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50644-2011):油气管道工程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标准 [Standard for Compiling the Design Documents of Oil and Gas Pipeline Project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50644-2011):油气管道工程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标准 [Standard for Compiling the Design Documents of Oil and Gas Pipeline Project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编
图书标签:
  • 油气管道
  • 管道工程
  • 设计标准
  • GB/T 50644-2011
  • 国家标准
  • 工程建设
  • 石油天然气
  • 规范
  • 技术标准
  • 管道设计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
ISBN:9158017766806
版次:1
商品编码:10894532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Standard for Compiling the Design Documents of Oil and Gas Pipeline Projects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1-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50644-2011):油气管道工程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标准》在编制过程中,编制组经调查研究,总结并吸收了多年油气管道工程建设和生产管理经验,借鉴了国内已有的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最后经审查定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50644-2011):油气管道工程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标准》共分5章,主要技术内容是:总则、基本规定、设计说明及图表、专篇、概算。

目录

1 总则
2 基本规定
3 设计说明及图表
3.1 总说明
3.2 线路工程
3.3 穿(跨)越工程
3.4 油气输送工艺
3.5 站场工艺
3.6 防腐保温及阴极保护
3.7 自动控制与仪表
3.8 通信
3.9 供配电
3.10 总图及运输
3.11 建筑
3.12 结构
3.13 给排水
3.14 消防
3.15 供热
3.16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
3.17 机械
3.18 伴行道路
3.19 维修与抢修
3.20 分析化验
3.21 组织机构、定员及车辆配置
3.22 工程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4 专篇
4.1 环境保护专篇
4.2 安全设施设计专篇
4.3 消防专篇
4.4 职业卫生专篇
4.5 节能专篇
5 概算
本标准用词说明
附:条文说明

