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的50個關鍵 会展专业策展设计策划 港台繁体中文图书

策展的50個關鍵 会展专业策展设计策划 港台繁体中文图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如菁 著
图书标签:
  • 策展
  • 会展
  • 展览设计
  • 展览策划
  • 空间设计
  • 视觉传达
  • 设计
  • 港台图书
  • 繁体中文
  • 专业书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善本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釀出版-秀威資訊
ISBN:9789864451357
商品编码:10878084577
开本:17x23
出版时间:2016-09-12

具体描述














國立工藝科學博物館資深策展人,
集20年實務經驗與精選百張展示案例
以基礎觀念、開始提案、規畫、設計、製作、開放營運
6大主題切入
提煉策展真本事 diyi次策展就上手 

20年資深策展人實務經驗大公開

50個從「構想」到「實作」的關鍵提問
百貨公司的服飾配件特賣展、商場異國美食展、
卡通人物特展、社區藝術活動……
這是一個人人都想策展的時代
從傳統博物館擴散到商場、古蹟、工廠、文創園區、戶外空間、甚至市集中,參觀各式各樣的「類博物館展示」成了全民運動,策展這一行也愈來愈熱門。但是,沒有相關科系的訓練,有志於策展的人該去何處學習?
本書從本土的工作經驗與實務需求出發,整理出策展時常見的50個基本問題,藉由「一問一答」的方式,循序漸進的描摹出「策展學」的輪廓與細節,引領讀者跨入這個有趣的專業領域。希望能幫助「正在」、「將要」與「想要」策展的人們,從容的面對策展工作中的波折與問題,練就策展的真本事,推出理想中的展示!

目錄
推薦序一
推薦序二
引言
Chapter1 清楚界定──準備開始前的基本觀念
Q1 何謂「策展」?
Q2 何謂「類博物館展示」?
Q3 誰參與策展?
Q4 要從何處開始著手策展?
Chapter2 摩拳擦掌──逐步形塑出展示提案
Q5 何謂「展示提案」?
Q6 如何設定「展示目標」?
Q7 「展示類型」的影響為何?
Q8 如何設定「展示主題」?
Q9 如何評估展示地點?
Q10 如何估算「所需經費」?
Q11 如何安排工作時程?
Q12 如何評估展出文物?
Q13 如何設定目標觀眾?
Q14 策展工作團隊的組成為何?
Q15 提案可行性分析的重點為何?
Q16 如何對外爭取贊助?
Chapter3 擘劃成形──展示規劃的思思想想
Q17 何謂「展示規劃」?
Q18 「基本設定」包括哪些要素?
Q19 如何設定「預期效益」?
Q20 何謂「核心概念」?
Q21 如何撰寫展示內容?
Q22 如何挑選展出文物?
Q23 如何讓贊助機構在展示中有「適當的露出」?
Q24 如何在展示中呈現敏感或爭議之話題?
Q25 如何將學術研究轉化成為展示?
Q26 如何讓展示內容真正定案?
Chapter4 沙盤推演──從抽象到具象的展示設計Q27 何謂「展示設計」階段?
Q28 如何判斷展示設計的好壞?
Q29 如何監督展示設計的進行?
Q30 何謂「細部設計圖說」?
Q31 如何讀懂細部設計圖說?
Q32 何謂良好的參觀動線?
Q33 何謂良好的說明圖板設計?
Q34 何謂良好的視聽軟硬體設計?
Q35 何謂良好的模型設計?
Q36 在設計階段如何準備文物相關資料?
Q37 何謂良好的互動式展示設計?
Q38 設計與製作兩者要統包或分包為宜?
Chapter5 逐步堆砌──從圖面到場面的展示製作
Q39 何謂「展示製作」階段?
Q40 何謂好的展示製作廠商?
Q41 如何做好說明圖板的審查?
Q42 如何做好影片的審查?
Q43 如何做好互動式展示的審查?
Q44 如何做好模型與造景的審查?
Q45 如何做好文物上架作業?
Chapter6 打開大門──面對大眾的開放營運
Q46 何謂「開放營運」階段?
Q47 開放參觀後如何維持展示的zui佳狀態?
Q48 如何面對外界的批評與指正?
Chapter7 後記──著手開始策展吧
Q49 策展人需要具備哪些能力?
Q50 如何開始diyi次策展?

