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验员必备知识与技能

化验员必备知识与技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曾鸽鸣,李庆宏 著
图书标签:
  • 化验
  • 检验
  • 医学检验
  • 临床检验
  • 实验室
  • 技术
  • 技能
  • 医学
  • 健康
  • 医学知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118172
版次:1
商品编码:1084544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化学分析工程师实用技术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6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化验员必备知识与技能》从分析化验工作的特点出发,注重实践与理论的应用,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分析化验人员应具备的基本技能与基本知识,是一本对分析化验人员学习和实践都具有指导意义的必备参考书。
《化验员必备知识与技能》内容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具体实用。可供生产企业、科研单位从事分析化验工作的人员参考和阅读,也可供高等学校相关专业的师生作为教学参考书。

目录

第1章 分析天平的使用与维护
1.1 天平的分类与级别
1.1.1 天平的分类
1.1.2 天平的级别
1.2 天平的构造原理
1.2.1 机械天平的构造原理
1.2.2 电子天平的称量原理
1.3 分析天平的质量指标及其测定
1.3.1 天平的稳定性
1.3.2 天平的灵敏性
1.3.3 天平的变动性
1.3.4 天平的正确性
1.4 分析天平的使用规则及其保养
1.4.1 分析天平的使用规则
1.4.2 分析天平的称量方法
1.4.3 电子天平的称量方法
1.4.4 分析天平的保养
1.5 分析天平常见故障的处理
1.5.1 半自动电光天平常见故障的处理
1.5.2 电子天平常见故障的处理

第2章 化验室常用的器皿与器材
2.1 玻璃仪器
2.1.1 玻璃的分类和性质
2.1.2 常用玻璃仪器及其使用
2.1.3 玻璃仪器的使用规则
2.1.4 成套玻璃仪器
2.1.5 石英玻璃仪器
2.2 金属器皿
2.3 瓷器和非金属材料器皿
2.3.1 瓷器皿与刚玉器皿
2.3.2 塑料器皿

第3章 化验室用水的制备与检验方法
3.1 化验室用水规格及影响纯水质量的因素
3.1.1 化验室用水规格
3.1.2 影响纯水质量的因素与纯水的储存
3.2 纯水的制备
3.2.1 自来水的杂质及检测方法
3.2.2 纯水制备方法简介
3.3 化验室用水检验方法
3.3.1 pH值检验
3.3.2 电导率的测定
3.3.3 可氧化物质限量测定
3.3.4 吸光度的测定
3.3.5 蒸发残渣的测定
3.3.6 可溶性硅的限量试验
3.3.7 阳离子的检验
3.3.8 钙离子的检验
3.3.9 重金属离子的检验
3.3.10 氨的检验
3.3.11 氯离子的检验
3.3.12 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3.3.13 CO2的检验

第4章 化验室各种溶液的配制与计算
4.1 化学试剂
4.1.1 化学试剂的分类和纯度规格等级标准
4.1.2 常用试剂的提纯
4.1.3 化学试剂的选用和取用
4.1.4 化学试剂的保管
4.2 一般溶液的配制方法和计算
4.2.1 溶液浓度的定义及表达公式
4.2.2 配制方法及其计算
4.3 标准溶液的配制方法与标准溶液的计算方法
4.3.1 标准溶液的配制方法
4.3.2 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及其计算
4.3.3 滴定度溶液的配制及其计算
4.3.4 标准溶液浓度的换算
4.4 常见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4.4.1 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4.4.2 盐酸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4.4.3 硫酸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4.4.4 EDTA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4.4.5 锌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4.4.6 镁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4.4.7 铅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4.4.8 高锰酸钾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4.4.9 草酸、草酸盐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4.4.10 重铬酸钾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4.4.11 亚铁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4.4.12 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4.4.13 碘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4.4.14 碘酸钾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4.4.15 溴酸钾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4.4.16 硫酸铈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4.4.17 硝酸银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4.4.18 硫氰酸铵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4.5 标准物质溶液或离子标准溶液的配制及其计算
4.5.1 标准物质溶液或离子标准溶液的计算及配制方法
4.5.2 金属离子标准溶液的配制
4.5.3 阴离子标准溶液的配制
4.6 指示剂溶液的配制
4.6.1 指示剂的分类
4.6.2 酸碱指示剂的配制
4.6.3 金属指示剂的配制
4.6.4 氧化还原指示剂的配制
4.6.5 沉淀指示剂的配制
4.6.6 常用分析测定试纸的制作
4.7 缓冲溶液的配制
4.7.1 标准缓冲溶液的配制
4.7.2 一般缓冲溶液的配制

