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明朝永乐皇帝朱棣,是中国历史的著名人物,他一生轰轰烈烈,功绩显赫,但从古至今,争议很多。他以藩王夺位登极,多行杀戮,被视为篡弑者和暴君;即位后实行专制统治,更定官制,建立内阁;开设东厂,使用宦官侦缉;大肆营建,迁都北京;五次兴师北征;遣使郑和七下西洋……无一不为历史上的大事,又大都为人所指摘。
《永乐皇帝朱棣》作者商传先生,为中国明史学会会长,著名明史学家,央视《百家讲坛》当红主讲人。
《永乐皇帝朱棣》在系统搜集、深入研究大量史料的基础上,用生动的文笔,全面叙述了朱棣的一生,对其是非功过作了客观的科学评价。
这是一部有学术分量、生动有趣的历史读物。
作者简介
商传,字习之,河北保定人。
196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1978年考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系,师从谢国桢教授学习明代史,1981年毕业,获硕士学位,同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历任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历史所学术委员会委员、高级职称评定委员会委员,研究生院历史系学位委员会委员,现任中国明史学会会长。自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要著作有《永乐皇帝》、《明代文化史》及学术论文多篇。
内页插图
目录
再版前言
序言
第一章 北国十八年
当燕王
从宫廷到塞下
强藩之首
第二章 叔侄之间
一根“棘杖”
“秀才朝廷”
燕王的“病”
第三章 “奉天靖难”
出师告捷
真定之战
转守为攻
胜败之间
第四章 壬午之难
金川门之变
建文的遗臣们
建文帝疑踪
第五章 专制与集权
在尊儒的背后
《永乐大典》
官吏的检选与内阁
在专制的密网下
第二次削藩
第六章 志在统一
北边的忧患
亲征
迁都北京
西南统治形势的发展
第七章 外交的得失
闭关与开关
通使西洋
西域使臣
多事的交阯
第八章 艰难盛世
“斯民小康”
户部的困境
唐赛儿起义
第九章 国事与家事
操劳的帝王生活
立储之争
多病的晚年
第十章 最后的亲征
附录朱棣年表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北国十八年
当燕王
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一群头裹红巾的农民从颍州呐喊而起,就像一股“红流”,荡涤冲击,势不可挡。顷刻之间,漫衍黄河上下,大江南北,几乎席卷了整个中国大地。
真是时势造英雄。凤阳皇觉寺中的穷和尚朱元璋,投身于这股“红流”之中,凭着超群的胆略和才能,数年之间,由一名普通兵士直做到了威名赫赫的红巾军元帅。
当时,元朝的统治已摇摇欲坠,中国陷入了群雄纷争的乱世之中,各路英雄逐鹿中原,你争我夺,胆大的竞自称起皇帝来。朱元璋却并不着急,他采纳谋士朱升的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明史》卷一百三十六《朱升传》)。名义上奉着红巾军小明王的宋龙凤年号,官拜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右丞相,实际上,自从他率众渡江攻占集庆并改名应天府后,就已经是独霸一方的势力了。他在应天招纳贤能,攻城略地,声势一天天大起来。当时,’应天的上游有江州陈友谅,下游有平江张士诚,势力都不算弱。朱元璋与他们杀来杀去,有胜有败。到底鹿死谁手,一时尚难分晓。
至正二十年(1360年),对朱元璋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年。
暮春三月,浙东最有影响的人物刘基、叶琛、章溢等人被请到了应天。隆重的礼遇之后,朱元璋迫不及待地向他们一一征询日后的攻取大计。青田人刘基,字伯温,素以知兵自诩,喜好慷慨而谈。他分析当时形势道:“士诚自守虏,不足虑。陈友谅劫主胁下,名号不正,但其地据上流,无日不存亡我之心,宜先图之。陈氏灭,张氏势孤,一举可定。然后北向中原,定可成就帝王之业。”(《明史》卷一百二十八《刘基传》)这番话正中朱元璋的下怀,于是决定先与陈友谅一决雌雄。
陈友谅本是徐寿辉的部将。他倚仗自己势力雄厚,将徐寿辉胁迫至江州,自称汉王,随时准备着顺流而下,吞灭朱元璋。两雄间的一场恶斗迫在眉睫。
