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戏剧史》讲述了日本对中国文学的翻译和研究开始偏重于正统文学,至于戏曲之类通俗文学,迟至17世纪或稍早方引起注意。20世纪以来东京大学盐谷温教授、京都大学青木正儿教授,在中国戏曲研究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得到学术界的公认。
田仲一成教授长期执教于东京大学,荣休后任教于金泽大学。他在东大期间,完成了《中国祭祀戏剧研究》等四部大著,在金泽大学期间又完成了这部带有总结性的《中国戏剧史》。他把一生最宝贵的时光都奉献给中国戏剧的研究,无论在日本还是在国际汉学界都享有盛誉。
目录
“文学史研究丛书”总序
序言
凡例
导言视点与方法
第一章 戏剧的产生
引言乡村祭祀礼仪向文艺/戏剧的转化
1.戏剧形式的出现——“春祈”社祭中的戏剧成分
2.戏剧内容的形成——“秋报”社祭中的悲剧因素
第一节 神灵降临的祈福礼仪——由附体演出、福神舞蹈向庆贺戏的转化
1.原始的附体形式
2.经过美化的附体形式
3.具有象征意义的附体形式
第二节 驱邪、逐疫的攘灾礼仪——从“傩神武技”到“角抵戏”、“武打戏”
第三节 针对“孤魂”、“冤魂”的镇魂礼仪——由僧侣、道士主导的祈福礼仪向悲剧的转化
1.针对英灵、英雄的镇魂祭祀
2.针对幽鬼、冤魂的镇魂祭祀
第二章 戏剧的萌芽
引言戏剧萌芽的历史进程
1.先秦汉魏六朝时期(潜伏期)——古代社祭的结构
2.唐一五代时期(萌芽期)——社邑、义社的质变
3.北宋一南宋时期(初期)——迎神赛会的环境
第一节 庆贺剧的萌芽
1.巫觋礼仪转向歌舞文艺
2.参军戏(歌舞戏)的形成
3.院本的形成
第二节 角抵戏、武戏的出现
1.古代宫廷的追傩礼仪和戴面具队列
2.唐宋时期的乡村逐疫礼仪和角抵、武技
第三节 镇魂戏剧的出现
1.孤魂祭祀的形成
2.英灵镇魂戏的出现
3.冤鬼镇魂戏的出现
第三章 巫类舞戏的传承
引言追傩类戴面具舞戏——演唱词话、诗赞类舞戏的传承
第一节 乡傩的舞戏化
1.乡傩中的追傩武技
2.乡傩中英雄舞戏的形成
3.乡傩中冤魂舞戏的形成
第二节 堂傩的舞戏化
第三节 市傩的舞戏化——灯戏图卷
……
第四章 元代戏剧的形成
第五章 明代戏剧的质变
第六章 清代戏剧的展开
第七章 近代商业戏剧的形成
索引
日文版后记
中文版后记
作者小传
译者小传
校译者小传
精彩书摘
另外,在为在世的宗族长老庆祝生日、病愈或是为一族子弟庆贺考中科举、升官等活动时,为了感谢神灵和祖先的嘉护也会在宗祠或家堂里举办戏剧表演。其中特别是庆祝宗族长老生日的寿诞戏、在明代中期以后,流行于宗族之间,但前述《休宁茗洲吴氏家记》却对此表现出抑制的姿态。在明代,寿诞戏成为祭礼戏剧的中心。(2)宾礼戏剧除了“红白喜事”外,宗族在接待官员等头面人物的私下社交喜筵场合,也有为感谢神灵和先祖而表演戏剧的情况。这时,除了一族人之外,有交往的村落内外的宗族父老及地方政府官员等也被请为宾客参加,宴会的规模逐渐扩大,因此,戏剧表演也比“红白喜事”时更加华美。在明代中期以后宗族的“家训”等资料中,对这种“宾礼戏剧”进行限制的规定很多。1550年前后浙江海盐县海昌许氏的家训“许氏贻谋四则”的“家则”(许相卿《云村先生文集》,嘉靖刊本,日本尊经阁文库藏)里写道:“歌舞俳优,鹰犬虫豸(鹦鹉、鹌鹑、门鸡、促织之类),剧戏烟火,一切禁绝。虽乐宾、怡老、娱病,亦永勿用。”这里的“怡老”是指寿诞戏,“娱病”是指使病人痊愈的戏,都属于上述红自家演戏剧,“乐宾”属于宾礼戏剧。
