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标准汇编:通用方法卷

农药标准汇编:通用方法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全国农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标准出版社第二编辑室 等 编
图书标签:
  • 农药
  • 标准
  • 分析方法
  • 通用方法
  • 化学分析
  • 农药残留
  • 质量控制
  • 检测
  • 规范
  • 实验室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ISBN:9787506659949
版次:1
商品编码:10835779
包装:平装
开本:大16开
出版时间:2010-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49
字数:1189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农药标准汇编(通用方法卷)》自实施之日起,代替GB/T 1605-1979(1989)。本标准为一次修订。HG 2-899-1977《商品农药采样方法》于1977年10月首次发布,1979年修订为GB 1605-1979《商品农药采样方法》。本标准由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提出。本标准由全国农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有沈阳化工研究院。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有河北新丰农药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有楼少巍、侯字凯、周国柱、张进娥。本标准委托全国农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负责解释。

目录

一、基础标准
GB/T 1604-1995 商品农药验收规则
GB/T 1605-2001商品农药采样方法
GB 3796-006农药包装通则
GB 4285 1989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 4838-2000农药乳油包装
GB 4839-2009农药中文通用名称
GB/T 17515-1998农药乳化剂术语
GB/T 19378-2003 农药剂型名称及代码
GB 20813-2006农药产品标签通则
HG 3308-2001农药通用名称及制剂名称命名原则和程序

二、通用方法
GB/T 1600-2001农药水分测定方法
GB/T 1601-1993农药pH值的测定方法
GB/T 1602-2001农药熔点测定方法
GB/T 1603-2001农药乳液稳定性测定方法
GB/T 5451-2001农药可湿性粉剂润湿性测定方法
GB/T 13917.1-2009农药登记用卫生杀虫剂室内药效试验及评价第1部分:喷射剂
GB/T 13917.2-2009农药登记用卫生杀虫剂室内药效试验及评价第2部分:气雾剂
GB/T 13917.3-2009农药登记用卫生杀虫剂室内药效试验及评价第3部分:烟剂及烟片
GB/T 13917.4-2009 农药登记用卫生杀虫剂室内药效试验及评价 第4部分:蚊香
GB/T 13917.5-2009农药登记用卫生杀虫剂室内药效试验及评价第5部分:电热蚊香片
GB/T 13917.6-2009 农药登记用卫生杀虫剂室内药效试验及评价 第6部分:电热蚊香液
GB/T 13917.7-2009农药登记用卫生杀虫剂室内药效试验及评价第7部分:饵剂
GB/T 13917.8-2009农药登记用卫生杀虫剂室内药效试验及评价第8部分:粉剂、笔剂
GB/T 13917.9-2009农药登记用卫生杀虫剂室内药效试验及评价第9部分:驱避剂
GB/T 13917.10-2009农药登记用卫生杀虫剂室内药效试验及评价第10部分:模拟现场
GB/T 14825-2006农药悬浮率测定方法
GB/T 15670-1995农药登记毒理学试验方法
GB/T 16150-1995农药粉剂、可湿性粉剂细度测定方法
GB/T 19136-2003农药热贮稳定性测定方法
GB/T 19137-2003农药低温稳定性测定方法
GB/T 19138-2003农药丙酮不溶物测定方法
HG/T 2982-1987(2004) 双甲脒含量分析方法(原GB 8202-87)
HG/T 2984-1987(2004) 喹硫磷原药分析方法(原GB 8204-87)
HG/T 2985-1987(2004) 二氯菊酰氯含量分析方法(原GB 8205-87)
HG/T 2988-1988(2004) 氯菊酯含量分析方法(原GB 9566-88)

