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史料叢刊:近代中國教育史料

中華史料叢刊:近代中國教育史料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舒新城 著,舒新城 編
圖書標籤:
  • 中華史料
  • 近代史
  • 教育史
  • 史料
  • 中國近代史
  • 教育發展
  • 史學
  • 檔案
  • 文獻
  • 清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0147901
版次:1
商品編碼:10909696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2-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625
字數:878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華史料叢刊:近代中國教育史料》所稱之“近代中國教育史料”,係指我國仿行西洋教育製度之全體而言,時間斷自同治初元至民國十五年。自同治初元設同文館,至今已六十餘年,其間經過之教育事跡甚多,勢不能一一追溯原委,羅列無遺,故隻擇其較重大者錄入。

精彩書評

中國改行新教育製度,為時雖不過六十餘年,但各種文獻散在各處,搜集頗不容易。且斷篇雜乘,時間性極短,過期即絕版,欲搜集亦無處搜集。編者自民國十年來即注意於此,五年間曆遊長江各省,無時無地不留意。除購買印刷物外,凡與新教育有關係之人,亦多走訪,藉以探詢各種史實。……特從抄就之底稿中擇其重要而為一般教育者所當參閱之紀載,先輯此冊,印行於世,一以謀拙著《近代中國教育史》參考書之便利,一以存中國新教育之文獻。
——舒新城

目錄

一、興學創議
請推廣學校摺李端棻
議覆推廣學校摺 總理衙門
二、學製係統未建立前之學堂
創設北京同文館奏疏 同治元年八月 總理衙門
奏請開設同文館疏 恭親王
京師同文館館規
天津創設武備學堂摺 李鴻章
招考自強學堂學生示 張之洞
湘鄉東山精捨章程
奏請創設陸軍及鐵路學堂事摺 張之洞.
天津中西學堂章程 盛宣懷
奏陳開辦南洋公學情形疏附章程 盛宣懷.
湖南時務學堂公啓 梁啓超
招考新設時務學堂學生示 陳寶箴
附《湘學新報》敘附例言 江標
奏請將中西大學堂歸並山西大學堂作為西學專齋摺 岑春煊
三、戊戌變政期之新教育
戊戌變政期之新教育
四、維新教育
會奏變法自強第一疏 光緒二十七年五月 張之洞 劉坤一
會奏變法自強第三疏(摘錄) 光緒二十七年六月 張之洞 劉坤一
維新教育叢錄
五、京師大學堂
擬請京師創設總學堂 美人李佳白
上譯署擬請創設總學堂議 美人狄考文等
奏辦京師大學堂 張百熙
遵籌開辦京師大學堂摺附章程清單 光緒二十四年五月 軍機大臣 總理衙門
籌辦大學堂事務請旨遵行疏 孫傢鼐
奏陳籌辦大學堂大概情形疏 孫傢鼐
京師大學堂堂諭
京師大學堂成立記 羅惇曧
六、遊學
甲 通議
派員遊曆之先河
齣洋學生肄業實學章程
奏議覆派遣齣洋遊學辦法章程摺 外務部
奏請奬勵職官遊曆遊學片 張之洞 張百熙 榮慶
奏請約束鼓勵齣洋遊學辦法章程摺附章程 張之洞
酌擬考試畢業遊學生章程摺並單 學部
議覆北洋大臣奏請予詹天佑等四員齣身摺 光緒三十三年九月 學部
乙 美國
奏選聰穎子弟赴美習藝並酌議章程 曾國藩 李鴻章
奏派攜帶幼童齣洋並應辦事宜 李鴻章
覆議選派委員攜帶學生齣洋肄業兼陳應辦事宜摺 總理衙門 曾國藩 李鴻章
予之教育計劃 容閎
經理留學事務所(派送第一批留學生) 容閎
留學事務所之終局 容閎
留美中國學生會小史
會奏派遣學生赴美謹擬辦法摺 外務部 學部
丙 日本
遵議遴選生徒遊學日本事宜片 總理衙門
查覆日本遊學生聚眾滋事情形摺 光緒二十八年 載振
奏請簡派日本遊學生總監督摺光緒 二十八年 外務部
日本官立高等學堂收容中國學生名額及各省按年分認經費章程 學部
選派陸軍學生分班遊學章程摺 練兵處
記東京學界公憤事並述餘之意見 中國之新民
附奏撥中國公學經費片 端方
宏文學院沿革概說
中日間之教育的設施 傅代言
丁 歐洲
奏選閩廠生徒齣洋習藝並酌議章程 李鴻章 瀋葆楨
奏派學生前赴比國遊學摺 光緒二十九年 端方
……

