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迴 據正史翻龍圖公案藉包公領俠義全書
纍朝事跡總如新,唐宋元明閱曆身。青史古人多故友,傳中事實半非真。這首詩乃麯園先生《小蓬萊謠》二百首中之一首。托言有一得道不死之士,閱曆唐、宋、元、明四朝。當時名公巨卿,一半是他的朋友。乃至滄桑變換、史策流傳,看他傳中所載事實,與當日所見所聞往往參差不閤。照此看來,一部《二十四史》竟無一部可信之史。又況稗官小說、委巷傳聞,從古以來,堯幽囚,舜野死,太甲殺伊尹,黎山女為天子,諸如此類,三代以前已是不少。《漢書·藝文誌》所載《臣壽周紀》七篇、《虞初周說》九百四十三篇,其中怪怪奇奇,何所不有?惜其書不傳耳。至於後世梨園子弟扮演登場,商女盲詞沿街彈唱,海市蜃樓,不可究詰。漢朝一個蔡伯喈,被人憑空捏造齣“牛相府招親”、“趙五娘尋夫”種種奇文,至今倒弄得婦竪皆知。陸放翁詩雲‘‘身後是非誰管得,沿村聽唱蔡中郎”,正謂此也。到瞭宋朝,又有個包龍圖,至今日也是婦竪知名。有《龍圖公案》一書衍說其事。說得包公晝治陽間,夜治陰間,竟是一個活閻羅。謹按《宋史》第三百十六捲有包公本傳:包公名拯,字希仁,廬州閤肥人。始舉進士,除大理評事,齣知建昌縣,以父母老辭不就。親亡,廬墓終喪。久之,赴調知天長縣,徙知端州,遷殿中丞,拜監察禦史,曆三司戶部判官,齣為京東轉運使,徙陝西,又徙湖北,人為三司戶部副使,除天章閣待製、知諫院,除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徙知瀛州,以喪子乞便郡,知揚州,徙廬州,又知池州,徙江寜府,召權知開封府,遷右司郎中,又遷諫議大夫、權禦史中丞,以樞密直學士權三司使,拜樞密副使,遷禮部侍郎。以疾卒,年六十四。包公一生宦跡如此。因曾除天章閣待製,故在當時稱之日“包待製”;以曾除龍圖閣直學士,故後世稱之日。“包龍圖”;以曾權知開封府,故至今開封府中猶相傳有包公遺跡。其中包公揚曆中外,不止一處,其權知開封府亦不甚久,後世說他在開封府任內有多少奇異之事。至於他始而知天長縣,終而知江寜府,全不說起,倒像他終身隻做開封府尹者,由不考本傳之故。本傳稱包公立朝剛毅,貴戚宦官為之斂手。京師為之語日:“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此言其正色立朝,非謂其裝神裝鬼也。後世以包公為活閻羅,即以此訛傳。傳又稱包公惡苛刻,務敦厚;雖甚嫉惡,而未嘗不推以忠恕,則知包公居官並非專尚嚴明。惟知天長縣時,有人來告傢中所蓄之牛被人割去舌頭,包公道:“既割去舌頭,牛不能活。汝競殺牛而賣其肉,亦可得錢。”其人遵命而去。未幾,又有人來告某人私宰耕牛。包公道:“你為什麼割他的牛舌,如今又來告他殺牛?”這人被包公一口道破,驚惶無措,叩頭服罪。此事見於正史本傳。即此一事,可見包公之善於斷獄。《龍圖公案》一書即從此敷衍齣來。至元人百種麯中有“包公斷立太後”一事,此事子虛烏有,而亦非無因。考之《宋史》:李宸妃,杭州人。初入宮,為章獻太後侍兒。真宗以為司寢,遂生仁宗,章獻太後以為己子。及仁宗即位,宸妃默然退處先朝嬪妃之中,仁宗竟不知為宸妃之子。直至章獻太後崩,燕王始為仁宗言之,其時宸妃已薨逝多年。仁宗號慟,追尊為皇太後。李宸妃事隻是如此,何嘗有狸貓換子之事?但以宸妃生前為章獻所壓,當時本有死於非命之疑,故後人從而造此一重公案。據宋人王銍所作《默記》載包公一事,正與相反。那《默記》中稱當時有王氏女到官自言曾經得幸於神宗皇帝,生下一子名日冷青,有舊日宮中綉抱肚一個可以為證。包公細審,全然誣罔,因將他母子二人論死。此事與李宸妃不相乾,與元麯中“斷立太後事”正相反。後人有詩嘆日:史策流傳已不真,稗官小說更翻新。柳麻子與季麻子.嚼爛古今多少人。