三、相关规范
GB/T 8321.1-2000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一)
GB/T 8321.2-2000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二)
GB/T 8321.3-2000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三)
GB/T 8321.4-2006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四)
GB/T 8321.5-2006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五)
GB/T 8321.6-2000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六)
GB/T 8321.7-2002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七)
GB/T 8321.8-2007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八)
GB/T8321.9-2009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九)
GB 12475-2006农药贮运、销售和使用的防毒规程
GB/T 17768-1999悬浮种衣剂产品标准编写规范
HG/T 2467.1~2467.20一2003农药产品标准编写规范
NY/T 393-2000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
NY 608-2002农药产品标签通则
NY/T 718-2003农药毒理学安全性评价良好实验室规范

四、相关法规和规章
农药生产管理办法
农药管理条例

前言/序言


农药残留检测与风险评估:现代农业的质量保障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现代农业生产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农药残留检测技术、风险评估模型及其在保障食品安全和环境健康中的应用。全书内容聚焦于如何科学、精准地监控和管理农药在食品链及生态系统中的残留问题,旨在为科研人员、质量控制专家、监管机构以及相关从业者提供一套全面、实用的技术指南和理论框架。 第一部分:农药残留分析的原理与方法 本部分系统梳理了农药残留分析领域的基础理论和核心技术。首先,对各类农药的理化特性、环境行为及其在动植物体内的代谢过程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为后续的检测方法选择奠定理论基础。 1. 样品前处理技术:精确分离的关键 农药残留分析的首要挑战在于复杂的基质分离。本书详细介绍了从不同样品类型(如谷物、蔬菜、水果、肉类、水体和土壤)中提取农药的各种技术。重点介绍了以下几种高效方法: 液-液萃取(LLE): 传统的经典方法,但本书分析了其在提高选择性和降低溶剂使用方面的优化策略。 固相萃取(SPE): 详细讲解了不同吸附剂(如硅胶、C18、离子交换树脂)的选择原则,以及针对特定农药组分进行选择性净化的流程设计。 QuEChERS(快速、简便、耐用、经济、可靠)方法及其衍生技术: 这是当前应用最广泛的方法。书中不仅涵盖了标准化的QuEChERS流程,还深入探讨了针对高脂或高水分样品进行的“多收缩”(Miniaturization)和“分散固相萃取”(d-SPE)的改进方案,强调了对高浓度干扰物的有效去除。 新型微萃取技术: 介绍了固相微萃取(SPME)和液相微萃取(LPME)在痕量残留分析中的潜力与应用场景,特别是在现场快速筛查方面的优势。 2. 分离与检测技术:高灵敏度的保障 本部分详述了现代分析仪器在农药残留定性定量中的核心作用,重点突出了对多残留物同时分析能力的要求。 色谱分离技术: 气相色谱(GC): 阐述了在分析挥发性和半挥发性农药(如有机氯、菊酯类)时,不同柱相(极性、非极性)的选择和温度编程策略。特别关注了与电子捕获检测器(ECD)和火焰光度检测器(FPD)的联用。 液相色谱(LC): 聚焦于分析非挥发性、热不稳定或高极性的农药(如除草剂、氨基甲酸酯类)。详细解析了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和正相色谱(NP-HPLC)的应用范围,以及对柱温和流动相梯度洗脱的优化。 质谱联用技术(MS): 这是实现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的关键。 