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颗粒物污染与防治

空气颗粒物污染与防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白志鹏 等 著
图书标签:
  • 空气污染
  • 颗粒物
  • PM2
  • 5
  • PM10
  • 大气环境
  • 环境科学
  • 环境保护
  • 污染防治
  • 生态学
  • 环境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118141
版次:1
商品编码:1083093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1-09-0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空气颗粒物污染与防治》是编者结合自己长期从事空气颗粒物污染防治相关工作,针对我国空气颗粒物污染与防治存在的问题与实际管理需求,编写的适合我国国情的空气颗粒物污染防治实用图书。书中介绍了空气颗粒物污染的危害、相关标准以及空气颗粒物监测、空气颗粒物污染的防治规划、我国重点地区空气颗粒物污染防治对策以及空气颗粒物污染源防控对策。《空气颗粒物污染与防治》兼顾理论阐述与实际应用,可供从事环境科学、环境规划、环境管理等领域的科研人员、管理人员以及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使用,也可作为大中专院校环境专业的教学参考书。

目录

1 概述
1.1 空气颗粒物基本概念
1.2 空气颗粒物粒径定义
1.3 不同粒径颗粒物性质
1.4 空气颗粒物污染源分类
1.4.1 根据生成机理分类
1.4.2 其他分类方法
1.5 空气颗粒物化学成分
参考文献

2 空气颗粒物污染的危害
2.1 空气颗粒物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2.1.1 空气颗粒物的人体暴露
2.1.2 空气颗粒物在人体内的沉积
2.1.3 空气颗粒物的有害化学成分
2.1.4 空气颗粒物的健康效应
2.1.5 美国颗粒物研究中心
2.2 空气颗粒物对环境的影响
2.2.1 空气颗粒物对陆地环境的影响
2.2.2 空气颗粒物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2.3 空气颗粒物对气候的影响
2.3.1 空气颗粒物对气候的影响机理
2.3.2 沙尘气溶胶对气候的影响
2.3.3 硫酸盐气溶胶对气候的影响
2.3.4 硝酸盐气溶胶对气候的影响
2.3.5 海盐气溶胶对气候的影响
2.3.6 黑碳气溶胶对气候的影响
参考文献

3 空气颗粒物相关标准
3.1 我国空气颗粒物相关标准
3.1.1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3.1.2 排放标准
3.2 国外空气颗粒物相关标准
3.2.1 美国空气颗粒物相关标准
3.2.2 欧盟空气颗粒物相关标准
3.2.3 其他国家和组织环境空气颗粒物相关标准
3.3 我国空气颗粒物相关标准与国外标准的比较
3.3.1 国内外标准发展过程
3.3.2 国内外标准的实施过程
3.3.3 国内外标准的保护对象和分级
3.3.4 国内外标准达标的统计要求
3.3.5 指标和标准值
3.4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订建议
3.4.1 标准修订的主要内容
3.4.2 标准修订的建议
3.5 颗粒物环境空气质量基准
3.5.1 环境质量基准的若干问题
3.5.2 环境质量标准与环境质量基准的关系
3.5.3 开展环境质量基准研究需要借鉴的经验
3.5.4 大气颗粒物人群暴露的科学和方法学问题
3.5.5 空气颗粒物环境质量基准研究框架
参考文献

4 空气颗粒物监测
4.1 空气颗粒物监测规范
4.1.1 国家标准与技术规范
4.1.2 行业标准
4.2 环境空气颗粒物监测采样
4.2.1 调研及资料收集
4.2.2 监测点位布设
4.2.3 监测技术与方法
4.2.4 监测仪器
4.3 空气颗粒物监测的质量保证
4.3.1 概述
4.3.2 美国环境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4.3.3 我国环境监测中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5 空气颗粒物污染的防治规划
5.1 我国空气颗粒物污染的防治规划
5.1.1 国家环境保护部相关规划回顾
5.1.2 北京空气颗粒物污染防治相关规划(迎办2008奥运会和残奥会)
5.1.3 上海空气颗粒物污染防治相关规划(迎办2010世博会)
5.1.4 广州空气颗粒物污染防治相关规划(迎办2010亚运会)
5.2 国外空气颗粒物污染的防治规划
5.2.1 美国空气颗粒物污染的防治规划回顾
5.2.2 欧盟空气颗粒物污染的防治规划回顾
5.2.3 日本空气颗粒物污染的防治规划
5.3 我国空气颗粒物污染防治规划与国外的比较
参考文献

