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精神(精)

中国人的精神(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静 编
图书标签:
  • 文化
  • 哲学
  • 中国文化
  • 民族精神
  • 思想
  • 历史
  • 传统
  • 价值观
  • 人文社科
  • 国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木垛图书旗舰店
出版社: 天津人民
ISBN:9787201107745
商品编码:10884501596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6-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中国人的精神(精)
  • 作者:辜鸿铭|译者:李静
  • 定价:39
  • 出版社:天津人民
  • ISBN号:9787201107745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6-09-01
  • 印刷时间:2016-09-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32开
  • 包装:精装
  • 页数:233
  • 字数:120千字

编辑推荐语

辜鸿铭著李静译的《中国人的精神(精)》是系统反映辜鸿铭思想的一部作品,1915年发表于北京,用英文写成,旨在对外展示中国文明的价值,呼吁东西方文化彼此融合。1915年,欧洲正深陷一战的泥潭,仿佛大厦将倾,西方人几百年来**次对自身文化产生集体性的反思。辜鸿铭旁征博引,以歌德、卡莱尔和阿诺德的思想为对照,向西方阐释古典儒学的精神内核。

内容提要

辜鸿铭著李静译的《中国人的精神(精)》是“晚 清怪杰”辜鸿铭的一部具有世界影响的名著,名曰《 中国人的精神》,亦名《春秋大义》或《原华》。 晚清以来,中国形象被严重扭曲。学贯中西、特立独 行的辜鸿铭,于1915年出版用英文写成的《中国人的 精神》,用自己的笔维护了中国文化的尊严,改变了 部分西方人对中国的偏见。此书一出,轰动西方,后 被译为多种文字。
    

作者简介

辜鸿铭(1857—1928),原名汤生,字鸿铭,号立诚,祖籍福建省同安县,生于英属马来西亚槟榔屿。他学贯中西,精通九国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国学的中国人。代表作有《中国人的精神》《中国的牛津运动》等。 李静,生于1982年,译者,出版人。外交学院经济学学士、法学硕士。工作曾辗转于北京、巴西和俄罗斯,现旅居美国。

目录

序言
导论:良民宗教
中国人的精神
中国的女性
中国的语言
约翰·史密斯在中国
大汉学家
汉学(一)
汉学(二)
暴民崇拜教或战争与出路
附录:《中国人的精神》英文演讲稿(节选)


《思想的回响》 本书并非试图概括某一特定民族的精神特质,而是对人类思想史上一些普遍性主题的探索与梳理。我们从古希腊哲学家对“善”的追问出发,审视其理性主义传统如何影响了西方思辨的走向。紧接着,我们将目光转向东方,探究佛教中关于“无常”与“解脱”的智慧,以及儒家思想中“仁”与“礼”的伦理构建,分析这些思想体系如何在各自的文化土壤中扎根,并孕育出截然不同的精神景观。 我们将深入探讨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兴起,及其对个体价值的重新发现,以及宗教改革如何挑战既有的权威,催生了对信仰自由的追求。启蒙运动的理性之光,驱散了中世纪的蒙昧,提出了天赋人权、三权分立等现代政治思想的基石,对后世社会变革产生了深远影响。随后,我们将回顾浪漫主义的兴盛,感受其对情感、想象力以及个体独特性的张扬,这种反思也为后来的现代主义思潮埋下了伏笔。 在科学革命的浪潮中,我们见证了人类认识世界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从依赖宗教教条转向依靠观察与实验,这不仅改变了我们对自然的理解,也深刻地塑造了我们的思维模式。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飞跃,极大地改变了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也引发了关于生产力、阶级以及人类异化的复杂讨论。 进入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残酷现实,使得人类对自身文明的理性能力产生了深刻的质疑,存在主义应运而生,强调个体的自由选择与责任,以及面对荒诞世界的勇气。后现代主义则进一步挑战宏大叙事,解构二元对立,强调多元视角与身份认同的流动性。 本书还将考察哲学之外的领域,例如文学、艺术与音乐。从中我们可以窥见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类如何通过创造性的表达来抒发情感、反思生活、探索存在的意义。从莎士比亚的悲喜剧,到贝多芬的交响乐,再到梵高的色彩,每一件艺术作品都是人类内心世界的独特投射。 最后,我们将思考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以及由此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如何辨别真伪,如何保持独立思考,如何建构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这些都是每一个生活在当下的个体所需要面对的深刻课题。 《思想的回响》并非提供一套固定的答案,而是希望通过梳理这些思想的脉络,激发读者自身的思考。它是一场关于人类精神世界的漫游,一次对智慧之光的回溯与追寻,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人类思想的广度与深度,以及个体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充满了诗意和哲思,作者用优美的文字,描绘了一幅幅充满意境的画面,触动着读者的心灵深处。我一直很欣赏那种能够用文字触及灵魂的作者,而这本书正是这样一本让我沉醉其中的作品。书中关于自然景物的描写,尤为令人称道。无论是山川的壮丽,还是溪流的婉转,都仿佛跃然纸上,让我在字里行间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魅力。作者对光影、色彩、声音的捕捉,细致入微,极具画面感。我常常会沉浸在那些诗意的段落中,久久不能自拔。书中还穿插着一些关于人生感悟的哲思,它们并非生硬的道理,而是融入在景物描写和故事之中,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引人深思。作者对生命、时间、存在的思考,总是那么深刻而又富有感染力。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去感受那些被忽略的美好,去体会生命的意义。这本书的阅读,与其说是在消遣,不如说是一次精神的疗愈和升华。它让我暂时忘却了现实的烦恼,沉浸在美的世界里,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力量。