GC-MS/MS(串联质谱): 详细介绍了三重四极杆(Triple Quadrupole, TQ)在农药残留“多反应监测”(MRM)模式下的应用,包括优化碰撞能、内标物的选择以及母离子/子离子的筛选策略,以确保低浓度下的准确测定。 LC-MS/MS: 重点阐述了电喷雾电离(ESI)和大气压化学电离(APCI)在正负离子模式下的切换应用。对于结构复杂的农药,探讨了高分辨质谱(HRMS,如Orbitrap和Q-TOF)在未知农药筛选和目标物确认中的优势。 快速筛查技术: 介绍了免疫分析法(如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ELISA)在宏观、快速普筛中的应用,以及便携式光谱技术(如拉曼光谱)在现场快速鉴别中的发展方向。 第二部分:残留分析的质量保证与数据处理 本部分强调了分析结果的可靠性与可比性,涵盖了从方法建立到报告出具的全过程质量控制要求。 1. 方法的验证与性能评估 详细阐述了根据国际标准(如ISO/IEC 17025)对农药残留检测方法进行全面验证的必要步骤,包括: 选择性与干扰物研究: 如何通过色谱分离和质谱技术区分目标物与基质效应。 线性范围与校准模型的确定: 探讨了线性回归、外标法、标准加入法等不同校准策略的适用性。 准确度和回收率评估: 讨论了在不同浓度水平(低、中、高)进行加标回收实验的要求,以及如何处理回收率偏差。 检测限(LOD)与定量限(LOQ)的计算与报告: 强调了基于信噪比(S/N)确定分析方法的灵敏度的科学依据。 2. 风险评估与膳食暴露量计算 分析结果必须转化为实际的风险管理指标。本部分介绍了如何使用检测数据进行风险评估: 最大残留限量(MRLs)的设定与合规性判定: 解释了MRLs的制定依据(毒理学数据、农药使用量)以及实际检测值与MRLs的对比判断流程。 膳食风险评估模型: 详细介绍了急性参考剂量(ARfD)和每日允许摄入量(ADI)在计算食用水果、蔬菜等主要食物来源的理论摄入量中的应用。 总膳食暴露模型: 探讨了如何综合考虑多种食物来源的残留数据,评估消费者在日常饮食中农药的总暴露水平,以及如何通过模型预测长期健康风险。 第三部分:特定基质中的残留挑战与应对 针对不同类型的样品,残留物的行为特性和检测难点各不相同。本书提供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1. 农产品基质(果蔬、谷物) 重点讨论了高糖、高淀粉、高水分基质对萃取效率和质谱信号的负面影响,以及如何通过优化后处理步骤来克服基质效应。例如,针对高水分样品中可能存在的“水分冷阱”效应,提出了快速冷冻干燥或优化溶剂体积的策略。 2. 动物源性食品(肉、奶、蛋) 脂溶性农药(如有机氯)在脂肪组织中的富集问题是核心难点。本书详细介绍了脂质去除技术,如低温沉淀、固相萃取中的高挥发性有机溶剂萃取(LLE-based clean-up)或利用特定吸附剂去除脂类干扰物的方案。 3. 环境介质与食品加工环节 扩展了分析范围至水体和土壤中的残留物,特别是对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分析,强调了超痕量检测的必要性。同时,也探讨了在食品加工(如加热、腌制、烘烤)过程中农药的转化和降解产物的检测与追踪,这对于评估最终食品安全至关重要。 结语 本书集合了多位资深分析化学家和毒理学家的研究成果,不仅提供了操作层面的技术指导,更构建了一个从源头控制到终端评估的完整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它致力于推动农药残留分析技术的标准化与国际化接轨,为构建更加安全可靠的全球食品供应链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新出的《农药标准汇编:通用方法卷》简直是化学分析领域的一股清流,读起来让人感觉像是拿到了一本武林秘籍。我手头的这本,内容编排得极其严谨,每一章的逻辑过渡都像是精心设计的迷宫,引导着读者一步步深入。它不像那些枯燥的法规汇编,而是真正把“方法”这个核心讲透了。比如,关于气相色谱法,它没有简单地罗列参数,而是深入剖析了不同进样方式对残留物分析结果的细微影响,那些关于载气选择、柱温程序设定的讨论,简直是实战经验的结晶。我尤其欣赏它在方法验证部分的处理,从准确度到精密度,再到方法的适用范围界定,都给出了非常详尽的实验设计指导。我记得有一次测试一个复杂基质中的微量污染物,对照书中的通用方法进行优化,效果立竿见影。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收录了多少个具体的农药品种标准,而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可以应对绝大多数未知或新出现的分析挑战的底层逻辑和技术框架。对于实验室的技术骨干来说,这绝对是案头必备的工具书,翻开它,感觉自己对分析化学的理解又上了一个台阶,那种掌控全局的信心油然而生。