第5章 化学分析操作、实验基本知识与基础理论
5.1 容量仪器的洗涤及量器的规范操作和校正
5.1.1 容量仪器的洗涤与保管
5.1.2 量器的规范使用方法
5.1.3 容量器皿的校正
5.2 试样的称量方法及称量误差
5.2.1 试样的称量方法
5.2.2 称量误差
5.3 试样的采集、制备和分解
5.3.1 试样的采集
5.3.2 试样的制备
5.3.3 样品的保存和留样
5.3.4 试样的分解
5.4 滴定分析概述
5.4.1 分析化学的任务与作用
5.4.2 分析化学中分析方法的分类
5.4.3 滴定分析法的分类与滴定反应的条件
5.4.4 滴定方式
5.4.5 滴定分析结果的计算
5.5 酸碱滴定法
5.5.1 酸碱质子理论
5.5.2 酸碱水溶液pH值的计算
5.5.3 酸碱指示剂
5.5.4 酸碱滴定曲线及指示剂的选择
5.5.5 应用实例
5.6 配位滴定法
5.6.1 EDTA及其特性
5.6.2 EDTA与金属离子形成配合物的稳定性
5.6.3 配位滴定指示剂--金属指示剂
5.6.4 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的方法
5.6.5 应用实例
5.7 氧化还原滴定法
5.7.1 氧化还原滴定法概述
5.7.2 氧化还原滴定指示剂
5.7.3 常见的几种氧化还原滴定法
5.8 沉淀滴定法
5.8.1 沉淀滴定法概述
5.8.2 银量法确定滴定终点的方法
5.8.3 应用实例
5.9 重量分析法及基本操作
5.9.1 重量分析基本原理
5.9.2 重量分析操作
5.9.3 应用实例

第6章 定量分析中的误差和数据处理
6.1 误差的来源
6.1.1 系统误差
6.1.2 随机误差
6.2 误差的表示方法和计算
6.2.1 误差与准确度
6.2.2 偏差与精密度
6.2.3 准确度和精密度的关系
6.3 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6.3.1 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
6.3.2 减少测量误差
6.3.3 增加平行测定,减少随机误差
6.3.4 消除测量过程中的系统误差
6.4 误差的传递
6.4.1 误差在加减法中的传递
6.4.2 误差在乘除法中的传递
6.5 分析结果的数据处理
6.5.1 可疑观测值
6.5.2 可疑数据的取舍
6.5.3 平均值的置信区间
6.5.4 最小二乘法的线性回归
6.6 有效数字及其使用规则
6.6.1 有效数字的定义
6.6.2 有效数字的表示方法
6.6.3 计算规则

第7章 常用物理常数的测定
7.1 熔点的测定
7.1.1 毛细管熔点测定法
7.1.2 显微熔点测定法
7.1.3 温度计的校正
7.2 凝固点的测定
7.3 沸点的测定
7.3.1 常量法测定沸点
7.3.2 微量法测定沸点
7.4 密度的测定
7.4.1 密度计法
7.4.2 韦氏天平法
7.4.3 密度瓶法
7.5 折射率的测定
7.6 黏度的测定
7.6.1 黏度的分类
7.6.2 黏度计
7.7 比旋光度的测定
7.8 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

