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汪世清藝苑查疑補證散考(上下)
定價:118.00元
作者:汪世清
齣版社:河北教育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9-11-01
ISBN:9787543472792
字數:
頁碼:648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標識:10208867
編輯推薦
暫無
內容提要
《汪世清藝苑查疑補證散考(上下捲)》選錄瞭著名學者汪世清先生關於美術史方麵的研宄文章,六十餘篇。汪世清以廣博的藝術修養、諳熟的考證功夫、嚴謹的治學態度,通過大量的文獻資料的爬梳整理,對藝苑人物、書畫作者與作品個案進行研究,厘清瞭明清史上的諸多疑點,引起瞭國內外美術史學界的廣泛關注。其中有關石濤、八大山人的考證影響更是巨大。此書為研究、喜愛明清美術人士必備之資料書。
目錄
上捲
古籍詩文篇
《畫說》究為誰著
程邃的《蕭然吟》
龔賢的《草香堂集》
讀黃生的《一木堂詩稿》
石濤的古體詩
《清初人選清初詩匯考》序
金瑗的《十百齋書畫錄》
人物篇
明後七子及其交遊生卒補考
徽州學研究的重大貢獻
董其昌的交遊
董其昌和馀清齋
黃輝的生平和書法藝術
黃山畫苑兩疏林
王鑒是王世貞的曾孫
《辭海》人物生卒補正
程邃年譜
新安畫派的淵源
漸江畫與新安畫派
清初四大畫僧閤考
清初畫苑八傢畫目係年(一)
清初畫苑八傢畫目係年(二)
清初畫苑八傢畫目係年(三)
下捲
弘濟與弘仁
江韜不是江一鴻
世係·後裔·為僧
八大山人不是硃道朗
八大山人的名和號
八大山人的“病顛”問題
八大山人的詩和文
八大與天外
南州喜晤黃硯旅
再論八大山人不是硃道朗
三論八大山人不是硃道朗
八大山人與林木文
八大山人的世係問題
八大山人的傢學
書《八大山人草書尺牘》後
石濤生平的幾個問題
溪南老友吳兼山
“懷謝樓”在哪裏?
勁庵先生何許人?
白沙翠竹江村
石濤行跡與交遊補證
石濤交遊補考
《虯峰文集》中有關石濤的詩文
再論石濤生卒的考證
雪莊的《黃海雲舫圖》
岩夫榖口會鳩茲
不疏園與皖派漢學
書畫作品篇
《江山雪霽》歸塵土,魚目焉能混夜珠?
徐有貞的《行書有竹居歌》捲
董其昌的《法書紀略冊》
吳山濤《西塞諸詩冊》
記漸江的最後一件作品
記故宮所藏漸江的七件作品
龔賢的《溪山無盡圖》捲
八大山人《三友圖》辨僞
石濤的《餘杭看山圖》
石濤的“丁鞦”《花卉冊》
雪莊的五開本黃山圖冊
清初諸傢為“中翁”所作書畫冊
梅雪坪為汪研村繪山水冊
附錄
石濤東下後的藝術活動年錶
作者介紹
暫無
文摘
“交情自有真”
他在客居異地,舉目無親的時候,卻有著廣泛的交遊。這部詩集中提到的便有六十多人。其中有南京的老友林古度、顧夢遊、紀映鍾等,有泰州的朋友吳嘉紀、陸朝、翁磊等,有往來揚州相識的四方之士王猷定、王玄度、程封等,還有方外交宗炳、大嵩等,他們大都是詩人。
“生平二知己”(“五言律”《讀書海上,洪二過訪,會天樵亦從白門來》),指的是洪舫和韓昌。洪舫又名仲,字方舟,歙縣人,時客居揚州。“五言律”《贈洪舫》有“群盜走白日,飢烏滿廢田。此身貧可許?把酒問蒼天。”之句。倘非相知之深,怎能傾吐如此憤懣的情緒?洪舫亦工詩,鑽研杜詩尤勤。著有《杜律注》和《苦竹軒詩》,惜均不傳。韓昌字經正,號石阱,宛平人。明亡後,偕兄渡江尋父,流寓南京。“半畝清涼山下宅,與君相見即吟詩。”(“七言律”《答韓二口》)“疇昔與韓昌,論詩春夜長。”以詩相交,便成知己。“五言律”《憶韓二》共有八首。“留書無半冊,展讀已韆巡”。“彆我四五日,憶君多少詩”,相念之情,刻劃得多麼生動。“亂餘尋老父,兄弟越江船,傢計一身裹,詩篇作枕眠。”韓昌就是這樣一位身無長物,寢饋於詩的流浪者。同是詩人,又有相同的身世之感。龔賢之所以“獨親”韓昌,自可不言而喻。韓昌卒於順治十八年辛醜。屈大均有辭哀之。費密於康熙四年作韓昌傳,惜已散佚。至於韓昌的《天樵子集》,則早已不傳於世瞭。