6 我国重点地区空气颗粒物污染防治对策
6.1 京津冀地区空气颗粒物污染防治对策
6.1.1 经济社会概况
6.1.2 空气颗粒物环境质量现状
6.1.3 空气颗粒物污染排放现状
6.1.4 空气颗粒物源解析结果分析
6.1.5 空气颗粒物污染问题分析
6.1.6 空气颗粒物污染防治对策
6.2 长三角地区空气颗粒物污染防治对策
6.2.1 经济社会概况
6.2.2 空气颗粒物环境质量现状
6.2.3 空气颗粒物污染排放现状
6.2.4 空气颗粒物源解析结果分析
6.2.5 空气颗粒物污染问题分析
6.2.6 空气颗粒物污染防治对策
6.3 珠三角地区空气颗粒物污染防治对策
6.3.1 经济社会概况
6.3.2 空气颗粒物环境质量现状
6.3.3 空气颗粒物污染排放现状
6.3.4 空气颗粒物源解析结果分析
6.3.5 空气颗粒物污染问题分析
6.3.6 空气颗粒物污染防治对策
6.4 武汉及其周边空气颗粒物污染防治对策
6.4.1 经济社会概况
6.4.2 空气颗粒物环境质量现状
6.4.3 空气颗粒物污染排放现状
6.4.4 空气颗粒物源解析结果分析
6.4.5 空气颗粒物污染问题分析
6.4.6 空气颗粒物污染防治对策
6.5 成渝地区空气颗粒物污染防治对策
6.5.1 经济社会概况
6.5.2 空气颗粒物环境质量现状
6.5.3 空气颗粒物污染排放现状
6.5.4 空气颗粒物源解析结果分析
6.5.5 空气颗粒物污染问题分析
6.5.6 空气颗粒物污染防治对策
参考文献