第8章 化验室安全
8.1 安全防护知识
8.1.1 分析化验人员安全守则
8.1.2 易割伤、化学烧伤、有毒、易燃、易爆物品的安全操作规程
8.1.3 气瓶安全使用规程
8.1.4 用电安全规程
8.2 实验室意外事故的处理
8.2.1 化学灼伤时的处理
8.2.2 其他方面事故处理
8.3 分析化验室有毒废物或废液处理
8.4 火灾处理
8.4.1 火灾的种类
8.4.2 灭火
8.4.3 灭火设备
附录
附录1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
附表1.1 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
附表1.2 国际单位制的辅助单位
附表1.3 国际单位制中具有专门名称的导出单位
附表1.4 国家选定的非国际单位制单位
附表1.5 用于构成十进倍数和分数单位的词头
附录2 化验分析中的法定计量单位
附录3 常用酸、碱试剂的一般性质
附录4 常用盐类和其他试剂的一般性质
附录5 常见化学物质的毒性和易燃性
附录6 相互接触能发生爆炸的物质
附录7 常见化合物的俗名或别名
附录8 常用饱和溶液的配制方法
附录9 各种干燥剂的通性
附录10 常用化合物的干燥条件
附录11 配合物的稳定常数(18~25℃)
附录12 氨羧配合剂类配合物的稳定常数(18~25℃,I=0.1)
附录13 一些金属离子的lgαM(OH)值
附录14 常用掩蔽剂及其使用的条件
附录15 某些氧化还原电对的条件电位φ
附录16 微溶化合物的溶度积(18~25℃,I=0)
附录17 常用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参考文献
元素周期表

前言/序言

  分析化验工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基础技术,是研究物质的质和量的重要方法之一,是化学学科的一个分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已经渗透到各个行业及许多科学领域之中。不论是在工农业生产上,还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产品质量上或是化学学科本身的发展上,或是与化学相关的学科领域中,分析化验都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编写这本《化验员必备知识与技能》的目的是希望对从事分析化验工作的人员,特别是刚开始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在学习掌握分析化验的基本技能与基本知识、提高理论水平、提高业务素质上有所帮助。
  本书从分析化验工作的特点出发,结合自己分析化验实践工作和多年分析化学理论与实验教学经验的体会,在注重实际应用的基础上,将实践与理论紧密结合,特别是常见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重量分析及基本操作和应用实例中能体现出来。本书较全面地介绍了化验员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是一本对化验员学习和实践都很有指导意义的必备参考书。
  本书共8章,第1章为分析天平的使用与维护,介绍了分析天平的分类、构造原理、质量指标、使用规则及保养以及分析天平常见的故障的处理;第2章介绍了化验室常用的器皿与器材,包括玻璃仪器、金属器皿、瓷器和非金属材料器皿的使用原则和注意事项;第3章介绍了化验室用水的制备与检验方法,包括了化验室用水规格、影响纯水质量的因素、纯水制备方法以及纯水检验方法;第4章为化验室各种溶液的配制与计算,内容包括化学试剂分类、使用和注意事项,一般溶液的配制方法和计算,标准溶液的配制方法与计算以及常见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标准物质溶液或离子标准溶液的配制及其计算,指示剂溶液的配制,缓冲溶液的配制;第5章为化学分析操作、实验基本知识与基础理论,涉及的内容有容量仪器的洗涤及量器的规范操作和校正,试样的称量方法及称量误差,试样的采集、制备和分解,滴定分析概述, ;酸碱滴定法,配位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沉淀滴定法,重量分析法及基本操作;第6章为定量分析中的误差和数据处理,介绍了误差的来源、误差的表示方法和计算、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误差的传递、分析结果的数据处理、有效数字及其使用规则;第7章介绍了常用物理常数的测定,包括熔点的测定、凝固点的测定、沸点的测定、密度的测定、折射率的测定、黏度的测定、比旋光度的测定、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第8章介绍了化验室安全,包括安全防护知识、实验室意外事故的处理、火灾处理。为了便于分析化验人员查阅有关数据,书末附有常用酸、碱、盐类和其他化学试剂的性质和常用的有关数据表和主要参考书目。
  参加本书编写的有李庆宏(第1章、第2章、第6章、第7章)、曾鸽鸣(第3章、第4章、第5章、第8章和附录),由曾鸽鸣统稿。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如有不妥之处,欢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国内外出版的一些相关教材和专著,受到许多有益的启发,同时也得到了许多同仁的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编者
  2011年6月于长沙


