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张学良口述历史 | 出版社: 山西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3-02-01 |
| 作者:唐德刚 | 译者: | 开本: 32开 |
| 定价: 38.00 | 页数:257 | 印次: 1 |
| ISBN号:9787203080473 | 商品类型:图书 | 版次: 1 |
口述历史唐德刚先生国内授权
附赠原声现场光盘
晚年张学良如何让看待西安事变?
“花花公子”究竟有多少女人?
东北易帜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
张作霖与日本的关系如何?
《张学良口述历史》中,在张氏印象里,张作霖吃饭,四菜没汤;张作相节俭,一个鸡蛋分两餐;叶公超好色,顾维钧风流;蒋介石只剩下了个派头;汪精卫、陈壁君的奇妙夫妻档;胡汉民发牢骚;孙中山一句话论东北局势;郭松龄宁折不弯,吴佩孚浪得虚名;阎锡山见风使舵、张宗昌能战、孙传芳不甘寂寞;以及溥仪溥杰,没落的皇室家族的种种……张氏的口述,随兴而谈,随意而至,流于细碎,却趣味盎然,更往往于不经意间,好比在历史的铁屋子里,开出一片极窄的天窗,露出来的,是遍寻史书也不能得的真实。
唐德刚,著名历史学者,生于1920年,安徽合肥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博士。长期致力于美国史、亚洲史和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并对口述历史的发展有很大贡献。主要著作有《顾维钧回忆录》、《李宗仁回忆录》、《胡适口述自传》、《晚清七十年》等。
出版说明
张学良自述的是是非非(代序)
第一章 身世:大帅起自草莽
1. 张家发迹前
2. “那国家的玩意儿,能随便给你么
3. 大帅本是草莽英雄
4. 父亲有雄才
第二章 年少时:将门父子情
1. 少年聪慧
2. 本想学救人,却变成杀人
第三章 女人们:平生无缺憾,*好女人
1. 贤妻良母于凤至
2. 我和赵四
3. 非常喜欢梁九小姐
4. 很多女朋友
5. 叶公超、顾维钧逸事
第四章 内战和将领们
1. 我的带兵之道
2. 吴佩孚:西蜀无大将,廖化为先锋
3. 郭松龄:宁折也不弯
4. 南口军纪案
5. 张宗昌之死
6. 厌倦了内战
7. 我就想自个儿逃了
第五章 不做东北皇帝
1. 东北易帜
2. 阎锡山干不过我
3. 美丽的东北
4. 市长风波
5. 和汪精卫的交往
6. 热河失守:东北军是我的包袱
7. 墨索里尼小姐
8. 胡汉民
第六章 “九一八”与西安事变
1. 要还,就把东三省还国家
2. 我的事情就是到36岁
第七章 余生:英雄坐老
1. “忏悔录”风波
2. 我和溥杰
3. 我的孩子们
4. 喜京戏好字画
外编 唐德刚论张学良
从北京政变到皇姑屯期间的奉张父子
花花公子·政治家·军事家
张学良将军的赤子之心
敬悼张学良将军“旧”诗一束
附录一先大元帅的早年生活和事功
附录二本书所述大事年表
2.我的事情就是到36岁
……
蒋先生是原谅我了,不原谅我,他不把我枪毙呀?我到南京是预备被枪毙的,我是应该被处死刑的,我是个军人,我懂得。我也带兵,也带过部下。假设我的部下这样,我就把他枪毙了。
到南京,我真是都准备好,预备死!我这个人就是这么一个人呀,我不在乎的,真是不在乎!就是今天我还敢说这句话,当你面说,假如国家要用(得)着我,虽然九十岁了,我赴汤蹈火我不推辞!好事我不干,假设那个事没人能干,没人敢干,我今天虽然九十了,我还是想。可是为私人事情,我也不帮谁私人忙,也不帮谁,我就是过去,我也不是帮蒋先生忙,也不是帮谁私人的忙,我完全是问心无愧!
西安事变的时候,(有人)说我放了蒋公是为了给蒋夫人一个生日礼物。
到南京的时候,那我真决心去死啊,南京把我枪决了,我不敢说;要是我部下这样子,我就把他枪决了。那我对老先生,我要负起责任呐,可以说,大部分的决心我是下定要死了。
他不在了,现在我讲,否则,我不讲。本来我是决心至死不说出来这个事情的,西安这事,至死我不说出去的,不是因为面子的事情。你问我,我不能不说。
别人说“扩大会议”的时候,我是帮蒋先生的忙。不是!
