学识和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出来,引导着我一同去探索中国传统书画的奥秘。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鉴定方法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对待学问、如何对待传统的教科书。
评分《汪世清艺苑查疑补证散考》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严谨”二字。作为普通读者,我可能无法完全理解所有专业的鉴定术语,但汪先生清晰的逻辑、详实的证据,以及一步步的推理过程,足以让我跟随他的思路,理解他对每一件艺术品真伪的判断。他对待文献的态度,让我看到了学者应有的审慎和批判精神,他不会盲目相信任何一种说法,而是会通过自己的研究去求证。书中对于一些流传有序但存在争议的作品的重新考证,更是展现了他挑战权威、追求真理的勇气。这种精神,对于我们这些渴望了解传统艺术,却又容易被各种“专家”说法所迷惑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股清流。它教会我,在面对信息时,要学会独立思考,要用证据说话。
评分我一直认为,真正的学术研究,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真相的追求。《汪世清艺苑查疑补证散考》这本书,完美地诠释了这一点。汪先生在对艺术品进行考证时,不仅仅关注作品本身,还会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历史文化信息,包括艺术家的生平、创作年代、社会背景等等。他通过大量的文献梳理和细致的实物比对,对一些流传有误或存在争议的艺术品进行了“查疑补证”,为我们还原了艺术品真实的“前世今生”。我特别欣赏他在书中对一些“定论”的审慎态度,他不会简单地全盘接受,而是会通过自己的研究去验证。这种质疑精神和求证精神,正是学术研究的魅力所在,也是我们普通读者学习的榜样。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艺术充满好奇的读者,《汪世清艺苑查疑补证散考》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深邃艺术殿堂的大门。汪先生的考证,不是简单的罗列事实,而是将枯燥的文献与生动的艺术品融为一体,让我看到了一个充满智慧和匠心的鉴定过程。他对待每一个“疑点”,都如同对待一件珍贵的古董,小心翼翼,一丝不苟。书中引用的史料之丰富,论证之严密,令人肃然起敬。我尤其欣赏他对一些被误传或被忽视的艺术品的重新审视,这种“拨乱反正”的精神,不仅是对学术的贡献,更是对历史的尊重。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对中国书画鉴定的复杂性和严谨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被汪先生那股精益求精、追求真理的治学精神所深深感动。
评分这套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思维方式的启发。在阅读《汪世清艺苑查疑补证散考》的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由汪先生精心搭建的逻辑迷宫,而每一次的推理和论证,都是一次解开谜题的钥匙。他对于笔墨、线条、色彩、印章等细微之处的观察,以及对文献资料的精准运用,都让我惊叹不已。更重要的是,他对于那些“疑似”作品的处理,展现了一种审慎而又积极的态度,既不轻易否定,也不盲目肯定,而是通过层层剥茧的考证,试图找到最合理的解释。这种严谨的治学精神,让我明白,对待任何事物,都应该保持一份敬畏之心,用证据说话,用理性分析。
评分这套《汪世清艺苑查疑补证散考》真是让人眼前一亮,作为一名对传统书画鉴定怀有极大兴趣的普通读者,我常常在阅读一些鉴定类的文章时,感到信息碎片化,证据链不够扎实,而这套书恰恰解决了我的痛点。作者汪世清先生的考证功力可见一斑,他对一件件艺术品的真伪辨析,绝非简单的“凭感觉”或“经验之谈”,而是深入到笔墨、纸张、印章、装裱乃至款识的每一个细微之处,进行抽丝剥茧式的分析。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一些流传有序但存在争议的艺术品的重新审视,这种敢于质疑权威、勇于修正谬误的精神,正是学术研究的生命力所在。书中引用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历史档案,并将这些资料与实物比对,逻辑严密,令人信服。读罢,我对中国书画鉴定这门学问的严谨性和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为汪先生数十年如一日的潜心研究和严谨治学态度所折服。它不像某些通俗读物那样浅尝辄止,而是真正将读者带入到一个严谨的学术探讨之中,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思考。
评分这套书带来的震撼,远超我的预期。起初,我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专著,但阅读之后,我被汪先生的考证精神深深吸引。他对每一件艺术品的辨析,都充满了侦探般的严谨和细致。他不会放过任何一个细枝末节,无论是墨色的深浅、线条的顿挫,还是印章的篆刻风格、纸张的纤维纹理,他都能从中找到蛛丝马迹,并将其与历史文献、同时代其他作品进行对照分析。这种“锱铢必较”的态度,正是保证鉴定结论可靠性的关键。我发现,在阅读过程中,我的眼光也仿佛被训练得更加敏锐,开始留意到一些我以前从未关注过的细节。这让我意识到,鉴定艺术品并非易事,需要扎实的学识、敏锐的观察力以及最重要的——一颗求真务实的匠人之心。
评分我一直觉得,真正有价值的书籍,不在于它提供了多少现成的答案,而在于它能激发读者多少独立的思考。而《汪世清艺苑查疑补证散考》恰恰做到了这一点。虽然我并非专业鉴定人士,但拜读此书的过程,仿佛接受了一场系统的鉴定学启蒙。汪先生在分析一件作品时,不仅仅关注作品本身,还会追溯其流传过程中的历史背景、收藏者的癖好、甚至当时的社会风气,这些宏观的视角与微观的细节相结合,构建起一个立体而丰富的辨伪体系。我注意到,书中对于许多“疑案”的处理,并没有急于下定论,而是呈现了多种可能性,并详细阐述了支持或反对某种结论的理由。这种开放性的讨论,极大地拓展了我的视野,让我明白,在艺术品鉴定领域,真相往往隐藏在重重迷雾之中,需要的是耐心、细致和不懈的探索。每一篇考证都像是一场精彩的推理剧,读起来引人入胜,不知不觉间就沉浸其中,跟随汪先生的思路,一起拨开迷雾,探寻真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