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鹏,曾在明天出版社任资深编辑,策划编辑《中国刀剑》、《军事小百科》等多部兵器收藏类图书,现为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副教授,编著《编辑出版学概论》等多部学术性图书。
特约编辑:唐仲明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现就职于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资深考古专家及刀剑爱好者。
前 言
第一部分 明、清-民国冷兵器
第一章 明、清-民国冷兵器概况
第一节 明代冷兵器的特点
第二节 清代-民国冷兵器的特点
第二章 明、清-民国短柄冷兵器
第一节 明、清刀剑
第二节 晚清-民国刀剑
第三节 明、清、民国其他类短柄冷兵器
第三章 明、清-民国长柄冷兵器
第一节 明、清长柄冷兵器
第二节 清末-民国长柄冷兵器
第三节 明、清、民国其他类长柄冷兵器
第二部分 明、清-民国热兵器
第一章 明、清-民国热兵器概况
第一节 明代热兵器的特点
第二节 清代-民国热兵器的特点
第二章 前装热兵器
第一节 明、清火铳类前装热兵器
第二节 清末-民国火铳类前装热兵器
第三章 后装热兵器
第一节 清末-民国后装击针式热兵器
第二节 清末-民国后装旋转后拉枪机式热兵器
参考书目
后 记
兵器,作为一种人类特有的造物,来源于人类早期的劳动工具。原始先民在农耕、狩猎等活动中使用石器,如石磨棒、石斧、石铲、石刀、石镰、骨耜、弓箭等工具,敲、砸、刮、割、射等功能帮助人们改造环境,工具中也蕴含着攻击与防御等因素。这些因素可以满足人们安全方面的需要,原始人类开始注意
并强化这些因素,借用、加工及改造劳动工具,逐步形成了人类武器装备的雏形。
武器装备从劳动工具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门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随着社会发展,社会关系越来越复杂,利益集团内部与集团之间的矛盾冲突日益尖锐。当社会冲突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武器便产生了。武器这种特殊的工具,一经出现,便集中了社会人力、物力的精华。科技发现与工艺革新往往最先运用到武器的制造,不仅如此,为了造出克敌制胜、自我保护的宝器,人们殚精竭虑,从而推进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
在一定意义上说,武器装备是一定时代生产工具的精华,是我们打开历史之门的钥匙。从一件时代久远的造型独特、工艺精湛的兵器,我们可以读出其中的科技运用、功能设计、军队构成、作战方式以及凯旋的欣喜和绝望的颤栗。不仅如此,它还能帮助我们穿越时空再现遥远时代里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鲜活场景。武器装备的历史演进浓缩了人类生产工具的发展历程,包含了人类文化的诸多重要内容。明、清、民国时期的部分兵器遗存的研究,希望能对造物背后的社会生活、历史文化形成深入的探讨理解。“嘤其鸣矣,求其友声”。期待与您的共鸣。
从社会物质文化发展的历程来看,世界兵器的创制大体经历了冷兵器时期、火器和冷兵器并用时期两个阶段。根据兵器的主要材质和制作技术,冷兵器阶段经过了原始兵器、青铜兵器及铁质兵器三个时期。火药发明以后,逐渐应用于军事。在战场上,持有火器的军队凭借威力无比的火铳、枪炮来克敌制胜,扭转战局。火器由此登上了人类战争的舞台,开始扮演更重要的战场角色。在火器和冷兵器并用阶段,冷兵器虽也有一些发展和成就,但它在战争中的作用却日益下降。
一、冷兵器
冷兵器阶段经过了以石质、木质、骨质等纯天然材料为主要材质的原始兵器时期,以铸造工艺为主的青铜兵器时期,以锻打工艺为主的铁质兵器时期三个发展阶段。这也是中国古代冷兵器的萌芽阶段、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
(一)原始兵器时期
新石器中晚期是冷兵器的萌芽阶段。当时的兵器主要是磨制石器,部落里出现了专门设计制造兵器的手工匠人,兵器设计得到了初步的发展。经过长期的观察和实践,兵器工匠们已经可以根据功能要求选择硬度不同的材料来设计形态各异的兵器,如用于格斗的石戈、石矛、石斧、石锤等,用于远射的弓与箭,用于防护的藤、木以及皮革制成的盾牌和甲胄等。同时,人们对造物形式的认识也得到了初步发展,掌握了诸如对称、平衡、光滑等多种形式美的规律,并自觉地应用于设计活动中,以制作更精良的兵器。
(二)青铜兵器时期
