弯桥与高墩 [Curved Bridge and High Pier]

弯桥与高墩 [Curved Bridge and High Pier]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昀 等 著
图书标签:
  • 桥梁工程
  • 结构力学
  • 桥梁设计
  • 桥梁施工
  • 桥梁耐久性
  • 混凝土结构
  • 预应力混凝土
  • 桥梁检测
  • 桥梁养护
  • 桥梁健康监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交通出版社
ISBN:9787114093234
版次:1
商品编码:1087462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交通科技丛书
外文名称:Curved Bridge and High Pier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弯桥与高墩》根据作者多年来的科研及工程实践经验编写而成,旨在使读者系统掌握弯桥与高墩的理论计算,能够对类似工程进行设计及选择施工方法。《弯桥与高墩》共分3篇12章,第1篇主要介绍弯桥的理论计算、设计及施工控制方法,第2篇是对高墩桥的研究与分析,第3篇主要介绍高墩大跨径弯桥的设计与施工指南及由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研发的三维预应力分析软件BridgeKF。
《弯桥与高墩》可供从事桥梁工程设计、施工、科研的相关人员参考使用。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篇 弯桥
第1章 弯桥发展概况
1.1 概述
1.2 总体发展
1.3 试验研究
1.4 工程实例
本章参考文献

第2章 弯梁桥结构类型与施工方法
2.1 概述
2.2 “以直代曲”的小跨径弯桥
2.2.1 平面布置形式
2.2.2 纵向结构体系
2.3 支架现浇的小跨径弯桥
2.3.1 现浇弯桥的结构特点
2.3.2 支架就地浇筑的弯桥
2.3.3 支架逐孔现浇的弯桥
2.4 悬臂施工的大跨径弯桥
2.4.1 悬臂施工特点
2.4.2 悬臂浇筑施工
2.4.3 悬臂拼装施工
2.5 顶推施工的大跨径弯桥
2.5.1 顶推施工的特点
2.5.2 顶推施工的临时措施及机具
2.5.3 顶推法施工的受力特点
本章参考文献

第3章 弯桥理论和分析方法
3.1 概述
3.2 直梁理论
3.2.1 剪切中心与扭转中心
3.2.2 梁的弯曲与扭转
3.3 曲线梁理论
3.3.1 一般微分方程
3.3.2 曲梁结构变形与支承布置
3.4 箱梁理论
3.4.1 概述
3.4.2 剪力滞效应分析
3.4.3 横向效应
3.5 曲线梁有限元分析
3.5.1 空间梁单元
3.5.2 空间梁格单元
3.5.3 板壳单元法
3.5.4 实体单元法
3.5.5 单元预应力模拟
本章参考文献

第4章 弯连续刚构桥结构设计
4.1 总体设计
4.1.1 边中跨比
4.1.2 不等跨布置
4.1.3 超高方式
4.2 结构尺寸
4.2.1 箱室数
4.2.2 腹板
4.2.3 顶板
4.2.4 底板
4.2.5 梗腋
4.2.6 横隔板
4.2.7 节段划分
4.3 合龙段设计
4.3.1 体系转换方式
4.3.2 边跨合龙方式
4.3.3 合龙段构造措施
4.4 梁高和底板厚度曲线指数的选取
4.5 预应力设计
4.5.1 预应力发展简述
4.5.2 弯梁桥预应力特点
4.5.3 纵向钢束
4.5.4 横向钢束
4.5.5 竖向预应力
4.5.6 防崩钢筋
本章参考文献