这些戏剧当初有的在宗族内部的宗祠和家堂里上演,后来逐渐地都变为在宗族外的宴席上表演。明代的许多资料里都有关于这方面的议论内容。如冯时可在前述《礼说》中说道:“昔燕客场用琴瑟笙簧,今用俳优演剧。”葛守礼在《禁奢僭以明礼即节疏》(《葛端肃公文集》卷三,万历十年序刊本,日本东洋文库藏)中谈到了1570年前后山东德平县的风俗时说:“缙绅士庶燕会,供具希馔,用数品足矣。今用大盘罗列,殊为暴飨。
且用戏子,喧嚣狎谑,亦属不雅。”《皇明经世文编》卷二百三十六《屠渐山集、孙文恪公集》里也记载:“比来,士大夫家竞为奢靡……耽戏剧之娱。”另外如明末浙江嘉善县人支大纶的《酌家训》(《支华平先生集》卷三十六,明刊本,日本内阁文库藏)里谈道:“优伶杂伎,不惟蛊惑心志,亦多玷污家风,吾所常见。惟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亦须间宅张筵,以防淫媒。”
前言/序言
《世界建筑的千年演变》 一部跨越时空,深度剖析人类文明印记的建筑史诗 图书简介: 《世界建筑的千年演变》并非一部简单的建筑风格图录,而是一部以宏大的历史叙事和精微的建筑本体分析为骨架,勾勒出人类文明在不同地域、不同时代如何通过凝固的物质形态来表达其世界观、技术水平与社会结构的百科全书式巨著。本书旨在超越传统建筑史的地域局限与时代断裂,构建一个全球视野下的建筑演化脉络。 全书分为七个宏大篇章,层层递进,从史前遗迹的原始构建,直至当代全球化语境下的复杂形态,带领读者进行一场横跨欧亚非美洲的深度考察。 第一章:起源与奠基:从洞穴到城邦(约公元前1万年 – 公元前500年) 本章追溯了建筑的生物学起源和文化萌芽。我们不再将早期的巨石阵或哥贝克力石阵视为孤立的奇迹,而是将其置于早期人类的宇宙观和社群组织结构中进行考察。重点探讨了美索不达米亚的泥砖技术如何催生了最早的城市形态——苏美尔的“之”字形神塔(Ziggurat),及其在神权与王权构建中的象征意义。同时,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金字塔群,被视为对永恒秩序和法老神性的终极物质化表达。本章深入分析了早期建筑的结构逻辑(如梁柱体系的雏形)与宗教祭祀仪式的深度绑定,揭示了“空间即信仰”的最初形态。 第二章:古典的辉煌与秩序的重建(约公元前500年 – 公元476年) 本章聚焦于希腊与罗马文明对西方建筑语汇的奠基性贡献。希腊部分,着重分析了神庙建筑(如帕特农神庙)中对比例、和谐与数学哲学的极致追求,细致剖析多立克、爱奥尼和科林斯柱式的演变及其背后的社会哲学内涵。 罗马部分则是一次技术革命的展示。本书详细阐述了罗马人如何将混凝土(Opus Caementicium)这一革命性材料应用于大型公共工程,从而实现了对传统石材技术的超越。从万神殿(Pantheon)那令人叹为观止的无柱式穹顶,到庞大的引水渠、浴场和圆形竞技场的空间组织,罗马建筑不再仅仅是表达神圣,更是服务于帝国管理、公民生活和公共展示的强大工具。本章探讨了罗马建筑规范如何塑造了后世数千年的建筑规范。 第三章:信仰的塑造:中世纪的穹顶与飞扶壁(约公元476年 – 14世纪) 中世纪被划分为早期、罗马式和哥特式三个阶段进行论述。早期受制于技术和政治碎片化,建筑多为防御性或修道院式的封闭空间。 罗马式建筑(Romanesque)在欧洲各地重新兴起,以其厚重的墙体、半圆形拱券和相对昏暗的内部空间,体现了一种内敛而坚固的宗教精神。 高潮在于哥特式建筑的出现。本章将重点解析巴黎圣母院、沙特尔大教堂等建筑如何通过尖拱、肋拱(Rib Vault)和飞扶壁(Flying Buttress)的精妙结合,将结构推向极致,创造出“玻璃的教堂”——一个向上无限延伸、充满光线与色彩的“天国模型”。