……
明清兩代,白話長篇小說的創作齣現瞭繁榮興盛的局麵。在眾多“、說流派中,直至清朝中葉纔齣現的俠義公案小說,元疑是極為普通民眾喜聞樂見也是流傳極廣的一支。所謂俠義公案小說,實際上是俠義小說和公案小說閤流的産物。俠義小說和公案小說是中國小說發展史上兩個既有聯係、又有區彆的流派。俠義小說的源頭可以上溯至司馬遷的《史記·遊俠列傳》和唐傳奇中大量俠客形象的文字。自唐代傳奇《昆侖奴》、《紅綫》、《聶隱娘》等作品之後,宋代的《江淮異人錄》、明代的《劍俠傳》等均屬俠義小說作品。公案小說則可涵蓋宋元的“說公案”話本,明代的白話公案小說,如《龍圖公案》、《海剛峰先生居官公案傳》等。俠義小說和公案小說的情節內容往往類似,其為民除惡的思想傾嚮亦頗為相近。所不同的是,俠義小說更多地描寫俠客們見義勇為的氣概和齣神入化的俠術,公案小說則較注重刻畫秉公斷案的清官形象。入清以後,俠義小說和公案小說漸趨閤流。俠義公案小說集俠義和公案於一體,內容大都為一名清官大吏在眾位豪俠之士的輔佐下審案摺獄,除惡懲強。其主要思想傾嚮是“極贊忠烈之臣、俠義之士”(問竹主人《忠烈俠義傳序》)。其故事驚心動魄,情節跌宕起伏,故而新作一齣版就深受廣大讀者的歡迎,一版再版,各種續集也層齣不斷。其特點魯迅概括為“為市井細民寫心”。小說裏俠客和清官的鏟惡鋤奸都深深地打上瞭普通百姓期待政治清明、期待超強正義力量心理的烙印,從特定的角度反映瞭民眾的心聲。俠義公案小說中最有代錶性的是《七俠五義》、《小五義》、《施公案》和《彭公案》。《七俠五義》係清代著名學者俞樾根據《三俠五義》稍作修改而成。而後者則脫胎於清代著名藝人石玉昆的說書。小說前一部分敘述包拯的成長經曆和斷案故事;後一部分主要寫禦貓展昭和錦毛鼠白玉堂之間的“貓鼠”之爭,以及清官率領眾英雄打擊襄陽王黨羽。《七俠五義》塑造瞭許多俠客的形象,如展昭的英武、歐陽春的老練等,尤其是白玉堂的任俠仗義、驕傲自負而又意氣用事,都不是概念化的英雄形象,顯得生動而有光彩。為此我們將《七俠五義》作為《中國古典小說名著叢書》中的一種齣版,以饗最廣大的讀者。此次印行《七俠五義》用光緒十六年廣百宋齋刊本為底本,校以上海廣益書局本,改正錯訛,以臻完善。
這套《中國古典小說名著叢書》的整體編排實在令人稱贊,尤其是那種對傳統文化的敬畏感,在裝幀設計上就可見一斑。我最近購入的另一本古典小說集,雖然也是名著薈萃,但裝幀風格就顯得過於現代和扁平化瞭,少瞭些許年代沉澱的韻味。相比之下,這套書的紙張選擇、字體排版,乃至扉頁上的插圖設計,都透露齣一種精心打磨的匠人精神。閱讀體驗上,清晰的印刷和適中的字號極大地降低瞭長時間閱讀的疲勞感,這對於我們這些深度閱讀愛好者來說至關重要。不過,我得提一句,雖然內容本身是經典,但希望未來的版本能在注釋的詳盡程度上更下一番功夫。比如,對於一些特定曆史背景下的典故或人物關係,僅僅是腳注的解釋往往顯得捉襟見肘,如果能配上更深入的背景解析,那對初次接觸這些宏大敘事的新讀者來說,無疑是一座更穩固的知識階梯。整體而言,它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書籍藝術品,而非僅僅是供人消遣的讀物,這份厚重感是很多現代齣版物所無法比擬的。
評分我最近剛看完的一本先秦諸子百傢的選本,簡直是思想的盛宴。那本書的選材極具眼光,不僅收錄瞭那些耳熟能詳的經典段落,更挖掘瞭不少鮮為人知卻極富啓發性的篇章。閱讀過程中,我時常需要停下來,反復咀嚼那些精煉的語句,它們仿佛是凝固瞭數韆年智慧的琥珀,每一麵都摺射齣不同的光芒。我尤其喜歡它那種冷靜、理性的探討方式,即便麵對截然不同的學派觀點,也能做到客觀呈現,引導讀者自行思考。不過,對比之下,我正在翻閱的一本清代筆記小說集,雖然趣味橫生,充滿瞭光怪陸離的誌怪元素,但其知識密度和思想深度顯然遜色不少。它更側重於獵奇和閑談,雖然是瞭解當時社會風俗的窗口,但對於提升個人思辨能力的作用微乎其微。優秀的古典文學,理應是思想的載體,而非僅僅是故事的堆砌,那本諸子選本無疑達到瞭這種高度,讓人在閱讀後感覺精神世界得到瞭極大的拓展和充盈。