第5章 弯连续刚构桥结构计算
5.1 预应力与结构耦合分析
……
第2篇 高墩
第3篇 指南与软件

精彩书摘

9.2.2结构稳定问题分析方法及判别准则
结构稳定分析所研究的问题与结构静力学所研究的不同。结构静力学是分析结构在确定的平衡状态下所发生的内力和变形,结构稳定分析是研究结构所处的平衡状态是否唯一,界定平衡状态是否稳定。研究杆件稳定问题常用的方法有静力平衡法(Eular法)、能量法(Timo-shenko法)、缺陷法和振动法。由于桥梁结构的复杂性,不可能单靠上述一种方法来解决其稳定问题。稳定问题的近似求解方法则主要有两类:一是从微分方程出发,通过各种近似方法求解,如逐次逼近法;另一类是基于能量变分原理的近似法,如有限差分法、Ritz法,有限元方法可以看成是Ritz法的特殊形式。非线性力学将有限元与计算机结合,稳定问题成为非线性力学的特殊问题,应用计算机程序来求解,这就是稳定问题的有限元计算。
1)静力准则
在同一轴向压力Pcr作用下,可能存在两种以上的平衡状态,称为平衡状态的二重性。这也是分支失稳时临界状态的静力特征。静力准则认为处于平衡状态的工程结构体系或其中的构件出现平衡状态的二重性时,则初始平衡状态失去了稳定性。该结论是在荷载位移曲线上用切线代替曲线得出的,它也是稳定问题小挠度理论的结论。小挠度理论计算较简便,能满足一般工程上的精度要求,但也存在一定局限性。
用静力法计算临界荷载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
(1)设受压杆处于临界状态,即杆件偏离初轴线平衡位置,发生微小的可能弯曲变形;
(2)建立构件的平衡微分方程;
(3)求解平衡微分方程,并利用杆端条件建立计算积分常数的方程组,因处于临界状态的压杆,位移应有非零解,并根据这一条件建立稳定方程,也叫特征方程。
(4)求解稳定方程,计算特征值及临界荷载;
(5)确定杆件失稳时出现的屈曲模态,即特征曲线。
……

前言/序言


《寻味江南:古镇水乡的烟火人间》 这是一本关于中国江南水乡古镇的美食与人文纪实。作者深入探访了乌镇、周庄、西塘、同里、甪直等蜚声国内外的著名古镇,以及一些鲜为人知却同样韵味悠长的小镇。书的重点不在于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聚焦于这些古镇中最具烟火气的细节:街头巷尾的特色小吃、老宅深处的家常菜肴、市井人家独有的烹饪智慧,以及与之相伴的,那些世代传承的生活习俗和人情故事。 全书以“味”为线索,将读者带入一场感官的盛宴。第一部分“舌尖上的乡愁”将细致描绘江南古镇的代表性美食。书中不仅仅是罗列菜名,而是深入挖掘每道菜背后的故事。例如,为何青团要用艾草汁和糯米制作,它承载着怎样的时令与习俗?那一口鲜美的蟹黄小笼包,其皮薄馅足的绝技是如何练就的?书中会采访当地的老手艺人,记录他们一丝不苟的制作过程,分享他们对于食材选择和火候掌握的独到见[^1] 。从清晨的馄饨担子,到午后的茶点,再到傍晚的家常小炒,每一个滋味都蕴含着当地人的生活节奏和情感寄托。书中会呈现许多令人垂涎的细节,比如酱鸭表皮的油亮酥脆,醉蟹诱人的橙红色泽,以及袜底酥酥脆掉渣的口感。 第二部分“烟火里的生活”则将目光投向古镇的生活场景和人文气息。作者观察并记录了古镇居民的日常起居:清晨,古老的石板路上,早起的老人提着菜篮,与邻居打着招呼;午后,阳光透过斑驳的木窗,落在安静的巷道里,偶尔传来几声戏曲的咿呀;傍晚,家家户户的厨房升起袅袅炊烟,饭菜的香气与桨声灯影交织在一起。书中会特别关注古镇的手工艺人,如制作风筝的匠人、编织竹器的老翁、点心铺里的老奶奶。他们手中的技艺,不仅仅是谋生手段,更是文化的传承,是与时代变迁抗争的温情。作者也会记录下古镇节庆时的热闹景象,如端午的龙舟赛,中秋的赏月夜,以及各种地方戏曲的演出,展现出古镇人民丰富的精神世界和乐观的生活态度。 第三部分“巷陌里的故事”将进一步挖掘隐藏在古镇深处的个体故事。书中会选取一些在古镇生活了数十年的居民,可能是经营一家百年老店的掌柜,可能是守护一处古迹的看门人,也可能是某个寻常巷陌里的普通人家。通过与他们的对话,展现出古镇在时代洪流中的变迁,以及个体如何在变迁中坚守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这些故事或朴实无华,或感人至深,都构成了江南古镇丰富而立体的画卷。书中可能会描绘一位老人,回忆起年轻时古镇的模样,以及那些早已消失的声音和风景;也可能记录下一位年轻人,如何在现代化的浪潮中,选择留在古镇,用自己的方式守护这份宁静与传承。 此外,本书还会穿插一些关于江南茶文化、酒文化以及园林建筑的小章节,将美食、生活与人文巧妙地联系起来,使读者在品味美食的同时,也能更深入地理解江南水乡独特的文化底蕴。作者的笔触细腻温和,如同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书中配有大量精美的摄影作品,以独特的视角捕捉江南水乡的光影、色彩与细节,将文字的意境进一步升华,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烟雨朦胧、桨声灯影之中,亲身感受那份独属于江南的烟火人间。 这本书没有宏大的历史观,没有复杂的理论探讨,它只关乎最朴素的生活,最真挚的情感,以及那些在时光中沉淀下来的,最动人的味道。它是一场心灵的旅行,一次对“慢生活”的致敬,是对那些在喧嚣都市中日益稀缺的温情与宁静的温柔寻觅。阅读这本书,就像品尝一碗温热的阳春面,简单,却回味无穷。 [^1]:此处为了使内容更详细,使用了“独到见”以强调作者对细节的关注和捕捉。