7 空气颗粒物污染源防控对策
7.1 固定源
7.1.1 重点行业颗粒物污染防治
7.1.2 生活源排放空气颗粒物污染的防治
7.2 流动源
7.2.1 全国机动车排放污染现状
7.2.2 机动车污染防治技术与管理措施
7.2.3 机动车污染控制政策
7.3 开放源
7.3.1 露天堆场
7.3.2 土壤风蚀起尘控制技术和对策
7.3.3 建筑施工扬尘的控制
7.3.4 交通道路控制技术和对策
7.4 二次粒子
7.4.1 二氧化硫(SO2)排放控制
7.4.2 氮氧化物排放控制
7.4.3 挥发性有机物的控制
参考文献
8 结语
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水资源管理与生态修复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当代城市发展所面临的严峻水资源挑战,并系统阐述了实现城市水系统可持续性与生态健康的多维策略。在快速城市化和气候变化背景下,水资源短缺、水质恶化以及城市内涝等问题日益突出,对居民生活质量、经济稳定乃至区域生态平衡构成了直接威胁。本书旨在为城市规划者、水资源管理者、环境工程师以及政策制定者提供一套全面、前沿且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理论框架和技术工具。 第一部分:城市水文循环与资源压力分析 本部分聚焦于理解城市环境下的水资源流动、分配与消耗模式。 第一章:城市化进程中的水文系统重塑 详细分析了城市地表覆盖变化(如不透水层增加)如何干扰了自然的降雨-径流过程。探讨了城市热岛效应与降水格局的相互作用,以及这对地下水补给和地表径流的影响。通过案例研究,揭示了传统城市排水系统在应对极端降水事件时的脆弱性。 第二章:水资源供需平衡的量化评估 本章侧重于构建精确的城市水资源平衡模型。内容涵盖了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和服务业用水的精细化计量方法,并探讨了非传统水源(如中水回用和雨水收集)在城市供水结构中的潜力与限制。重点讨论了如何利用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实现城市用水的实时监测与需求预测,以期更有效地应对季节性或突发性缺水危机。 第三章:水质压力源识别与风险评估 深入剖析了城市水环境中主要的污染负荷来源,包括点源污染(工业废水、市政污水)和非点源污染(农业径流、城市面源污染)。本章详细介绍了新型污染物(如微塑料、新兴有机污染物)在城市水循环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并提出了基于风险评估的优先控制策略,指导管理者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治理效率最高的环节。 第二部分:构建韧性与可持续的水安全保障体系 本部分转向解决方案的探讨,重点介绍整合性、生态优先的水管理范式。 第四章:综合水资源管理(IWRM)在城市的应用 系统梳理了综合水资源管理的全球最佳实践,并将其本土化。强调了跨部门、跨区域协作在水资源分配冲突解决中的关键作用。本章阐述了如何将生态学原理、经济学激励与社会公平原则融入到水资源规划的决策流程中,确保用水的长期可持续性。 第五章:绿色基础设施与海绵城市建设 这是本书的核心章节之一。详细介绍了绿色基础设施(GI)的设计、实施与效益评估。内容涵盖了雨水花园、生态滞留带、透水铺装、绿色屋顶等技术的工程参数与生态功能(如净化水质、涵养水源、缓解热岛效应)。通过详尽的模拟案例,展示了海绵城市理念如何从根本上改变城市对洪涝的响应能力,增强系统的自然弹性。 第六章:城市水处理与高效回用技术前沿 关注水处理技术的创新与升级。本章不仅回顾了传统的污水处理工艺,更着重介绍了膜生物反应器(MBR)、高级氧化技术(AOPs)在去除难降解污染物方面的应用进展。重点探讨了城市再生水(中水)的多级利用路径,包括景观用水、工业冷却用水乃至可直接饮用回用的技术瓶颈与安全保障措施。 第七章:智慧水务:数字化转型与精细化管理 探讨了信息技术在现代城市水务管理中的集成应用。内容包括传感器网络、地理信息系统(GIS)、云计算与人工智能在管网漏损检测、水质预警、设备预测性维护等方面的创新实践。目标是实现水务运营的智能化、自动化与最优化配置。 第三部分:水生态修复与气候适应性规划 本部分关注城市水系统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以及对未来不确定性的适应性管理。 第八章:城市水体生态健康评估与修复 系统性地介绍了河流、湖泊和湿地等城市水体的生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如生物多样性、河流连续性、水生植物群落结构)。本章详细阐述了生态廊道构建、河岸带恢复、底泥污染治理等关键的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旨在恢复水体的自净能力和生物栖息功能。 第九章:城市防洪与气候变化适应性规划 针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增多,本章提出“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在城市防洪中的应用。探讨了如何将传统“灰色”工程(堤坝、泵站)与“绿色”工程相结合,建立多层次、多目标的防洪体系。内容还涉及风险区划、应急预案的精细化制定以及韧性社区的建设标准。 第十章:水资源治理的社会经济维度 成功的城市水管理离不开有效的政策和公众参与。本章分析了水价改革、激励机制设计对节水行为的影响。同时,强调了公众教育、社区参与在保障水资源治理成果持续性中的重要作用,探讨了利益相关者协商机制的构建模式。 结论与展望 全书最后总结了面向未来城市水系统的核心挑战,并展望了集成化、数字化、生态化的水资源管理新范式。本书力求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注重实操的参考,推动城市向更加安全、宜居、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读了一本关于认知心理学的入门书籍,它以一种极其通俗易懂的方式,揭示了我们大脑的工作原理以及影响我们思维和决策的各种因素。作者通过大量的日常案例和有趣的实验,解释了记忆的形成、学习的机制、注意力是如何分配的,以及我们是如何形成偏见和做出判断的。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认知偏差”的部分印象深刻,比如“确认偏误”和“锚定效应”,这些解释让我恍然大悟,原来自己很多时候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模式,都受到了这些无意识的心理机制的影响。书中还提供了许多提高学习效率和改善决策能力的方法,这些建议都非常实用,并且很容易在生活中实践。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思维方式,并更加积极地去探索和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内心世界。阅读的过程充满乐趣,也充满了自我发现的惊喜,让我对人类心智的奥秘有了更深的敬畏。

