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中国交通运输统计年鉴(附光盘1张) [China Transport Statistical Yearbook 2010]

2010中国交通运输统计年鉴(附光盘1张) [China Transport Statistical Yearbook 201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 编
图书标签:
  • 交通运输
  • 统计年鉴
  • 中国
  • 2010
  • 数据分析
  • 行业报告
  • 经济发展
  • 基础设施
  • 光盘
  • 统计数据
  • 宏观经济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交通出版社
ISBN:9787114095177
版次:1
商品编码:10935633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China Transport Statistical Yearbook 2010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3
字数:5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附件:光盘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2010中国交通运输统计年鉴》收录了2010年交通运输主要指标数据,正文内容具体分为交通运输综合指标、公路运输、水路运输、城市客运、港口吞吐量、交通固定资产投资、交通运输科技、救助打捞、邮政业务等九篇。附录简要列示了1978年以来的交通运输主要指标,各篇前设简要说明,简要概述本部分的主要内容、资料来源、统计范围、统计方法以及历史变动情况等;各篇末附主要统计指标解释。三、本资料的统计数据来自于交通运输部综合规划司、道路运输司、科技司、救捞局、中国海上搜救中心、中国民用航空局、国家邮政局等;个别指标数据引自国家统计局的统计资料。统计数据由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交通信息中心负责整理和汇总。四、本资料中所涉及的全国性统计资料,除国土面积外,均未包括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及台湾省的数据。

目录

一、交通运输综合指标
简要说明
国民经济和综合运输主要指标
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主要指标
航空运输主要指标
邮政行业主要指标