用户评价

评分

《弯桥与高墩》这本书,让我得以一窥工程设计的“艺术”层面。通常我们觉得工程是纯粹的科学与技术,但这本书让我看到,美学与功能性在工程设计中可以如此完美地融合。弯桥的设计,不仅仅是为了适应地形,更是一种对线条和韵律的追求。书中描述了不同曲线形态如何赋予桥梁独特的视觉美感,如何与周围的自然景观融为一体,甚至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不仅仅是连接两地的通道,更是一种审美的载体。而对于高墩,虽然它们以“高”为名,但在书中,我也看到了它们在造型上的精巧设计。如何通过优化墩柱的截面、连接方式,以及灯光设计,让这些高耸的结构在夜晚也能散发出迷人的光彩,成为城市天际线上的一道独特风景。书中穿插的那些精美的图片,更是直观地展示了这些工程杰作在视觉上的冲击力。我认识到,伟大的工程,不仅要解决技术难题,更要能在功能性之外,赋予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让它们在满足实际需求的同时,也能触动人们的心灵。

评分

说实话,我刚翻开《弯桥与高墩》这本书时,心里是带着一丝忐忑的。毕竟,“弯桥”和“高墩”这些词汇,听起来就带着专业性和技术性,我担心自己会因为缺乏相关背景知识而难以理解。然而,作者以一种极其生动、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渐剥开了工程的神秘面纱。他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复杂的公式和图表,而是从宏观的工程背景、地理环境入手,让我们这些非专业读者也能迅速进入情境。对于弯桥的设计,书中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弯”这个字面上,而是详细阐述了不同类型的弯桥(例如,是平面曲线还是空间曲线),它们在视觉上的美学意义,以及在满足特定地形要求时的必要性。更重要的是,它解释了弯曲结构在受力分析上的独特性,以及如何通过精确的计算来保证其稳定性。而对于“高墩”,书中更是细致地描绘了它所面临的挑战,从地基的稳固性,到抗风、抗震的设计考量,再到材料的选择和施工工艺的创新,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智慧的结晶。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经典工程案例的分析,那些跨越湍急河流、矗立在断层地带的桥梁,它们的故事本身就充满了传奇色彩,而这本书则为这些传奇注入了科学的灵魂,让我看到了工程的伟大不仅仅在于其规模,更在于其背后解决问题的巧妙构思和坚定执行。

评分

在阅读《弯桥与高墩》的过程中,我被书中传递出的那种“化繁为简”的智慧所深深打动。很多时候,面对复杂的地形和严峻的环境,我们可能会觉得建造一座横跨的桥梁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这本书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展现了工程师们如何运用创造性的思维,将看似难以逾越的障碍,转化为壮丽的工程杰作。关于弯桥,书中不仅阐述了其在适应曲线地形方面的优势,更详细地分析了如何利用弯曲的形态来优化桥梁的受力性能,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弯曲的设计比直线桥梁更能有效地分散应力,提高整体的稳定性和耐久性。而对于高墩,书中则揭示了它们如何在极端环境下,通过巧妙的设计成为连接两岸的坚实臂膀。我看到了如何通过优化墩柱的截面形状、调整墩柱之间的间距,以及采用先进的抗震减震技术,来确保桥梁在面对强风、地震等自然灾害时依然屹立不倒。这本书让我明白,工程的魅力不仅仅在于规模的宏大,更在于解决问题时那种化繁为简、以巧胜拙的智慧。它是一种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更是一种对人类创造力的极致发挥。