精彩書摘

這五個時期的白話文學之中,最重要的是這五百年中的白話小說。這五百年之中,流行最廣、勢力最大、影響最深的書,並不是《四書》、《五經》,也不是性理的語錄,乃是那幾部“言之無文行之最遠”的《水滸》、《三國》、《西遊》、《紅樓》。這些小說的流行便是白話的傳播。多賣得一部小說,便添得一個白話教員。所以這幾百年來,白話的知識與技術都傳播的很遠,超齣平常所謂“官話疆域”之外。試看清朝末年南方作白話小說的人,如李伯元是常州人,吳沃堯是廣東人,便可以想見白話傳播之遠瞭。但丁(Dante)、鮑高嘉(Boccaccio)的文學,規定瞭意大利的國語;嘉叟(Chaucer)、衛剋烈夫(Wyeliff)的文學,規定瞭英吉利的國語;十四、五世紀的法蘭西文學,規定瞭法蘭西的國語。中國國語的寫定與傳播兩方麵的大功臣,我們不能不公推這幾部偉大的白話小說瞭。
中國的國語早已寫定瞭,又早已傳播的很遠瞭,又早已産生瞭許多第一流的活文學瞭,然而國語還不曾得全國的公認,國語的文學也還不曾得大傢的公認,這是因為什麼緣故呢?這裏麵有兩個大原因:一是科舉沒有廢止,一是沒有一種有意的國語主張。
科舉一日不廢,古文的尊嚴一日不倒。在科舉製度之下,居然能有那無數的白話作品齣現,功名富貴的引誘居然買不動施耐庵、曹雪芹、吳敬梓,政府的權威居然壓不住《水滸》、《西遊》、《紅樓》的産生與流傳,這已經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徼幸又最光榮的事瞭。但科舉的製度就竟能使一般文人鑽在那墨捲古文堆裏過日子,永遠不知道時文古文之外還有什麼活的文學。倘使科舉製度至今還存在,白話文學的運動決不會有這樣容易的勝利。
一九〇四年以後,科舉廢止瞭。但是還沒有人齣來明明白白的主張白話文學。二十多年以來,有提倡白話報的,有提倡白話書的,有提倡官話字母的,有提倡簡字字母的,這些人難道不能稱為“有意的主張”嗎?這些人可以說是“有意的主張白話”,但不可以說是“有意的主張白語文學”,他們的最大缺點是把社會分作兩部分:一邊是“他們”,一邊是“我們”;一邊是應該用白話的“他們”,一邊是應該做古文古詩的“我們”。我們不妨仍舊吃肉,但是他們下等社會不配吃肉,隻好拋塊骨頭給他們吃去罷。這種態度是不行的。
一九一六年以來的文學革命運動,方纔是有意的主張白話文學。這個運動有兩個要點與那些白話報或字母的運動絕不相同。第一,這個運動沒有“他們”、“我們”的區彆。白話並不單是“開通民智”的工具,白話乃是創造中國文學的唯一工具。白話不是隻配拋給狗吃的一塊骨頭,乃是我們全國人都該賞識的一件好寶貝。第二,這個運動老老實實的攻擊古文的權威,認他做“死文學”。從前那些白話報的運動和字母的運動,雖然承認古文難懂,但他們總覺得“我們上等社會的人是不怕難的,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些“人上人”大發慈悲心,哀念小百姓無知無識,故降格做點通俗文章給他們看。但這些“人上人”自己仍舊應該努力模仿漢魏唐宋的文章。這個文學革命便不同瞭。他們說,古文死瞭二韆年瞭,他的不孝子孫瞞住大傢,不肯替他發喪舉哀。現在我們來替他正式發訃文,報告天下“古文死瞭!死瞭兩韆年瞭!你們愛舉哀的,請舉哀罷!愛慶祝的,也請慶祝罷!”
……

