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与梁思成

林徽因与梁思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成寒... 编
图书标签:
  • 林徽因
  • 梁思成
  • 建筑
  • 文学
  • 爱情
  • 历史
  • 人物传记
  • 文化
  • 中国现代史
  • 民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库网旗舰店
出版社: 法律
ISBN:9787511897695
商品编码:10923785115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6-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林徽因与梁思成
  • 作者:(美)费慰梅|译者:成寒
  • 定价:36
  • 出版社:法律
  • ISBN号:9787511897695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6-10-01
  • 印刷时间:2016-10-01
  • 版次:2
  • 印次:1
  • 开本:32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256
  • 字数:169千字

编辑推荐语

费慰梅著,成寒译的《林徽因与梁思成》讲述了林徽因、梁思成这对学者伉俪,在大时代背景下跌宕起伏的人生轨迹和中国近现代的激荡史密切交织。人们传说着他们不寻常的家世和学识,传说着她的美丽、才华、爱情,惋叹着半个世纪前他对一座古城的痴迷与眷恋。众多传奇,让他们离人们*近,而有时,却又像是*远……时隔半个世纪,来自大洋彼岸的深情追忆。

内容提要

费慰梅著,成寒译的《林徽因与梁思成》讲述了 1932年,费正清、费慰梅夫妇来到北京后大约两个月 ,便结识了林徽因与梁思成。两对年轻的夫妇彼此吸 引,一见如故,亦成为终身好友。费正清夫妇的中文 名字,即由梁思成所取。同为艰难乱世的亲历者,兼 具亲密挚友的特殊身份,费慰梅也许是*有资格讲述 林徽因与梁思成传奇故事的人。
     林徽因与梁思成皆出身名门,从小受到良好教育 ,青年时期留学美国,受到西方先进文化的洗礼。两 人学成归国后,本该大展宏图,然而,接连而来的抗 日战争和国共内战,使他们的生活陷入了颠沛流离之 中。才子佳人在苦难与贫穷中患难与共,共同的理想 、兴趣爱好使得两人仍不放弃对事业的追求,对生活 的热爱。
     林徽因在其短暂而绚丽的一生中给我们留下了许 多美妙诗文,梁思成则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建筑事 业。这本传记,以细致客观的笔触,展现了林徽因与 梁思成这对伉俪多彩的感情生活、对人生与理想的执 着以及他们的成就与创造。
    

目录

作者前记
代序
**部 启蒙时期(1901—1928年)
1.梁家长子
2.林家掌上明珠
3.岁寒三友图
4.遨游建筑天地间
5.留学归来
第二部 多方面的成就(1928—1937年)
6.东北大学开天辟地
7.徐志摩之爱与死
8.建筑史学家
9.寻找古建筑
10.太太的客厅
11.应县塔、赵州桥
12.骑驴走马过山西
13.日本的入侵
14.暂时喘一口气
15.发现佛光寺
第三部 历经抗战(1937—1945年)
16.逃难
17.暂居昆明
18.行行复行行
19.陪都重庆
20.李庄的日子
21.**部中国建筑史
第四部 战争与革命之间(1945—1949年)
22.八年抗战结束
23.重返昆明和北京
24.一九四七年的荣耀
25.那段担惊受怕的日子
26.*后的一封信
第五部 在共产党政权下(1949—1972年)
27.失望与挫折
28.林洙的诉说
作者后记
译者后记
主要参考书目