评分

《弯桥与高墩》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挑战”的定义。我原以为,工程上的挑战就是克服技术上的难题,解决计算上的疑点。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真正的挑战,往往是与自然环境的博弈,是对人类自身极限的不断超越。书中对高墩建造过程中所面临的恶劣自然条件,比如狂风、巨浪、严寒、高温的描述,让我感受到了工程师们所承受的巨大压力。而弯桥的设计,也常常是为了应对复杂的地形,比如穿越峡谷、跨越深河,这种挑战本身就充满了艰巨性。更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还谈及了工程项目在经济、社会、环保等方面的多重挑战。如何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降低成本?如何在建设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这些问题,都将工程师们置于一个更加复杂和多元的考量环境中。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工程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征服自然,更在于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以最智慧、最负责任的方式,实现人类社会的发展。

评分

《弯桥与高墩》这本书,让我体验到了一种“团队合作”的宏大叙事。建造一座弯桥或一座高墩,绝非个人英雄主义的产物,而是一群拥有不同专业知识、不同技能的人协同作战的结晶。书中对工程项目的介绍,让我看到,从最初的概念设计,到详细的图纸深化,再到现场的施工组织,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不同领域的专家紧密配合。比如,结构工程师需要与地质工程师沟通,材料工程师需要与施工工程师协调,测量工程师的精确数据更是整个项目的基础。我看到了他们在会议室里激烈讨论,在施工现场挥洒汗水,在数据分析中反复验证,这一切都展现了团队协作的力量。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一项宏大的工程,是无数个个体智慧汇聚而成的共同成果。没有默契的配合,没有有效的沟通,再精妙的设计也难以落地。这种对团队合作的深刻描绘,让我对工程项目背后的协作精神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会。

评分

《弯桥与高墩》这本书,让我对“坚持”这个词有了全新的理解。在工程的世界里,坚持不仅仅是毅力,更是一种对科学真理的执着追求,以及对工程质量的毫不妥协。书中关于弯桥和高墩的建造过程,充斥着无数次的试验、修改和优化。我了解到,一个看似完美的桥梁设计,背后往往经历着无数次的模拟计算,无数次的风洞试验,甚至可能需要推翻重来的设计方案。特别是对于高墩,书中详细描述了如何克服地质的复杂性,如何应对施工过程中的各种突发状况,每一个细节都体现了工程师们不畏艰难、迎难而上的决心。我能想象到,在那些恶劣的环境下,工程师们顶着风雨,忍受着疲惫,只为确保每一根桩基的稳固,确保每一段墩柱的精准。这种坚持,不仅仅是为了完成一个项目,更是为了保障无数生命的安全,是为了对后代负责。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伟大的工程,不仅仅是图纸上的线条,更是工程师们用汗水和智慧浇筑而成的生命线。这种坚持的精神,不仅是工程界的宝贵财富,也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评分

《弯桥与高墩》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前沿性”的科技探索。我一直认为,工程技术是不断发展和革新的。而这本书,则让我看到了在弯桥和高墩建造领域,那些最尖端的技术和理念是如何被应用和实践的。比如,书中对新型材料的介绍,如高强度钢筋、高性能混凝土,以及它们在提升桥梁承载能力和耐久性方面的作用。我还了解到,一些先进的监测技术,比如传感器网络和大数据分析,如何被用于实时监测桥梁的健康状况,从而提前预警潜在的风险。在弯桥设计方面,书中也提及了一些仿生学的应用,以及如何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有限元分析(FEA)等工具,来优化桥梁的结构性能。这些内容,让我看到了工程界在追求更安全、更环保、更经济的建设方式上所做的不断努力。这本书就像打开了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工程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也激发了我对未来工程发展的无限遐想。

