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这本书的整体编排逻辑给予高度评价,它不仅仅是一本数据的罗列,更像是一部年度交通运输发展的“体检报告”。最让我欣赏的是它对“安全生产”这块内容的重视程度。在很多统计年鉴中,安全指标往往是蜻蜓点水,但在2010年的这本里,关于伤亡事故率、隐患排查次数等一系列指标,都有专门的篇幅进行展示,并且提供了历史趋势对比。这种对“发展质量”而非仅仅“发展速度”的关注,显示了编纂者深刻的行业洞察力。我记得之前在撰写一份关于沿海港口吞吐量的分析报告时,经常苦于找不到统一的港口效率指标,而这本书里对不同类型港口(如综合性港口、专业化港口)的操作效率进行了细化分类,这简直是雪中送炭。特别是光盘的附赠,更是极大地拓宽了数据的可用性,使得我们这些需要进行二次挖掘和建模分析的人员,能够更灵活地处理这些海量的原始数据,而不是仅仅依赖书本上的印刷表格。
评分这本《2010中国交通运输统计年鉴》的封面设计简洁大气,米黄色的主色调配上深蓝色的标题字样,给人一种严谨而权威的感觉。初次翻阅时,我最直观的感受是资料的庞大和细致入微。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宏观经济走势的研究者,我特别关注国家层面的基础数据能否支撑起深入的行业分析。翻开目录,从铁路、公路、水运到民航,再到管道运输,几乎涵盖了所有主要的运输形式,而且数据的时间跨度明显拉长,比起前几年的版本,2010年的统计口径似乎更加统一和规范化了。尤其是关于基础设施投资完成额和货物周转量的对比分析,图表制作得非常清晰,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些专业数据的读者,也能迅速捕捉到关键的增长点和潜在的瓶颈所在。我注意到,在“公路运输”这一章节中,对于不同等级公路里程的划分以及客运量的季节性波动分析,都有非常详尽的表格支撑,这对于制定区域性的物流优化方案时,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石,不再需要自己费力地去交叉印证不同部门发布的零散数据,极大地提高了我的工作效率。
评分作为一名侧重于区域经济差异对比的学者,我发现《2010中国交通运输统计年鉴》在“地区分布”这一模块的细化程度,比起我手头上的其他版本有了显著的提升。过去的数据往往只停留在省级层面,但这一版中,对于一些重点经济区和特定交通枢纽城市的数据单独列出,这使得我在分析京津冀协同发展或长三角一体化等战略背景下的交通承载力时,有了更精准的微观参照。例如,它详细记录了各省市在“城市公共交通”方面的投入和运营效率,包括BRT系统的建设里程和日均客运量,这清晰地描绘出了不同城市化进程中,公共交通发展模式的差异。我对比了一下当时其他行业报告,这本书在“交通运输结构优化”这方面的论述是独树一帜的,它不仅提供了总量数据,还通过百分比变化,直观地展示了“由公路向铁路、水路转移”这一国家战略的初步成效。
评分阅读这本年鉴,感觉就像在翻阅国家交通运输体系在特定时间点上凝固下来的“X光片”。它不仅展示了交通网络“骨架”的粗细(比如铁路和高速公路的里程),更细致地记录了“血液”的流动情况(比如货物发送量和旅客周转量)。我特别关注了“国际物流”一章,2010年恰逢全球经济在金融危机后缓慢复苏的阶段,书中关于海运集装箱吞吐量、航空货邮运输量的季度变化曲线,非常清晰地反映了外部市场对国内物流需求的拉动作用。与以往版本相比,2010年的这本在对新兴业态的关注上也有所体现,虽然受限于年代,对互联网物流的描述不多,但对于“专业运输”如冷链物流相关的初步统计数据,已经开始有所涉及,显示出编纂部门的前瞻性视野。总的来说,这是一套严谨、全面且具有极高参考价值的工具书,为任何需要深入理解中国基础建设和经济动脉运行规律的人士,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权威依据。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个极度“去主观化”的视角来观察2010年的中国交通业。所有的叙述都建立在扎实的数字基础之上,几乎没有空泛的口号式语言。这对于需要进行学术论证的读者来说,是极其宝贵的财富。我尤其欣赏它对于“运输成本”和“价格水平”的详细记录。在那个通胀压力初显的年份,运输成本的波动对下游产业的影响是巨大的,年鉴中关于燃油附加费、过路费乃至劳动力成本的统计口径,都做了详细的注释,这保证了我们引用的数据的可靠性。我曾试图用其他渠道获取2010年全国范围内的平均货运吨公里价格数据,但信息零散且口径不一,最终还是回到了这本年鉴上找到了最权威的锚点。这种对基础经济指标的深度挖掘,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本简单的统计汇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