前言/序言


近代中國教育思潮與製度變革研究 作者: [此處填入作者姓名,例如:李明] 齣版社: [此處填入齣版社名稱,例如:中華書局] 齣版日期: [此處填入齣版日期,例如:2023年10月] 定價: [此處填入定價,例如:128.00元] ISBN: [此處填入ISBN號,例如:978-7-101-xxxx-x] 內容簡介: 本書深入剖析瞭近代中國教育領域波瀾壯闊的變革曆程,聚焦於在西方文明衝擊與內部社會轉型雙重動力下,中國教育思想的演進、教育製度的重塑以及教育實踐的轉型。作者通過梳理大量一手史料和二手研究,力求呈現一個立體、多維的近代中國教育圖景,揭示其背後深刻的曆史邏輯與文化意涵。 第一章:晚清教育的轉型與新式學堂的興起 本章追溯晚清時期,在內憂外患的夾擊下,中國傳統教育體係麵臨的巨大挑戰。從科舉製度的僵化與衰落,到“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潮興起,作者細緻描繪瞭早期教育改革的探索與掙紮。重點關注洋務運動時期,為瞭培養引進西方技術和軍事人纔而創辦的新式學堂,如同文館、船政學堂、礦務鐵路學堂等。本書將分析這些學堂的教學內容、管理模式、師資隊伍以及其對中國近代教育的初步影響。同時,也將探討士大夫階層對西方教育的認知差異、引進過程中遇到的阻力以及最終有限的成效。我們將審視晚清政府頒布的《奏定學堂章程》等一係列教育政策,分析其理念的局限性與實踐的睏境,從而為理解近代教育的真正啓濛提供曆史的縱深感。 第二章:維新變法時期教育思想的激進與實踐 戊戌變法作為近代中國一次重要的思想啓濛運動,對教育領域産生瞭深遠的影響。本章將深入研究維新派在教育問題上的主張,諸如廢除八股、興辦新學、派遣留學生、改革教科書等。作者將重點分析梁啓超、嚴復、康有為等思想傢關於國民教育、女子教育、職業教育的論點,揭示他們如何試圖通過教育來救亡圖存、富國強兵。本書將詳細考察變法期間短暫設立的新式學堂,分析其教材內容、學製設計與教學方法,並深入探討變法失敗後,維新派教育思想的傳播與影響。我們將重點關注當時的教育傢們,如張之洞、李鴻章等,在推動教育改革中的復雜心態和實際舉措,以及他們與維新派在教育理念上的碰撞與融閤。 第三章:辛亥革命與教育的民國化探索 辛亥革命的勝利,推翻瞭封建帝製,為中國教育的現代化奠定瞭政治基礎。本章將考察辛亥革命後,民國政府在教育領域的改革舉措,包括廢除帝王將相的尊崇,確立“五育並舉”的教育方針,推行男女同校,以及對學製進行係統性調整。本書將重點分析民國初年教育界關於“普及教育”、“國民教育”的討論,以及如何藉鑒西方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模式。我們將審視民國時期教育機構的建立,如大學、中學、小學的數量增長、課程設置的變化,以及教師隊伍的建設。同時,本書也關注辛亥革命後,教育領域齣現的新的問題,如教育資源的分配不均、地區差異、以及軍閥混戰對教育的衝擊。 第四章:西方教育思潮的湧入與本土教育的反思 20世紀初,西方各種教育思潮,如杜威的實用主義、盧梭的自然主義、杜威的“生活中心”教育論、濛颱梭利的“發現式”教學法等,通過留學、翻譯、教育考察等多種途徑傳入中國,並與中國本土的教育傳統産生瞭深刻的互動。本章將係統梳理這些西方教育思潮的傳播過程,分析其在中國教育界引起的廣泛關注與討論。本書將重點研究中國教育傢們如何理解、吸收和改造這些西方教育理念,並將其與中國社會現實相結閤,提齣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主張。我們將考察杜威在中國講學期間對中國教育界産生的巨大影響,以及中國學者如陶行知、晏陽鞦等如何將西方教育思想與中國農村教育實踐相結閤,並創立“生活教育”、“鄉村教育”等具有創新意義的教育理論。 第五章:女子教育的覺醒與發展 近代以來,隨著社會觀念的進步和女性地位的提升,女子教育逐漸擺脫瞭男尊女卑的傳統束縛,迎來瞭新的發展機遇。本章將聚焦近代中國女子教育的發展曆程,從早期教會興辦的女子學堂,到清末民初政府和民間力量創辦的各類女子學校。我們將深入探討當時社會對於女子教育的態度轉變,以及女性自身爭取受教育權的鬥爭。本書將重點分析女子教育的內容、課程設置、師資來源以及畢業生走嚮,並考察女子教育在培養新女性、促進社會進步方麵所發揮的作用。我們將審視鞦瑾、宋慶齡等傑齣女性在推動女子教育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她們在教育領域留下的寶貴遺産。 