书名: 徽州的脊梁:徽商的兴衰与中国近现代商业变迁 作者: 钱穆(假托) 出版社: 华夏文脉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3年10月 ---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一部聚焦于特定建筑师或文学家的传记,而是一部宏大、细致入微的区域经济史与社会变迁史的深度剖析。它以中国传统商业力量的典范——徽商集团的兴起到衰亡为主线,穿插描绘了自明中叶至民国初年近四百年的中国社会经济脉络,尤其侧重于其对儒家伦理、地域文化和国家财政的影响与贡献。 全书共分为六大部分,层层递进,力求还原一个有血有肉、充满矛盾与生命力的商业群体形象。 第一部分:徽州之地的孕育与初啼(明中叶至万历年间) 本部分追溯了徽州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文化土壤如何催生出商业奇才。徽州地少人稠,耕作艰难,迫使当地人“离乡背井,以求生计”。作者深入探讨了徽州宗族制度在商业扩张中的核心作用,宗族如何提供初始资本、维系商业信誉并规范内部竞争。 重点剖析了徽商早期积累财富的主要手段:盐业的垄断与运作。通过对内阁档案、地方志的细致梳理,揭示了徽商如何巧妙周旋于官府与市场之间,利用“输纳法”等政策工具,将商业利润转化为政治影响力,奠定了其“富甲天下”的初期基础。此外,对早期徽州“无徽不成镇”的民间商业氛围及其对儒家“义利观”的灵活诠释进行了细致描摹。 第二部分:徽商的鼎盛与文化的反哺(天启至康熙年间) 此阶段是徽商集团影响力登峰造极的时期。商业利润不再仅仅被投入到更多的商业活动中,而是大规模地回流到徽州本土,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反哺”现象。作者详细论述了徽商对教育、慈善事业的巨额投入,这既是其道德自我完善的需要,也是维护宗族声誉和社会地位的关键举措。 专门章节讨论了徽州刻书业的黄金时代。徽商资助的刻本,以其精美的装帧、严谨的校对,成为明清两代学术传播的重要载体。我们得以窥见,在他们资助下,汪逵、程朱理学注疏以及医学、农学典籍得以广泛流传。这种商业资本与士大夫阶层(尽管徽商多为“儒商”)的复杂互动,构建了一个以资本为基础的文化生态系统。同时,书中也探讨了徽商在江西、南京等地建立的庞大商业网络体系,及其对周边区域物价和资源的控制力。 第三部分:贾而好儒:身份的焦虑与融合(乾隆至道光年间) 随着财富的积累和时代的变迁,徽商面临着一个核心的身份困境:如何在商人(贱业)的身份与追求功名利禄(儒家主流价值观)之间找到平衡?本部分深入研究了“贾而好儒”现象背后的社会心理学动因。 作者分析了徽商子弟参加科举的比例变化,以及他们通过捐纳、兴建园林、购买田产等方式“洗白”商业身份的策略。重点分析了徽州园林艺术的兴起,如棠樾牌坊群,不仅仅是建筑成就,更是徽商家族向地方精英阶层正式宣告其社会地位和道德操守的“纪念碑”。通过对具体人物(如曹文溍、胡光墉等)晚年行为的个案分析,展示了这种身份焦虑的复杂性与张力。 第四部分:晚清风暴:外来冲击与内部瓦解(咸丰至光绪年间) 本书的转折点集中于太平天国的战乱和晚清洋务运动带来的剧烈变革。徽州作为江南重要的商业腹地,遭受了巨大的物质和人力损失,太平军的洗劫对徽州许多依赖宗族体系运作的商业资本造成了毁灭性打击。 更具颠覆性的是新式商业的崛起。上海、天津等通商口岸的出现,标志着以契约精神、股份制和现代金融操作为特征的新型商业模式开始挤压传统票号、典当和行栈体系。作者详述了徽商如何在新旧商业规则的夹缝中挣扎,部分有远见的少壮派开始投资近代工业(如纺织、轮船),但整体而言,他们对金融、铁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参与度远低于晋商和宁波帮。这种保守性,成为其最终衰落的内因之一。 第五部分:金融体系的失守与最终的回归(光绪末年至民国初年) 清末,金融体系的变革对徽商造成了致命一击。票号的没落、新式银行的建立,使得徽商赖以生存的汇兑网络和信用体系面临崩溃。本书详尽考察了徽州典当业和钱庄的艰难转型。 更深层次的分析在于人才的流失与教育体系的脱节。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大量受传统儒学教育的徽州精英失去了明确的上升通道,而新式人才培养体系中,徽州的影响力逐渐被沿海发达地区的新式学堂所取代。大量有能力的年轻人选择前往上海、武汉等地依附于新的政治经济中心,徽州本土的商业活力被“抽血”。剩余的资本大多固化于土地和宗族维持的传统公益事业中,难以投入到需要高风险、高流动性的现代商业运作中。 附录:徽州商帮的遗产与现代意涵 本书最后一部分,是对徽商留下的物质与非物质遗产的总结。我们审视了徽州建筑(民居、牌坊)、徽剧、徽菜等文化现象中残留的商业智慧。作者强调,徽商的衰落并非简单的“资本枯竭”,而是一种文化结构与商业模式的时代性错配。他们的“诚信”、“节俭”、“家族互助”等美德,在传统社会中是高效的润滑剂,但在工业化和全球化的竞争面前,其排他性和地域性反而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桎梏。 本书旨在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商业史提供一个扎实的区域范本,揭示商业力量如何塑造一个地区的文化精神,以及当外部环境剧变时,传统商业伦理如何面临重塑或消亡的命运。它是一曲关于地域商业精英的史诗,也是对中国传统经济结构转型阵痛的深刻反思。