推薦序
作者根據其豐富的博物館展示內容規劃、策展推動執行、以及企業合作募款等歷練,加上分享實務經驗的使命感及個人特質,前後花了超過十年的時間撰寫本書,有條理的介紹專業策展工作的各個面向,以準備開始、展示提案、展示規劃、展示設計、展示製作、開放營運、及後記等單元為架構,將策展的來龍去脈分為五十個重要的主題呈現,內容豐富多元、深入淺出,是本書寫流暢、圖文並茂、兼具策展學理與實務運用的好書。
諸多的專業書籍雖架構完整、內容充實,閱讀起來也具相當的知識性,但讀完後常仍有不知如何開始與解決問題的困擾。本書以系統工程界面整合的邏輯組織內容,以檢核表法問題的手法導引閱讀,對於資深策展者、會引起共鳴,對於終日埋首策劃與展示工作者、是旱中甘霖,對於無助的展示工作初學者、是一盞明燈,對於(類)博物館其他領域的專業人員、則是一本跨域學習、瞭解策展知識的寶典。
成功大學講座╱機械系教授謹識

《策展的50個關鍵》是如菁,從抽屜翻出來了卻心願,當作,送給自己的生日禮物。這,是多麼大的分享啊,書的內容不僅證明台灣博物館人憑藉一步一腳印發展在地的經驗,和一位基層公務人員的良心美意。默默地累積成為這滿滿地誠意,將策展過程所經歷的實務條理寫出來,供大家參考。內文字裡行間的文氣完全沒有要為名為利為升官的一絲氣息,這是作為一名專業人士,zui坦蕩的胸懷,台灣人zui美的知識分子質感,傻傻地把她全會的全部教給想學的人,太佩服如此有意義的動機。

五觀藝術事業有限公司創辦人

近年民眾參與、社區營造與文創產業的思維趨勢,蔚為風尚。如何將新的知識觀念、文化創意與工作計畫成果廣為宣傳,以各類型的展覽吸引民眾參觀,也成為重要的媒介之一。大大小小各類型的策展活動,正式或是非正式的,如雨後春筍的出現。但是礙於有限的經費,時間與空間的侷限性,許多情形只好由沒有太多策展經驗的民眾、社區規劃師或是文創從業人員「校長兼撞鐘」,趕鴨子上架。缺乏經驗的策展結果,有時候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即便如此,各類規模的展示活動,仍期待有效地將主要的訊息傳達出去,引起民眾走進展場的興趣。但如果沒有太多經驗的策展團隊,應該如何有效率、流程的執行策展作業?
《策展的50個關鍵》就是一本很好的教戰手冊。
本書作者李如菁女士,將其從事策展專業20多年的豐富經驗,歸納整理成有系統的工作方法。從展題內容的破題、主題設定、如何說好展示的故事、工作執行規劃、空間設計、財務、人員安排、傳銷、營運、意見回饋等,策展過程可能遇到的重要課題,一一說明,一步一步引導不熟悉策展流程的人,diyi次策展就上手。策展生手可以依據本書第七章提供的策展檢索表,預先做好工作計畫,在遇到突發狀況時,較有周全的準備可面對與解決。策展人既像導演、又像搭舞台的人,有步驟的流程,才能讓表演者(展示內容)可以充分展現其特色與魅力,自然展覽成功的機率就提高許多。
對於有經驗的策展專業者,本書也點出未來的策展市場趨勢是甚麼?在21世紀策展人,到底應具備什麼樣的思維與哲學?
本書內容鎖定時下普及的「類博物館展示」型式,期望透過不同的新展示媒材與方法,使展覽達到「知識傳遞與教育意義」的目的。一位好的電影導演,必須是一位好的story teller。對於一位好的策展人,這個道理亦然!
本書正文與附錄內容中例舉的許多實例,讓策展專業者可參考近年來許多成功的博物館或是展覽趨勢,如何構思更具有創意的主題,並剖析新一代觀賞者的閱聽習慣,介紹日新月異的互動展示方式,使知識與人類結晶不再被關在博物館的象牙塔內,精采的展示內容真正可以走入生活,走入民眾的心靈。
汶墨工作室負責人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系講師
謹識