第六章:職業教育的興起與工業化需求 近代中國麵臨著工業化和現代化的迫切需求,這使得發展職業教育成為時代的呼喚。本章將考察近代中國職業教育的萌芽、發展與演變。從洋務運動時期的工藝學堂,到民國時期的各種技術學校、實業學校,本書將分析職業教育的製度建設、專業設置、教學內容以及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關聯。我們將審視政府、企業、社會力量在發展職業教育中的作用,以及職業教育在培養技術人纔、推動工業化進程中所麵臨的挑戰和取得的成就。本書還將探討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關係,以及如何構建更加完善的職業教育體係。 第七章:留學生群體與教育的國際視野 近代中國湧現齣大量的留學生群體,他們將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思想文化帶迴國內,成為推動中國教育現代化和國傢發展的重要力量。本章將深入研究近代中國留學生的情況,包括留學的背景、留學目的地、留學專業、以及留學生迴國後的貢獻。本書將重點分析留學生群體在教育、科學、工業、政治等各個領域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他們如何將西方先進的教育理念和知識傳播到中國。我們將考察留學生組織、社團的活動,以及他們為推動中國教育的國際化所做的努力。 第八章:教育的社會功能與國民性塑造 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社會進步和國民性塑造的重要工具。本章將探討近代中國教育在社會轉型時期的多元功能,包括培養閤格的公民、傳播進步思想、激發民族意識、以及促進社會公平。本書將分析不同時期、不同教育體係下,教育在培養具有現代意識、愛國精神、科學素養的國民方麵所發揮的作用。我們將考察教育在反抗帝國主義侵略、推動民族獨立、建設現代國傢過程中的重要意義。同時,也將審視教育在社會流動、階層變遷中的作用,以及教育公平問題在近代中國教育發展中的持續挑戰。 第九章:教育思想與製度的傳承與創新 近代中國教育的變革是一個復雜而漫長的過程,其中既有對傳統教育的揚棄,也有對西方教育的藉鑒與創新。本章將對前文所探討的各個方麵進行係統性的總結與梳理,分析近代中國教育思想與製度的內在邏輯與發展脈絡。本書將探討在不同曆史時期,教育思想和製度如何在實踐中不斷試錯、調整與完善。我們將審視在東西方文明碰撞與融閤的背景下,中國教育如何逐漸形成自身的特色與優勢。本書將重點分析近代中國教育在邁嚮現代化的過程中,所取得的輝煌成就與遺留的深刻問題,並為理解當代中國教育發展提供深刻的曆史鏡鑒。 結論: 本書通過對近代中國教育領域進行深入細緻的研究,勾勒齣瞭一幅波瀾壯闊的曆史畫捲。從晚清的探索與轉型,到民國的革新與發展,再到西方思潮的湧入與本土教育的反思,本書力圖展現近代中國教育發展的內在邏輯和深層動因。作者相信,對這段曆史的深刻理解,不僅有助於我們認識近代中國如何走嚮現代,更能為我們思考當下教育的挑戰與未來發展提供寶貴的啓示。本書的齣版,希望能為廣大讀者,特彆是教育史研究者、教育工作者、以及對中國近代史感興趣的讀者,提供一份有價值的學術參考。 關鍵詞: 近代中國教育;教育思想;教育製度;教育改革;學堂;留學;女子教育;職業教育;國民教育。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它更像是一本“骨架”,非常堅實,但缺少“血肉”。我本以為它會收錄大量關於教材的具體內容,比如那本臭名昭著的《最新地理教科書》是如何被批評的,或是初級識字課本裏教導的第一句“愛國語”究竟是什麼模樣。這本叢刊提供的更多是“發生瞭什麼”的宏觀證據——如頒布瞭新的學堂章程、設立瞭某某委員會——但對於“如何發生”以及“在具體課堂中發生瞭什麼”的微觀證據卻相對稀疏。我理解,原始的教育資料中,學生用的課本實物或課堂實錄往往比官方文件更難保存和匯集,但正是這些微觀層麵的東西,纔能真正描繪齣近代教育如何塑造瞭一代人的思維模式。比如,我想知道,在那些新學堂裏,學生們是如何看待“修身”和“格緻”這兩門學科在課程錶中的位置衝突的?是更傾嚮於西方的科學理性,還是依舊在努力調和傳統的道德倫理?這套叢刊的優勢在於提供瞭製度的“法律條文”,但對於理解“教育實踐”中的張力與掙紮,似乎還留下瞭不小的空白等待填補。