公元前3000年,两河流域和埃及等地的人们最先掌握了青铜冶炼技术。中国也在大约公元前2080年进入青铜时代。青铜是红铜和锡的合金,它有熔点比较低、硬度高、冷凝时气孔少、易铸造等诸多优点。先秦时各国的国君和贵族均认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①所以,列国诸侯在征伐攘夺中,都极力将当时所能掌握的最先进的青铜冶铸技术用于兵器制作,改进兵器战斗效能。由于当今存世的这种金属呈青灰色或青绿色,因而用其制造的兵器被称之为青铜兵器。随着青铜冶炼与铸造技术的进步,中国古代兵器自夏商时期就已进入青铜兵器时期。青铜兵器历经夏、商、周、春秋、战国等历史阶段,延续约2000年。
商代以前的各诸侯国还使用着大量石、骨制造的兵器,只有最精锐部队才装备青铜材质的兵器,防护装具则主要是皮质的甲胄,青铜铸造的防护装具非常稀少。青铜兵器种类主要是青铜戈、矛、钺、镞。至商代,军队使用青铜兵器已较为普遍,并随战场形式的变化而有所增多,兵器形式也有所改进,性能进一步提高。例如,1953年在河南省安阳殷墟出土的商代铜矛头、铜钩、铜戚、铜刀、铜斧、铜镞等。西周时期原始的徒步格斗开始被车战取代,车战兵器的组合日趋规范化和制度化。兵器包括远射的弓矢,格斗的戟、殳、戈、矛,卫体的剑,以及防护装具盾和皮甲胄。
……
这本《刀兵相见:近五百年中国战场轻兵器》的书名,光是听着就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我一直对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军事变革颇感兴趣,尤其是在火器逐渐普及的背景下,传统的冷兵器是如何继续存在的,它们在战场上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详细梳理近五百年间,中国战场上出现的各种轻型武器,从刀、剑、枪、矛,到弓、弩,甚至可能是一些非常规的近身格斗武器。我设想书中会深入探讨这些武器的设计理念、制造工艺、材质选择,以及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作战环境下的演变。更吸引我的是,这本书是否能够还原这些武器在真实战场上的使用场景?比如,在一些著名的战役中,轻兵器是如何与火器相互配合的?步兵如何利用刀枪抵御骑兵的冲击?弓箭手又如何在战场上起到远程压制的作用?我希望能够通过这本书,了解中国传统冷兵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及它们在近五百年这个大变局时代所经历的辉煌与挑战。它不仅仅是武器的介绍,更应该是一段关于战争、关于人、关于历史的叙述。
评分这本《刀兵相见:近五百年中国战场轻兵器》的书名,光是读起来就透着一股历史的厚重感和战场上的硝烟味。我一直对中国古代和近代的军事史,尤其是那些贴身搏杀的冷兵器时代非常着迷。从冷兵器到热兵器的过渡,特别是近五百年这个跨度,正是中国社会变革剧烈,内外战乱频仍的时期。我想象着书中会详细描绘那些伴随无数英雄豪杰、也见证无数王朝兴衰的刀、枪、剑、戟、弓、弩等等。不仅仅是这些武器的形制、材质、锻造工艺,更重要的是它们在战场上的实际运用。书中会不会深入分析不同兵种的战术配合作战,比如步兵如何与弓箭手协同,骑兵如何冲击阵型,水军又是如何使用冷兵器作战?我想,一个优秀的军事史作品,绝不仅仅是武器的图鉴,更应该挖掘武器背后的人文历史,比如这些武器的设计理念是否受到哲学思想的影响?它们是否是民间工匠智慧的结晶,又如何被运用到军事战略中?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有对一些著名战役中,轻兵器发挥关键作用的案例分析,比如那些以少胜多的奇迹,是否与兵器的独特性和使用者的技巧息想联系?我希望能看到对中国传统冷兵器文化的传承与演变,甚至是其对外(如东亚各国)的影响。这本书的出现,无疑填补了我心中对这段历史细节的渴望。
评分我拿到这本《刀兵相见:近五百年中国战场轻兵器》的时候,内心是充满期待的。作为一个对中国古代军事装备有强烈兴趣的人,我一直觉得,兵器不仅仅是冰冷的钢铁,更是时代的缩影,是历史的见证者。这本书的题目就非常吸引我,它将视角聚焦在“近五百年”这个跨度,这正好是中国从传统帝制向近代化转型,期间充满了无数的战争与变革。我设想着,书中会详细地介绍这一时期在中国战场上出现的各种轻型武器。从骑兵用的马刀、长枪,到步兵用的长矛、刀,再到弓弩手用的弓箭、十字弓,甚至可能还包括一些大家不太熟悉但却在特定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冷兵器。我想,作者在研究这些武器的时候,肯定不止是罗列它们的名称和基本形制,更应该深入到它们的材质、锻造技术、重量、长度、使用技巧等多个维度。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能否带我“看到”这些兵器在战场上的真实表现?比如,在某个著名的战役中,哪一种轻兵器成为了主宰?又或者是,随着火器的出现,传统的轻兵器是如何被淘汰、改良,又如何在某些特定领域(如近身肉搏、潜行刺杀等)继续发挥余热?我渴望在这本书里找到答案,了解中国传统冷兵器的辉煌与衰落,以及它们在中国军事史上的独特地位。
