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论语画解
价:55.00元
作者:江逸子
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6-1
ISBN:9787501240340
字数:104000
页码:40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标识:22493667
编辑推荐
暂无
内容提要
江逸子居士儒释兼通,书画同擅,所绘《孔子圣迹图》暨《论语画解》,蜚声士林,腾誉中外。心仪其人,久矣。羡林学殖瘠薄,于儒学及绘事,皆非内行里手,唯弘扬中华文化,不敢后人。窃以为际兹世纪之末,四海板荡,五洲震激,天灾人祸,纷至沓来。究其原因,虽云多端;察其实际,实至显明。昔太史公言“究天人之际”,天人之际,实为人类处世必不可不注意之关键。西方文明光明焜耀,垂数百年,为普天下黎元造福至巨,此盖世人所承认者,不能予以否定也。然而,时至今日,东西少数有识之士,怒然忧之。环境污染,物种灭绝,生态平衡破坏,臭氧层洞出,新疾病产生,世界人口爆炸,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凡此皆西方文明所造之恶果。此亦世人所公认者,不能予以否定也。如无法抑此孽果,别求良方,则人类生存前途,实处危难之中,此不得不大声疾呼者也。拯救之道何在?曰唯有弘扬东方文化而已。天人之际,西方主对抗,所谓“征服自然”者即是也。而东方则主祥和。东方文化之砥柱实为儒学。孔子学说以仁为主。“仁者爱人”金声玉振。“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至张横渠,则概括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天人合一之说,大张于世矣。今欲拯救人类世界,此实金丹妙药。东西哲人多同意此说,成谓二十一世东方以儒学为中心之学说,必将辉耀世界,人类前途希望之所在,非此莫属也。今江逸子居士《论语画解》将问世,弘扬东方文化,厥功至伟。故不揣谫陋,乐为之序。
目录
缘起
序一/季羡林
序二/陈立夫
序三/孔德懋
序四/吴延环
序五/陈履安
序六/郭为藩
弁言
学而篇
学而时习之/画中联想
其为人也孝弟/随缘之美
贤贤易色/老胡
慎终追远/祭必诚
夫子至于是邦也/孔子造像
吾日三省吾身/吾爱吾师
君子不重则不威/君子自重
父在观其志/瘦劲庄严心
礼之用和为贵/和为贵
信近于义/诚字在握
贫而无谄/不亢不卑
为政篇
子游问孝/孝的感思
吾与回言终日/灵泉庵
视其所以/心胸气度
子贡问君子/讲话
学而不思/台糖小火车
人而无信/初谒公
为政以德/爱的教育
诗三百/专诗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规划人生
孟懿子问孝/忆我母亲
孟武伯问孝/洁身自爱
知之为知之/读唐三彩的省思
八佾篇
定公问君使臣/上山下山
居上不宽/意气召悔
君子无所争/一场君子之争
巧笑倩兮/“淡”之美
里仁篇
里仁为美/慈有三伦
富与贵/谈钱
我未见好仁者/忍辱
士志于道/安贫若素
事父母几谏/孝是真情
古者言之不出/瑕不掩瑜
公冶长篇
道不行/法滋多贼
吾未见刚者/卖画
子谓子产/文化是人生的根本
伯夷叔齐/谦让是高贵盛德
作者介绍
江逸子,本名锦祥,1938年10月生于福建闽侯县,1944年入私塾读琼林、千字文,1949年随家定居台湾。1955年受业于阜宁杨源先生及南阳吕佛庭先生。1957年(时年二十)赴雾峰北沟故宫博物馆临摹古画,从唐、宋入手,于彼处习画二:十年。期间,先生曾先后师从彭醇士、溥心畲等诸大师,拜遏董作宾、于右任先生亲蒙启示,并依止济南雪庐居士李炳南学佛学诗。早年在台湾各大国画比赛中每每获得首奖,名声远扬。然先生道风高洁,即便在困难之时.也从不以卖画为资。时其恩师李炳南教授先生习学“树石盆景”艺术,先生多有所悟,遂开始了“以花养画”之路。1977年.先生四十岁时,张大千先生来访,谈画论树甚欢并邀访摩耶精舍,宠为上宾。
先生之画素以工笔、意笔见长,尤专佛像、人物、山水、花鸟等,意幽境远,尽脱尘浊。又尝自喻:“工笔喻修净,一笔一持名,笔笔从心起,立相不离心。”先生素秉“以艺载道”之旨,其作品正如其师李炳南老居士教导他的,能“移风正俗、净化人心。”
我一直认为,《论语》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但对于许多普通读者来说,其晦涩的文字确实是一个不小的门槛。江逸子先生的这本《论语画解》,就像一座桥梁,将古老的智慧与现代的读者紧密地连接起来。他的画作,最大的特点就是“入情入理”,不仅仅是描绘文字的字面意思,更是深入挖掘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背后所蕴含的情感和逻辑。例如,当描绘“颜回不改其乐”时,画面中的颜回,虽然身处简陋的环境,却面带微笑,眼神中透露出对精神生活的满足,那种安贫乐道的境界,通过画面传递得淋漓尽致。又比如,在处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时,他并没有画一个简单的场景,而是通过一系列对比,展现了从“己欲”到“勿施”的内心挣扎与反思,让这一普适的道德原则,变得更加深刻和易于理解。每一幅画都经过了深思熟虑,既有艺术上的美感,又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这本书让我更加 appreciate 《论语》的博大精深,也让我看到了中国传统艺术与思想融合的无限可能。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论语》,更是我常常翻阅的经典。