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据正史翻龙图公案借包公领侠义全书
累朝事迹总如新,唐宋元明阅历身。青史古人多故友,传中事实半非真。这首诗乃曲园先生《小蓬莱谣》二百首中之一首。托言有一得道不死之士,阅历唐、宋、元、明四朝。当时名公巨卿,一半是他的朋友。乃至沧桑变换、史策流传,看他传中所载事实,与当日所见所闻往往参差不合。照此看来,一部《二十四史》竟无一部可信之史。又况稗官小说、委巷传闻,从古以来,尧幽囚,舜野死,太甲杀伊尹,黎山女为天子,诸如此类,三代以前已是不少。《汉书·艺文志》所载《臣寿周纪》七篇、《虞初周说》九百四十三篇,其中怪怪奇奇,何所不有?惜其书不传耳。至于后世梨园子弟扮演登场,商女盲词沿街弹唱,海市蜃楼,不可究诘。汉朝一个蔡伯喈,被人凭空捏造出“牛相府招亲”、“赵五娘寻夫”种种奇文,至今倒弄得妇竖皆知。陆放翁诗云‘‘身后是非谁管得,沿村听唱蔡中郎”,正谓此也。到了宋朝,又有个包龙图,至今日也是妇竖知名。有《龙图公案》一书衍说其事。说得包公昼治阳间,夜治阴间,竟是一个活阎罗。谨按《宋史》第三百十六卷有包公本传:包公名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以父母老辞不就。亲亡,庐墓终丧。久之,赴调知天长县,徙知端州,迁殿中丞,拜监察御史,历三司户部判官,出为京东转运使,徙陕西,又徙湖北,人为三司户部副使,除天章阁待制、知谏院,除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徙知瀛州,以丧子乞便郡,知扬州,徙庐州,又知池州,徙江宁府,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又迁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以枢密直学士权三司使,拜枢密副使,迁礼部侍郎。以疾卒,年六十四。包公一生宦迹如此。因曾除天章阁待制,故在当时称之日“包待制”;以曾除龙图阁直学士,故后世称之日。“包龙图”;以曾权知开封府,故至今开封府中犹相传有包公遗迹。其中包公扬历中外,不止一处,其权知开封府亦不甚久,后世说他在开封府任内有多少奇异之事。至于他始而知天长县,终而知江宁府,全不说起,倒像他终身只做开封府尹者,由不考本传之故。本传称包公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京师为之语日:“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此言其正色立朝,非谓其装神装鬼也。后世以包公为活阎罗,即以此讹传。传又称包公恶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则知包公居官并非专尚严明。惟知天长县时,有人来告家中所蓄之牛被人割去舌头,包公道:“既割去舌头,牛不能活。汝竞杀牛而卖其肉,亦可得钱。”其人遵命而去。未几,又有人来告某人私宰耕牛。包公道:“你为什么割他的牛舌,如今又来告他杀牛?”这人被包公一口道破,惊惶无措,叩头服罪。此事见于正史本传。即此一事,可见包公之善于断狱。《龙图公案》一书即从此敷衍出来。至元人百种曲中有“包公断立太后”一事,此事子虚乌有,而亦非无因。考之《宋史》:李宸妃,杭州人。初入宫,为章献太后侍儿。真宗以为司寝,遂生仁宗,章献太后以为己子。及仁宗即位,宸妃默然退处先朝嫔妃之中,仁宗竟不知为宸妃之子。直至章献太后崩,燕王始为仁宗言之,其时宸妃已薨逝多年。仁宗号恸,追尊为皇太后。李宸妃事只是如此,何尝有狸猫换子之事?但以宸妃生前为章献所压,当时本有死于非命之疑,故后人从而造此一重公案。据宋人王铚所作《默记》载包公一事,正与相反。那《默记》中称当时有王氏女到官自言曾经得幸于神宗皇帝,生下一子名日冷青,有旧日宫中绣抱肚一个可以为证。包公细审,全然诬罔,因将他母子二人论死。此事与李宸妃不相干,与元曲中“断立太后事”正相反。后人有诗叹日:史策流传已不真,稗官小说更翻新。柳麻子与季麻子.嚼烂古今多少人。
……