跨越科学前沿:现代生物技术与基因编辑的原理与实践 书籍简介 本书旨在为对现代生命科学领域,特别是生物技术和基因编辑技术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提供一套全面、深入且极具实践指导意义的知识体系。我们立足于当前生命科学研究的最前沿,系统性地阐述了从基础的分子生物学原理到尖端的基因组编辑工具的完整脉络,兼顾理论深度与实际操作的可行性。 第一部分:生命科学的基石与工具箱的构建 本书的开篇将读者带回现代生物学的核心领域,夯实理解复杂技术的理论基础。 第一章:分子生物学的核心范式 本章深入探讨了中心法则的现代诠释,重点剖析了DNA的结构、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的精细调控机制。我们不仅回顾经典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如萨瑟恩印迹、北方印迹),更着重介绍了高通差测序技术(NGS)如何彻底改变了我们对基因组、转录组和蛋白质组的认知。特别关注了表观遗传学的最新进展,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及其对基因表达的动态影响,这对于理解生命体的复杂性至关重要。 第二章:蛋白质工程与功能解析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执行者。本章详细介绍了蛋白质的结构层次、折叠动力学以及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的复杂性。我们将探讨结构生物学的关键技术,如X射线晶体学、冷冻电子显微镜(Cryo-EM)在解析高分辨率三维结构中的革命性作用。随后,内容转向蛋白质功能获得与缺失研究,介绍如何通过定点突变、结构域置换等技术来解析特定蛋白质在细胞信号通路中的角色。同时,对酶的动力学与催化机制的深入分析,为后续的生物催化应用奠定了基础。 第三章:细胞生物学的前沿观察手段 理解生命过程,必须“看见”细胞内部的活动。本章聚焦于先进的成像技术。从经典的荧光显微镜到突破性的超分辨率显微镜技术(如STED、PALM/STORM),我们详细阐述了如何突破衍射极限,观察纳米尺度的细胞结构和动态事件。此外,对活细胞成像技术的深入介绍,包括钙离子探针、FRET(Förster共振能量转移)以及光遗传学(Optogenetics)的应用,展示了如何实时、非侵入性地监测生命过程。 第二部分:生物技术的核心驱动力:重组与调控 在掌握了基础工具后,本书转向生物技术的核心操作层面,即如何有目的地改造生物体。 第四章:现代克隆与基因表达调控 本章系统梳理了基因克隆技术的发展历程,从限制性内切酶的发现到PCR技术的普及及其变体(如实时定量PCR)。重点阐述了载体设计的艺术——如何构建高效的表达载体、如何选择合适的启动子和标签序列以实现目标蛋白在原核或真核细胞中的精确表达。针对RNA干扰(RNAi),本章不仅讲解了shRNA和siRNA的设计原则,还深入讨论了其在基因沉默研究中的优势与局限,以及微小RNA(miRNA)在内源性调控中的复杂网络。 第五章:细胞系构建与稳态维持 在生物制药和基础研究中,稳定细胞系的建立至关重要。本章详细介绍了稳定转染技术的优化策略,包括如何筛选高拷贝整合的细胞克隆。内容涵盖了原代细胞培养、永生化技术(如逆转录病毒转染)以及对培养基成分的精确控制。此外,对生物反应器在规模化生产中的应用进行了概述,强调了无菌操作和质量控制在生物制造中的不可或缺性。 