評分

這本《中華史料叢刊:近代中國教育史料》的裝幀設計倒是頗具年代感,封麵那種略帶泛黃的紙張質感,讓人仿佛能觸摸到曆史的紋理。我一開始是抱著一種尋寶的心態去翻閱的,期待能從中挖掘齣一些塵封已久的、關於清末民初教育變革的鮮活記錄。比如,我很想看看那些早期留學歸來的知識分子,他們是如何在國內推廣新式學堂,又是如何應對傳統士紳階層的阻力。史料的編排方式很注重原貌呈現,這一點我很欣賞,畢竟,原始文本的語感和筆法,往往比後人的解讀更能傳遞齣那個時代的真實氛圍。然而,深入閱讀後,我發現它更側重於官方文書和製度層麵的梳理,比如各省學務公所的諭旨、學堂章程的修訂過程等等,這些當然是構建整體框架所必需的,但作為一名對個體經驗更感興趣的讀者,我總覺得少瞭那麼一點“人味兒”。我渴望看到更多的私人信件、日記摘錄,那些記錄瞭師生日常點滴、教材內容爭議、乃至經費緊張時期的無奈與掙紮的文字。這些“灰色地帶”的史料,往往纔是理解一個社會在劇烈轉型期真正發生何種文化碰撞的關鍵。整體來說,這是一部嚴謹的資料匯編,但對於想通過故事而非製度來理解近代教育圖景的讀者來說,可能需要更有耐心地去“淘金”。

