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维崧年谱(套装上下册)

陈维崧年谱(套装上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绚隆 著
图书标签:
  • 陈维崧
  • 戏曲家
  • 明清文学
  • 年谱
  • 传记
  • 文学史
  • 戏曲史
  • 文化
  • 历史
  • 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04331
版次:1
商品编码:1101691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4-01
用纸:胶版纸
套装数量: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年谱》记出陈维崧在明末成年前后,便曾随其父陈贞慧到南京,认识了那群以意气名节相矜持的复社文人,不独受其感染,还先后从吴应箕学制艺文,从陈子龙学诗;侯方域在明清易代之际,为避难曾躲在宜兴陈家,也曾与之研讨文章。清兵渡江,吴应箕、陈子龙先后殉国难,更对他造成沉痛的心灵创伤,成为终生抹不掉的痛苦回忆。这便不难理解,到了康熙十二年(1673),他已经在努力谋求出仕的时候,还记得崇祯帝的忌日,“蓦然却想,三十年前,铜驼恨积,金谷人稀。划残竹粉,旧愁写向阑西”,作《夏初临》等词,抒写内心兴亡之悲。
  陈维崧在明末是进了学的,入清曾绝意进取,放弃了诸生籍,而后来又恢复了学籍,并且日益迫切地谋求出路。这个中缘故,如果只归因于清王朝已经巩固,社会安定了下来,作为封建文人的功名心改变了原来的人生价值取向,固然不错,但却失于笼统,缺乏陈维崧个人生命历程的实际内容。《年谱》中记载了他入清后遭遇的多种灾难,如家族矛盾,强人对其父的绑架勒索,族人的侵产夺舍,仇家(与之有世仇的周延儒家)的生衅滋事,受亲戚周鍭谋反案株连,父亲陈贞慧及二弟陈维嵋曾被捕入狱,家产损毁殆尽,又时时受到官府的威胁,不得不经常外出依人。他最初恢复诸生籍,如陈维嵋所说,是由于“邑中有仇者乘隙构难端”而采取的自我保护措施。因为这样可以表示与新王朝无异心,还可以享受到做秀才的一些优待。然而,情况没有发生改变,到“科场”、“通海”、“奏销”三案发生,多位亲友受株连,有的被杀,有的被流放,自己也受到威胁、迫害,有赖在扬州做推官的王士稹致书常州推官毕忠吉予以照拂,方才免于追查。此后,为了寻求个安身立命之所,才认真地去应乡试,乞求相识的朝官提携、援引,个中包含了许多的辛酸、无奈,是不可以用功名利禄心说明得了的。