第三部分:基因组编辑的革命:CRISPR系统的深度解析 本书的重头戏聚焦于当前生命科学领域最引人注目的技术——CRISPR-Cas系统。 第六章:CRISPR-Cas系统的发现与机制 本章追溯了CRISPR系统的起源,从细菌的免疫防御机制到被改造为强大的基因编辑工具的全过程。详细解析了Cas9酶的结构与功能,特别是其依赖sgRNA(单导向RNA)进行精确靶向切割的分子基础。我们深入探讨了不同Cas家族成员(如Cas12a/Cpf1)的特性差异及其在特定应用场景下的优势。对脱靶效应的识别、评估及其最小化策略进行了细致的讨论,这是保证研究结果可靠性的关键。 第七章:第一代基因编辑的拓展与优化 本章超越基础的Cas9双链断裂(DSB)模式,介绍更精细的编辑工具。重点讲解了碱基编辑器(Base Editors, BEs)的原理,即如何在不引起双链断裂的情况下,将特定的单个核苷酸进行化学转换,以及它们如何克服DSB带来的潜在风险。随后,介绍先导编辑器(Prime Editors, PEs),这种“搜索与替换”系统如何实现更长的、可控的插入、删除或点突变,极大地拓宽了可编辑的基因组范围。 第八章:基因组编辑的临床前与应用前沿 本章将技术推向实际应用,探讨基因编辑在解决人类健康问题上的潜力与挑战。 首先,系统性地分析了体内(in vivo)与体外(ex vivo)基因编辑策略的选择与实施。在体外应用方面,重点讨论了CAR-T细胞疗法的基因编辑优化,如何通过敲除免疫检查点(如PD-1)来增强T细胞的抗肿瘤活性。在体内递送方面,深入比较了病毒载体(慢病毒、腺相关病毒AAV)和非病毒载体(脂质纳米粒LNP)的优缺点、免疫原性及靶向效率。 其次,本书对基因治疗的伦理、法规与社会影响进行了客观的探讨,强调了负责任的科学研究与技术转化所应遵循的原则。内容涵盖了生殖细胞编辑的争议、知情同意的复杂性以及全球监管机构对临床试验的指导方针。 结语:未来展望 本书的最终部分展望了生命科学工具的未来趋势,包括对单细胞多组学技术的集成、人工智能在蛋白质设计与靶点发现中的作用,以及合成生物学如何利用基因编辑工具构建全新的生物系统,为读者提供了一个通往下一代生物技术革命的清晰路线图。 通过对这些前沿技术的系统性讲解,本书旨在培养读者扎实的理论基础、严谨的实验思维以及将复杂技术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化验员必备知识与技能》读下来,简直是为我这种刚入行的“小白”量身定制的宝典。我记得我刚接手一个复杂的样品前处理任务时,脑子里一片空白,面对那些五花八门的试剂和仪器,感觉自己像个闯入高科技实验室的门外汉。这本书的开头部分,对基础的化学理论和实验室安全规范讲解得极其细致,完全不是那种教科书式的干巴巴描述,而是结合了很多实际工作中的“坑”和“妙招”。比如,关于通风橱的使用,书中不仅图文并茂地展示了正确的操作姿势,还特别强调了不同化学品在通风橱内摆放的“风水学”,生怕读者走弯路。特别是针对某些高危试剂的储存和废液处理,作者的经验之谈简直是救命稻草,让我明白这些看似琐碎的流程背后蕴含着多么重要的安全责任。我尤其喜欢它在介绍基础滴定实验时,穿插了大量关于如何判断终点视觉误差的技巧分享,这些在学校里是学不到的,却是决定实验成败的关键所在。可以说,这本书让我从一个对实验室充满敬畏甚至畏惧的新手,迅速建立起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操作信心,为我后续的学习铺平了道路,让我不再是“盲人摸象”般地操作仪器。