內文試閱
Q2 何謂「類博物館展示」?
在開始策展前應先思考:你將要策辦的展示,究竟應具備著何種特質?如此方能在繁瑣工作中掌握應有的原則,而不致使zui後完成的展示走樣。
「類博物館展示」,顧名思義就是:類似博物館所舉辦的展示;本書以此為名乃是因為台灣近年來流行的展示,究其本質與特色主要乃師自於博物館展示。
社會大眾所接觸到的展示其實形形色色,上百貨公司有「內睡衣大展」、「鞋子包包大展」,假日出外時可能會遇上「客家民俗展」、「史努比特展」,工作中要去世貿中心參觀「五金產業展」、「電腦資訊大展」;在如此多種的「展示」中,博物館展示因其「博物館」屬性而有其特殊之處。
何謂博物館?許多書籍對於「博物館」的定義、宗旨、特性等已有完整敘述,在此不再贅述,但博物館為其所屬的展示,帶來三種主要特性:
以教育為目的
博物館主要基於社會教育目的而設立,因此博物館展示亦具備了教育功能;這也是博物館展示與一般商業展示zui大的不同,其目的不在於商業行銷或是販售商品,而是基於非營利目的來傳遞與散播知識。所謂教育功能,反映在展示的實務面向則是:展示內容具有高度的知識性,並重視觀眾能否理解展示所欲傳達的內容。
以物件作為傳達知識的主要手段
博物館數百年來以蒐藏與研究物件為宗旨,因此其展示也以物件的呈現為大宗。所謂物件,範圍其實十分廣泛,從考古挖掘所得的古代陶瓶,精緻美麗的畫作與工藝品,到稀有動植物的標本,或深具歷史意義之老引擎等技術物件,甚至是我們生活週遭隨手可見的用品。這些物件從意義、歷史或美學的詮釋觀點被編排與呈現,並輔以文字、圖示、動畫等方式。至於不以物件為主的科學中心,及其所衍生出來的互動式展示,從某個層面來看它亦利用了「物件」──即展示的設施──來傳遞訊息。
展示不只是「展示」
從博物館人十分熟悉的「博物館四大功能:蒐藏、研究、展示、教育」說法中,可以找出展示在博物館運作中的位置;博物館「蒐藏」物件,並針對物件進行「研究」,然後將物件與研究成果「展示」出來,且配合舉辦相關的「教育」活動。因此策展人在構思展示時應全方位思考,從上游的蒐藏、研究,到下游的教育活動、甚至行銷推廣。
總結上述可歸納:博物館展示以教育為主要目的,使用物件作為傳達訊息的主要手段,並以蒐藏與研究為策辦展示的基礎,同時藉由教育活動以擴大展示成效。
類似「博物館展示」的展示不僅存在於公私立博物館中,許多文化性質機構如:縣市文化中心、地方文化館、古蹟附屬的陳列室、學校的校史室等,亦常見此類展示;近年來因收費特展明顯有利可圖,因此許多私人策展公司更是持續推出此類展示,並巡迴於博物館與文創園區展出以賺取利潤,其教育意義多寡筆者不便置喙,但讓類博物館展示大為流行,且使參觀展示幾乎成為全民運動則是不爭的事實。