目录

上卷

陈维崧传论
第一节 鲜衣怒马的豪阔少年
一 家世
二 求学
三 理想
四 梦想的破灭
第二节 饥驱四方的落泊游子
一水绘园八年寄居
二初到京华
三 中州唱和
四 干谒权门
第三节 晚境荒凉的明史检讨
一 京华唱和
二史馆失意
三 乡梦难圆
陈维崧年谱
凡例
毫里陈氏世系表
年谱
明天启五年
天启六年
天启七年
崇祯元年
崇祯二年
崇祯三年
崇祯四年
崇祯五年
崇祯六年
崇祯七年
崇祯八年
崇祯九年
崇祯十年
崇祯十一年
崇祯十二年
崇祯十三年
崇祯十四年
崇祯十五年
崇祯十六年
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
顺治二年
顺治三年
顺治四年
顺治五年
顺治六年
顺治七年
顺治八年
顺治九年
顺治十年
……
下卷
《清代文学批评史论纲》 本书旨在全面梳理和深入剖析清代文学批评的流变、核心议题及其代表性理论建构,尤其侧重于乾嘉学派兴起前后,文体论、义理之辨、格律研究在文学思潮中的地位演变。 清代,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集大成与转型期,其文学批评活动呈现出空前的繁荣与复杂性。本书突破了以往仅聚焦于少数大家的传统叙事模式,力求构建一个立体、细致的清代文学批评图谱。全书共分五大部分,系统探讨了清代文坛“学”与“言”的张力,以及由此催生的诸多批评范式。 第一部分:绪论与时代背景——从词学革新到乾嘉思潮的酝酿 本部分首先界定了清代文学批评的起讫点,指出其与明代晚期公安派、竟陵派的内在联系与决裂。重点分析了康熙、雍正两朝的政治环境如何影响了文学批评的转向,特别是对“性灵说”的冷处理以及对“格律”和“音韵”的重新重视。详细阐述了清初以吴伟业、朱彝尊为代表的词人对宋词“衰微”的诊断,以及他们如何从宋代词律中寻求复兴的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词学正宗与格律之争——辨体与规范的建立 清代文学批评的核心战场之一便是词学。本章深度剖析了以陈维崧、朱彝尊、周准、厉鹗等为代表的词人对词体“本色”的界定。 词体辨析: 详细考察了“别集”与“曲”在词学中的地位,辨析了“雅”与“俗”的界限是如何在词律学中被量化和规范的。重点解读了“平仄入”的运用如何从音韵学的角度渗透到审美判断中,使词的批评从主观抒情转向客观规范。 词谱的形成: 对清代词谱(如《阳春白雪》的增补、各种词律小册)的编纂动机、体例特点进行了详尽的比较研究。探讨了这些工具性文本如何在士人阶层中流通,并最终塑造了“合格”词作的标准。 第三部分:诗学思潮的流变——由神韵到性理的回溯 清代诗歌批评的演变复杂交错,本书将其分为三个阶段: 1. 仿古与复古的拉锯战(康熙朝): 考察了王士禛“神韵说”的鼎盛及其局限性。神韵说的批评标准是“意境高远、气象浑厚”,但缺乏可操作的理论工具。本书通过梳理王士禛与其论敌(如何焯、王夫之遗风的影响者)的往来书信与批语,展现了“神韵”被解构和细化的过程。 2. 义理复兴与诗教的回归(乾嘉之际): 重点分析了以“义理”为核心的诗歌批评如何借助对前代经典的重读而复兴。这一阶段的批评者开始关注诗歌的社会功能和道德教化作用,批评的重点从“如何写得美”转向“为何要写”。 3. 格律与声律的精细化: 讨论了在乾嘉考据学风的影响下,诗歌格律研究如何被推向极致。不再满足于“五律七律”的基本平仄,而是深入到“一字之差”对全篇声调的影响,体现了清代学术的细密化倾向。 第四部分:小说、戏曲批评的独立建构 清代文学批评的显著进步在于非主流文体的理论化。 小说批评: 深入分析了以金圣叹为滥觞,经由“烟霞散人”乃至“春心主人”等批语者的发展。重点剖析了“世情”、“人情”作为小说批评核心概念的确立过程。探讨了小说评点体如何从戏曲批点中吸取营养,并如何将“奇、险、怪”的叙事手法纳入“褒贬”体系之中。 戏曲理论的成熟: 聚焦于李斗、李渔等人的戏曲理论。李渔的“词曲九忌”被视为清代戏曲批评的纲领性文献,本书详细解析了“合情合理”如何取代传统文人对“雅正”的单一追求,从而为地方戏曲的勃兴提供了理论依据。 第五部分:总结与影响——清代批评对近现代文学的影响 本书最后总结了清代文学批评的整体特征:即高度的规范化倾向、深厚的训诂学基础以及对“体”与“用”的持续探究。探讨了清代批评理论(尤其是词学规范和小说世情论)如何被晚清的改良派和民初的白话文学运动所继承、批判与改造,为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生成提供了必要的理论铺垫与经验教训。本书采用严谨的学术语汇,结合大量原始文献的细读,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关于清代文学批评的深度透视。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之前对陈维崧的了解,仅限于他作为“清初名士”和“阳羡派”代表人物的标签,知道他词名在外,但具体其人其事,却知之甚少。这次有幸购得这套《陈维崧年谱》,简直打开了我认识陈维崧的另一扇大门。这本书的编纂思路非常清晰,首先,它以时间为轴线,系统地梳理了陈维崧自出生至去世的完整一生。每一年的重要事件,无论是他的生平经历、学问研究、仕途变迁,还是词创作的高峰低谷,都得到了详尽的记录。其次,年谱中的引文和注释系统也做得非常出色,大量的原始文献和前人研究成果被一一引用,既保证了史料的准确性,也为读者提供了进一步探究的空间。我特别喜欢的是,年谱在叙述重要事件时,往往会穿插对当时社会背景、政治气候的解读,这使得我们不仅仅是在了解一个文人的个人史,更是在窥探一个时代的侧影。比如,他在某次政治事件中的立场和经历,通过年谱的记载,我能更深刻地理解他当时所面临的困境和选择,以及这些经历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的创作。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沉浸,我仿佛跟着陈维崧一起经历了他跌宕起伏的一生,感受了他作为一位文人的酸甜苦辣。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文学史有一定了解的爱好者,陈维崧这个名字自然不会陌生。但要真正深入了解他,系统的年谱是必不可少的。这套《陈维崧年谱》给我的整体感觉是“全面”和“权威”。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将陈维崧一生中的大事记罗列出来,而是通过对海量文献的梳理、考订和解读,构建了一个极其详尽的陈维崧生命图谱。我尤其欣赏年谱在史料运用上的严谨和审慎,每一条记录都力求有据可查,并且在必要时会进行必要的辨析和校勘。这对于研究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便利。而且,这套年谱在叙事方式上,也尽量避免了过于学究气的枯燥,而是在保证学术性的前提下,力求将陈维崧的一生讲得生动有趣。比如,关于他与当时一些重要人物的交往,年谱中不仅记录了事实,还穿插了许多细节,让我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那个时代文人之间的互动和思想的碰撞。对于我来说,这套书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次与历史人物的对话,让我得以近距离地观察陈维崧这个人,理解他的人生选择和艺术追求。