评分

说实话,我本来对这种“汇编”类的书籍抱持着相当保守的态度,总觉得它们更像是旧有文件的堆砌,缺乏新意。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印象,它简直就是一本“如何思考分析问题”的教科书。内容布局上,它采用了模块化的设计,让你在需要特定技术支持时,能迅速定位到关键信息,而不是像翻字典一样浪费时间。我记得翻阅到关于光谱法的部分时,作者对干扰物的消除策略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那些关于背景校正和信号叠加的理论分析,写得非常深入且富有洞察力。很多教科书只是告诉你“要消除干扰”,但这本书却告诉你“如何系统地预判并消除干扰”。它的语言风格偏向于那种老派科学家的严谨和一丝不苟,没有太多花哨的修饰,每一个句子都信息量饱和。我发现,即便是对于我们这种常年在一线操作的分析人员来说,书中对一些基础原理的重新阐释,也能带来“原来如此”的顿悟感。这本书更像是导师在耳边细语,指导你如何构建一个坚不可摧的分析流程,它教的不是招式,而是内功心法。

评分

这本书的编排思路,透露出一种超越具体农药的宏大视角,这让我非常欣赏。它聚焦于“通用方法”,这意味着它探讨的是分析化学的本质——即如何从复杂介质中分离、鉴定和定量目标分析物。例如,在色谱分离的章节,它对分离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推导,并结合实际案例说明了如何通过调整流动相的极性、梯度等参数来实现最佳分离。这种从底层原理出发的叙述方式,避免了陷入单一方法的窠臼。我甚至发现,书中关于“检测限(LOD)”和“定量限(LOQ)”的讨论,已经提升到了统计学推断的高度,这对于理解分析方法的本质局限性非常有帮助。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渐进式的,初次翻阅可能觉得内容庞杂,但随着对分析化学理解的加深,你会发现其中蕴含的联系和规律,如同拨开云雾见青天。它不是一本速查手册,而是一部需要沉下心来研读、并能让你在多年后仍能从中汲取新知的参考巨著。它的价值在于提供了一个坚实的方法论基础,让使用者能够举一反三,游刃有余地应对未来的分析挑战。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对于那些正在建立或升级农残检测实验室的同行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我发现它的重点似乎是放在“通用性”和“稳健性”上,而不是追逐最新、最时髦的分析技术指标。例如,在样品前处理章节,它详尽地对比了不同提取溶剂的效率和安全性,并给出了不同基质(土壤、水体、植物组织)的通用提取流程优化建议。这种注重实操性和普适性的内容,正是我们日常工作中最为需要的。那些零散的、分散在不同期刊或方法文档中的通用技术点,被它系统地整合在了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我个人对它对“空白值控制”那一块的论述印象深刻,作者没有停留在简单的控制限要求上,而是深入分析了污染源的可能途径,从试剂纯度到实验室环境控制,提供了一套全面的“零污染”操作框架。可以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的“骨架”非常强壮,任何新的分析方法都可以基于它提供的通用框架进行快速的、有依据的搭建和验证,大大降低了新方法导入的试剂和时间成本。

评分

拿到这本厚厚的“通用方法卷”,我首先注意到的是它在“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QA/QC)”部分的着墨之深。这部分内容绝对是全书的亮点之一,远超一般标准汇编的敷衍了事。作者在这里构建了一个非常清晰的、多层次的质量控制体系,从日常的仪器性能检查到定期的实验室间比对(PT),每一步骤的要求都写得清清楚楚,并且提供了可操作的判断标准。这对于确保实验室数据的可靠性和国际互认性至关重要。我记得对照书中关于“系统适用性测试(System Suitability Test, SST)”的要求,重新梳理了我们实验室的GC-MS日常维护流程,发现了一些之前被忽略的细节。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务实,它不谈虚的,只谈“如何确保你测出来的数据是正确的,并且别人会相信你的数据”。它更像是一部操作手册和一本哲学思考录的结合体,教导读者如何将严谨的科学态度贯穿于每一个实验操作细节之中。对于需要进行资质认证的实验室而言,这本书简直是无价之宝。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