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影入门(附光盘1张) [Introduction to Micro Film]

微电影入门(附光盘1张) [Introduction to Micro Film]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江长明,马子凯,高先林 著
图书标签:
  • 微电影
  • 影视制作
  • 入门
  • 教程
  • 光盘
  • 电影
  • 拍摄
  • 编剧
  • 导演
  • 后期制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蓝天出版社
ISBN:9787509409824
版次:1
商品编码:11331490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Micro Film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99
字数: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附件:光盘
附件数量: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入门”是《微电影入门》的主旨,三位作者从怎样写剧本,怎样做导演,如何摄影,乃至拍摄流程,具体事项,条分缕析,娓娓道来,语言朴实,提纲挈领,简单明了。让人一看就会感到,这是一种大众文化,好学易会。有心的作者,还为图书配了光盘,为大家学习制作微电影提供了直观的服务,颇具操作性。

作者简介

  江长明,60年代生人,祖籍湖北红安县。下过乡、当过兵,原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编导。曾任《公仆的足迹》全国百余位县委书记和县长人物纪录片、《财富》采访播出宗庆后、希望集团四兄弟、马云等百余位中国知名企业家人物纪录片、20集大型人物纪录片《中国书画家》采访播出黄苗子、黄胄、张丁、白雪石等中国著名书画家等栏目制片人。曾拍摄制作的《桃花园新考》和《徽州毛豆腐》荣获全国纪录片一等奖。
  
  马子凯,1984年11月生于甘肃兰州。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电影摄影创作专业。担任导演和摄影指导拍摄的作品:居情电影长片有《荷尔德林的陶》、《失乐岛》;纪录电影《羊皮筏客》等。作品均入围北京国际电影节、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等国内主要电影节的奖项和展映。拍摄作品涉及电影、广告、微电影等。
  
  高先林,1987年生于江西赣州。现代蓝天出版社蓝天音像中心工作。参与制作音像出版作品:《中国民族区域健身舞系列》、《手把手教你学音乐系列》、《蓝天幼儿园营养食谱》、《蓝天幼儿园律动系列》、《教你学唱歌》、刘和刚专辑《伤害》等。

内页插图

目录

开篇
步入微电影世界
第1章 剧本
1.1 剧本
1.2 剧本的构思
1.3 从构思到大纲
1.4 从大纲到剧本初稿
1.5 从修改到最终定稿
微提示
微知识

第2章 导演
2.1 导演
2.2 导演的构思与风格
2.3 导演对艺术的把握
2.4 导演与各工作部门的配合
2.5 导演在现场的全局把握
2.6 导演如何把握拍摄进度
2.7 导演是一个什么角色
微提示
微知识

第3章 摄影师
3.1 摄影师
3.2 摄影师的构思
3.3 摄影师的风格
3.4 摄影师对艺术的把握
3.5 摄影师在现场
3.6 摄影师与导演的配合
微知识

第4章 录音师
4.1 录音师
4.2 录音师的构思
4.3 录音师对声音的把握
微知识
5.4 化妆对影片人物造型的塑造
微提示
微知识

第6章 演员
6.1 演员
6.2 演员对角色的把握
6.3 演员怎样塑造剧中人物
6.4 演员与导演的沟通
6.5 微提示
6.6 微知识

第7章 剪辑师
7.1 剪辑师
7.2 剪辑
7.3 非线性剪辑
7.4 剪辑风格
7.5 剪辑主要元素
7.6 剪辑的“第三次创作”
7.7 微电影剪辑之经验
微知识

第8章 拍摄器材的选择
8.1 摄影器材
8.2 摄影器材配置
8.3 灯光器材的选择
微知识

第9章 微电影拍摄流程
9.1 各部门主要工作任务
9.2 签订合同
9.3 微电影拍摄周期
9.4 后期制作的工作
9.5 微电影拍摄流程
微知识

第10章 国内外经典短片推介
短片合集《巴黎,我爱你》
短片合集《纽约,我爱你》
短片合集《十分钟,年华老去》
《红气球》
《调音师》

第11章 附录
附录一:微电影《上午9点》剧本梗概
附录二:微电影《上午9点》文学剧本
附录三:微电影《上午9点》电影剧本
附录四:微电影《上午9点》分镜头脚本
附录五:微电影《上午9点》拍摄计划