二、公路运输
简要说明
全国公路里程(按行政等级分)
全国公路里程(按技术等级分)
国道里程(按技术等级分)
省道里程(按技术等级分)
县道里程(按技术等级分)
乡道里程(按技术等级分)
专用公路里程(按技术等级分)
村道里程(按技术等级分)
全国公路里程(按路面类型分)
国道里程(按路面类型分)
省道里程(按路面类型分)
县道里程(按路面类型分)
乡道里程(按路面类型分)
专用公路里程(按路面类型分)
村道里程(按路面类型分)
全国公路养护里程
全国公路绿化里程
全国高速公路里程
全国公路密度及通达率
公路桥梁(按使用年限分)
公路桥梁(按跨径分)
公路隧道、渡口
全国公路营运车辆拥有量
公路客、货运输量
交通拥挤度情况
道路运输经营业户数
道路运输相关业务经营业户数
道路客运线路班次
道路运输从业人员数
汽车维修业及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
2010年、2009年出入境汽车运输对比表
出入境汽车运输——分国家(特别行政区)运输完成情况
出入境汽车运输——中方完成运输情况
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三、水路运输
简要说明
全国内河航道通航里程数(按技术等级分)
全国内河航道通航里程数(按水系分)
全国内河航道通航里程数(按水域类型分)
各水系内河航道通航里程数(按技术等级分)
各水域类型内河航道通航里程数(按技术等级分)
全国内河航道枢纽及通航建筑物数(按行政区域分)
全国水路运输工具拥有量
远洋运输工具拥有量
沿海运输工具拥有量
内河运输工具拥有量
水路客、货运输量
水路旅客运输量(按航区分)
水路货物运输量(按航区分)
海上险情及搜救活动
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四、城市客运
简要说明
全国城市客运经营业户
全国城市客运从业人员
全国城市客运设施
全国公共汽电车数量
全国公共汽电车数量(按长度分)
全国公共汽电车数量(按燃料类型分)
……
五、港口吞吐量
六、交通固定资产投资
七、交通运输科技
八、求助打捞
九、邮政业务
附录 交能运输历年主要指标数据
《中国统计年鉴2010》 内容提要 《中国统计年鉴2010》全面、系统、准确地反映了2009年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是了解和研究中国国情国力的重要性出版物。本书汇集了国家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统计数据,内容涵盖了人口、国民经济核算、价格、人民生活、就业与收入、社会保障、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公共安全、资源环境、法律、政府部门等多个重要领域。 第一部分 综合 本部分提供全国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概况数据,包括国土面积、行政区划、自然资源、国民经济主要指标的年度对比,以及反映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性统计数据。重点展示了2009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格局和主要成就。 第二部分 人口 详细记载了2009年全国及各地区的人口普查数据、人口变动情况、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以及人口结构等信息。为研究人口发展趋势、劳动力资源及社会老龄化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撑。 第三部分 国民经济核算 收录了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部门构成、产业结构、最终使用以及地区分布数据。涵盖了三次产业增加值、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核算结果,是分析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核心资料。 第四部分 价格指数 提供了2009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等重要价格统计指标。数据展示了通货膨胀水平和价格变动的总体趋势。 第五部分 人民生活 关注城乡居民的收入、消费支出及生活状况。包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支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恩格尔系数等关键指标,反映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结构变化。 第六部分 就业与收入 详细统计了2009年全国就业人员的总量、结构,包括三次产业就业人数、城镇登记失业率、平均工资水平等。数据反映了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状况和收入分配格局。 第七部分 社会保障与福利 涵盖了2009年社会保险(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的覆盖范围、基金收支情况,以及社会救助、福利机构和优抚安置等数据,体现了国家在社会安全网建设方面的进展。 第八部分 教育 提供了2009年各级各类教育的统计数据,包括学前教育、普通教育(小学、初中、高中、高等教育)的在校生数、毕业生数、专任教师数量及经费投入情况。是评估教育发展水平和人力资源潜力的重要参考。 第九部分 科技与创新 收录了2009年科研机构、科技人员数量、基础研究投入、技术市场成交额、专利申请与授权情况等数据,反映了中国科技创新体系的运行状态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第十部分 文化、体育与卫生 涵盖了2009年文化机构(如图书馆、博物馆、艺术表演团体)、广播电视、电影事业的发展状况。在体育方面,展示了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开展情况。卫生方面,包括医疗机构数量、床位数、医务人员以及疾病防治数据。 第十一部分 资源、环境与安全生产 提供了2009年自然资源(土地、水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环境治理投资等数据。同时,包含生产安全事故起数、伤亡人数等指标,关注经济发展中的可持续性和安全问题。 第十二部分 法律与政府 记载了2009年法院、检察院、公安部门受理的案件数量、法律服务机构和人员统计。并提供了政府财政收支情况、税收收入等数据,是了解国家治理和财政状况的基础材料。 附录 附录部分收录了重要统计指标的定义、计算方法、全国历年主要经济社会统计数据等,为数据的准确理解和深入分析提供了必要的背景和工具。 主要特点 本书数据权威、口径统一、内容详实。2010年版年鉴的统计口径和分类方法遵循了国家统计局的最新要求,特别是对2009年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调整,使得数据更具国际可比性和准确性。它不仅是中国政府制定宏观政策、进行经济管理的重要依据,也是国内外学者、经济分析人士研究中国国情、把握发展脉络不可或缺的工具书。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整体编排逻辑给予高度评价,它不仅仅是一本数据的罗列,更像是一部年度交通运输发展的“体检报告”。最让我欣赏的是它对“安全生产”这块内容的重视程度。在很多统计年鉴中,安全指标往往是蜻蜓点水,但在2010年的这本里,关于伤亡事故率、隐患排查次数等一系列指标,都有专门的篇幅进行展示,并且提供了历史趋势对比。这种对“发展质量”而非仅仅“发展速度”的关注,显示了编纂者深刻的行业洞察力。我记得之前在撰写一份关于沿海港口吞吐量的分析报告时,经常苦于找不到统一的港口效率指标,而这本书里对不同类型港口(如综合性港口、专业化港口)的操作效率进行了细化分类,这简直是雪中送炭。特别是光盘的附赠,更是极大地拓宽了数据的可用性,使得我们这些需要进行二次挖掘和建模分析的人员,能够更灵活地处理这些海量的原始数据,而不是仅仅依赖书本上的印刷表格。