明清两代,白话长篇小说的创作出现了繁荣兴盛的局面。在众多“、说流派中,直至清朝中叶才出现的侠义公案小说,元疑是极为普通民众喜闻乐见也是流传极广的一支。所谓侠义公案小说,实际上是侠义小说和公案小说合流的产物。侠义小说和公案小说是中国小说发展史上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流派。侠义小说的源头可以上溯至司马迁的《史记·游侠列传》和唐传奇中大量侠客形象的文字。自唐代传奇《昆仑奴》、《红线》、《聂隐娘》等作品之后,宋代的《江淮异人录》、明代的《剑侠传》等均属侠义小说作品。公案小说则可涵盖宋元的“说公案”话本,明代的白话公案小说,如《龙图公案》、《海刚峰先生居官公案传》等。侠义小说和公案小说的情节内容往往类似,其为民除恶的思想倾向亦颇为相近。所不同的是,侠义小说更多地描写侠客们见义勇为的气概和出神入化的侠术,公案小说则较注重刻画秉公断案的清官形象。入清以后,侠义小说和公案小说渐趋合流。侠义公案小说集侠义和公案于一体,内容大都为一名清官大吏在众位豪侠之士的辅佐下审案折狱,除恶惩强。其主要思想倾向是“极赞忠烈之臣、侠义之士”(问竹主人《忠烈侠义传序》)。其故事惊心动魄,情节跌宕起伏,故而新作一出版就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一版再版,各种续集也层出不断。其特点鲁迅概括为“为市井细民写心”。小说里侠客和清官的铲恶锄奸都深深地打上了普通百姓期待政治清明、期待超强正义力量心理的烙印,从特定的角度反映了民众的心声。侠义公案小说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七侠五义》、《小五义》、《施公案》和《彭公案》。《七侠五义》系清代著名学者俞樾根据《三侠五义》稍作修改而成。而后者则脱胎于清代著名艺人石玉昆的说书。小说前一部分叙述包拯的成长经历和断案故事;后一部分主要写御猫展昭和锦毛鼠白玉堂之间的“猫鼠”之争,以及清官率领众英雄打击襄阳王党羽。《七侠五义》塑造了许多侠客的形象,如展昭的英武、欧阳春的老练等,尤其是白玉堂的任侠仗义、骄傲自负而又意气用事,都不是概念化的英雄形象,显得生动而有光彩。为此我们将《七侠五义》作为《中国古典小说名著丛书》中的一种出版,以飨最广大的读者。此次印行《七侠五义》用光绪十六年广百宋斋刊本为底本,校以上海广益书局本,改正错讹,以臻完善。
前段时间朋友推荐了一本关于宋词赏析的理论专著,那本书的分析角度极为新颖,它不仅仅停留在对意象和格律的表面解读,而是将词的兴起与当时的市民文化、士大夫心态紧密结合起来进行剖析。作者的文笔非常流畅,即便是一些高度专业的文学理论,也能被阐述得清晰易懂,让人有一种茅塞顿开之感。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与数百年前的文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理解他们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时代情绪。相较而言,我近期在看的一本晚清小说选本,虽然是了解世情百态的佳作,但其文学评论部分就显得比较陈旧和模式化了。评论多集中于人物的善恶报应和情节的曲折性,缺乏对时代精神深层脉络的挖掘。我更青睐那种能够穿透文本表层,直抵文化内核的评论和赏析,能够将文学作品置于其诞生的历史场域中进行重新审视和评价。那本宋词专著的理论深度,远超我预期的文学普及读物范畴。
评分我最近刚看完的一本先秦诸子百家的选本,简直是思想的盛宴。那本书的选材极具眼光,不仅收录了那些耳熟能详的经典段落,更挖掘了不少鲜为人知却极富启发性的篇章。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精炼的语句,它们仿佛是凝固了数千年智慧的琥珀,每一面都折射出不同的光芒。我尤其喜欢它那种冷静、理性的探讨方式,即便面对截然不同的学派观点,也能做到客观呈现,引导读者自行思考。不过,对比之下,我正在翻阅的一本清代笔记小说集,虽然趣味横生,充满了光怪陆离的志怪元素,但其知识密度和思想深度显然逊色不少。它更侧重于猎奇和闲谈,虽然是了解当时社会风俗的窗口,但对于提升个人思辨能力的作用微乎其微。优秀的古典文学,理应是思想的载体,而非仅仅是故事的堆砌,那本诸子选本无疑达到了这种高度,让人在阅读后感觉精神世界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和充盈。