李如菁

李如菁

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畢業,雲林科技大學設計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現任職於國立工藝科學博物館展示組。曾主編《零障礙博物館》,參與多次大型展覽之策展工作並著有《台灣電信的故事》、《三分鐘的魔法:泡麵╱特展專輯》、《風箏特展專輯》、《鎖與鑰匙兩千年特展專輯》等特展專輯;發表〈重新思考物件展式的可能──以「適得其鎖:鎖具」特展為例〉、〈產業類展示策略之探討:以台灣電信產業系列展示為個案〉等多篇期刊論文。

產品代碼:9789864451357
釀生活 (30)
定價:450元
作者:李如菁
頁數:156頁
開數:17x23
裝訂:平裝
上市日:20160912
出版日:20160912
出版社:釀出版-秀威資訊
市場分類:美工設計
產品分類:書
聯合分類:藝術類


书籍简介: 《空间叙事:新媒体艺术与城市公共空间的交互实践》 作者: 林语声、陈思远 出版社: 创想文化出版集团 出版年份: 2023年 书籍分类: 艺术理论、新媒体艺术、城市规划、公共空间设计 --- 内容概要 《空间叙事:新媒体艺术与城市公共空间的交互实践》深入探讨了数字技术与当代城市环境相结合的复杂议题。本书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技术手册或艺术史梳理,而是聚焦于“场所精神”在数字媒介介入下的重塑与延展。它以一种跨学科的视角,审视了沉浸式装置、实时数据可视化以及增强现实(AR)技术如何被艺术家和设计师用以激活、解读和重新定义城市中的公共空间。 全书共分六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地构建了一个关于“空间叙事”的理论框架与实践案例库。 --- 第一部分:场所精神的数字转向 本部分奠定了理论基础。作者首先批判性地回顾了经典的空间理论,如霍尔(Edward T. Hall)的空间学和蒂姆·克鲁斯(Tim Cresswell)的“场所”概念,并指出在后数字时代,场所不再仅仅是物理性的固定坐标,而是由物理结构、社会行为以及信息流共同构筑的复合体。 核心章节阐述了“数字叠加层”如何干预人们对既有空间的感知。讨论内容包括: 1. 感官的拓扑学: 分析当视觉、听觉信息被电子屏幕和传感器捕获、重组后,我们如何“感受”一个公园、广场或建筑立面。 2. 历史的动态存档: 探讨如何利用新媒体技术,将被遗忘的历史片段或未被讲述的故事,以非侵入式的方式植入到特定的历史遗址中,实现对历史记忆的即时重访。 3. 临场感的重构: 区别于虚拟现实(VR)的完全抽离,本书重点分析了混合现实(MR)技术如何增强或扭曲人们在特定物理场域中的“在场感”。 --- 第二部分:数据景观的媒介化 本部分聚焦于数据作为一种新的“物质”如何被艺术化处理,并用以介入城市肌理。作者认为,城市运行产生的大量数据(交通流量、环境传感器读数、社交媒体热度等)构成了新的“景观”,而新媒体艺术正是解读这些无形景观的有效工具。 关键议题包括: 算法美学与城市表征: 案例分析了如何将复杂的交通拥堵数据,转化为可视化的光影流动,使抽象的效率问题转化为直观的视觉体验。 透明度与权力: 探讨了公开数据(Open Data)在艺术实践中的应用,以及艺术作品如何揭示数据收集背后的伦理困境和权力结构,而非仅仅是技术展示。 实时性的介入: 区分了预先编程的装置与对实时环境变化做出反应的互动艺术。后者如何创造一种“共生”的体验,即艺术品与城市环境的脉动同步。 --- 第三部分:沉浸式装置的设计哲学 本部分转向具体的设计方法论,探讨了如何从概念转化为可实施的公共艺术装置。本书强调的不是“技术堆砌”,而是“语境敏感性”。 深入分析了以下设计维度: 1. 