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外加剂及相关标准汇编(第2版)

混凝土外加剂及相关标准汇编(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建筑材料工业技术监督研究中心,中国质检出版社第五编辑室 编
图书标签:
  • 混凝土
  • 外加剂
  • 建筑材料
  • 标准
  • 规范
  • 工程技术
  • 化学
  • 配比
  • 试验
  • 施工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质检出版社 ,
ISBN:9787506666077
版次:2
商品编码:1093772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73
字数:126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混凝土外加剂及相关标准汇编(第2版)》汇集了截止2004年7月底批准发布的全部有关混凝土外加剂的现行标准,其中国家标准35项,建材行业标准13项,电力行业标准1项,化工行业标准1项。附录中摘录了2项冶金行业标准,3项北京市地方建设标准。
《混凝土外加剂及相关标准汇编(第2版)》收集的国家标准的属性已在本目录上标明(GB或GB]T),年代号用四位数字表示。鉴于部分国家标准是在国家标准清理整顿前出版的,现尚未修订,故正文部分仍保留原样;读者在使用这些标准时,其属性以本目录上标明的为准(标准正文“引用标准”中标准的属性请读者注意查对)。
标准号中括号内的年代号,表示在该年度确认了该项标准,但没有重新出版。

内页插图

目录

一、混凝土外加剂产品标准
GB/T 8075-2005 混昆凝土外加剂定义、分类、命名与术语
GB 8076-2008 混凝土外加剂
GB/T 18736-2002 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用矿物外加剂
GB 23439-2009混凝土膨胀剂
GB/T 25182-2010 预应力孔道灌浆剂
GB 50119-2003 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
JC/T 407-2008 加气混凝土用铝粉膏
JC 473-2001 混凝土泵送剂
JC 474-2008 砂浆、混凝土防水剂
JC 475-2004 混凝土防冻剂
JC 477-2005 喷射混凝土用速凝剂
JC 506-2008 无声破碎剂
JC/T 667-2004 水泥助磨剂
JC/T 901-2002 水泥混凝土养护剂
JC/T 902-2002 建筑表面用有机硅防水剂
JC/T 906-2002 混凝土地面用水泥基耐磨材料
JC/T 907-2002 混凝土界面处理剂
JC/T 1011-2006 混凝土抗硫酸盐类侵蚀防腐剂
JC/T 1018-2006 水性渗透型无机防水剂
JC/T 2031-2010 水泥砂浆防冻剂
JC/T 2033-2010 混凝土外加剂用聚醚及其衍生物
JG/T 164-2004 砌筑砂浆增塑剂
JG/T 223-2007 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
JG/T 270-2010 工业构筑物水泥基耐磨材料
JT/T 523-2004 公路工程混凝土外加剂
JT/T 769-2009 公路工程 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
DL/T 5100-1999 水工混凝土外加剂技术规程

二、水泥混合材标准
GB/T 203-2008 用于水泥中的粒化高炉矿渣
GB/T 1596-2005 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
GB/T 2847-2005 用于水泥中的火山灰质混合材料
GB/T 6645-2008 用于水泥中的粒化电炉磷渣
GB/T 18046-2008 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粒化高炉矿渣粉
GB 18445-2001 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
GB/T 21120-2007 水泥混凝土和砂浆用合成纤维
GB/T 23265-2009 水泥混凝土和砂浆用短切玄武岩纤维
JC/T 409-2001 硅酸盐建筑制品用粉煤灰
JC 417-1991(1996) 用于水泥中的粒化铬铁渣
JC/T 418-2009 用于水泥中的粒化高炉钛矿渣
JC 454-1992(1996) 用于水泥中的粒化增钙液态渣

三、试验方法标准
GB/T 8077-2000 混凝土外加剂匀质性试验方法
GB/T 12957-2005 用于水泥混合材的工业废渣活性试验方法
GB 18588-2001 混凝土外加剂中释放氨的限量
JC/T 539-1994 混凝土和砂浆用颜料及其试验方法