评分

这本《2010中国交通运输统计年鉴》的封面设计简洁大气,米黄色的主色调配上深蓝色的标题字样,给人一种严谨而权威的感觉。初次翻阅时,我最直观的感受是资料的庞大和细致入微。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宏观经济走势的研究者,我特别关注国家层面的基础数据能否支撑起深入的行业分析。翻开目录,从铁路、公路、水运到民航,再到管道运输,几乎涵盖了所有主要的运输形式,而且数据的时间跨度明显拉长,比起前几年的版本,2010年的统计口径似乎更加统一和规范化了。尤其是关于基础设施投资完成额和货物周转量的对比分析,图表制作得非常清晰,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些专业数据的读者,也能迅速捕捉到关键的增长点和潜在的瓶颈所在。我注意到,在“公路运输”这一章节中,对于不同等级公路里程的划分以及客运量的季节性波动分析,都有非常详尽的表格支撑,这对于制定区域性的物流优化方案时,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石,不再需要自己费力地去交叉印证不同部门发布的零散数据,极大地提高了我的工作效率。

评分

作为一名侧重于区域经济差异对比的学者,我发现《2010中国交通运输统计年鉴》在“地区分布”这一模块的细化程度,比起我手头上的其他版本有了显著的提升。过去的数据往往只停留在省级层面,但这一版中,对于一些重点经济区和特定交通枢纽城市的数据单独列出,这使得我在分析京津冀协同发展或长三角一体化等战略背景下的交通承载力时,有了更精准的微观参照。例如,它详细记录了各省市在“城市公共交通”方面的投入和运营效率,包括BRT系统的建设里程和日均客运量,这清晰地描绘出了不同城市化进程中,公共交通发展模式的差异。我对比了一下当时其他行业报告,这本书在“交通运输结构优化”这方面的论述是独树一帜的,它不仅提供了总量数据,还通过百分比变化,直观地展示了“由公路向铁路、水路转移”这一国家战略的初步成效。

评分

阅读这本年鉴,感觉就像在翻阅国家交通运输体系在特定时间点上凝固下来的“X光片”。它不仅展示了交通网络“骨架”的粗细(比如铁路和高速公路的里程),更细致地记录了“血液”的流动情况(比如货物发送量和旅客周转量)。我特别关注了“国际物流”一章,2010年恰逢全球经济在金融危机后缓慢复苏的阶段,书中关于海运集装箱吞吐量、航空货邮运输量的季度变化曲线,非常清晰地反映了外部市场对国内物流需求的拉动作用。与以往版本相比,2010年的这本在对新兴业态的关注上也有所体现,虽然受限于年代,对互联网物流的描述不多,但对于“专业运输”如冷链物流相关的初步统计数据,已经开始有所涉及,显示出编纂部门的前瞻性视野。总的来说,这是一套严谨、全面且具有极高参考价值的工具书,为任何需要深入理解中国基础建设和经济动脉运行规律的人士,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权威依据。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个极度“去主观化”的视角来观察2010年的中国交通业。所有的叙述都建立在扎实的数字基础之上,几乎没有空泛的口号式语言。这对于需要进行学术论证的读者来说,是极其宝贵的财富。我尤其欣赏它对于“运输成本”和“价格水平”的详细记录。在那个通胀压力初显的年份,运输成本的波动对下游产业的影响是巨大的,年鉴中关于燃油附加费、过路费乃至劳动力成本的统计口径,都做了详细的注释,这保证了我们引用的数据的可靠性。我曾试图用其他渠道获取2010年全国范围内的平均货运吨公里价格数据,但信息零散且口径不一,最终还是回到了这本年鉴上找到了最权威的锚点。这种对基础经济指标的深度挖掘,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本简单的统计汇编。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