用户评价

评分

《林徽因与梁思成》这本书,我实在太想读了!光是书名就足够吸引人,让我对这对民国时期才情横溢的伉俪充满了好奇。我脑海中勾勒出的画面是,他们如同那个时代的缩影,优雅、知性,又带着一丝理想主义的浪漫。想象一下,在古老的宅院里,他们伏案研读古籍,讨论着飞檐斗拱的奥秘,或是漫步在被战火摧残过的城墙边,眼中闪烁着对民族文化的深切忧虑和重建的决心。这本书,在我看来,绝不仅仅是记录他们的生平事迹,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看到知识分子如何在动荡中坚守自己的信仰,如何将对美的追求与对国家的责任融为一体。我期待书中能有关于他们对于中国古建筑的热爱和保护的细节,那种对历史遗迹的敬畏和对传承的使命感,一定能深深打动我。也想知道,在他们共同的事业之外,他们的家庭生活又是怎样的?是否有柴米油盐的琐碎,是否有争吵与谅解,这些“凡人”的一面,反而更能让我感受到他们的真实与立体。这本书,我把它看作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是与两位伟大灵魂的交流,希望能从中汲取到一些力量,一些对生活、对美、对历史的全新认知。

评分

读了《林徽因与梁思成》这本书的推荐语,就觉得它一定会是一本充满智慧与温情的读物。我总是对那些能够将艺术、学问与生活完美结合的人物感到由衷的钦佩,而林徽因和梁思成无疑是其中的典范。我设想,书里会描绘出他们在中国建筑史上留下的那些闪耀的印记,比如对斗拱结构的细致研究,对古城测绘的严谨态度,以及在烽火连天中,他们如何用瘦弱的身躯背负起沉重的文化遗产。这让我联想到,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他们的精神世界是何其富足。我迫切地想知道,是什么样的信念支撑着他们,让他们在艰难的环境下依然能够坚持对美的探索和对历史的守护?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他们在中国近代建筑转型时期的角色,他们提出的理论,他们绘制的设计图,一定蕴含着深刻的洞察和超前的眼光。同时,我也好奇,在他们如此投入的工作背后,他们夫妻之间的精神契合度究竟有多高?是否存在一种默契,让他们在学术上互相成就,在生活中互相扶持?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了解两位名人,更是希望能够通过他们的经历,理解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以及他们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发出自己的声音。

评分

《林徽因与梁思成》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历史人物的传记,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我脑海中浮现的画面是,他们如同两棵并肩而立的古树,深深扎根于中国的土地,枝繁叶茂,荫庇后人。我期待书中能展现他们在中国古建筑保护事业中那些艰难而伟大的付出,他们是如何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去对抗历史的侵蚀和人为的破坏。那种对古老文明的敬畏之心,那种对民族文化的责任感,一定会让我为之动容。我特别想了解,他们是如何在个人情感与家国大义之间做出选择的?他们的爱情故事,是否也如他们的建筑一样,坚固而美丽?又或者,在那些光鲜的学术成就背后,他们也曾有过普通人的烦恼与挣扎?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部关于理想、关于坚守、关于爱的史诗。我希望能够从中汲取到他们身上那种对未知的好奇心,对美的执着追求,以及面对困难时的勇气和智慧,让我在自己的生活中,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坚韧与浪漫。

评分

《林徽因与梁思成》这本书,我早就盼着能翻开它了。光是书名就有一种古典的韵味,仿佛能闻到油墨的香气,听到古建筑的低语。我脑海里构思的场景是,他们不仅仅是学术界的巨擘,更是那个时代最闪耀的文化符号。我想象书中会详细描绘他们如何克服重重困难,走遍大江南北,去勘探那些古老而濒危的建筑。那种风尘仆仆,却又目光坚毅的画面,一定非常动人。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有关于他们学术观点的深入探讨,他们是如何看待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又是如何将西方的建筑理论与中国本土的文化相结合,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我想,这其中一定充满了思想的碰撞和智慧的火花。而且,这本书肯定不止于建筑本身,更会展现他们作为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他们在国家危难之际,如何挺身而出,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民族文化贡献力量。我非常好奇,他们是如何在学业、事业、家庭以及个人情感之间找到平衡的?这本书,在我看来,就像是一部厚重的历史画卷,又像是一首深情的诗篇,我渴望在字里行间,找到那些关于爱、关于理想、关于传承的动人故事。

评分

当我在书店看到《林徽因与梁思成》这本书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绝对是我要读的那一本!”。在我心中,林徽因和梁思成代表着一种极致的浪漫与才情,他们不仅仅是建筑学家,更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偶像。我设想,这本书会像一位老友在娓娓道来,讲述他们那些不为人知的往事。我特别想知道,在他们的学术研究之外,他们的个人性格是怎样的?林徽因的诗意与犀利,梁思成的温厚与坚持,他们是如何在生活中相互影响,又如何共同创造出属于他们独特的精神家园?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描绘他们在中国近代建筑理论的建立和实践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那些图纸,那些文字,背后一定凝聚着无数的心血和智慧。也想知道,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们如何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如何面对政治的风云变幻,却依然坚守着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对学术的追求。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扇通往民国时代艺术与智慧殿堂的窗户,我希望能够透过这扇窗,看到两位伟大的灵魂,他们的爱情,他们的事业,以及他们留给后世的宝贵财富,都能深深地触动我的心灵。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