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惇,名黄敦,别署风斋,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47年3月生于江苏太仓,祖籍扬州。曾任文化馆美术干部。
1982年考入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师从陈大羽教授攻读硕士学位。1985年6月获文学硕士,毕业后留校。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艺术委员会委员、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展评审委员、全国篆刻艺术展评委、江苏省美术馆艺术鉴定顾问。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理事等。作品入选第一至第五届全国展、全国第一至第四届中青展,获全国篆刻征稿评比一等奖,后为历届中青展和篆刻展评委,作品被收入《现代印章选集》、《当代书法名家作品选等》,著有《历代书法名作赏析》、《中国古代印论史》等,著作曾获中国书法理论兰亭奖。
作品有《水乡秋色》、《太湖夜舟》、《秋染山寨》等。其弟子如:黄学江 周祥林 金丹 等多为书坛翊楚,影响深远。
凡例
中国历代印风总序
论元代文人印章发展的三个阶段
元代押印研究
图版
元代官印
元代文人印
元代押印
元代印人传
元代印学年表
我一直在尝试自己动手刻一些小石头,但总是难以把握那种古朴的韵味。我发现,当代仿古作品与真正的古物之间,总隔着一层难以言喻的“气”。这种“气”,我猜测与古人对“意”的追求有关,即在刻制过程中融入的个人心境和对古法的理解。我希望能找到一本可以指导我如何培养这种“金石气”的著作。它不应该仅仅是教我“怎么刻”,而是要引导我理解“为什么那样刻”。比如,通过分析大量传世的元代私印,去捕捉那些不经意的“失误”或“笔误”中蕴含的审美选择,理解古人如何将书法的笔意转化为刀法的顿挫。我需要的是一种对篆刻精神层面的解读,帮助我跨越技术层面,触及到艺术创作的核心驱动力,从而让自己的作品能带上一丝穿越时空的共鸣感。
评分最近我正在钻研元代笔记小说中关于士大夫日常交往的记载,试图从中挖掘出“交游信物”在当时社会功能中的地位。印章作为身份的象征和友谊的凭证,其携带和使用频率想必很高。我特别想知道,当时的书信往来中,钤印的礼仪规范是怎样的?是所有信件都需要钤印,还是仅限于特定场合?另外,对于那些需要远行或出使他乡的官员,他们携带的印章是否有特殊的形制或数量规定?这些“软性”的社会规范,往往在宏大的艺术史叙事中被忽略了。我期待看到一些社会史的切入点,通过对印章在日常社会实践中的功能性考察,来反推当时文人阶层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状态,而不是仅仅将它视为一种纯粹的艺术品来审视。
评分作为一个对金石学略有涉猎的爱好者,我一直对古代的刻工和印泥的制作工艺抱有浓厚的兴趣。我认为印章的艺术价值,绝不仅仅停留在文字的布局和篆法的运用上,更体现在材料的选取和工具的运用上。好的印章,其“肌理”之美是无法复制的。我希望能读到一些关于古代匠人如何处理石料硬度差异、如何运用不同刀法来表现朱文的“瘦劲”与白文的“浑厚”的详尽论述。此外,古代印泥的配方,比如所用的朱砂、油料的比例和陈化过程,对最终印迹的呈现效果至关重要。一本好的书,应该能用现代的化学分析手段,结合历史文献,来还原这些失传的工艺细节,让我们这些后学者能对“入印”这一最终环节有更深刻的理解,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对印文的欣赏上。
评分我最近在整理我的古籍拓片收藏,希望能找到一些关于明代中早期篆刻风格演变的线索。市面上关于明代文人的印章研究汗牛充栋,但大多集中在晚明的“吴门派”或者早期的“浙派”大家身上。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系统梳理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那种从宋元遗风向明代文人篆刻过渡时期的微妙变化的著作。我希望能看到对当时文人士大夫阶层审美趣味如何影响刻印流派的深入剖析,特别是对那些流派尚未完全定型,风格尚处于探索阶段的早期实践者的关注。目前手头上能找到的资料,往往是蜻蜓点水,缺乏扎实的个案分析和文献支撑。我期待一本能填补这个研究空白的力作,帮助我构建一个更清晰的脉络图。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纸张的质感非常好,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知道是下了功夫的精品。封面采用了经典的木刻版画风格,深沉的墨色与细腻的线条交织在一起,仿佛能透过纸张闻到历史的尘香。我特别喜欢它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比如书脊上的烫金字体,在灯光下低调地闪烁着,透露出一种低调的奢华感。内页的排版也十分考究,字体的选择和行距的安排都让人阅读起来非常舒服,长时间看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这种对实体书本身的尊重和精雕细琢,在如今这个电子阅读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每一次翻开它,都像是在进行一次触觉和视觉的双重朝圣,让人对内容本身的期待值直线飙升。可以说,光是捧着这本书,就已经是一种享受了。
评分确实好书!!非常好!