四、相关标准
GB 209-2006 工业用氢氧化钠
GB 210.1-2004 工业碳酸钠及其试验方法第1部分:工业碳酸钠
GB 210.2-2004 工业碳酸钠及其试验方法 第2部分:工业碳酸钠试验方法
GB/T 534-2002 工业硫酸
GB/T 1606-2008 工业碳酸氢钠
GB/T 2091-2008 工业磷酸
GB/T 2295-2008 焦化固体类产品灰分测定方法
GB 2367-2006 工业亚硝酸钠
GB 2961-2006 苯胺
GB/T 3069. 2-2005 萘结晶点的测定方法
GB/T 3710-2009 工业酚、苯酚结晶点测定方法
GB/T 4348.1-2000 工业用氢氧化钠中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含量的测定
GB/T 4553-2002 工业硝酸钠
GB/T 4649-2008 工业用乙二醇
GB/T 4649-2008《工业用乙二醇》国家标准第1号修改单
GB/T 6009-2003 工业无水硫酸钠
GB/T 6026-1998 工业丙酮
GB/T 6699-1998 焦化萘
GB/T 6701-2005 萘不挥发物的测定方法
GB/T 6702-2000 萘酸洗比色试验方法
GB/T 6705-2008 焦化苯酚
GB/T 7531-2008 有机化工产品灼烧残渣的测定
GB/T 7533-1993 有机化工产品结晶点的测定方法
GB/T 7534-2004 工业用挥发性有机液体 沸程的测定
GB/T 9009-1998 工业甲醛溶液
GB/T 12717-2007 工业用乙酸酯类试验方法
GB/T 14827-1993 有机化工产品酸度、碱度的测定方法容量法
HG/T 2328-2006 工业硫代硫酸钠