前言/序言


影片叙事与视觉语言的精妙交织:现代电影艺术解析 一本深入探讨电影叙事结构、视觉表达技巧以及当代电影产业发展趋势的权威著作。 本书旨在为电影爱好者、初学者以及希望提升自身电影鉴赏和创作能力的专业人士,提供一套系统而深入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指导。我们不再将电影视为简单的光影组合,而是将其视为一种高度复杂的、集文学、视觉艺术、声音设计于一体的综合性媒介。全书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力求全面覆盖从经典理论到前沿实践的广阔领域。 --- 第一部分:电影的语言基础与结构解析 (The Foundations of Cinematic Language) 本部分专注于解构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底层逻辑和基本语法。我们探讨的重点是如何通过镜头的选择、剪辑的节奏以及场面调度(Mise-en-scène)来有效地传达信息和情感,而这些元素与微小的影像片段的制作方式截然不同,它们关乎宏观的叙事构建和观众的心理引导。 一、叙事理论的深度挖掘: 我们详细剖析了经典的好莱坞三幕剧结构,并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全球电影叙事谱系中进行对比研究。重点讨论了“英雄之旅”的变体,以及在当代艺术电影和非线性叙事中,结构如何被解构、重塑,以服务于更复杂的哲学思考或心理描摹。文本深入探讨了“场面调度”的理论基础,如巴赞对深度场(Depth of Field)的推崇,以及它如何影响观众对空间关系和人物意图的理解。我们将分析如何通过景别、角度、运动来建立视觉等级,引导观众的视线和注意力焦点。 二、视觉美学的历史演变: 本章回顾了电影摄影从早期写实主义向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发展的轨迹。详细考察了不同光影处理手法——如伦勃朗光、逆光、硬光与柔光——在塑造人物性格和烘托特定氛围中的作用。我们不只是描述“如何打光”,而是探究“为何选择这种光线”。例如,分析特定摄影师(如戈登·威利斯)如何利用阴影来表达角色的内心冲突和道德模糊性。此外,色彩理论在电影中的应用被单独辟章论述,从早期黑白片的影调控制,到现代数字调色如何成为叙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声音的叙事力量: 电影声音远超对白的简单记录。本章详细解析了同步音、非同步音、画外音(Off-Screen Sound)和背景音乐的相互作用。重点在于“声音空间”的构建,即如何利用立体声场和声音的定位,在没有视觉信息的情况下,依然能让观众感知到场景的深度和复杂性。我们将研究电影音效设计如何被用作心理暗示的工具,例如,通过控制特定的环境音的音量和频率,直接影响观众的紧张感或放松感。 --- 第二部分:电影制作的工业流程与技术前沿 (Industrial Processes and Technological Frontiers) 这一部分将视角从理论转向实际操作的宏大层面,关注一部成熟长片的诞生过程,强调团队协作、资源整合以及技术迭代对最终成品的影响。这与个体化的短视频制作在规模和复杂性上有着显著的区别。 一、制片管理与跨部门协调: 深入探讨大型电影项目的组织结构,从开发、融资、前期筹备(选角、勘景、剧本定稿)、到中期的拍摄统筹,再到后期的宣发。重点解析了制片人(Producer)在平衡艺术愿景与商业可行性之间的核心作用。我们分析了如何建立高效的部门间沟通机制,以确保数以百计的决策能在统一的艺术蓝图下进行。 