尺度与边界的模糊: 分析了大型投影映射(Projection Mapping)如何暂时性地“解构”传统建筑的实体边界,以及这种短暂的视觉重塑对公众心理的影响。 2. 用户参与的等级: 区分了被动的观看(如被动接收投影)和主动的互动(如通过身体动作触发反馈)。重点阐述了如何设计既能吸引围观,又不要求专业知识的技术参与机制。 3. 材料与光影的对话: 研究了新型发光材料、柔性屏幕以及烟雾、水雾等自然介质与数字光线结合时,所产生的空间质感变化。 --- 第四部分:增强现实(AR)作为城市导览工具 AR技术在公共空间的应用是本书的亮点之一。作者将其视为一种“非物质的建筑层”。 虚拟锚点与物理场域: 探讨如何利用地理定位服务(GPS)和图像识别技术,在特定地点精确叠加数字信息层。例如,在历史遗址上重现消失的建筑结构。 叙事的分支路径: AR的优势在于其非线性叙事能力。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移动轨迹和兴趣点,选择不同的故事线索,实现高度个性化的“城市漫游”。 社区的共同创作: 讨论了面向公众开放的AR创作工具,如何将市民本身转化为城市故事的共同讲述者,而非仅仅是技术的消费者。 --- 第五部分:运维、可持续性与社会责任 一个优秀的公共艺术项目,其生命周期远超展览本身。本部分着重于长期实践中的实际挑战。 技术的“老化”问题: 讨论了如何应对硬件迭代、软件过时以及平台依赖性带来的维护困境。提倡使用更开放的协议和模块化的设计。 环境的韧性: 分析了新媒体装置在户外极端天气(如强风、高温、潮湿)下的生存策略,以及如何最小化能源消耗。 社会接纳度与争议管理: 案例研究了因艺术介入而引发的公众讨论,包括对“视觉污染”的担忧、对技术过度使用的反思,以及艺术机构应如何与社区进行持续的沟通机制。 --- 第六部分:未来的展望——“无界面”的场所叙事 最后一部分对未来趋势进行了前瞻性思考。作者推测,随着物联网(IoT)和环境智能的普及,未来的公共空间叙事可能会走向“无界面”状态,即技术不再需要显眼的屏幕或控制器。 环境内嵌式智能: 探讨传感器网络如何使整个城市环境(地面、墙壁、植被)成为一个反应性的媒介,实现微妙、潜移默化的信息传递。 集体意识的投射: 展望利用生物反馈和集体情绪分析技术,实时地将群体的潜在心理状态转化为可感知的环境变化,使城市成为一个巨大的、有生命的“心灵景观”。 --- 目标读者 本书适合新媒体艺术家、交互设计师、景观建筑师、城市规划师、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以及所有对数字时代空间体验、公共美学与技术伦理交叉领域感兴趣的专业人士与学者。 核心价值 本书提供了从哲学思辨到工程实践的全景图,帮助读者超越对新媒体技术的表面崇拜,理解其在塑造当代城市公共生活中的深度潜能与复杂责任。它提供的不是一套固定的方法论,而是一系列激活场所潜能的思维工具。

用户评价

评分

乍一看《策展的50個關鍵:会展专业策展设计策划》的封面,就有一种专业、权威的感觉扑面而来。对于我们这些在会展设计领域打拼多年的人来说,能够拥有一本这样系统性的、专注于“策展”核心的书籍,是相当难得的。我迫切地想知道,这“50個關鍵”到底囊括了哪些方面?它们是否能涵盖从概念的产生,到内容的组织,再到空间的设计,以及最终的呈现效果?我特别关注的是,书中对于“设计”和“策划”的融合是如何阐述的。一个成功的展览,必然是两者完美结合的产物。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前沿的设计理念和趋势,例如如何利用新技术、新材料来提升展陈效果,如何创造沉浸式的观众体验,以及如何通过细节的设计来传递展览的主题和情感。我渴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的案头必备,在每一次接到项目时,都能从中找到启发和指引,帮助我将每一个想法转化为令人难忘的展览体验。