前言/序言


建筑结构工程理论与实践:现代混凝土技术、结构设计与施工控制 图书简介 本书系统梳理了现代土木工程领域中,特别是建筑结构工程理论与实践的前沿进展与核心技术,旨在为从事结构设计、施工管理、质量控制及科研教学的专业人士提供一本全面、深入且具有高度实践指导意义的参考手册。全书内容涵盖了从新型胶凝材料基础理论到复杂结构抗震分析与施工控制的多个维度,力求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第一部分:高性能混凝土材料科学与工程应用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现代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原材料特性及其对性能的影响机制。重点关注高性能混凝土(HPC)、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的微观结构演变、力学性能(包括抗压、抗拉、抗剪强度,以及长期性能如徐变和收缩)的精确评价方法。 详细阐述了水泥基材料的反应动力学,分析了硅酸盐矿物水化过程中的温度效应和动力学速率常数。讨论了新型胶凝材料,如地质聚合物、活性粉末混凝土(RPC)的材料特性、配制工艺及应用潜力。内容涉及骨料的选择与处理,包括级配优化、表面活性处理对界面过渡区(ITZ)强度的影响。 此外,对纤维增强混凝土(FRC)的本构模型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了不同类型纤维(钢纤维、聚合物纤维、玄武岩纤维)在提高混凝土韧性和抗裂性方面的机理,并给出了纤维植入量与宏观力学性能的定量关系。本部分强调了材料的耐久性设计,覆盖了氯离子渗透性、碳化抗性、抗冻融循环性能的测试标准与寿命预测模型。 第二部分:结构力学基础与先进分析方法 本部分重申并深化了经典结构力学原理,并将其扩展至复杂受力状态下的结构分析。内容包括弹性力学、塑性力学基础,以及结构动力学的基础概念。 结构分析方面,详细介绍了有限元方法(FEM)在结构工程中的应用。涵盖了单元选择、网格划分策略、边界条件设置与求解器选择。重点分析了非线性分析的必要性,包括几何非线性(大变形效应)和材料非线性(开裂、塑性铰的形成)。针对高层建筑和复杂空间结构,系统阐述了模态分析、响应谱分析与时间历史分析在地震工程中的应用流程与结果判读。 第三部分:结构设计理论与规范应用 本部分是结构设计实践的核心指导。它基于现行主要的结构设计规范(如基于性能的设计理念),系统讲解了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及钢结构的设计方法。 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 涵盖了梁、板、柱、剪力墙等基本构件的极限状态设计与使用极限状态验算。深入探讨了截面承载力的精确计算,特别是偏心受压和受拉构件的相互作用图的建立。对于剪力墙结构,详细阐述了连梁的设计原则、抗震概念设计以及边缘构件(约束区)的处理技术。 预应力混凝土设计: 解释了预应力的基本原理、施工控制技术(如锚固损失计算、张拉控制)及结构抗裂性能的提升。针对后张法和先张法,给出了不同施工阶段的应力分析模型。 钢结构设计: 讨论了型钢的选择、连接的设计(焊缝、螺栓连接的强度与稳定性验算),以及抗弯、抗剪构件的局部稳定问题。重点分析了疲劳设计在桥梁和重型设备结构中的重要性。 第四部分:抗震工程与结构抗倒伏分析 本部分专注于结构抵抗地震荷载的能力提升。内容从地震动特性入手,深入到结构的抗震性能化设计。 详细分析了场地效应对地震波传播的影响,以及不同土体对结构响应的放大作用。在抗震设计层面,阐述了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Performance-Based Seismic Design, PBSD)的理念,包括确定性能目标(如即时使用、人员安全、防止倒塌)与相应的设防水平。 非线性动力分析是本部分的核心。通过对结构塑性铰的模拟,评估结构在强震作用下的延性耗能能力。讨论了隔震与减震技术在提升结构抗震性能中的应用,包括基础隔震系统的选型、耗能支撑的设计与安装精度要求。针对既有建筑的抗震加固,提出了基于结构评估的优化策略。 第五部分:施工控制、质量保证与结构监测 本部分聚焦于理论成果向高质量工程实践的转化,强调施工过程的精确控制与后评估。 施工技术方面,涵盖了复杂模板工程的设计与安装、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应力控制(包括降温措施与温度梯度监控)、现浇结构与预制构件的连接工艺。对于特殊结构(如深基坑、地下连续墙),讨论了施工期间的土体约束与结构变形监测方案。 质量保证与验收: 详细介绍了混凝土试配、原材料进场检验、现场取样及评定标准。强调了施工过程中的关键点控制,如钢筋保护层厚度、混凝土密实度、后张预应力管道的灌浆质量控制。 结构健康监测(SHM): 介绍了光纤光栅、应变计、加速度计等传感器的布设原则与数据采集系统。讨论了如何利用实时监测数据对结构的应力状态、损伤演化进行状态评估与寿命预测,为既有结构的合理使用和维护提供科学依据。 本书力求在理论深度与工程实用性之间取得平衡,为读者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可直接应用的工程方法论。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对“可持续性”和“绿色建筑”理念的融入,让我看到了现代混凝土技术发展的方向。在“第2版”的更新中,明显增强了对环境友好型外加剂的介绍和标准的匹配性。这不仅仅是简单地加上几页新内容,而是将可持续性思维贯穿于整个外加剂的应用逻辑之中。例如,书中探讨了如何通过优化外加剂来减少混凝土在生产过程中的水耗和热量释放,以及如何利用外加剂来最大化地利用工业副产品(如矿渣粉、粉煤灰),从而降低水泥用量。它对比了传统外加剂和新型生物基外加剂在全生命周期评估(LCA)中的差异,这种前瞻性的视角,帮助我们这些技术人员在做项目决策时,不仅要考虑强度和成本,还要纳入环境责任的考量。这本书提供了一种更全面的视角,让我意识到外加剂的选择,已经上升到了影响整个工程绿色评级的高度。它促使我们从过去关注单点性能,转向关注体系的整体环境足迹。