是我的主张,我认为他那么做是不对的。
我跟蒋先生两个冲突,没旁的冲突,就是冲突这两句话,
就是两句话:他是要“安内攘外”,我是要“攘外安内”。我们两个冲突就是冲突这点,没有旁的冲突,一点冲突没有,旁的没有冲突。所以呀,蒋先生的那个秘书,叫汪日章,他说,我从来没听见有人敢跟他这样子吵的!
我跟蒋先生是痛陈呐,蒋先生也骂我,骂得很厉害的!我说,这样下去,你就等于投降呀。蒋先生说,汉卿呀,你真是,你无耻,咱们军人从来没有“降”这个字。我说,你这样做比投降还厉害,不战而屈人之兵,上策也。你这样子叫人家不战就把我们中国一点点吞去,你不等于比投降还不如?
蒋先生大骂我呀,我跟他这样吵呀,蒋先生当时看我的情形很怪,后来也很安慰我几句。
还有蒋先生几句话,现在他已经不在了,(否则)我不愿意说出来。他一句话把我激怒了,我真怒了,就因为学生运动时候,我不好意思再说他了,因为我真是气呀,他说用机关枪打,我说机关枪不去打日本人,怎么能打学生?我火了,我真火了,所以这句话把我激怒了。
我这个人是这样子,你别看我太太跟我这么凶,她可是怕我发火,我要是发了火,我谁也不怕的,我发火会开枪打人的。我真怒了,所以我才会有西安事变。我怒了什么呢?我的意思是这么一句话:你这个老头子,我要教训教训你!我现在已经九十岁了,我就是这么一个人。我*近我自己发现一个事儿,我的事情是到三十六岁,以后就没有了,真是三十六岁,从二十一岁到三十六岁,这就是我的生命。
蒋公这个人,我认为他失败了。
蒋先生这个人,我跟你讲,我不愿意批评他。蒋先生这个人很顽固,很守旧的,太守旧了!这么讲吧,我搁这么一句话批评他,假设能做皇帝,他就做皇帝了。就这么一句话。他认为我说的事都是对的,我做的事情就应该是对的,他就剩个派头。
说实在的,蒋先生对我,我暗中想,他对我也相当看得起。觉得我有种?这话倒不敢说,他不能容忍人家挑战他的*,我损害了他的尊严。
但是,我到了南京的时候,我也说这句话,我当时在西安,我也说过这个话,不晓得西安现在还有人在不在,不过*近死了一个人,还有我的处长都在那儿。我当时就说,好像灯泡,我暂时把它关一下,我给它擦一擦,我再给它开开,让它更亮。实际上我这样做,他不是更亮了?
我到南京,他们问我,你为什么你要自己来送。我说说句不客气的话,我说那是个泥菩萨呀,所谓首领就是个泥菩萨呀,我把那泥菩萨已经扳倒了,那我只好把这个泥菩萨扶起来。它有灵,拿(它)我脑袋疼,不能不给他磕头呀。到南京,我一样是请罪,(再)一样我也是让他维护*,既然这样答应了。
那蒋先生也真是说到做到,当时我没跟他讲,现在我可以说,他后来也真是做到了,他没说假话:我不剿共,我不剿共,跟共产党合作。
这是他亲自跟我讲的。不是我当时听到,我绝不说这话。
现在事情已经过去了,他不愿意我把这个事情说出来,但这个事情,我现在都可以直截了当说的。我是跟周恩来见面了,我跟你说,中国现代人物,
每次翻阅史书,我总会对那些在历史洪流中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产生无限的遐想。张学良,无疑是其中一个绕不开的焦点。他的人生,宛如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充满了权力、爱情、战争、背叛,以及最终的赎罪。我尤其关注他作为东北王之子,肩负家国重任,却又身处政治漩涡中心,所经历的种种考验。那些关于“西安事变”的讨论,总是能引发我的深度思考,那是一场怎样的决心,又背负着怎样的压力?而事变之后,他的人生又走向了怎样的沉寂?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了解张学良个人经历的载体,更是我探索那个时代复杂政治格局,理解国民党、共产党乃至日本侵略者之间错综关系的切入点。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看到更深层次的分析,理解那些历史事件的根源,以及张学良在其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读史,便是读人,读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读那些影响中国命运的决策。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在于它能否提供一个更广阔的视野,让我能更清晰地把握历史的脉络,更深入地理解那些曾经塑造了我们今天的事件。
评分对于我这样对中国近现代史,尤其是上世纪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这段跌宕起伏的时期深感兴趣的读者而言,任何能够提供新视角、新解读的史料都具有极高的价值。张学良,这位“少帅”,他的名字总是伴随着一系列充满争议的历史事件,从他接手东北军,到“不抵抗政策”,再到举世瞩目的“西安事变”,以及长达半个世纪的软禁生涯,他的人生充满了戏剧性的转折,也深深地影响了中国近代史的进程。我特别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一个不同于官方史书描绘的、更加丰富和 nuanced 的张学良。我期待能够了解到他在决策过程中所面临的巨大压力,他的内心挣扎,以及那些不为人知的权衡与考量。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关于一个人的传记,更是我理解那个时代政治博弈、军事斗争以及民族危亡时期,知识分子和军事将领们所扮演的角色的重要途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更具象化的细节,让我能够更贴近那个时代,更深入地理解那些复杂的历史事件及其背后的驱动力。