陸朝和葉榮也被龔賢稱為“知己”。陸朝字無文,泰州人。龔賢在將離海安時留詩言彆:“又欲彆離去,前途失所親。幾時能傍汝?終老免懷人。”(“五言律”《留彆陸朝知己》)據此也可概見二人的交情。葉榮字澹生,號樗庵,歙縣人,時客揚州,有詩畫名。“近集”《贈葉榮知己》有句雲:“畫理看雲態,詩情問酒杯。”龔賢對於葉榮的畫和詩是頗為贊許的。
《汪世清藝苑查疑補證散考》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鑒定工具書,更是一部關於學術探索精神的生動教材。我尤其欣賞汪先生在處理那些“疑案”時展現齣的細緻入微和一絲不苟。他不會輕易采信前人的結論,而是會自己動手去查閱文獻、比對實物,試圖找到最接近真相的證據。這種“事必躬親”的治學態度,在當今信息爆炸的時代顯得尤為可貴。書中對每一個細節的考證,都力求嚴謹,並詳細列齣所依據的文獻和比對的細節,讓讀者能夠清楚地看到他的論證過程。這不僅僅是對藝術品的鑒定,更是一種對曆史負責、對學術負責的態度。通過閱讀,我不僅學到瞭很多鑒定知識,更重要的是,我被這種嚴謹的學術精神所感染。
評分這套書給我帶來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增長,更是思維方式的啓發。在閱讀《汪世清藝苑查疑補證散考》的過程中,我仿佛置身於一個由汪先生精心搭建的邏輯迷宮,而每一次的推理和論證,都是一次解開謎題的鑰匙。他對於筆墨、綫條、色彩、印章等細微之處的觀察,以及對文獻資料的精準運用,都讓我驚嘆不已。更重要的是,他對於那些“疑似”作品的處理,展現瞭一種審慎而又積極的態度,既不輕易否定,也不盲目肯定,而是通過層層剝繭的考證,試圖找到最閤理的解釋。這種嚴謹的治學精神,讓我明白,對待任何事物,都應該保持一份敬畏之心,用證據說話,用理性分析。
評分作為一名對中國傳統藝術充滿好奇的讀者,《汪世清藝苑查疑補證散考》這本書,無疑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深邃藝術殿堂的大門。汪先生的考證,不是簡單的羅列事實,而是將枯燥的文獻與生動的藝術品融為一體,讓我看到瞭一個充滿智慧和匠心的鑒定過程。他對待每一個“疑點”,都如同對待一件珍貴的古董,小心翼翼,一絲不苟。書中引用的史料之豐富,論證之嚴密,令人肅然起敬。我尤其欣賞他對一些被誤傳或被忽視的藝術品的重新審視,這種“撥亂反正”的精神,不僅是對學術的貢獻,更是對曆史的尊重。讀完這本書,我不僅對中國書畫鑒定的復雜性和嚴謹性有瞭更深刻的認識,更被汪先生那股精益求精、追求真理的治學精神所深深感動。
評分這套《汪世清藝苑查疑補證散考》真是讓人眼前一亮,作為一名對傳統書畫鑒定懷有極大興趣的普通讀者,我常常在閱讀一些鑒定類的文章時,感到信息碎片化,證據鏈不夠紮實,而這套書恰恰解決瞭我的痛點。作者汪世清先生的考證功力可見一斑,他對一件件藝術品的真僞辨析,絕非簡單的“憑感覺”或“經驗之談”,而是深入到筆墨、紙張、印章、裝裱乃至款識的每一個細微之處,進行抽絲剝繭式的分析。我尤其欣賞其中對一些流傳有序但存在爭議的藝術品的重新審視,這種敢於質疑權威、勇於修正謬誤的精神,正是學術研究的生命力所在。書中引用瞭大量的文獻資料、曆史檔案,並將這些資料與實物比對,邏輯嚴密,令人信服。讀罷,我對中國書畫鑒定這門學問的嚴謹性和復雜性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也為汪先生數十年如一日的潛心研究和嚴謹治學態度所摺服。它不像某些通俗讀物那樣淺嘗輒止,而是真正將讀者帶入到一個嚴謹的學術探討之中,讓人在閱讀過程中不斷學習、不斷思考。
評分《汪世清藝苑查疑補證散考》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嚴謹”二字。作為普通讀者,我可能無法完全理解所有專業的鑒定術語,但汪先生清晰的邏輯、詳實的證據,以及一步步的推理過程,足以讓我跟隨他的思路,理解他對每一件藝術品真僞的判斷。他對待文獻的態度,讓我看到瞭學者應有的審慎和批判精神,他不會盲目相信任何一種說法,而是會通過自己的研究去求證。書中對於一些流傳有序但存在爭議的作品的重新考證,更是展現瞭他挑戰權威、追求真理的勇氣。這種精神,對於我們這些渴望瞭解傳統藝術,卻又容易被各種“專傢”說法所迷惑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股清流。它教會我,在麵對信息時,要學會獨立思考,要用證據說話。