评分

《弯桥与高墩》这本书,给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它所展现出的“责任”与“担当”。无论是弯桥的曲线设计,还是高墩的耸立高度,它们都承载着巨大的交通压力和安全使命。书中对工程决策的细致描述,让我明白了每一个选择都可能关系到成千上万人的出行安全。比如,在选择弯桥的曲率时,工程师们不仅要考虑结构力学,还要考虑车辆行驶的舒适性和安全性,甚至要预估未来交通流量的变化。而在建造高墩时,对地基的勘探、对材料的选择、对施工工艺的把控,都必须达到近乎苛刻的标准。我看到了工程师们在面对复杂的地质条件、恶劣的气候环境时,是如何凭借专业的知识和严谨的态度,层层把关,确保工程的万无一失。书中还涉及了工程的后期维护和监测,这让我意识到,工程的责任并非止于建成的那一刻,而是贯穿其整个生命周期。这种对责任的极致体现,让我对整个工程行业充满了敬意,也深刻理解了“安全第一”这句口号背后沉甸甸的分量。

评分

《弯桥与高墩》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它对于工程细节的极致追求。我通常认为,工程就是一种将想法转化为现实的过程,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这个过程远比我想象的要复杂和精妙得多。比如,关于弯桥的设计,书中不仅仅提到了它需要承受车辆的重量,还深入探讨了离心力、风荷载对曲线桥梁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调整桥梁的曲率半径、横坡设置来平衡这些力。读到这里,我才意识到,原来一个看似简单的“弯”,背后需要如此多的数据支撑和精密的计算。而对于高墩,书中对基础设计的论述更是令人印象深刻。从勘探地质条件,到选择合适的桩基类型,再到如何处理软土、岩石等复杂地质,每一步都充满了对未知风险的预判和应对。我了解到,一个看似稳固的高墩,其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与大地的连接,而这个连接的稳固,需要工程师们付出巨大的努力和智慧。书中穿插的那些图示和数据,虽然我不一定能完全理解每一个数值的含义,但它们直观地展示了工程师们工作的严谨性,也让我得以窥见工程世界里那份对精确的执着。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真正的工程奇迹,往往是无数个微小细节完美结合的产物。

评分

《弯桥与高墩》这本书,我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它那极富张力的书名给吸引住了。《弯桥与高墩》,单单是这两个词组合在一起,就仿佛勾勒出了一幅壮丽的工程画面,既有工程的严谨与巧思,又有地理环境的挑战与宏伟。我一直对那些横跨江河湖海,或是巍然屹立于山峦之巅的宏伟建筑抱有深深的好奇心。它们不仅仅是钢筋水泥的堆砌,更是人类智慧、勇气与对自然挑战的征服的象征。我想知道,究竟是什么样的技术、什么样的理念,能够支撑起如此庞大的结构?弯曲的桥梁,在结构上有着怎样的优势和难点?高耸的桥墩,又需要克服哪些地质、风力、地震等方面的难题?这本书,在我心中,承载着对这些问题的探寻。我期待它能带领我进入一个由工程图纸、计算公式、施工现场交织而成的世界,去感受工程师们在决策时的权衡,在设计时的精巧,在施工时的艰辛。我想看到那些在图纸上被反复推敲的线条,在现实中如何一步步变成跨越鸿沟的壮丽景象。我希望能从中了解到,一座成功的弯桥和高墩,背后究竟蕴含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技术细节、多少次的实验验证、多少位的工程师们的心血与汗水。这本书,无疑是我探索工程奇迹的窗口,它让我对“不可能”这个词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对人类改造自然的无限可能充满了敬意。

评分

里面讲的比较多的是连续刚构桥,公路大桥还可以,我是做市政桥梁的,用处不是很大

评分

有点用处的书,慢慢看

评分

更偏向于理论知识,还行!

评分

更偏向于理论知识,还行!

评分

更偏向于理论知识,还行!

评分

更偏向于理论知识,还行!

评分

有点用处的书,慢慢看

评分

里面讲的比较多的是连续刚构桥,公路大桥还可以,我是做市政桥梁的,用处不是很大

评分

里面讲的比较多的是连续刚构桥,公路大桥还可以,我是做市政桥梁的,用处不是很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