二、从胶片到数字的媒介革命: 详尽对比了传统胶片摄影与现代数字电影制作的优劣势,特别关注高帧率(HFR)技术和新型感光元件对电影美学边界的拓展与挑战。技术讨论聚焦于后期制作的复杂流程,包括视觉特效(VFX)的流程管理——从概念设计到绑定(Rigging)、动画制作、合成(Compositing)和最终的渲染。我们探讨了大型特效场面如何被无缝地整合到实景拍摄的画面中,以保持视觉的连贯性。 三、发行、营销与全球观众: 成功的电影不仅需要良好的制作,更需要精准的市场策略。本章分析了院线发行、流媒体平台(OTT)对电影生命周期的重塑。内容包括电影预告片的结构分析、海报设计的心理学应用,以及如何根据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调整营销策略,以实现全球范围内的商业价值最大化。 --- 第三部分:当代电影的流派研究与文化反思 (Genre Studies and Cultural Reflection) 最后一部分,我们超越技术层面,探讨电影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如何反映、批判和塑造社会思潮。 一、流派的演变与颠覆: 系统梳理了科幻、西部、黑色电影(Film Noir)、恐怖片等经典流派的起源、核心母题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重点在于分析当代导演如何故意“颠覆”这些流派的既定规则,例如,通过后现代的手法解构英雄原型,或是在传统恐怖片框架内植入深刻的社会寓言。 二、身份政治与全球电影话语权: 本章关注电影中对性别、种族、阶级议题的呈现。我们审视了电影工业中权力结构的变迁,以及新兴的电影制作力量(如非洲电影、拉丁美洲电影)如何挑战西方主导的叙事范式,带来更多元、更具批判性的视角。分析了电影节在推动和确立全球电影文化标准中的复杂作用。 三、电影的哲学意涵: 探讨电影与时间、记忆、真实性之间的关系。引用了德勒兹的“运动-影像”和“时间-影像”理论,分析那些侧重于沉浸感和体验而非传统情节推动的电影。这一部分鼓励读者以更哲学的眼光去审视影像的本质,思考电影在记录世界的同时,如何也成为了我们理解世界的一种独特“建构”。 --- 本书的结构设计旨在引导读者建立起一个多维度的、全面的电影认知体系,使其能够从创作者、鉴赏者和批判者的多重身份出发,更深刻地理解和欣赏电影艺术的博大精深。它提供的,是一套分析电影“骨骼”与“血肉”的工具箱,而非仅仅是拍摄技巧的简单罗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微电影入门(附光盘1张)》的封面设计非常吸引眼球,那种带着一点复古胶片质感的排版,立刻让人联想到那些独立电影节上那些充满灵气的小作品。我其实是抱着一种“姑且一试”的心态买的,毕竟现在市面上讲“入门”的书籍太多了,很多都停留在概念的堆砌,或者直接照搬好莱坞的叙事模板,对于我们这种想用手机拍点有意思东西的业余爱好者来说,实在是用处不大。我特别关注的是光盘内容,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实打实的案例分析,而不是空洞的理论讲解。如果光盘里能有几个不同题材的微电影完整解析,从前期策划到后期剪辑的每一个关键节点都有详细的讲解视频,那简直是太棒了。比如,它能不能深入剖析一下如何在极低成本下,通过巧妙的场景调度和演员的微表情来营造出强烈的戏剧冲突感?我尤其想知道,对于那些不擅长写剧本的朋友,这本书是否有提供一些快速构建故事骨架的方法论,而不是那些复杂到让人望而却步的剧作结构图。总而言之,我期待它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在旁边手把手教我,而不是一本冷冰冰的教科书,光从外包装来看,这份期待值已经拉高了不少。