评分

这套《陈维崧年谱》简直是为我这样的陈维崧研究爱好者量身定做的!我之前接触过不少关于陈维崧的资料,但总觉得零散,缺乏系统性。拿到这套书的第一感觉就是“厚重”和“扎实”。装帧就很显档次,捧在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翻开第一页,我立刻被其严谨的学术态度所折服。年谱的编纂者显然投入了巨大的心血,将陈维崧一生中的重大事件、生活轨迹、创作历程,乃至每一次重要的交游都梳理得井井有条。我尤其欣赏的是,年谱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时间点,而是穿插了大量的史料考证和文献解读。比如,对于陈维崧某个时期与其他名士的交往,年谱中不仅提及了人物,还引用了相关的书信、诗文,并对其背后的深层含义进行了分析。这让我得以更立体地去理解陈维崧这个人,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的诗歌创作是如何与他的生活经历相互映照的。即使是对陈维崧已经有所了解的我,也从中发掘出了许多之前未曾注意到的细节,比如他年轻时的一些仕途失意,对他人生的影响,以及他晚年的一些生活琐事,都描绘得细致入微,仿佛我真的穿越回了那个时代,亲眼目睹了他的喜怒哀乐。这套书绝对是我书架上的一件珍宝,也是我今后深入研究陈维崧的必备工具。

评分

收到这套《陈维崧年谱》,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匠心独运”。从外包装到内文排版,都透着一股严谨细致的学究气,但又不会让人觉得晦涩难懂。作为一名对陈维崧及其文学成就颇感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希望能找到一本能够系统梳理他生平的研究著作。这套年谱恰恰满足了我的需求。它以年为单位,将陈维崧一生的重要事件、活动、交游、创作等一一罗列,并且每一条记录后面都附有详细的出处和注释。这使得我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能够跟随陈维崧的人生轨迹,更能随时追溯到原始史料,增强了信赖感。我特别注意到,年谱在处理一些存疑或有争议的事件时,并没有简单地取舍,而是会呈现不同的观点,并进行分析,这体现了编纂者严谨的学术态度。此外,年谱还不仅仅局限于陈维崧的个人生活,还会适时地穿插当时的社会背景、政治风云等信息,让读者能够更全面地理解陈维崧所处的时代,以及他的经历和创作是如何与时代紧密相连的。这套书的价值,远不止于为研究者提供史料,更是为每一个对陈维崧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了一个深度了解他的绝佳窗口。

评分

我是一个对中国古典文学,尤其是明清词风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在众多文人墨客中,陈维崧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厚的学养,一直是我关注的焦点。而这套《陈维崧年谱》的出现,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深入其人其词的宝贵机会。这套年谱并非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将陈维崧一生的轨迹,以一种近乎“传记”的方式呈现出来,却又严谨得无可挑剔。它细致地勾勒出陈维崧从少年得志,到中年坎坷,再到晚年沉寂的各个阶段,每一个时期都充满了丰富的细节。年谱中对于他交游、求仕、创作等方面的记载,都力求详实,并辅以大量的考证。我印象深刻的是,年谱中对于陈维崧某一段时期的词作,会结合他当时的具体生活际遇进行解读,这种“文以载道”式的分析,让我对他的词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那些曾经让我觉得晦涩难懂的句子,在联系到他的人生经历后,顿时变得豁然开朗。这套书不仅提升了我对陈维崧词的欣赏水平,更让我看到了一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文人形象,他的才华、他的困顿、他的坚持,都跃然纸上。

评分

对他的生平一直很感兴趣

评分

体例有点驳杂,不过较稍早的两本陈维崧年谱,其资料更详尽,使用也方便,不错。

评分

隔壁的室友是研究古代文学的,他说这本书很好,比其他几个版本的都好~~

评分

好书

评分

三部陈维崧年谱篇幅最长的,很有价值的文学研究资料

评分

三部陈维崧年谱篇幅最长的,很有价值的文学研究资料

评分

非常好,内容详实,值得购买!推荐!

评分

三部陈维崧年谱篇幅最长的,很有价值的文学研究资料

评分

算是一部功力深厚的著作,只可惜书中还是有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