评分阅读《刀兵相见:近五百年中国战场轻兵器》之前,我的脑海中已经勾勒出了一幅幅画面:明清时期,长矛大刀林立的步兵方阵;太平天国起义中,农民起义军朴实而致命的武器;近代以来,刀光剑影与枪炮齐鸣的复杂战场。这本书的题目触及了我对中国近现代军事史中,那些最直接、最贴身、最原始的战斗方式的探索欲望。我期待它不仅仅是一本单纯的武器介绍手册,而是能深入到武器的设计哲学、生产工艺、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战场环境下的实际应用。例如,书中会不会详细解读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在冷兵器上的独到之处?比如,北方骑兵使用的弯刀和南方步兵使用的长柄刀,在设计理念和使用方式上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又或者,随着近代西方军事思想的传入,中国传统的冷兵器在设计上是否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出现了一些融合的产物?我特别希望书中能有对一些经典战役的复盘,通过分析参战双方所使用的轻兵器,来解释战役胜负的原因,甚至是揭示一些鲜为人知的战术细节。毕竟,在那个火器尚未完全占据主导的年代,一把精良的刀,一杆锐利的枪,往往就能决定生死的存亡。
评分《刀兵相见:近五百年中国战场轻兵器》这个书名,让我立刻联想到了那些在中国大地上上演过的无数场激战。近五百年,这是一个充满变革与冲突的时代,冷兵器与热兵器交织,传统与现代碰撞。我一直对这个时期的军事发展非常感兴趣,尤其是那些能够近距离接触、决定个人生死的轻武器。我希望这本书能带领我走进那个刀光剑影的年代,去了解那些承载着无数故事的刀、枪、剑、戟,以及弓、弩等等。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这些武器的起源、发展、材质、工艺,甚至包括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特色。更重要的是,我想知道这些武器在实际战场上是如何被使用的。是怎样的战术配合,是怎样的使用者技巧,才让它们在战场上发挥出最大的威力?这本书会不会讲述一些关于这些武器的传说,或者是一些关于它们的著名使用者?比如,某个名将,他的佩剑、他的长矛,是否也因此而名垂青史?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宏观的视角,展现中国近五百年轻兵器发展的脉络,同时也提供微观的细节,让我感受到历史的温度,触摸到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武器。
评分色彩正,图清晰,专业!京东商城送货很快!第二天就到啦!还回来买的!
评分这本书还是不错的,很详细
评分书是挺好的,而且附了很多图.就是没找到斧.怪了.
评分但他不会心服。
评分一本从冷兵器、火器两方面考究明清至民国期间轻武器研发成果的兵器类图书
评分还可以吧!!!!!!!!!!!!!!!
评分好书好书推荐
评分《刀兵相见:近五百年中国战场轻兵器》内容简介:这部拥有三十万字的论述、千余幅精美图片的《刀兵相见》,是一本从冷兵器、火器两方面考究明清至民国期间轻武器研发成果的兵器类图书。书中附带了很多珍贵的图片资料,以及各种造型奇特的兵器。我们从图片强烈的视觉冲击中走进文字的字字珠玑时,那种激荡人心雄浑深厚的感染力便极强的冲击着我们。其实每一件兵器,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配饰,其背后总是深藏着一段曲折的历史。作者以敏锐的视角,深厚的洞察力,窥探兵器背后的故事。又如那把锋利的“戚家刀”,曾无数次劈开昔日倭寇氤氲东南的迷雾,而这一切消失的历史都原封未动的呈现在我们面前,因此历史再现性便成了《刀兵相见》独特性价值之一。《刀兵相见》另一独特价值在于其编排逻辑性。有意识的将兵器类别归结为冷兵器和热兵器两大类。而在冷兵器的介绍中作者又细腻的将其分为短柄冷兵器和长柄冷兵器;在热兵器介绍中将其分为前装热兵器和后装热兵器。因此具有相对的侧重性,使读者可以瞬间把握住图书的重点,一目了然。折戟沉沙铁未削,自将磨洗认前朝,面对那些自历史的长河里穿越而来的刀枪剑戟,它们就是可以触摸到的历史,在我们的梦想中,丈八蛇矛、方天画戟、青龙偃月刀永远是那么的神采奕奕,威风凛凛,也许就是这些不变的传说,才会是我们真正的财富
评分但他不会心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