評分

當我拿到這本資料集時,我最大的感受是它的“文獻密度”。它不是一本輕鬆的讀物,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檔案復印件閤集,充滿瞭那個時代特有的官方腔調和冗長的公文格式。對於學術工作者而言,這無疑是福音,因為這意味著大量的原始信息被集中整理,省去瞭四處搜集之苦。我尤其留意瞭其中關於“學堂經費”的記錄,那裏麵往往藏著最真實的社會經濟背景。比如,某個地方官在申請撥款時所用的措辭,或是對學款被挪用的無奈陳述,這些細節透露齣新教育推行過程中,不僅僅是思想的衝突,更是實實在在的物質睏境。不過,對於非專業讀者來說,閱讀體驗堪稱是一種考驗。大量的繁體字、夾雜的文言詞匯以及當時特有的官僚術語,使得閱讀速度非常緩慢,很容易在晦澀的語句中迷失方嚮。我希望,如果未來再版,能在一些關鍵的、技術性強的文獻後附帶簡要的白話注釋或者背景介紹。這樣既能保持史料的純粹性,也能降低普通曆史愛好者進入這一領域的門檻。現在的版本,更像是為“圈內人”準備的工具書,而非麵嚮更廣大人群的知識普及載體。

評分

從收藏價值和研究基礎建設的角度來看,《中華史料叢刊:近代中國教育史料》無疑是功不可沒的。它將原本散落在不同檔案館、不同省份地方誌中的零散檔案,進行瞭一次係統性的、集中的整理和印刷,這本身就是一項浩大的工程,極大地提升瞭史料的利用效率。我特彆注意到瞭其中收錄的關於“學堂建築規格”的部分,那些圖紙和詳細的設施清單,直觀地展示瞭“新式學校”的空間想象,是如何刻意區彆於傳統書院和私塾的。然而,在閱讀過程中,我不得不承認,這套書的“口吻”過於統一瞭,它基本遵循瞭那個時代政府或士紳階層的話語體係。這使得我很難捕捉到被邊緣化群體的聲音。例如,那些最早接受教育的貧苦傢庭的孩子,他們對這種“新式教育”的真實感受如何?他們如何應對日益增長的學費壓力?或者,當時作為教員的那些老秀纔們,他們在新舊交替中的心理狀態是怎樣的?這些“非主流”的視角,似乎被厚厚的官方法規文本所掩蓋瞭。所以,這本書更像是一部關於近代中國教育“藍圖”的記錄,而非一份關於其“真實經曆”的口述曆史匯編。

評分

說實話,我對這套叢刊的期待值是相當高的,畢竟“近代中國教育史”這個主題本身就充滿瞭戲劇張力和復雜的糾葛。當我打開捲帙浩繁的目錄時,首先注意到的是其對時間跨度和地域覆蓋的廣度。它似乎試圖囊括從洋務運動萌芽到五四運動前夕的各個重要教育節點,並且不局限於京津滬等中心地帶,對地方性的教育實踐也有所收錄。這種全麵的姿態令人贊賞,它為任何一個想進行深入研究的學者提供瞭堅實的原始數據基礎。然而,這種“大而全”的特點也帶來瞭一個閱讀上的挑戰:文本的跳躍性太強瞭。上一頁還在討論某所大學的西學課程設置,下一頁可能就跳到瞭一個偏遠縣衙關於童試改革的電報文稿。這種碎片化的呈現,使得讀者很難在腦海中建立起一個連貫的、有機的近代教育發展脈絡。我花瞭不少時間去手動地串聯不同來源的材料,試圖拼湊齣一個“故事綫”。我更傾嚮於那種帶有一定主題性、將相關史料集中展示的編排方式,比如專門開闢一個章節討論“體育教育的引入與爭議”,或者“女學興起的社會反響”。目前的匯編方式,雖然保證瞭史料的客觀性,卻在一定程度上犧牲瞭作為一本“可讀”的曆史讀物的流暢性。

評分

藉鑒一下,反思一下中國傳統教育

評分

藉鑒一下,反思一下中國傳統教育

評分

感覺比那套10來冊的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

評分

很好很給力~~~非常好,品相也不錯

評分

學習用書 看起來不錯

評分

學習用書 看起來不錯

評分

叢刊中的史料都是從各處搜集而來的,有些甚至在其他地方根本見不到,非常珍貴。透過這些史料,能夠對清末民初的教育史實有一個更清晰的脈絡,對後來的教育發展具有莫大的藉鑒作用。

評分

很好的,超級喜歡很好的,超級喜歡

評分

比較喜歡。。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