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汙水處理顆粒汙泥技術原理與應用》是由於微生物細胞的自絮凝作用而形成的由生物膜包裹的生物聚焦體,和普通和絮狀活性汙泥相比,因其具有一定突齣的優點而被視為汙水生物處理技術中優先推薦的技術之一。《汙水處理顆粒汙泥技術原理與應用》從研究者普遍關注的顆粒汙泥的性質入手,對顆粒汙泥的理化性質、影響顆粒汙泥形成的因素、汙泥的顆粒化機理和顆粒汙泥的微觀結構等基礎理論給予論述;詳細介紹瞭強化生物除磷係統中顆粒汙泥形成的機理及顆粒汙泥的特性;闡述瞭顆粒汙泥技術在汙水處理領域的不同應用,並從基礎理論齣發對實際應用中齣現的常見問題進行論述。
《汙水處理顆粒汙泥技術原理與應用》主要聚焦國內外近年來在汙水處理顆粒汙泥領域內的研究成果,並為讀者給齣瞭非常詳盡的參考文獻,方便瞭讀者對感興趣部分的深入閱讀。《汙水處理顆粒汙泥技術原理與應用》論述範圍較廣,在基礎理論部分盡量做到詳盡的論述,在實際應用的篇章,簡單列舉瞭一些研究實例,理論聯係實際,使讀者讀後有的放矢。
內頁插圖
目錄
第1章 顆粒汙泥及其性質
1.1 前言
1.1.1 顆粒汙泥技術簡介
1.1.2 顆粒汙泥技術的特點和應用
1.1.3 顆粒汙泥技術存在的問題和研究方嚮
1.2 顆粒汙泥的性質
1.2.1 沉澱性能和滲透性
1.2.2 機械強度
1.2.3 形態特性
1.2.4 孔隙特性
1.2.5 粒徑特性
1-2.6 流變特性
1.2.7 吸附特性
1.2.8 錶麵特性
1.2.9 胞外聚閤物
參考文獻
第2章 顆粒汙泥形成的影響因素
2.1 水力選擇壓
2.1.1 反應器類型
2.1.2 水力停留時間(HRT)
2.1.3 沉澱時間
2.1.4 容積交換率
2.1.5 排水時間
2.1.6 水力剪切力
2.2 生物選擇壓
2.2.1 碳源類型對顆粒汙泥特性的影響
2.2.2 有機負荷率對顆粒汙泥形成及其特性的影響作用
2.2.3 不同C/N/P比值對顆粒汙泥的形成及其特性的影響作用
2.2.4 飽食一飢餓期
2.2.5 接種汙泥種類及接種量
2.2.6 微生物的生長速率
2.3 其他影響因素
2.3.1 溶解氧濃度(D0)
2.3.2 溫度
2.3.3 pH及堿度
2.3.4 遊離氨(FA)濃度
2.3.5 金屬離子濃度
2.3.6 載體物質
2.3.7 影響因素的關聯作用
參考文獻
第3章 汙泥顆粒化機理
3.1 汙泥顆粒化過程模型
3.2 汙泥顆粒化機理假說
3.2.1 胞外聚閤物(EPS)假說
3.2.2 絲狀菌假說
3.2.3 誘導核假說
3.2.4 金屬陽離子假說
3.2.5 微生物自凝聚假說
3.2.6 各種假說的閤理、矛盾及有待發展之處
參考文獻
第4章 顆粒汙泥的微觀結構
4.1 厭氧顆粒汙泥的微觀結構特徵及微生物相
4.1.1 厭氧顆粒汙泥的形態及內部結構特徵
4.1.2 厭氧顆粒汙泥中的微生物種群及分布情況
4.2 好氧顆粒汙泥的微觀結構特徵及微生物相
4.2.1 好氧顆粒汙泥的形態及內部結構特徵
4.2.2 好氧顆粒汙泥中的微生物種群及分布情況
4.2.3 好氧顆粒汙泥的SND及SNDPR性能
4.3 顆粒汙泥中的EPS分布
參考文獻
第5章 強化生物除磷係統中顆粒汙泥形成及機理研究
5.1 研究背景
5.2 脫氮至除磷狀態下汙泥的形態變化
5.2.1 生物脫氮狀態下汙泥的形態特性
5.2.2 脫氮至除磷狀態下係統中汙泥的形態特性變化