评分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时代,最好的方式就是去倾听那些亲历者的声音。张学良,作为民国时期最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他的经历本身就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无数缩影。他身处权力漩涡的中心,亲历了北洋军阀的混战,见证了抗日战争的烽火,也承受了漫长的软禁岁月。我渴望在这本书中,听到他最真实的声音,最直接的感受。那些历史事件,在官方的记录中,往往充满了宏大的叙事和冷静的分析,但真正能打动人心的,往往是细节,是情感,是那些隐藏在冰冷史实背后的温度。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揭示出张学良作为一个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中的喜怒哀乐,他的困惑,他的坚持,他的遗憾,他的释然。这不仅仅是一本历史书,更是一次与历史对话的机会,通过一个鲜活的个体,去触碰那个时代真实的肌理。我期待着,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种穿越时空的共鸣,让我能更深刻地理解,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个体命运与时代洪流如何交织,又如何书写出属于自己的篇章。
评分作为一名对近现代史,尤其是民国史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期待着能有这样一本深入剖析那个波诡云谲时代的著作。张学良,这个名字本身就承载了太多的传奇与争议。他的人生轨迹,从民国少帅到“千古罪人”,再到晚年的平静,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戏剧性的张力,也牵动着无数人的好奇心。我特别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真实的张学良,不仅仅是历史书上那个被符号化的存在,而是有血有肉,有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挣扎的个体。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那个时代,了解那位传奇人物的窗口。我渴望从中挖掘出那些不为人知的细节,理解他那些重大的抉择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考量和无奈。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记录一个人的生平,更在于它能否折射出那个风云激荡年代的复杂图景,以及塑造出那个时代大人物的深层动因。我期待着,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张学良的书,更是一部能够引领读者穿越时空,去感受那个时代的洪流,去体味那个时代变革中个人命运的悲欢离合的生动篇章。
评分读历史,我总是在寻找那些能够串联起零散事件的线索,寻找那些能够解释人物行为动机的深层原因。张学良,这个名字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一生,无疑是那个动荡时代最生动的写照之一。从锦州指挥部到西安事变,再到漫长的幽居岁月,他的每一个重大决定,都牵动着中国的命运。我渴望在这本书中,能够寻找到一些关于他的“初心”和“执念”的答案。他究竟是怎样一步步走向了人生的重大转折?在那些关键时刻,他的脑海中闪过的究竟是怎样的念头?是家国情怀,还是个人情谊,抑或是更复杂的考量?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对张学良个人生平的梳理,更是一次对那个特殊历史时期,政治生态、军事力量以及社会思潮的深度探索。我期待着,通过他的视角,能够更清晰地看到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格局,理解不同派别之间的博弈,以及在民族危亡的关头,那些身处风暴中心的人物,是如何做出他们的选择,又如何承受这些选择带来的后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