评分

我是一个经验尚浅的化验技师,工作了两年多,总觉得自己的技能停留在“照着SOP做”的层面,缺乏对原理的深层理解。市面上很多书籍要么太偏理论,公式堆砌,要么就是操作手册的简单复印。然而,《化验员必备知识与技能》这本书,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完美嫁接。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仪器校准与维护那一章。它没有停留在告诉你“应该多久校准一次”,而是深入剖析了不同校准曲线失效的原因,并提供了针对性的故障排除流程图。比如,上次我们液相色谱仪的出峰基线漂移问题,我按照书中的步骤逐一排查,最终发现是流动相脱气泵的微小故障导致的,这让我对仪器的“脾气秉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棒的是,书中还涉及了数据质量控制(DQC)的前沿理念,比如如何设置合理的系统适用性标准,如何运用统计过程控制图来监控日常分析的稳定性。这种从宏观的质量体系到微观的单个操作步骤都能兼顾到的深度,让我感觉自己不再只是一个操作员,而是一个真正能对数据负责的专业人士。它极大地提升了我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让我在面对异常结果时,能够有理有据地进行判断和追溯。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它超越了传统的“分析方法”范畴,触及到了化验工作中的“软技能”和职业发展规划。在当今强调跨部门协作的环境下,化验室的数据报告往往是连接研发、生产和法规事务的枢纽。书中有一章专门讨论了“如何撰写一份让非技术人员也能看懂的分析报告”,这对于我来说是醍醐灌顶。我过去总习惯于堆砌专业术语,结果常常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解释我的发现。而这本书教我如何用清晰的语言、有重点的图表来传达关键信息,有效地沟通分析结果的重要性。此外,它还探讨了职业道德与法规遵从性的结合,比如在数据造假风险日益增高的大环境下,如何构建个人的“诚信防线”,以及如何应对来自管理层的非合规压力。这些内容让我意识到,一个优秀的化验员不仅仅是技术操作员,更是一个数据诚信的守护者和高效的信息沟通者。它拓宽了我的职业视野,让我开始思考如何在更广阔的职业背景下定位自己的价值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评分

我是一个来自环境监测领域的化验员,我们接触的样品基质复杂多样,这与制药或食品行业的标准分析有很大区别。起初我担心这本书的内容会过于偏向某一特定行业。然而,《化验员必备知识与技能》在基础原理的阐述上展现了惊人的普适性。例如,在讲解光谱分析时,它没有局限于单一的UV-Vis仪器,而是深入比较了原子吸收光谱(AAS)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在应对不同浓度水平和基质干扰时的优劣和适用场景,这对于我们处理含有大量悬浮物和盐分的河流水样时至关重要。书中对“空白样品”和“标准加入法”的讨论,也特别强调了如何根据样品复杂性来调整空白的设置和标准品的配制策略,这直接指导我改进了我们处理高盐度废水样品的预处理流程,显著降低了测定值的批次差异。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的是一套解决问题的“思维工具包”,而不是僵化的操作指南。通过它的学习,我学会了如何根据实际遇到的复杂基质,灵活迁移和应用标准分析技术,这对我提升实际工作中的问题解决能力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评分

说实话,我本来对这种工具书不太抱期望,总觉得它们像一本本过时的说明书,但这本书的叙述风格却出乎意料地引人入胜。作者的笔触非常接地气,充满了对一线工作者的理解和共情。我工作在质量控制(QC)岗位,每天面对的是严格的放行标准和紧张的生产进度,时间压力是常态。这本书在讲解高效液相色谱(HPLC)方法开发时,没有冗长地描述每一种色谱柱的特性,而是直接给出了“如何快速筛选柱子以应对紧急重现性测试”的实战策略,甚至包括了如何在狭小的时间窗口内快速优化流动相比例以适应不同极性目标物的分离要求。阅读体验就像是有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坐在你旁边,一边喝着咖啡,一边跟你分享他多年踩过的“雷区”和走过的“捷径”。特别是关于“异常结果的首次响应”部分,它提供了一套结构化的思维框架,指导你如何快速判断是样品问题、试剂问题、方法问题还是仪器问题,避免了在实验室里像没头苍蝇一样乱撞。这种高效、直击要害的传授方式,对于我们这种追求效率的专业人士来说,简直是太珍贵了。

评分

书不好,物流也不负责,送货慢,京东也就这样了,快黄了吧

评分

帮别人买的,没见什么样。

评分

看了 还不错 特地看了一段时间才来评价的

评分

帮同事买的,专业书籍,很好

评分

还好吧

评分

内容还行,有参考价值,纸张和印刷还不错,部分内容有些陈旧。

评分

纸质很好,是正品,推荐购买。

评分

评分

申请修改电子发票抬头,申请了半个月都无结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