评分

这本书在材料的兼容性论述上做得尤其出色,这一点对于我们做复杂配合比设计的工程师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过去,我们在引入新型外加剂或使用特殊骨料时,最头疼的就是不同化学品之间可能产生的拮抗作用。这本书专门开辟了一个章节,详尽地分析了外加剂与水泥、外加剂与矿物掺合料(如粉煤灰、硅灰)之间的相互影响。它不只是泛泛而谈,而是给出了具体的化学反应机理,比如某些引气剂与高碱度材料反应可能导致性能下降的风险点。我记得有一段关于复合掺加剂体系的讨论,作者竟然能详细到分析不同助磨剂残留物对外加剂效能的微小干扰,这种细致程度让我感到非常震撼。这使得我在进行配合比优化时,能够预判到潜在的风险,并提前进行小试验证,避免了大规模试错带来的时间和材料浪费。它教会我的,是如何在追求高性能的同时,确保体系的稳定性和耐久性,而不是简单地堆砌材料。这种对“稳定”二字的深度挖掘,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般的技术手册。

评分

这本《混凝土外加剂及相关标准汇编(第2版)》简直是混凝土行业从业者的福音,虽然我这次拿到手时,是冲着它“标准汇编”的名头来的,想着能系统地梳理一下那些繁琐的标准条文。然而,阅读体验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一本冷冰冰的规范集合,更像是一本结合了理论深度与实践指导的百科全书。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不同类型外加剂的微观作用机理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这一点是很多同类书籍所欠缺的。例如,对于高性能减水剂,书中不仅罗列了相关的国家标准(GB/TXXXX),还详细对比了不同化学结构对水泥颗粒分散效果的差异,甚至配图说明了静电排斥和空间位阻机制的协同作用。对于那些常年在一线操作,对“为什么”感到好奇的工程师来说,这种深度的解读无疑是极具价值的。我记得翻阅到关于引气剂的部分时,作者对气泡的大小、分布均匀性与混凝土抗冻融性能之间的定量关系进行了分析,这使得原本需要大量试错才能掌握的经验公式,现在有了一个坚实的理论支撑。这种从“是什么”到“为什么”再到“怎么做”的逻辑递进,极大地提升了我的工作效率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成功地搭建了理论与现场之间的桥梁,让人在应用标准时,心里更有底气。

评分

我特别欣赏这本书在图表和数据的呈现方式上所下的功夫。它摒弃了那种密密麻麻的文字描述,转而大量使用了清晰、直观的工程图表和对比数据。例如,在阐述外加剂对混凝土泌水性能影响时,书中呈现了一系列不同掺量下的泌水率曲线,曲线的坡度和平台期变化一目了然,比单纯的数值对比要有说服力得多。再比如,在对比不同生产厂家提供的同类产品性能时,它通过标准化的测试方法得出的性能衰减曲线,使得读者能够客观地进行选择,而不是仅仅依赖于厂家的宣传资料。这种基于客观测试数据的呈现,大大增强了内容的权威性和可信度。对于需要向甲方或监理单位汇报技术方案的我来说,直接引用书中的标准化图表作为论证依据,其专业性是不言而喻的。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相当人性化,页边距和字体大小都考虑到了长时间阅读的需求,使得我在翻阅那些厚重的标准附录时,眼睛也不会感到太疲劳,这在技术书籍中是难得的。

评分

说实话,刚开始接触这本书时,我有点担心它会过于学术化,毕竟“标准汇编”听起来就让人头疼。但事实证明,我的顾虑完全是多余的。这本书的编排逻辑非常贴合实际操作人员的需求。它没有那种晦涩难懂的学术腔调,而是用一种非常务实、结果导向的方式组织内容。我发现它在介绍完某一类外加剂(比如早强剂或缓凝剂)的基本性能指标后,紧接着就会附带一系列关于“现场应用常见问题及对策”的案例分析。比如,在处理混凝土早期强度不足的问题时,我习惯性地去查找相关标准,但这本书直接给出了一个决策树流程图,清晰地指导我判断是外加剂掺量不足、水泥活性不够还是养护条件限制。这种“手把手”的指导风格,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快速应对突发状况的项目管理人员来说,简直太重要了。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对标准的更新和解读非常及时,我注意到其中引用了最新的行业推荐标准,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多年前的版本上,这保证了所提供信息的前沿性和有效性。它不只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专家的随身备忘录。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