入夏后,应天城内便显出军情急迫。人们关注着上游的消息,对这场即将到来的争斗,感到有些后果难卜。
偏偏在这人心惶乱的时刻,旧历四月十七日那天,朱元璋的庶妻硕氏生下一个男孩,他便是朱元璋第四子朱棣。(吴晗:《明成祖生母考》(《清华学报》1935年3期))四十三年以后,当朱棣夺位登极成为皇帝时,他出生时的情景被描绘成“云气满室,光彩五色,照映宫闼,连日不散”(《奉天靖难记》卷一)。这当然是虚无的臆造。事实上,伴随着朱棣呱呱啼落的,只有战火硝烟。同他满月祝福声接踵而至的,则是陈友谅兵围太平的告急文书。闰五月初一,太平陷落,守将花云战死。接着,陈友谅兵进采石,刺杀徐寿辉,在风雨交加中登极称帝,挥师直逼应天而来。
应天城里一片惊慌。平民百姓和胆小的官吏且不必说,就连参与议事的将领们,也显得不知所措。有人提出弃城出奔,还有人竟主张开城投降,唯独新到应天不久的刘基在一旁张目不语。朱元璋看出他必有主张,请他到内室中,刘基果然激奋地说道:“主降及奔者,可将其斩首!”遂向朱元璋陈述了诱敌深入、设伏龙江的邀取之计。他最后还向朱元璋鼓气说道:“天道后举者胜。取威制敌,以成王业,在此举矣!”(《明史》卷一百二十八《刘基传》)战事果不出其所料,陈友谅骄狂而来,却落得中计大败而归。这场龙江之役,成为朱元璋与陈友谅之间军事斗争的转折点。从此以后,陈友谅不再具有军事上的明显优势。次年“吊民伐罪,纳顺招降”的西征,以及两年后惊心动魄的鄱阳湖决战,也都以朱元璋大获全胜告终。最强有力的对手终于被消灭掉了。
至正二十六年f1366年),朱元璋派人杀害了小明王韩林儿,彻底撕下了红巾军将领的面纱。从第二年起,他便不再使用宋龙凤年号,改用吴元年纪元。九月间,大将军徐达率师攻克平江,张士诚被俘自尽,朱元璋剪灭群雄统一全国的大局已定。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旧历十二月二十五日,朱元璋为当时已经出生的七个儿子正式取名,他在祝告太庙文中写道:
维子之生,父命以名。典礼所重,古今皆然。仰承先德,自举兵以来,渡江生子七人。今长子命名曰标,次曰樉、曰桐、曰棣、曰橚、曰桢、曰榑,从孙一人日炜(后更名守谦),敢告知之。(《明太祖实录》卷二八下,吴元年十二月丙寅)
从此以后,朱棣和他的几个兄弟才有了正式的名字。这一年他八岁。
前言/序言
这是三十多年前我初学明史时做的一个题目,后来写成了一篇硕士学位论文,最终又写成了这本人物传纪。当时是想通过对朱棣这个人物的研究,能够对明朝的各种制度、明初的政治形势、社会经济状况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为其后的明史研究打下一点基础。
先师刚主(谢国桢)教授是晚明史研究的大家,但是对我选明初题目,他仍然十分支持,并且指导我去关注元末明初的学风变化问题,可惜我当时未能完全理解先师教诲。光阴荏苒,转眼已经三十年过去,我也已垂垂老矣,却学业未进,深感有愧先师。
近十余年来,自己又尝试追随先师治学的道路,去做一点晚明历史的问题,迄今未有所成,只是当作治学的旨趣,乐在其中。
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是我十分景仰的节目,从未想到自己也会走上这个讲坛,居然讲了永乐皇帝这个旧题,自知讲得是极其糟糕的。多年来,治学旨趣已变,虽于读书间亦或偶有所得,聊补当年的无知,其实并无更大的进步。
感谢长春出版社愿重印此书,深感诚惶诚恐,兹将原书中错讹略加校订,个别篇章顺序稍加调整,再奉献于读者,敬望得到指正。
雄踞紫禁:大明中兴之主的铁血传奇 书名:雄踞紫禁 作者: [此处可填写一个富有历史感或文学色彩的笔名,例如: 史野、文渊阁士 等] 内容简介: 《雄踞紫禁》并非聚焦于明成祖朱棣的生平功业,而是将历史的聚光灯投向另一群在那个风云际会、波澜壮阔的时代中,同样扮演着关键角色的历史人物和群体。本书深入剖析了永乐朝前后,大明帝国中枢权力机构的运作机制、文官集团的复杂生态、以及新兴军事力量的崛起与制衡,以宏大的叙事视角,勾勒出那个特定历史时期下,权力结构的精妙与脆弱。 全书分为三大部:“藩王阴影下的文治余晖”、“南征北战中的军事革新” 与 “紫禁城外的权力博弈”。 --- 第一部:藩王阴影下的文治余晖 本书首先将时间线置于“靖难之役”前后的权力真空期。我们关注的焦点是那些在朱元璋铁腕统治下,试图在洪武遗制与新兴皇权之间寻求平衡的文官集团。 一、洪武旧臣的坚守与妥协: 详细描摹了洪武年间培养出来的儒家士大夫群体,他们对于“祖制不可改”的固执,以及在面对藩王势力日益膨胀时,采取的保守或迂回策略。