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它更像是一本“骨架”,非常堅實,但缺少“血肉”。我本以為它會收錄大量關於教材的具體內容,比如那本臭名昭著的《最新地理教科書》是如何被批評的,或是初級識字課本裏教導的第一句“愛國語”究竟是什麼模樣。這本叢刊提供的更多是“發生瞭什麼”的宏觀證據——如頒布瞭新的學堂章程、設立瞭某某委員會——但對於“如何發生”以及“在具體課堂中發生瞭什麼”的微觀證據卻相對稀疏。我理解,原始的教育資料中,學生用的課本實物或課堂實錄往往比官方文件更難保存和匯集,但正是這些微觀層麵的東西,纔能真正描繪齣近代教育如何塑造瞭一代人的思維模式。比如,我想知道,在那些新學堂裏,學生們是如何看待“修身”和“格緻”這兩門學科在課程錶中的位置衝突的?是更傾嚮於西方的科學理性,還是依舊在努力調和傳統的道德倫理?這套叢刊的優勢在於提供瞭製度的“法律條文”,但對於理解“教育實踐”中的張力與掙紮,似乎還留下瞭不小的空白等待填補。
評分這本《中華史料叢刊:近代中國教育史料》的裝幀設計倒是頗具年代感,封麵那種略帶泛黃的紙張質感,讓人仿佛能觸摸到曆史的紋理。我一開始是抱著一種尋寶的心態去翻閱的,期待能從中挖掘齣一些塵封已久的、關於清末民初教育變革的鮮活記錄。比如,我很想看看那些早期留學歸來的知識分子,他們是如何在國內推廣新式學堂,又是如何應對傳統士紳階層的阻力。史料的編排方式很注重原貌呈現,這一點我很欣賞,畢竟,原始文本的語感和筆法,往往比後人的解讀更能傳遞齣那個時代的真實氛圍。然而,深入閱讀後,我發現它更側重於官方文書和製度層麵的梳理,比如各省學務公所的諭旨、學堂章程的修訂過程等等,這些當然是構建整體框架所必需的,但作為一名對個體經驗更感興趣的讀者,我總覺得少瞭那麼一點“人味兒”。我渴望看到更多的私人信件、日記摘錄,那些記錄瞭師生日常點滴、教材內容爭議、乃至經費緊張時期的無奈與掙紮的文字。這些“灰色地帶”的史料,往往纔是理解一個社會在劇烈轉型期真正發生何種文化碰撞的關鍵。整體來說,這是一部嚴謹的資料匯編,但對於想通過故事而非製度來理解近代教育圖景的讀者來說,可能需要更有耐心地去“淘金”。
評分當我拿到這本資料集時,我最大的感受是它的“文獻密度”。它不是一本輕鬆的讀物,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檔案復印件閤集,充滿瞭那個時代特有的官方腔調和冗長的公文格式。對於學術工作者而言,這無疑是福音,因為這意味著大量的原始信息被集中整理,省去瞭四處搜集之苦。我尤其留意瞭其中關於“學堂經費”的記錄,那裏麵往往藏著最真實的社會經濟背景。比如,某個地方官在申請撥款時所用的措辭,或是對學款被挪用的無奈陳述,這些細節透露齣新教育推行過程中,不僅僅是思想的衝突,更是實實在在的物質睏境。不過,對於非專業讀者來說,閱讀體驗堪稱是一種考驗。大量的繁體字、夾雜的文言詞匯以及當時特有的官僚術語,使得閱讀速度非常緩慢,很容易在晦澀的語句中迷失方嚮。我希望,如果未來再版,能在一些關鍵的、技術性強的文獻後附帶簡要的白話注釋或者背景介紹。這樣既能保持史料的純粹性,也能降低普通曆史愛好者進入這一領域的門檻。現在的版本,更像是為“圈內人”準備的工具書,而非麵嚮更廣大人群的知識普及載體。
評分從收藏價值和研究基礎建設的角度來看,《中華史料叢刊:近代中國教育史料》無疑是功不可沒的。它將原本散落在不同檔案館、不同省份地方誌中的零散檔案,進行瞭一次係統性的、集中的整理和印刷,這本身就是一項浩大的工程,極大地提升瞭史料的利用效率。我特彆注意到瞭其中收錄的關於“學堂建築規格”的部分,那些圖紙和詳細的設施清單,直觀地展示瞭“新式學校”的空間想象,是如何刻意區彆於傳統書院和私塾的。然而,在閱讀過程中,我不得不承認,這套書的“口吻”過於統一瞭,它基本遵循瞭那個時代政府或士紳階層的話語體係。這使得我很難捕捉到被邊緣化群體的聲音。例如,那些最早接受教育的貧苦傢庭的孩子,他們對這種“新式教育”的真實感受如何?他們如何應對日益增長的學費壓力?或者,當時作為教員的那些老秀纔們,他們在新舊交替中的心理狀態是怎樣的?這些“非主流”的視角,似乎被厚厚的官方法規文本所掩蓋瞭。所以,這本書更像是一部關於近代中國教育“藍圖”的記錄,而非一份關於其“真實經曆”的口述曆史匯編。
評分說實話,我對這套叢刊的期待值是相當高的,畢竟“近代中國教育史”這個主題本身就充滿瞭戲劇張力和復雜的糾葛。當我打開捲帙浩繁的目錄時,首先注意到的是其對時間跨度和地域覆蓋的廣度。它似乎試圖囊括從洋務運動萌芽到五四運動前夕的各個重要教育節點,並且不局限於京津滬等中心地帶,對地方性的教育實踐也有所收錄。這種全麵的姿態令人贊賞,它為任何一個想進行深入研究的學者提供瞭堅實的原始數據基礎。然而,這種“大而全”的特點也帶來瞭一個閱讀上的挑戰:文本的跳躍性太強瞭。上一頁還在討論某所大學的西學課程設置,下一頁可能就跳到瞭一個偏遠縣衙關於童試改革的電報文稿。這種碎片化的呈現,使得讀者很難在腦海中建立起一個連貫的、有機的近代教育發展脈絡。我花瞭不少時間去手動地串聯不同來源的材料,試圖拼湊齣一個“故事綫”。我更傾嚮於那種帶有一定主題性、將相關史料集中展示的編排方式,比如專門開闢一個章節討論“體育教育的引入與爭議”,或者“女學興起的社會反響”。目前的匯編方式,雖然保證瞭史料的客觀性,卻在一定程度上犧牲瞭作為一本“可讀”的曆史讀物的流暢性。
評分藉鑒一下,反思一下中國傳統教育
評分藉鑒一下,反思一下中國傳統教育
評分感覺比那套10來冊的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
評分很好很給力~~~非常好,品相也不錯
評分學習用書 看起來不錯
評分學習用書 看起來不錯
評分叢刊中的史料都是從各處搜集而來的,有些甚至在其他地方根本見不到,非常珍貴。透過這些史料,能夠對清末民初的教育史實有一個更清晰的脈絡,對後來的教育發展具有莫大的藉鑒作用。
評分很好的,超級喜歡很好的,超級喜歡
評分比較喜歡。。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