评分最近翻阅了一部关于唐代边塞诗的精选集,其选篇之精炼,注释之到位,令我叹为观止。编辑者显然对唐代边疆局势有着深刻的理解,选出的诗篇不仅是艺术成就的巅峰,更是历史现场的有力见证。每一首诗后面附带的背景介绍,都如同打开了一扇通往烽火台和浩瀚戈壁的窗口,让人真切感受到“醉卧沙场君莫笑”背后的苍凉与豪迈。这种将文学与历史紧密结合的编纂方式,极大地丰富了阅读体验。然而,我最近在读的一部明代中期的讽刺喜剧集,虽然其语言的幽默感和对官场百态的辛辣讽刺令人捧腹,但其文学上的体系性和连贯性就稍显不足了。它更像是一组散点式的社会速写,缺乏一种贯穿始终的哲学内核或美学追求。我偏爱那种在高度的艺术形式下,能够承载起沉重历史思考的文学作品,让幽默的表皮下蕴含着对人性和世道的深刻反思,而非仅仅停留在对社会现象的描摹和揭露。
评分最近沉迷于一套讲述宋代风云变幻的史学著作,那本书的叙事手法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它将复杂的政治斗争、军事部署和人物性格刻画得丝丝入扣,读起来完全没有枯燥的史料堆砌感,反而充满了戏剧张力。我特别欣赏作者如何平衡宏大历史叙事与个体命运描摹,每一个关键决策背后都能看到清晰的动机链条。相比之下,我手头上的另一本武侠传奇小说集,虽然情节跌宕起伏,人物众多,但总感觉人物的行为逻辑有时为了推动情节而显得有些牵强,缺乏那种基于深厚历史土壤的必然性。尤其是在描绘江湖恩怨时,往往止步于表面的快意恩仇,缺乏对权力结构和道德困境的深刻反思。我期待的是,即便在虚构的文学作品中,也能看到作者对“人”在特定社会结构下行为模式的深刻洞察,而不是仅仅满足于“打败大反派”这一简单的叙事闭环。那本史学书在这方面做得极好,它教会了我如何透过表象看本质,这是阅读任何优秀作品都应追求的境界。
评分这套《中国古典小说名著丛书》的整体编排实在令人称赞,尤其是那种对传统文化的敬畏感,在装帧设计上就可见一斑。我最近购入的另一本古典小说集,虽然也是名著荟萃,但装帧风格就显得过于现代和扁平化了,少了些许年代沉淀的韵味。相比之下,这套书的纸张选择、字体排版,乃至扉页上的插图设计,都透露出一种精心打磨的匠人精神。阅读体验上,清晰的印刷和适中的字号极大地降低了长时间阅读的疲劳感,这对于我们这些深度阅读爱好者来说至关重要。不过,我得提一句,虽然内容本身是经典,但希望未来的版本能在注释的详尽程度上更下一番功夫。比如,对于一些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典故或人物关系,仅仅是脚注的解释往往显得捉襟见肘,如果能配上更深入的背景解析,那对初次接触这些宏大叙事的新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座更稳固的知识阶梯。整体而言,它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书籍艺术品,而非仅仅是供人消遣的读物,这份厚重感是很多现代出版物所无法比拟的。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爸爸要求买的希望他喜欢
评分这套中国古典小说名著丛书装帧精美,价格实惠,确实不错
评分最爱的古典小说
评分还不错
评分明清是中国古典小说的繁荣时期,在这一时期,有一部被鲁迅在《中国小说要略》中称之为是能“与万宝全书相邻比”的奇书。它融幻想、讽刺、游记、历史于一体,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充满幻想的奇丽画卷。
评分有塑封,开本不大,排版印刷好,纸张微黄不累眼,就是纸太薄,考虑到价格,还算满意。
评分怀旧的书 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