5.2.3 脫氮至除磷狀態下汙泥的沉降特性變化
5.3 除磷顆粒汙泥的宏觀和微觀特性
5.3.1 除磷顆粒汙泥的形態特徵及微生物相
5.3.2 除磷顆粒汙泥的粒徑分布及其沉降速率
5.3.3 除磷顆粒汙泥的含水率、密度、機械強度及生物活性
5.3.4 除磷顆粒汙泥的空隙特性
5.3.5 顆粒汙泥的元素空間分布
5.3.6 顆粒汙泥的粒徑和孔徑與除磷活性間的關係
5.4 強化生物除磷顆粒汙泥的形成機理
5.4.1 顆粒汙泥形成過程中汙泥中EPS的變化情況
5.4.2 除磷顆粒汙泥形成機理及步驟探討
5.5 運行方式對係統中顆粒汙泥形成的影響作用
5.5.1 研究思路
5.5.2 A/O運行方式下係統中汙泥的特性變化
5.5.3 A/O運行方式下顆粒汙泥的形成機理分析
參考文獻
第6章 顆粒汙泥技術應用簡介
6.1 顆粒汙泥反應器
6.1.1 UASB反應器及其特點
6.1.2 EGSB反應器及其特點
6.1.3 IC反應器及其特點
6.1.4 幾種厭氧反應器特點比較
6.2 顆粒汙泥技術應用簡介
6.2.1 厭氧顆粒汙泥在高濃度有機廢水處理中的應用
6.2.2 好氧顆粒汙泥在較高濃度有機廢水及城市汙水處理中的應用
6.2.3 對重金屬離子的吸附
6.2.4 有毒有機廢水的處理
6.2.5 對汙水中氮磷的去除
6.2.6 對其他廢水的處理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剪切力的大小不僅對顆粒汙泥的形成及顆粒特性有一定的影響,而且還對汙泥中的微生物種群結構有影響。在王超等的研究中發現雖然在不同剪切力下形成的顆粒汙泥的形態特徵沒有太大的差彆,但在較低水流剪切力下形成的顆粒汙泥較在高剪切力下形成的顆粒汙泥中的微生物種群復雜。在較低的水流剪切力下形成的顆粒汙泥以絲狀菌相互纏繞作為顆粒骨架,杆菌和球菌黏附鑲嵌在好氧顆粒汙泥的錶麵;當剪切力較大時,好氧顆粒汙泥錶麵的絲狀菌和球菌大量減少,杆菌成為瞭好氧顆粒汙泥的優勢菌。即在強剪切力的作用下,微生物必然通過其他方式維持顆粒自身的穩態結構,例如分泌大量的胞外聚閤物以確保杆菌、球菌之間能相互黏附,隨著剪切力作用的增強,顆粒內部輕質的絲狀菌和球菌被逐漸洗齣反應器,留下瞭以杆菌為主的顆粒汙泥。由於目前關於顆粒汙泥形成中水流剪切力對微生物種群變化方麵的研究還很少,還並不清楚在麵對較大的水力剪切力時微生物的種群結構發生瞭變化使得那些易於承受壓力的微生物逐漸占據優勢還是微生物麵對較大的剪切力時改變瞭自身的代謝特性,使其逐漸適應這個環境,這兩種應對機製哪種所起的作用更大。目前有關於水流剪切力對活性汙泥絮體穩定性的研究結果發現不易絮凝及沉降的微生物在麵對剪切力壓力時容易從絮體上脫落下來,並被排齣反應器。
目前大部分的汙水厭氧處理都是在升流式厭氧反應器中實現的,而形成生物活性高、沉澱性能好的顆粒汙泥是這些上流式反應器高效穩定運行的關鍵。在UASB反應器中,水流剪切力主要來自於上升的水流和甲烷氣體。對厭氧顆粒汙泥的研究發現厭氧顆粒汙泥的形成和水流的上升流速有關。水流剪切力較弱的話,顆粒形成所需的時間較長,甚至無顆粒汙泥産生。孟春等學者研究瞭水力分級作用對UASB反應器中汙泥顆粒化的影響作用,發現上升的水流和氣流攪動引起的水力傳動作用對顆粒形成起著重要的作用。在六個反應器中,設定不同的進水流速,結果各反應器中顆粒汙泥的形成情況各不相同,結果如錶2.4所示。
……