这不仅仅是工程学的胜利,更是神学思想——对“光即上帝”的物质化诠释。 第四章:文艺复兴与巴洛克的空间辩证(15世纪 – 18世纪) 文艺复兴的回归是对古典秩序的理性重申。本书详细分析了布鲁内莱斯基在佛罗伦萨大教堂穹顶工程中的工程学突破,以及阿尔贝蒂和帕拉第奥对古典规范的理论化和再推广。重点探讨了中央集中式平面布局如何体现了人文主义“以人为本”的宇宙观。 巴洛克时期则是对文艺复兴理性秩序的戏剧性颠覆。以贝尼尼和博罗米尼为代表的建筑师,将建筑、雕塑和绘画融为一体,创造出充满动感、光影对比强烈、追求情感冲击的“总体艺术”(Gesamtkunstwerk)。本章详细分析了凡尔赛宫的宏大叙事如何服务于绝对君主制的权力展示。 第五章:工业革命的冲击与新传统的探索(19世纪) 19世纪是建筑史上的一个关键转折点。工业革命带来了钢铁、铸铁和玻璃等新材料,以及大规模的工厂化生产。本章探讨了这种技术飞跃如何挑战了既有的建筑美学体系。 一方面,出现了对历史风格的复兴(如新哥特式、新古典主义),试图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寻找历史的慰藉。另一方面,对新材料的试验开始出现,如伦敦的水晶宫和埃菲尔铁塔,它们标志着结构逻辑首次完全独立于传统装饰体系。本书深入分析了美国芝加哥学派在摩天大楼概念萌芽期的结构创新及其对城市天际线的重塑。 第六章:现代主义的革命与乌托邦的构想(20世纪初 – 1970年代) 本章是本书论述的重点之一,探讨了现代主义如何彻底打破了对历史形式的依赖,追求“形式追随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的理念。本书系统梳理了格罗皮乌斯(包豪斯)、勒·柯布西耶(新精神、光辉城市)和密斯·凡德罗(少即是多)等大师的核心思想和建筑实践。 重点剖析了现代主义对结构清晰化、平面自由化、以及对标准构件和工业化建造模式的执着,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地域性和文化差异的忽视。本书也批判性地考察了现代主义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其乌托邦理想与实际建造效果之间的张力。 第七章:后现代的多元化与全球化下的新范式(1970年代至今) 进入后现代阶段,建筑开始对现代主义的单一性进行反思与解构。本章分析了符号学、历史参照和地方主义如何在建筑中回归。随后,探讨了高技派(High-Tech)对结构与设备的美学展示,以及解构主义(如贝聿铭、扎哈·哈迪德的作品)如何挑战传统的几何稳定性和可理解性。 最后,本章将目光投向当代。在可持续性、数字化设计(参数化设计)和气候变化成为核心议题的今天,本书探讨了建筑师如何在技术、社会责任和美学表达之间寻找新的平衡点,展望了未来城市形态与建筑材料的可能走向。 本书特色: 全球互鉴: 平衡了西方建筑史与伊斯兰建筑、中国传统园林与宫殿建筑(如《营造法式》的结构逻辑)、以及前哥伦布时期中美洲的复杂天文建筑之间的叙事权重。 技术与文化并重: 强调每一次重大的建筑变革(从拱券到混凝土,再到钢结构)背后,都是技术创新与文化精神的合力作用。 图文并茂的深度分析: 包含大量精选的建筑剖面图、结构图和历史照片,辅以严谨的学术考证,力求让非专业读者也能理解复杂的结构原理和空间布局的深层意涵。 《世界建筑的千年演变》是所有对人类文明轨迹、物质载体和空间艺术感兴趣的读者不容错过的深度导览。它揭示了每一座建筑如何成为它所处时代的思想、权力与技术的“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