例如,对“方孝玉案”的深入解读,并非从朱棣的视角,而是侧重于方孝玉及其同僚在面对“君权合法性”危机时的思想挣扎与政治选择。他们是旧时代秩序的守护者,他们的失败,标志着一种政治哲学的终结。 二、内阁制度的早期萌芽与抗争: 重点研究了朱允炆时期,内阁大学士们如何试图通过文牍运作来限制地方藩王权力。本书细致考证了早期内阁成员的学术背景、派系关系,以及他们如何利用《大明会典》和票拟制度,来构建一个文官主导的行政体系。他们的努力,虽然最终被武力推翻,但其留下的行政经验和制度蓝本,为后来的永乐朝的稳定运行打下了不可磨灭的基础。书中详细分析了那些在靖难中保持中立或最终选择效忠朱允炆的官员,他们的家族命运与政治遗产。 三、漕运与江南士绅的经济命脉: 在政治斗争的背后,是江南经济的支撑。本书用相当篇幅来描绘以张士诚旧部后裔、苏州、杭州等地大商贾为主体的士绅阶层。他们如何利用漕运的垄断地位,对朝廷的财政施加影响?他们的财富如何成为“靖难”双方拉拢或打压的对象?我们关注的是他们对“国本”的实际控制力,而非抽象的政治口号。 --- 第二部:南征北战中的军事革新 本书的第二部,将目光从南京的官僚体系转向了边疆的军事动态,侧重于明初军事制度的演变,以及那些并非皇帝本人的军事将领们所展现出的战略智慧。 一、卫所制度的巅峰与腐化: 深入分析了洪武年间建立的卫所制度,是如何在大规模的战事中(如早期的对蒙作战)发挥其屯田养兵的效能。我们不再关注皇帝的调兵遣将,而是聚焦于具体卫所的指挥使,在缺乏中央有效监管时,如何通过地方资源调配,维持部队的战斗力。书中描绘了北方边墙前线的士兵生活,他们的衣食住行,以及他们对于朝廷更迭的漠视,只要田土仍在。 二、海防力量的结构性矛盾: 详细探讨了洪武末年,明初在东南沿海建立的水师营与陆军营之间的协同问题。在“靖难”前夕,这些海防力量的调动与部署,反映出的并非皇帝的战略,而是地方总兵与都司的互相推诿。书中特别介绍了那些在东南沿海与倭寇周旋的低级军官群体,他们的战术智慧和对沿海形势的理解,往往超越了京城中枢的认知。 三、北伐军的后勤线与中下层军官的晋升之道: 对于任何大规模军事行动而言,后勤是命脉。本书剖析了永乐时期,北伐军庞大的给养体系是如何从山东、河南等地抽取资源的。我们关注的是粮草官、军械匠师等关键的技术和行政人员,他们如何在战时保证供给链的畅通,以及他们在朝廷中的政治影响力。这些技术官僚的崛起,标志着军事胜利不再仅仅依赖血统,更依赖于高效的组织能力。 --- 第三部:紫禁城外的权力博弈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视野拓展到权力核心之外,探讨在新的都城体系建立过程中,其他重要政治实体的反应与影响。 一、宦官集团的早期崛起与服务模式: 本书细致梳理了早期宦官在宫廷内部的功能性角色,例如司礼监、内书堂的运作。他们如何通过管理皇帝的日常生活、掌握文书的传递流程,逐步积累起超越传统文官的权力基础。重点分析了早期太监对“内廷”与“外朝”信息流的过滤作用,这种信息不对称,才是他们权力合法化的关键。 二、北方边疆的异族关系与藩属体系: 在朱棣致力于“天子守国门”的同时,北方草原的部落关系依然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考察了明朝在奴儿干都司、朵颜三卫等地的羁縻政策。关注那些被派遣到边疆充当“联络官”、“安抚使”的汉族文官和投顺的蒙古贵族,他们如何在文化冲突与政治平衡中,维持着北方的稳定。 三、地方行省的治理困境与新政的落地: 迁都北京后,地方行省的权力结构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本书分析了“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在地方上的互相制约,以及在没有皇帝亲临的情况下,地方官如何利用“巡抚”这一临时性机构来应对突发事件。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庞大帝国的治理,最终依赖于无数个地方精英在权力真空中的自我调节与维护。 结语: 《雄踞紫禁》力求以多维度的视角,重构明初“永乐时代”的复杂图景。它试图揭示:一座宏伟的帝国,其稳固运行,绝非依靠单一的英明君主,而是依赖于制度的惯性、官僚的妥协、军事的技术、以及无以计数的基层治理者们在历史洪流中的复杂操作与博弈。本书提供的,是一个“非皇帝中心”的视角,去理解一个王朝中兴的深层动力与结构性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