前言/序言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先進水處理技術與可持續發展》的圖書簡介,內容詳盡,旨在探討水資源管理的前沿理念與實踐,完全不涉及顆粒汙泥技術。 --- 圖書簡介:《先進水處理技術與可持續發展:理論基礎、係統集成與環境效益評估》 導言:全球水危機與技術創新的緊迫性 水,作為地球生命之源與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要素,正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人口增長、工業化進程加速、氣候變化以及傳統水處理模式的局限性,共同構築瞭全球性的水安全睏境。傳統的以物理化學沉澱和活性汙泥法為主導的汙水處理係統,在應對新興汙染物(如微塑料、藥物殘留、內分泌乾擾物)和提高水資源迴收率方麵,日益顯得力不從心。 《先進水處理技術與可持續發展》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應運而生。本書超越瞭單一處理單元的局限,聚焦於構建全生命周期、多介質協同、係統集成化的現代水處理與迴用體係。它不僅是對現有技術的梳理與整閤,更是一次對未來水管理範式——即水資源化、能源迴收與環境友好並重的可持續發展路徑——的深入探索。 本書麵嚮環境工程、水利科學、化學工程、土木工程等領域的科研人員、設計工程師、政策製定者以及高年級學生,旨在提供一個全麵、深入且具有前瞻性的理論框架與實踐指南。 --- 第一部分:可持續水管理的新範式與理論基礎 本部分奠定瞭全書的理論基石,重點闡述瞭從“綫性水處理”嚮“循環水經濟”轉型的核心理念,並深入剖析支撐現代水處理係統的關鍵化學、物理和生物過程。 第一章:全球水循環與可持續性挑戰 本章首先迴顧瞭全球水資源的分布、利用現狀與麵臨的壓力。詳細討論瞭水足跡(Water Footprint)分析方法、虛擬水(Virtual Water)概念在跨區域水資源調配中的應用,以及將水處理視為能源和營養物質迴收環節的“資源化”思維轉變。強調瞭適應性管理(Adaptive Management)在應對不確定性水文條件中的重要性。 第二章:汙染物遷移與轉化動力學 深入探討瞭水體中關鍵汙染物(特彆是難降解有機物、重金屬離子、氮磷營養鹽)在不同環境介質(液相、固相、氣相)中的反應速率、擴散機製與環境歸趨。重點分析瞭環境化學平衡理論在預測汙染物行為中的應用,並引入瞭多相反應動力學模型,為後續高級氧化和吸附過程的設計提供理論依據。 第三章:膜分離技術的基礎理論與流體力學 本章是膜過程應用的基礎。詳盡闡述瞭微濾(MF)、超濾(UF)、納濾(NF)和反滲透(RO)的膜結構、孔隙尺度、滲透機製及其影響因素。重點討論瞭膜汙染(Fouling)的機理(包括濃差極化、蛋白質吸附、微生物附著),並介紹瞭先進的膜清洗技術、抗汙染膜材料的開發策略以及膜池內外的流體力學行為對通量維持的決定性影響。 --- 第二部分:關鍵先進處理單元與係統集成 本部分聚焦於當前水處理領域最前沿、最有效的核心技術,並強調如何將這些技術有機地結閤起來,形成高效、低耗的集成係統。 第四章:高級氧化技術(AOPs)的深度解析 高級氧化技術是去除微量汙染物、提高水體可生化性的核心手段。本章係統梳理瞭基於羥基自由基(·OH)的多種AOPs,包括: 臭氧氧化(Ozone Oxidation):反應路徑、pH依賴性及與pH緩衝係統的相互作用。 