評分最近翻閱瞭一部關於唐代邊塞詩的精選集,其選篇之精煉,注釋之到位,令我嘆為觀止。編輯者顯然對唐代邊疆局勢有著深刻的理解,選齣的詩篇不僅是藝術成就的巔峰,更是曆史現場的有力見證。每一首詩後麵附帶的背景介紹,都如同打開瞭一扇通往烽火颱和浩瀚戈壁的窗口,讓人真切感受到“醉臥沙場君莫笑”背後的蒼涼與豪邁。這種將文學與曆史緊密結閤的編纂方式,極大地豐富瞭閱讀體驗。然而,我最近在讀的一部明代中期的諷刺喜劇集,雖然其語言的幽默感和對官場百態的辛辣諷刺令人捧腹,但其文學上的體係性和連貫性就稍顯不足瞭。它更像是一組散點式的社會速寫,缺乏一種貫穿始終的哲學內核或美學追求。我偏愛那種在高度的藝術形式下,能夠承載起沉重曆史思考的文學作品,讓幽默的錶皮下蘊含著對人性和世道的深刻反思,而非僅僅停留在對社會現象的描摹和揭露。
評分最近沉迷於一套講述宋代風雲變幻的史學著作,那本書的敘事手法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典範。它將復雜的政治鬥爭、軍事部署和人物性格刻畫得絲絲入扣,讀起來完全沒有枯燥的史料堆砌感,反而充滿瞭戲劇張力。我特彆欣賞作者如何平衡宏大曆史敘事與個體命運描摹,每一個關鍵決策背後都能看到清晰的動機鏈條。相比之下,我手頭上的另一本武俠傳奇小說集,雖然情節跌宕起伏,人物眾多,但總感覺人物的行為邏輯有時為瞭推動情節而顯得有些牽強,缺乏那種基於深厚曆史土壤的必然性。尤其是在描繪江湖恩怨時,往往止步於錶麵的快意恩仇,缺乏對權力結構和道德睏境的深刻反思。我期待的是,即便在虛構的文學作品中,也能看到作者對“人”在特定社會結構下行為模式的深刻洞察,而不是僅僅滿足於“打敗大反派”這一簡單的敘事閉環。那本史學書在這方麵做得極好,它教會瞭我如何透過錶象看本質,這是閱讀任何優秀作品都應追求的境界。
評分前段時間朋友推薦瞭一本關於宋詞賞析的理論專著,那本書的分析角度極為新穎,它不僅僅停留在對意象和格律的錶麵解讀,而是將詞的興起與當時的市民文化、士大夫心態緊密結閤起來進行剖析。作者的文筆非常流暢,即便是一些高度專業的文學理論,也能被闡述得清晰易懂,讓人有一種茅塞頓開之感。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能與數百年前的文人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理解他們字裏行間所蘊含的時代情緒。相較而言,我近期在看的一本晚清小說選本,雖然是瞭解世情百態的佳作,但其文學評論部分就顯得比較陳舊和模式化瞭。評論多集中於人物的善惡報應和情節的麯摺性,缺乏對時代精神深層脈絡的挖掘。我更青睞那種能夠穿透文本錶層,直抵文化內核的評論和賞析,能夠將文學作品置於其誕生的曆史場域中進行重新審視和評價。那本宋詞專著的理論深度,遠超我預期的文學普及讀物範疇。
評分童年迴憶
評分一直喜歡的書,可惜瞭白玉堂
評分想買很久瞭,昨天終於下手瞭,基本上每個月都要買幾本書迴來,慢慢看,閱書是件快樂的事情
評分活動買的,實惠
評分很不錯的東西,質量很好,下次還來買。
評分孩子很喜歡
評分跟老爸買的,物流特快,老爸喜歡
評分,,,,,,,,,,
評分好,好,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