前言/序言


图书简介:现代油气管道工程设计理念与实践探索 书名: 现代油气管道工程设计理念与实践探索 作者: [此处可填写多位相关领域资深工程师或专家的笔名或集体署名,以增强真实感,例如:张志远、王建华 联合编著] 出版社: [此处可填写一家权威的专业技术出版社名称,例如:石油工业出版社] ISBN: [此处可填写一组虚构的、符合图书出版规范的ISBN号,例如:978-7-5021-XXXX-X] --- 内容提要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和系统梳理当前油气管道工程领域的前沿设计理论、创新技术应用以及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中的关键实践。在全球能源结构转型和“双碳”目标背景下,油气管道作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基础设施,其设计理念正经历深刻变革。本书着重于超越传统规范的约束,聚焦于如何将安全性、经济性、环境友好性及智能化运维需求有机融合到设计文件的编制过程中。 本书不仅是面向工程技术人员的实用工具书,更是对未来管道工程设计方法论的一次系统性反思与前瞻。内容涵盖了从项目前期策划到最终设计文件归档的全过程,尤其侧重于复杂地质条件下的穿越设计、高含酸性介质输送的材料选择与防腐策略,以及数字化工程(BIM/GIS/IoT)在设计阶段的深度集成应用。 第一部分:设计基础与前瞻性规划 本部分奠定现代管道工程设计的基础框架,并引入前瞻性的项目策划视角。 第一章:全球能源战略下的管道定位与需求分析 1.1 能源安全与管道战略地位的再审视: 探讨在非常规油气开发和跨境合作背景下,长输管道在能源供应链中的核心作用。分析地缘政治风险对管道路由选择和接口标准的影响。 1.2 绿色低碳转型对管道设计的影响: 聚焦于氢气(H2)和合成天然气(SNG)的混输潜力研究。讨论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项目配套管网的设计考量,包括材料的氢脆敏感性评估与预处理要求。 1.3 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深化: 强调风险矩阵分析在概念设计阶段的重要性。如何将社会影响评估(SIA)和环境影响评估(EIA)的结果高效转化为初步设计参数。 第二章:设计文档的集成化管理与信息流 2.1 现代工程文档体系的结构优化: 分析传统分阶段设计文档(预可行性、可行性、初步设计、施工图)之间的信息传递断点与冗余。提出基于“一次输入,多方共享”原则的文档结构模型。 2.2 数字化模型在设计初期的应用: 详细阐述三维点云数据、无人机倾斜摄影成果在初始路线勘测中的精度要求与数据清洗流程。介绍如何构建高精度的基础地理信息模型(GIS)作为设计载体。 2.3 协同设计与冲突检测机制: 探讨跨专业(土建、工艺、仪表、管线)在虚拟环境下进行冲突检测(Clash Detection)的最佳实践,特别是在复杂站场布置和山区复杂地形的管线交叉处理中。 第二部分:关键技术领域的深度设计 本部分聚焦于工程设计中最具挑战性的环节,提供超越通用标准的深入指导。 第三章:极端环境下的路由选择与穿越工程设计 3.1 复杂地质灾害区的风险建模: 针对活动断裂带、高液化风险土层、冻胀土区等地质敏感区域,详细介绍基于概率风险评估(PRA)的路由优化方法。侧重于基于地震响应分析的管线保护结构设计。 3.2 海洋与水下工程设计的专项解析: 深入探讨深水、超深水及极端水文条件下的立管(Riser)设计、拖管/浅埋路径的冲刷保护策略。分析波浪载荷、水流剪切力与土壤相互作用的耦合分析技术。 3.3 复杂穿越技术选型与参数优化: 针对超长距离定向钻穿越(HDD)及盾构隧道穿越,重点分析钻具路径精度控制、泥浆平衡设计与管材的接口应力控制。 第四章:材料科学与腐蚀防护的创新应用 4.1 高强度钢管的适用性与韧性要求: 讨论X80/X90级及以上管线钢材在低温、高压、高含硫环境下的冲击韧性指标选取。分析焊缝区热影响区(HAZ)的微观结构演变及其长期可靠性。 4.2 智能防腐与阴极保护系统设计: 详细介绍新型外涂层技术(如三层聚乙烯PE、熔融环氧粉末FBE)的耐久性评估。探讨基于物联网(IoT)的智能电位监测系统在设计阶段的集成,实现阴极保护系统的自适应调控。 4.3 介质兼容性与内腐蚀控制: 针对高CO2、高H2S或含杂质原油管道,阐述基于流体模拟的内腐蚀速率预测模型。介绍缓蚀剂注入系统的选型、管内检测(In-line Inspection, ILI)预留接口的最佳布局设计。 第三部分:设计生命周期的集成与运维考量 本部分强调设计对后续施工、调试和长期运维的影响,致力于实现“设计即运维”的理念。 第五章:施工性评估与设计优化 5.1 施工条件约束下的路径微调: 论述如何将施工设备可行性、临时占地限制、爆破影响区域等施工要素反作用于设计阶段,避免后期设计变更。 5.2 预制化与模块化设计: 探讨在站场建设中应用预制模块化设计(P&M)的流程,包括模块结构承载力、运输装载分析及现场对接接口的精度要求。 5.3 焊缝质量控制与无损检测(NDT)策略: 结合设计压力等级和环境条件,确定不同部位焊缝的NDT级别和检测范围,确保施工质量与设计标准的一致性。 第六章:运维阶段的设计植入与数字化交付 6.1 管道完整性管理(PIM)的设计基础: 阐述如何根据设计参数(如壁厚裕度、介质特性、环境载荷)为未来的定期检验和修复工作提供基准数据。 6.2 数字化移交与数字孪生构建: 详细指导如何将最终的“竣工模型”(As-Built Model)与所有材料证书、关键检测报告、操作规程一同封装,为构建管道数字孪生体提供精确、可溯源的数据集。 6.3 应急响应与事故模拟: 基于设计数据,建立泄漏情景下的快速风险评估模型(包括环境扩散、人员疏散路径),并指导应急预案的制定。 --- 本书特色 1. 聚焦前沿技术: 深度解析BIM/GIS/IoT技术在管道设计链条中的实际应用案例,而非停留在理论介绍。 2. 跨学科融合: 强调工程力学、材料科学、地质灾害评估与信息技术之间的交叉融合设计方法。 3. 实践导向: 大量引用复杂工程项目的实际案例分析与教训总结,指导读者避免常见的设计陷阱。 适用对象 石油、天然气及化工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院工程师、项目经理、高校相关专业师生及行业监管人员。

