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建设协会标准:住宅远传抄表系统应用技术规程(CECS303:2011)

中国工程建设协会标准:住宅远传抄表系统应用技术规程(CECS303:201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厨房卫生间研究所 编
图书标签:
  • 远传抄表
  • 住宅抄表
  • 智能抄表
  • CECS303
  • 2011
  • 工程建设
  • 标准规范
  • 技术规程
  • 抄表系统
  • 建筑工程
  • 信息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
ISBN:9158017768206
商品编码:10894542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1-10-01
页数:4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工程建设协会标准:住宅远传抄表系统应用技术规程(CECS303:2011)》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小区住宅远传抄表系统的设计、施工及验收。

目录

1 总则
2 属于
3 材料和设备
4 设计
5 施工
6 验收
附录
引用标准名录
附:条文说明

前言/序言

中国工程建设协会标准:住宅远传抄表系统应用技术规程(CECS303:2011)
工程建设技术标准汇编:建筑节能与智能建造(2011-2015 精选) 图书简介 本书精选了2011年至2015年间,由中国工程建设领域多个权威机构及专业委员会发布的、对建筑节能、绿色建筑、智能建筑以及新型工程技术应用具有指导意义的重要技术标准和规程。本汇编旨在为建筑设计、施工、验收、维护以及科研领域的专业人士提供一个全面、系统且具有前瞻性的技术参考资料库,以推动我国工程建设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核心内容涵盖范围及深度解析: 本书汇集了涵盖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的多个关键技术领域,重点关注技术进步带来的应用规范更新与拓展。其内容结构分为三大核心板块:绿色建筑与能效提升、智能建造与信息集成、以及新型结构与材料应用。 第一部分:绿色建筑与能效提升标准精选 本部分聚焦于国家及行业在推动建筑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最新规范要求,特别是针对居住和公共建筑的能效管理与优化。 1. 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优化与检测规范: 外墙保温系统构造与耐久性要求: 详细收录了针对不同气候区外墙外保温系统(如EPS、XPS、岩棉等)的材料性能指标、构造层次设计要求,特别是针对抗风压、抗冲击和长期耐候性的技术参数。内容深入到保温材料的导热系数、燃烧性能等级(A级或B1级)的判定标准,以及在不同基材(混凝土、砌体)上的粘结强度测试方法。 高性能门窗的气密性、水密性与隔热性能: 本部分着重介绍了多腔体型材、Low-E中空玻璃(如充氩气、双银Low-E)的选用原则。重点阐述了气密性等级(Class 1至Class 9)的现场检测流程、水密性等级的抗风压测试标准,以及窗框、窗扇与墙体交接处的密封节点构造详图,确保热工性能的有效传递与无缝连接。 屋面及楼板的防热/防潮设计: 涵盖了倒置式屋面、种植屋面以及传统平屋面和坡屋面的热工设计参数。详细规定了隔汽层、防水层与保温层的搭接宽度、固定方式及排水坡度的设计规范,以应对复杂气候条件下的热桥效应和湿气渗透问题。 2.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HVAC)系统能效管理: 区域能源站与供热管网优化: 收录了有关区域能源站(如燃气/电厂热电联产、大型热泵机组)的运行效率指标(如COP/EER/季节能效比SEER/SCOP的最低要求)与并网标准。对于输配管网,重点描述了预制直埋保温管的寿命评估、防腐处理要求及热损失率的现场校核方法。 新风系统与热回收技术应用: 详述了带全热/显热回收的新风处理机组的性能测试标准,包括其回收效率(Enthalpy Recovery Efficiency)的测定方法。同时,明确了不同功能区域(如会议室、实验室、普通办公区)的最小新风量标准与CO2浓度控制限值。 建筑能耗模拟与性能校验: 介绍了基于动态能耗模拟软件(如EnergyPlus, DeST)对设计方案进行年度能耗预测的方法论,并规定了竣工验收阶段的实测性能指标(如单位建筑面积采暖/空调能耗)应符合设计预期的验收标准。 第二部分:智能建造与信息集成规范探讨 本部分侧重于工程项目管理的信息化升级,关注BIM技术在设计、施工及运维阶段的应用规范和数据接口标准。 1. 建筑信息模型(BIM)在设计阶段的应用要求: 多专业协同与碰撞检测标准: 本部分规定了机电、结构、建筑专业在不同设计深度(LOD 200, 300, 350)下模型数据应包含的信息粒度。明确了在模型审查中,碰撞检测(Clash Detection)的优先级设置、干涉处理流程及报告输出的标准化格式,以减少施工现场的返工。 基于BIM的工程量提取与成本控制: 提供了从三维模型中自动提取结构、装饰、设备材料工程量的规范化操作指南,重点强调了模型对象族(Family)的参数化准确性要求,以及如何将模型信息映射至清单计价体系。 2. 施工过程的数字化管控技术标准: 现场质量与进度信息化记录: 探讨了应用移动终端(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对接项目管理平台,对施工日志、隐蔽工程验收、材料进场检验等进行实时数据采集和上传的标准流程。强调了地理信息系统(GIS)与施工模型的集成应用,用于现场定位与测量放线的精度控制。 预制装配式建筑的数字化接口: 针对工厂预制构件(PC板、预制墙体、机电箱体),规定了构件编号、信息标签(QR Code/RFID)植入标准以及上传至云平台的几何信息与安装精度要求。 第三部分:新型结构与材料应用技术导则 本部分收录了对提升结构安全性和材料性能有指导意义的技术规范。 1. 结构工程的抗震与耐久性设计优化: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提升技术: 探讨了提高混凝土抗渗等级(P6/P8及以上)的技术措施,如使用高性能减水剂、粉煤灰、矿渣等替代掺合料的比例控制,以及在海洋、高腐蚀性环境下的保护层厚度与钢筋锈蚀监测技术。 新型连接节点与装配式结构: 涵盖了钢结构节点、混合结构连接件的承载力试验方法与设计校核流程。对预制剪力墙、叠合楼板等装配式结构的施工缝处理、灌浆饱满度检测提出了具体要求。 2. 建筑外装饰材料的安全与性能规范: 幕墙系统风压与抗震性能测试: 详细列举了玻璃幕墙、金属板幕墙在不同区域风荷载作用下的设计风压计算方法,以及板块的变形与位移限值。重点介绍了针对高层建筑的幕墙抗震缝与伸缩缝的构造处理标准。 防火与安全材料的选用标准: 明确了公共建筑和超高层建筑中,外墙装饰材料、内部分区材料的燃烧性能等级(A级或B1级)要求,特别是对金属复合板(如铝塑板)的芯材阻燃性能的检测依据。 本书汇集的多项标准,构成了2011-2015年间中国工程建设领域在技术升级和规范细化方面的重要里程碑,是工程技术人员理解行业发展方向和确保工程质量的必备参考书。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承认,对于任何“规程”的阅读都是一场挑战,因为它往往充满了专业术语和强制性条款。然而,对于住宅远传抄表这一关乎民生福祉的技术领域,清晰的表述至关重要。我非常期待这本书的文字表达能够做到既严谨又不失通俗易懂。特别是对于那些非专业出身的物业管理人员,他们是日常维护的主力军,他们需要快速理解故障排除的流程和日常巡检的要点。如果书中能在关键技术节点辅以流程图、示意图,并用清晰的语言描述“在什么情况下执行哪一步操作”,那么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将远超一本纯粹的技术规范。它应该成为一线操作人员手里那本“救急”手册,而不是束之高阁的理论宝典。