评分元代印风希翼通过分析元代文人三个阶段对印章艺术的认识,勾画出元代文人印章发展之轮廓,以期证实早于明代的文彭,文人篆刻艺术已经形成了它最初的体格。,阅读了一下,写得很好,元代印风收集了元代官印、元代文人印、元代押印、元代印人传、元代印学年表。元代印风以赵孟頫、吾衍为代表的第一阶段以一种精神上追求自然、清远、古朴的艺术风尚影响了元代书画的发展。集古印谱的新视角和赵、吾印风的风靡以杨遵和吴睿为代表的第二阶段。文人篆刻家的出现凸现了以王冕、朱珪为代表的第三个阶段。本书撰有总序,以明白书之编撰宗旨有专论,以研究各卷所涉印章的学术、艺术问题本卷有年表,以提供各卷所收印章、印人、印事的研究素材有印人传,以提供流派印人的生平、时代背景材料、著述等资料,以便读者对印人有更多的了解。本卷尽可能按时序排列先后,不能确切考辨其刻制时间者,则据其风格特点归类排列。本卷所收印章,为照顾版面的美观,均未编号,故释文按版面印章的分布分行排列,以便读者按行对应释读印章。,,。打开书本,书装帧精美,纸张很干净,文字排版看起来非常舒服非常的惊喜,让人看得欲罢不能,每每捧起这本书的时候似乎能够感觉到作者毫无保留的把作品呈现在我面前。作业深入浅出的写作手法能让本人犹如身临其境一般,好似一杯美式咖啡,看似快餐,其实值得回味无论男女老少,第一印象最重要。从你留给别人的第一印象中,就可以让别人看出你是什么样的人。所以多读书可以让人感觉你知书答礼,颇有风度。多读书,可以让你多增加一些课外知识。培根先生说过知识就是力量。不错,多读书,增长了课外知识,可以让你感到浑身充满了一股力量。这种力量可以激励着你不断地前进,不断地成长。从书中,你往往可以发现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使你不断地改正错误,摆正自己前进的方向。所以,书也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多读书,可以让你变聪明,变得有智慧去战胜对手。书让你变得更聪明,你就可以勇敢地面对困难。让你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你又向你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迈出了一步。多读书,也能使你的心情便得快乐。读书也是一种休闲,一种娱乐的方式。读书可以调节身体的血管流动,使你身心健康。所以在书的海洋里遨游也是一种无限快乐的事情。用读书来为自己放松心情也是一种十分明智的。读书能陶冶人的情操,给人知识和智慧。所以,我们应该多读书,为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打下好的、扎实的基础!读书养性,读书可以陶冶自己的性情,使自己温文尔雅,具有书卷气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书可以提高写作能力,写文章就才思敏捷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书可以提高理解能力,只要熟读深思,你就可以知道其中的道理了读书可以使自己的知识得
评分到货很快,看上去质量也很好,正品没错了,京东还是可以的,给5分吧!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五本才100多块!赚到了。还差一本就集齐全套了
评分艺术价值也还可以.买来参考
评分对艺术史、印章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看
评分很好 很强大 你值得拥有
评分很好的一本書,印刷精良,內容全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