评分

《策展的50個關鍵:会展专业策展设计策划》这个书名,让我瞬间觉得它是一本能够帮助我“升级打怪”的宝典。作为一名长期在会展行业摸爬滚打的老兵,我深知策展的复杂性和挑战性。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在执行,但离真正的“策展”还有一段距离。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套系统化的框架,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策展的本质和重要性。这“50個關鍵”,我猜一定是对策展流程中那些容易被忽视却至关重要的环节的提炼。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剖析如何将“设计”与“策划”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展览不仅有内容,更有灵魂。尤其感兴趣的是,书中是否会分享一些关于如何应对突发状况、如何平衡预算与创意、以及如何评估策展成效的实用方法?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从一个执行者的角色,晋升为一个能够引领和创造的策展人,为每一次的会展活动注入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叫《策展的50個關鍵:会展专业策展设计策划》,看到这个名字,我心里就充满了期待。作为一名对会展设计和策划领域一直充满好奇心的读者,我渴望能从这本书中汲取到更深入、更系统化的知识。市面上关于会展的书籍不少,但真正能触及到“策展”这一核心且关键环节的,却相对较少。我特别想了解,究竟是什么样的“50個關鍵”能够支撑起一个成功的会展活动?这些关键点是如何在实际的策划和设计过程中被应用和落地的?书中是否会分享一些经典的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项目来剖析策展的思路和方法?我尤其关注的是,它会不会深入探讨如何从观众的角度出发,去构建一个富有吸引力和互动性的展览体验?毕竟,好的策展不仅仅是内容的堆砌,更是情感的连接和价值的传递。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本精美的地图,为我指引会展策展的迷人路径,让我能更清晰地看到行业的脉络,掌握核心的技能,并在未来的实践中能够游刃有余,做出令人眼前一亮的策展方案。

评分

拿到《策展的50個關鍵:会展专业策展设计策划》这本书,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各种大型展览和活动的场景。我一直觉得,一场成功的会展背后,一定有一个极其精妙的“策展”核心在驱动。而“50個關鍵”这个数字,更是让我感觉这本书的内容一定非常充实且具有指导意义。我很好奇,这50个关键点是如何被提炼出来的?它们是否涵盖了策展的各个阶段,从最初的概念构思到最终的成果评估?我特别希望能从中学习到如何更有效地进行市场分析,如何精准地定位目标群体,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展览主题和目标,设计出独具匠心的展陈方案。书中会不会深入探讨观众体验的重要性?例如,如何通过互动装置、多媒体展示、甚至是一些出乎意料的创意环节,来提升观众的参与度和留存率?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一些全新的视角和灵感,让我能够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去思考和设计更具前瞻性和影响力的会展活动。

评分

第一次翻开《策展的50個關鍵:会展专业策展设计策划》,我就被它严谨而又充满活力的论述所吸引。作为一名刚入行不久的会展新人,我常常感到在策划过程中缺乏一个清晰的指引。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像是经验的凝练。那些“50個關鍵”听起来就很有分量,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它们具体指的是哪些方面。我猜测,里面一定包含了从前期市场调研、目标受众分析,到展区规划、视觉设计,再到宣传推广、现场执行等一系列环环相扣的要素。我尤其对“策展设计”这部分很感兴趣,一个好的展览,其视觉呈现和空间布局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到观众的感知和体验。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实用的设计原则和技巧,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如何将抽象的策展理念转化为具象的视觉语言。同时,我也期待书中能分享一些作者在实践中遇到的挑战和解决方案,这对于我们这些正在摸索中的人来说,无疑是宝贵的财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