评分

从一个项目经理的角度来看,我最看重的是标准的兼容性与可扩展性。住宅小区的抄表系统从来不是孤立的,它需要与楼宇自控系统(BAS)、物业管理平台乃至城市能源管理平台进行对接。CECS303:2011如果能在这个互联互通的时代背景下,清晰界定接口标准和数据交换规范,那将极大地降低我们进行二次开发和系统升级的难度和风险。我尤其期待它对不同通信介质(如PLC、NB-IoT、LoRaWAN等)的适用场景进行深入对比和推荐,而不是泛泛而谈。真正好的标准,是要有足够的“前瞻性”,能够支撑未来五年甚至十年技术迭代的需求,避免因标准落后而不得不进行大规模重复投资。如果能提供一些典型的集成架构图和案例分析,那就更具价值了。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研究建筑经济学的学者,我对这本规程中关于投资回报(ROI)的评估方法非常感兴趣。远传抄表系统的初期投入是物业和开发商决策的关键因素。如果书中能提供一套科学、可量化的成本效益分析模型,明确指出在何种抄表周期、何种安装密度下,系统能够最快收回成本,并将这些结论融入到技术推荐中,那么这本书的推广力度将大大增加。规范不应只关注“怎么做”,更要回答“为什么做”的经济学基础。我希望它能平衡技术复杂度和经济可行性,为业主委员会和管理部门提供决策支持的依据,确保推广的不是最昂贵的技术,而是最经济、最可靠的整体解决方案。

评分

这本《中国工程建设协会标准:住宅远传抄表系统应用技术规程(CECS303:2011)》的出版,对于长期关注建筑节能和智能化管理的行业人士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我个人一直深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传统的计量方式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现代社区对效率、准确性和用户体验的期待。这本书的出现,标志着我们在推进住宅能源管理现代化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我期待书中能够详尽阐述远传抄表系统的技术选型、系统集成、数据安全乃至后期的运维管理等全生命周期的考量。尤其关注在复杂的老旧小区改造中,如何实现新旧系统的平滑过渡,以及如何平衡成本控制与技术先进性之间的关系。毕竟,规程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设定标准,更在于提供一套行之有效、可操作性强的实施指南,确保技术落地时,能够真正惠及普通居民,实现节能降耗的社会效益。希望它能为工程师们解决实际工程中的痛点提供明确的技术指引,而非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

评分

说实话,当我翻开这本规范时,心里是带着几分审视的,毕竟标准往往给人一种过于教条、缺乏灵活性的印象。我特别希望它能跳脱出纯粹的技术参数罗列,深入探讨在不同气候带、不同建筑结构下,远传抄表系统在实际运行中可能遇到的挑战。比如,无线通信协议在密集楼宇间的穿透性问题、电磁干扰的抑制措施,以及在极端天气条件下数据采集的可靠性保证。一个优秀的规程,应该能预见到施工和使用中的“坑”,并提前给出规避方案或应急处理的建议。我更关注它对数据隐私保护的强调程度,毕竟抄表数据与居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如果技术实现上不能做到滴水不漏,那么再先进的技术也会遭到用户的抵制。期望这本书能成为一本真正“实用至上”的技术手册,而不是束之高阁的参考文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