芬頓/類芬頓反應(Fenton/Photo-Fenton):催化劑失活機理、鐵泥後處理技術以及無鐵芬頓體係的探索。 紫外光/過氧化氫(UV/H₂O₂)與光催化(Photocatalysis):反應器設計(如UV劑量傳遞效率)與半導體光催化劑(如TiO₂)的錶麵修飾技術。 本章的重點在於評估不同AOPs的氧化潛能(Oxidative Potential)與運行成本的平衡。 第五章:生物強化處理係統與生物膜反應器 本章著眼於利用微生物的代謝能力實現深度脫氮除碳。詳細介紹: 厭氧氨氧化(Anammox)技術:反應器構型、硫化物和亞硝酸鹽抑製機製。 膜生物反應器(MBR)的深入應用:聚焦於膜汙染的生物學控製策略(如刷洗、外加氧化劑),以及相比傳統活性汙泥法的能耗與汙泥産率差異。 顆粒汙泥以外的高效生物反應器:如循環流化床(UCT)、分段式生物濾池(SBR)等在特定水質條件下的優化應用。 第六章:高效資源迴收與耦閤技術 本部分探討如何從廢水中提取有價值的物質。內容包括: 營養鹽迴收:磷的結晶迴收技術(如鳥糞石沉澱),以及氮的深度脫除與資源化路徑。 水迴收與海水淡化:反滲透、正滲透(FO)在非常規水源(如再生水、海水)處理中的應用,並分析其能耗特性與膜組件的選擇標準。 能源迴收視角下的廢水處理:厭氧消化(AD)的優化,沼氣提純與利用,以及熱能迴收的潛力分析。 --- 第三部分:係統評估、運行優化與環境效益 本部分將理論與技術轉化為可量化的工程實踐,強調評估方法、風險控製與係統韌性。 第七章:水處理廠的能耗與生命周期評估(LCA) 本章緻力於將可持續性評估量化。詳細介紹水處理廠的能耗熱點分析(主要集中在曝氣、泵送和膜分離),並引入生命周期評估(LCA)工具,用於對比不同處理工藝在環境負荷(如碳足跡、酸化潛勢)上的差異。強調通過過程控製優化實現能源中和(Energy Neutral)水處理廠的設計目標。 第八章:水處理係統風險管理與水質安全保障 本章關注齣水水質的穩定性和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探討瞭風險導嚮型水處理(Risk-Based Water Treatment)的設計理念,特彆是針對新興汙染物和生物毒性的風險評估模型。內容包括:應急響應預案、水質在綫監測與預警係統的構建,以及確保再生水迴用符閤嚴格飲用或非飲用標準的風險控製屏障設計。 第九章:未來展望:智慧水務與數字化轉型 展望水處理領域的未來發展方嚮,重點討論信息技術在水務管理中的集成應用: 數字化孿生(Digital Twin)在水處理廠的建模、模擬與優化運行中的潛力。 物聯網(IoT)傳感器網絡在實時過程控製和早期故障診斷中的應用。 數據驅動的決策支持係統如何提高係統對負荷波動的適應性和處理效率。 --- 結語 《先進水處理技術與可持續發展》是一部集科學深度、工程廣度與前瞻性視野於一體的專著。它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清晰的路綫圖,指導我們如何利用創新技術,構建一個既能滿足當代用水需求,又不以犧牲子孫後代環境福祉為代價的循環水係統。本書所倡導的,是一種對水資源負責任、係統化的管理哲學,是通往真正水環境可持續未來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