评分

我最近偶然翻阅了一本关于人工智能伦理的哲学著作,这本书的论述之深刻,着实让我颇受震撼。它并没有沉溺于技术发展的奇观,而是直指人工智能在发展过程中所可能引发的一系列深刻的伦理困境。作者以一种审慎而批判的眼光,探讨了算法偏见、隐私侵犯、就业冲击以及决策自主权等问题,并提出了极具启发性的思考框架。书中对“强人工智能”和“弱人工智能”的界定,以及对机器意识和情感的探讨,让我对人工智能的未来有了更清晰的认知。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技术中立性”这一观点的反驳,它有力地论证了技术的发展本身就蕴含着价值取向,并需要我们以审慎的态度去引导。整本书充满了对人类未来的忧思,同时也呼唤着我们积极参与到这场关乎生存和发展的伦理大讨论中。读完之后,我对人工智能的态度从单纯的惊叹,转变为了一种更加审慎和负责任的审视。

评分

我近期沉迷于一本关于深海生物学的科普读物,这本书以一种令人惊叹的方式,揭示了地球上最神秘、最鲜为人知的领域。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扎实的科学知识,带领读者潜入万米深的海底,亲眼目睹那些在极端环境下生存的奇特生物。我被那些发光的水母、巨大的乌贼、以及能在海底热泉旁繁衍的微生物所深深吸引。书中详细描述了这些生物独特的生存策略,例如它们如何适应高压、黑暗和低温的环境,如何捕食以及如何繁殖。作者还阐述了深海生态系统的重要性,以及当前人类活动对这些脆弱环境的潜在威胁。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场奇幻的探索之旅,我不仅增长了见识,更对生命的顽强和多样性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让我感叹,在我们脚下的这片蓝色星球,竟然隐藏着如此多令人难以置信的奇迹。

评分

最近,我沉迷于一本关于城市规划和可持续发展的著作,它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探讨了如何将绿地空间融入高密度 urban environments。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图表和数据,而是通过生动的案例研究,描绘了从拥挤的混凝土丛林中孕育出生机勃勃的生态走廊的可能。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垂直森林”和“屋顶花园”的章节所吸引,它们不仅提供了视觉上的享受,更深入地阐释了这些微小但重要的绿色元素如何影响城市的微气候,减少城市热岛效应,并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书中对不同城市在实践这些理念时遇到的挑战和解决方案的分析,也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做什么”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做”的指南,充满了可操作性的建议,让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即使是在有限的空间里,也能通过巧妙的设计和周全的规划,为城市居民创造更健康、更宜居的生活环境。读完之后,我忍不住开始留意身边的每一个小小的绿色角落,并对未来的城市景象充满了憧憬。

评分

我最近的阅读之旅把我带入了一个关于古埃及文明的迷人世界,这本书以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角,解构了尼罗河畔这个伟大文明的日常生活。它并非聚焦于法老的宏伟陵墓和金字塔的建造奇迹,而是深入挖掘了普通埃及人的衣食住行、宗教信仰、社会结构以及他们独特的娱乐方式。作者花了大量篇幅描述了他们如何利用尼罗河的水源进行灌溉,如何种植农作物,如何制作面包和啤酒,以及他们丰富多彩的节日庆典。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埃及人对来世的观念的阐述,以及墓葬习俗的演变,这不仅仅是关于死亡的仪式,更是对生命延续的一种深刻哲学思考。作者的研究方法十分严谨,引用了大量的考古发现和古籍文献,但叙述方式却生动有趣,仿佛我正身临其境,与古埃及人一同生活。这本书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仅仅是冰冷的事件和时间线,而是充满了鲜活的人性和温暖的情感。

评分

挺好的书 不错

评分

感觉还行

评分

看着还不错。。。。。。。。。。。。。

评分

挺好的书 不错

评分

挺好的书 不错

评分

感觉还行

评分

看着还不错。。。。。。。。。。。。。

评分

感觉还行

评分

感觉还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