然而,很多时候,在阅读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不易理解的句子,或者觉得文字描绘的场景不够立体。江逸子先生的《论语画解》正好弥补了这一遗憾,为我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更具沉浸感的阅读体验。他的画作,与其说是插图,不如说是对《论语》精神内核的视觉化表达。我尤其欣赏他捕捉人物神态的功力,那些古代圣贤的形象,在他的笔下,不再是模糊的、遥不可及的符号,而是活生生的人物,有着丰富的情感和细腻的内心世界。例如,孔子讲授“吾道一以贯之”时,画面中孔子眼神坚毅,神态庄重,仿佛正将一种至高无上的真理,娓娓道来,让人不禁肃然起敬。而弟子们或凝神倾听,或若有所思,他们的表情和姿态,恰恰反映了不同个体对同一道理的不同理解和领悟。他对于场景的描绘也极为考究,一草一木,一亭一阁,都带着古朴的韵味,烘托出《论语》所处的时代背景,也为我们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提供了重要的线索。每一次翻阅,都像是与古圣先贤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通过画面,我更能体会到他们的教诲所蕴含的智慧和力量。
评分说实话,我之前对《论语》的理解,停留在比较概念化的层面,总觉得很多道理说起来头头是道,但具体到生活中,又觉得有些飘渺。这本《论语画解》,绝对是我近年来读到的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它不仅仅是一本图文并茂的《论语》,更是一本帮助读者“看见”《论语》的书。江逸子先生的画,有着一种独特的东方韵味,既有文人画的雅致,又不失生活化的气息。他善于抓住《论语》中那些最能触动人心的细节,用简练而富有表现力的笔触将其展现出来。比如,讲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时,他画的君子,眉宇舒展,目光平和,仿佛心无挂碍;而小人则面带忧愁,眼神闪烁,充满了算计与不安。这种对比,一目了然,让人瞬间明白了这句话的深层含义。我还很喜欢他对一些抽象概念的具象化处理,比如“礼”,他用一系列充满仪式感的画面,展现了古人待人接物的规范与情态,让“礼”不再是僵硬的教条,而是一种润物无声的教养和尊重。这本书让我对《论语》的理解,从“知道”变成了“懂得”,从“理解”变成了“体会”,它的价值,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
评分这本《论语画解》简直是打开了我对儒家思想的全新认知大门!我一直对《论语》的文字觉得有些古奥,虽然明白其深邃的道理,但总觉得隔着一层纱,难以真正触及核心。江逸子先生的画作,则像一把锋利的钥匙,瞬间将那层纱拨开。他将《论语》中那些抽象的、道理性的句子,以极其具象、生动的画面呈现出来。比如,当读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时,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一个孩子,在阳光下,津津有味地反复练习某种技艺,脸上洋溢着由衷的喜悦,那种成就感和乐趣,跃然纸上。又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他画出的是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人们并肩而行,其中一人微微侧身,若有所思地看着另一人,那种谦逊学习的态度,在画中得到了完美的诠释。我特别喜欢他处理“仁”这个概念的方式,不是生硬的讲解,而是通过一系列日常生活的场景,比如长者对幼者的关怀,邻里间的守望相助,甚至是面对困难时彼此扶持的眼神,将“仁”这种博大精深的品德,化为一种流淌在人与人之间温暖的情感。每一幅画都不仅仅是插图,更是一种解读,一种对文字背后意境的二次创作,让《论语》的智慧,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有温度、有色彩、有灵魂的生命力。
评分这本《论语画解》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打开了一扇尘封已久的窗户,让我得以窥见《论语》深处的风景。在我以往的阅读经验中,《论语》更多的是一种思想的灌输,而江逸子先生的画作,则将这种灌输转化为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他笔下的孔子,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圣人,而是更贴近生活,更有人情味的智者。他描绘的那些场景,无论是热闹的市井,还是宁静的书院,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让《论语》中的对话和教诲,变得生动而真实。我特别喜欢他处理“孝”这个概念的方式,他通过描绘不同年龄段子女对父母的关怀,以及父母对子女的期盼,将“孝”这种抽象的伦理,具体化为日常的温情,让人看了不禁动容。还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一句,他没有简单地画一个知道和不知道的人,而是通过眼神和肢体语言, subtly 传达了那种求知若渴、实事求是的态度,极具感染力。这本书让我对《论语》的理解,从“头脑的认知”上升到了“内心的感受”,这种体验,是任何纯文字的阅读都无法比拟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