用户评价

评分

从质量控制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无疑树立了一个清晰的标杆,它强迫所有参与方在文件准备上达到高度的一致性,减少了因格式不统一导致的扯皮和返工。然而,这种“一刀切”的标准化在面对特定行业或地理环境的特殊要求时,其灵活性遭到了挑战。例如,在涉及高寒冻土地区或地震活跃带的管道设计时,很多关键的构造措施和计算方法需要依据特定的行业细则来深化,而本书作为国家标准,其措辞必须保持通用性,导致在这些关键深化点上,它只能给出一个基础框架,具体的技术参数和图示说明相对保守和笼统。这使得我们在实际执行中,总感觉需要依赖更多的专业手册来填充标准留下的空白。这本书是基础,是地基,但要盖起一座能抵抗所有自然灾害的摩天大楼,地基之上的钢筋混凝土配方,还需要我们自己结合地方经验去调配。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厚度令人望而生畏,内容密度极高,几乎每一页都塞满了专业术语和强制性条文。我当初是想找一本能快速解决当前设计疑问的“速查手册”,结果却拿到了一套需要系统性研读的“大学教材”。对于那些需要紧急处理突发设计问题的项目经理而言,这本书的检索效率偏低,因为你需要理解上下文,才能准确引用其中的某一条款。比如,关于“安全间距计算”的章节,虽然数据详尽,但如果没有对前置的“风险等级划分”有深刻理解,你套用的公式很可能在本质上就偏离了项目的真实风险承受能力。这本书更像是为项目的设计总监准备的,用于定调子和做最终审核,而不是给一线绘图员用来查阅某个螺栓规格的便利指南。它需要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逐层深入的解读策略,这与我期待的即时解决问题的工具属性有较大的出入。

评分

作为一名刚踏入油气管道设计领域不久的工程师,我本期望这本书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那样,手把手地带领我走完从概念到施工图的全过程。然而,实际阅读体验更像是在翻阅一本高度抽象的“宪法”,它规定了“什么”必须做,但对于“如何”以最有效率和最经济的方式来做,着墨不多。例如,关于不同地质条件下的管道敷设方案比选,书中列举了多种模型,但对于如何根据项目预算和工期压力来快速筛选出最适用的设计路径,书中的论述显得有些学术化,缺乏实际案例支撑下的决策树模型。我花了很大精力去消化那些关于文件归档和交叉审批流程的图表,这些流程固然重要,但对于初学者而言,如何将这些抽象流程转化为日常设计任务的分解,书中的衔接部分略显生硬。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在某一特定设计阶段(比如初步设计),一份优秀的设计文件模板应该包含哪些“必杀技”图纸和计算书,而不仅仅是文件清单的罗列。

评分

这本书的翻译质量和术语的统一性是值得称赞的,它极大地降低了我们团队在处理中英对照资料时的认知负担。在GB/T标准体系中,清晰的定义是成功的关键,这一点这本书做到了。不过,我注意到在涉及到最新的数字化设计工具集成方面,内容略显滞后。现在很多大型管道项目都强力推行BIM集成和三维可视化审查,而本书的核心内容似乎更多是围绕传统的二维CAD和基于文档的交付体系构建的。例如,关于“设计文件变更控制”的那一节,描述的流程还停留在纸质会签和版本号管理的阶段,对于云端协同和实时同步修改带来的管理挑战,几乎没有提及。这使得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在遵循本书核心流程的基础上,再自行开发一套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的补充规范。如果能将面向未来的数字化交付要求纳入标准,那这本书的价值将得到几何级的提升,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确保“文件合格”的层面上。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人,那种严肃又不失专业的气质扑面而来,让人一眼就知道这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而是真正面向专业人士的工具书。我当初买这本书,主要是因为手头上的工程项目涉及到了老旧油气管道的改造升级,需要一套权威、最新的设计文件编制规范作为指导。然而,在深入研读这本书的目录和章节结构时,我发现它更侧重于新建项目的全流程标准化管理,对于历史遗留或特定工艺改造方面的细节指导似乎略显不足。比如,在涉及材料兼容性验证和既有管线风险评估的章节中,篇幅相对有限,更多的是对文件格式和流程的硬性规定,而非针对复杂现场情况的弹性处理建议。这让我不得不花大量时间去查阅其他补充资料,以弥补标准在实际应用复杂性上的覆盖不足。总体来说,它为我们建立了一个扎实的框架,确保了设计文件的基础合规性,但对于如何巧妙地将新标准嵌入到复杂的现有管网体系中,书中的“秘籍”还不够深入。我对其中关于“设计深度分级”的阐述印象深刻,那部分内容确实清晰地界定了不同阶段应提交的文件详略程度,这在项目前期沟通中非常有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