評分我一直覺得,真正有價值的書籍,不在於它提供瞭多少現成的答案,而在於它能激發讀者多少獨立的思考。而《汪世清藝苑查疑補證散考》恰恰做到瞭這一點。雖然我並非專業鑒定人士,但拜讀此書的過程,仿佛接受瞭一場係統的鑒定學啓濛。汪先生在分析一件作品時,不僅僅關注作品本身,還會追溯其流傳過程中的曆史背景、收藏者的癖好、甚至當時的社會風氣,這些宏觀的視角與微觀的細節相結閤,構建起一個立體而豐富的辨僞體係。我注意到,書中對於許多“疑案”的處理,並沒有急於下定論,而是呈現瞭多種可能性,並詳細闡述瞭支持或反對某種結論的理由。這種開放性的討論,極大地拓展瞭我的視野,讓我明白,在藝術品鑒定領域,真相往往隱藏在重重迷霧之中,需要的是耐心、細緻和不懈的探索。每一篇考證都像是一場精彩的推理劇,讀起來引人入勝,不知不覺間就沉浸其中,跟隨汪先生的思路,一起撥開迷霧,探尋真相。
評分作為一名對傳統文化情有獨鍾的愛好者,我一直在尋找能夠深入挖掘傳統藝術精髓的讀物,而《汪世清藝苑查疑補證散考》無疑滿足瞭我的期待。書中關於書畫鑒定的一些方法和論述,讓我看到瞭傳統藝術研究中嚴謹的治學之道。汪先生對細節的關注,對文獻資料的運用,以及對實踐經驗的總結,都體現瞭他深厚的學術功底。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一些“定論”的重新審視,這打破瞭我以往對某些藝術品簡單化的認知,讓我意識到,藝術史的研究是一個不斷發展和完善的過程。讀這本書,就像是在與一位經驗豐富的長者對話,他將自己畢生的學識和經驗毫無保留地分享齣來,引導著我一同去探索中國傳統書畫的奧秘。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鑒定方法的書,更是一本關於如何對待學問、如何對待傳統的教科書。
評分我一直對中國傳統書畫的鑒賞有著濃厚的興趣,但往往在閱讀相關文章時,會感到信息雜亂,缺乏係統性。這套《汪世清藝苑查疑補證散考》的齣現,恰恰彌補瞭這一遺憾。汪先生的考證,不僅僅停留在錶麵的筆墨技法,而是深入到藝術品産生的曆史背景、流傳過程、以及相關的文獻記載等各個方麵。他對於一些被廣泛認可的鑒定結論,也會進行細緻的查證和分析,敢於提齣自己的疑問和見解,這種嚴謹的治學態度,讓我深受啓發。書中引用的大量史料和比對的圖片,都為他的觀點提供瞭堅實的基礎,使得每一篇考證都具有極強的說服力。讀這本書,就像是在跟隨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穿越曆史的長河,去探索那些塵封的藝術真相。
評分我一直認為,真正的學術研究,是對曆史的尊重,也是對真相的追求。《汪世清藝苑查疑補證散考》這本書,完美地詮釋瞭這一點。汪先生在對藝術品進行考證時,不僅僅關注作品本身,還會深入挖掘其背後的曆史文化信息,包括藝術傢的生平、創作年代、社會背景等等。他通過大量的文獻梳理和細緻的實物比對,對一些流傳有誤或存在爭議的藝術品進行瞭“查疑補證”,為我們還原瞭藝術品真實的“前世今生”。我特彆欣賞他在書中對一些“定論”的審慎態度,他不會簡單地全盤接受,而是會通過自己的研究去驗證。這種質疑精神和求證精神,正是學術研究的魅力所在,也是我們普通讀者學習的榜樣。
評分這套書帶來的震撼,遠超我的預期。起初,我以為這會是一本枯燥的學術專著,但閱讀之後,我被汪先生的考證精神深深吸引。他對每一件藝術品的辨析,都充滿瞭偵探般的嚴謹和細緻。他不會放過任何一個細枝末節,無論是墨色的深淺、綫條的頓挫,還是印章的篆刻風格、紙張的縴維紋理,他都能從中找到蛛絲馬跡,並將其與曆史文獻、同時代其他作品進行對照分析。這種“錙銖必較”的態度,正是保證鑒定結論可靠性的關鍵。我發現,在閱讀過程中,我的眼光也仿佛被訓練得更加敏銳,開始留意到一些我以前從未關注過的細節。這讓我意識到,鑒定藝術品並非易事,需要紮實的學識、敏銳的觀察力以及最重要的——一顆求真務實的匠人之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