评分

翻开目录的瞬间,我的心稍微凉了一截,前三章似乎都在围绕“什么是微电影”和“微电影的历史演变”做大篇幅的铺陈。坦白说,这些内容在网上搜索一下就能找到一箩筐,对于一个已经看过不少相关访谈和论坛讨论的“准导演”来说,这些重复性的信息显得有些冗余。我更看重的是实操层面的指导,例如,关于运镜技巧的部分,它是否有针对“固定机位”这一常见限制进行深入挖掘?如何在预算极其有限的情况下,最大化地利用自然光和现有道具来模拟出专业影棚的效果?我期待的是那种“生活化的”解决方案,而不是那些需要购买昂贵斯坦尼康或者灯光设备的“标准答案”。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声音设计的快速入门技巧,比如如何用手机录制高质量的环境音,并在后期软件中进行简单的混音处理,那对提高成品质感将有立竿见影的效果。现在很多入门书都忽略了声音的重要性,总觉得只要画面好看就行了,这其实是极大的误区。我正在寻找的是那种能帮我跨越“拍得能看”到“拍得有味道”这个鸿沟的具体方法论,而不是历史回顾。

评分

最终的感受是,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从零到一”的闭环思维导图,它成功地将微电影制作这个看似庞杂的领域,拆解成了几个可执行的小模块。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后期推广与反馈收集”部分所花费的心力。很多指南在“完成拍摄”后就戛然而止,但这部作品却花了不少篇幅讲解如何利用社交媒体的特性来为自己的作品引流,如何设计一个有吸引力的预告片,甚至是如何巧妙地回应负面评论以激发进一步的讨论。这体现了一种现代的、与观众互动的创作观。光盘里的素材包,如果能提供一些可供练习的公共版权素材(比如一些免费的背景音乐或者转场模板),让读者能立即套用书中学到的剪辑技巧进行实战练习,那就更加完美了。总的来说,这本书没有给我带来任何冗余的“废话”,而是提供了一套可操作、可迭代的微电影制作方法论,对于想在短时间内看到自己作品成型的初学者来说,这是一次非常值得的投资。

评分

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中间部分开始涉及一些非常具体的设备选择和软件操作的对比分析。这本书没有盲目推崇最新的旗舰设备,而是提供了针对不同预算区间的“最优性价比组合”,这对于初学者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特别是关于剪辑软件的推荐,它没有只盯着Adobe Premiere Pro不放,而是详细对比了DaVinci Resolve(尤其是免费版)的优势和局限性,并提供了几个基础调色流程的截屏演示。这表明作者是真正理解“入门”阶段用户的痛点的,知道大家更需要的是一个能快速上手的工具,而不是一个需要数周时间学习的复杂系统。此外,关于版权和发行渠道的探讨也显得非常务实。它是否提到了国内几个主要的微电影节的投稿要求和近几年的获奖倾向?又或者,它有没有介绍一些小众但回报率不错的网络视频平台,让初学者的作品能被更多人看到?这些“落地”的内容,远比那些宏大的艺术理论来得实在和有价值。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说实话,有点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在跟一群热情但略显迷茫的新人分享心得,语调非常接地气,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腔。我在阅读关于“如何与演员沟通”的那一章时,深有体会。作者没有用复杂的心理学名词来包装,而是直接给出了几个场景对话的范例,教你如何用最简短、最清晰的指令,让非专业演员迅速进入角色状态。这种“剧本式教学”的方法非常有效。另外,它对“一镜到底”的运用场景分析也相当独到,指出在微电影中,与其盲目追求技术难度,不如服务于叙事节奏,这一点非常重要。我特别希望光盘里能包含几段“NG”片段的展示,看看专业人士是如何处理拍摄中意料之外的状况,而不是只播放那些经过完美剪辑的“样片”。如果能展示出拍摄现场的真实混乱和作者如何沉着应对,那这本书的价值就提升了好几个档次,它就不仅仅是教你“怎么做”,更教你“遇到问题该怎么想”。

评分

书趣之五。在于藏书,鉴于大家都是中学生,没什么钱。这点,不谈也罢。

评分

适合初学者,但内容深度不够。就是简单了解。

评分

主人公阿廖沙痛苦的童年生活打动着我:四岁丧父,跟随悲痛欲绝的母亲和慈祥的外祖母到专横的、濒临破产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却经常挨暴戾的外祖父的毒打。但善良的外祖母处处护着他。在外祖父家,他认识了很多“安安静静”的亲戚,其中包括两个自私、贪得无厌的、为了分家不顾一切的米哈伊洛舅舅和雅科夫舅舅,还有两个都叫萨拉的表哥。朴实、深爱着阿廖沙的“小茨冈”(伊凡)每次都用胳膊挡外祖父打在阿廖沙身上的鞭子,尽管会被抽得红肿。但强壮的他,后来却在帮二舅雅科夫抬十字架时给活活的压死了……

评分

在后来的人生道路上,由于数学没有学好,我不得不放弃很多喜欢的东西。我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曾经为了考研究生,学习过自然地理和保险业方面的课程,可是里面有不少跟数学有关的东西,现在都记不清了。再后来,在日本考上了教育方面的研究生,其中有一门教育统计课,老师用一个键盘式的机器教我们所谓的SPSS。数学本身就不好懂,有时老师还用日语讲解,上课更像听天书一样。回国时,那位老师送了我两本他自己写的统计学方面的书,我当时也没在意,拿回去一看,一本是漫画,一本是一个一个生活中的小故事,那些像天书的词语,变成了有实在意义的东西,这本漫画和故事书让我明白了不少统计学的原理。

评分

很有用的书

评分

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

评分

不够实用,内容一般般

评分

东西很好很好,下次还会再来

评分

京东送货快,给力,赞一个。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