评分

这本书的论证过程非常严谨,逻辑清晰,每一观点都建立在扎实的证据之上,让人信服。我是一名对哲学和逻辑学有浓厚兴趣的读者,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作者对于概念的界定非常精确,推理过程层层递进,即使是比较复杂的议题,也能被他阐释得井井有条。我最欣赏的是书中对思辨过程的展现,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结论,而是引导读者一步步跟随他的思路,去探究问题的本质。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极大地激发了我思考的欲望。书中对某些经典哲学命题的重新解读,更是让我耳目一新,我原本以为自己已经理解了的理论,在作者的分析下,又有了新的层次和深度。我反复阅读了书中关于“真理”与“认知”的章节,作者从多个角度剖析了我们如何认识世界,以及知识的局限性,这让我对自己的认知方式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这本书的阅读,与其说是获取信息,不如说是一场智力上的挑战和探险。它不仅提升了我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拓宽了我对事物认识的维度,让我学会了更批判性地看待问题。

评分

最近读完一本非常令人震撼的史学著作,它以一种近乎冷峻的笔触,剖析了中国近代以来社会变革的深层动因和复杂轨迹。作者并没有回避那些历史的伤痛与矛盾,而是直面现实,用详实的史料和严密的逻辑,为读者呈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书中对辛亥革命前后思想激荡的分析,对我触动很大。我一直对那段历史充满好奇,但总觉得碎片化的信息难以形成完整的认知。这本书就像一位睿智的长者,循循善诱地为我梳理了那个时代的脉络。它深入浅出地解释了各种思潮的涌现、碰撞与融合,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了社会各阶层和国家命运。特别是关于知识分子的命运和选择的描写,让我深思。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他们身处时代洪流之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却依然坚持着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这种精神力量至今仍令人动容。书中对经济体制的演变、农村社会结构的变迁,也有着精辟的论述,让我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与其说是吸收知识,不如说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它不仅仅是一本历史书,更是一面映照现实的镜子,让我们得以审视当下,并从中汲取智慧。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充满了生活化的细节和生动的场景描绘,读起来仿佛置身于其中,与书中人物一同经历喜怒哀乐。作者善于捕捉那些细微的情感变化,用朴实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将人物内心深处的感受刻画得入木三分。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家庭关系的描写,那些家长里短、柴米油盐的琐碎,却透着一股温暖和力量。它让我回想起自己的童年时光,那些在外人看来平淡无奇的日子,却承载着满满的爱和回忆。书中对亲情的阐释,不是宏大的宣言,而是点滴的关怀,是无声的付出,这种真实的情感流露,极易引起读者的共鸣。我被书中主人公与家人之间的互动深深打动,他们之间虽然也会有争执和误会,但最终总能回归到理解和包容。这种朴素而深厚的情感,是支撑他们走过人生风雨的力量源泉。此外,书中对故乡的描绘也十分细腻,那些熟悉的街巷、田野、河流,唤醒了我内心深处的乡愁。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根,也让我更加珍惜当下所拥有的一切。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深刻体悟。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沉甸甸的纸质,古朴典雅的书名,带着一种岁月的厚重感,让人在翻开它之前就心生敬意。我拿到书的时候,光是抚摸封面的质感,就觉得值回票价了。书页的印刷清晰,墨色浓郁,没有丝毫的晕染,阅读体验极佳。拿到之后,我迫不及待地翻开,被它所呈现的中国传统文化魅力深深吸引。书中关于古代建筑的描写,尤其让我着迷,那些关于故宫、苏州园林、古镇的细致描绘,仿佛将我带回到了那个悠久的历史长河之中。我从小就对中国古典建筑有着浓厚的兴趣,但限于知识的局限,一直未能深入了解。这本书正好填补了我的这一空白。书中不仅有精美的插图,还有对建筑风格、设计理念、历史变迁的深入剖析,让我对每一处斗拱、飞檐、石雕、木刻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常常会一边阅读,一边在脑海中勾勒出那些宏伟的建筑景象,甚至会幻想自己漫步在其中,感受那份宁静与庄严。此外,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古代文人雅士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的描写,他们的闲情逸致、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在艺术上的造诣,都让我感叹不已。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又上了一个台阶,仿佛与那些古人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