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艺是人性的、个性的、能动的和永恒的。
手工艺的这些本质特征,决定了它具有重要的民生价值、经济价值、学术价值、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
中国是世所公认的手工艺大国。所有出土和传世的人工制作的文物、古建筑和古代工程,都是传统技艺的产物。只此一端,可见手工艺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中曾起过何等重大的作用。
《中国手工艺书:织染》一书带我们走进神秘美丽的织染世界,领略织染艺术的巨大魅力。
第三节 品类与工艺
一、纱
纱是全部或部分采用由经纱扭绞形成均匀分布孔限的纱组织的丝织物。我国古代常把有均匀分布方孔的、经纬捻度很低的平纹薄形丝织物称为纱。纱的孔眼近于方形,古籍有“方孔日纱”之训诂,所以纱又可称作方孔纱;古诗还有“轻纱薄如空”之句,所以也作“方空纱”。纱的质地柔软,孔眼均匀,其透孔率-般在70%左右。
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距今5000年)出土黏附在铜器上的纱或纨类丝织残片有二十余例。辽宁朝阳西周墓出土的方孔纱经纬密度都是每厘米20根,孔眼均匀整齐。秦汉时期素纱已广泛用作夏服和衬衣的面料。湖北江陵马山一号战国墓出土有素纱单衣和纱织物等7件。其中最轻薄的是褐纱袍服,经密为每厘米17根,纬密为每厘米16根,厚度为0 05毫米。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大量的纱,其中一件薄如蝉翼的素纱单衣,衣长128厘米,袖长190厘米,重量仅49克,结构精密细致,孔眼均匀清晰图1-10)。
唐代服饰以轻薄为时尚,纱、罗等织物很普遍。文献记载有吴纱、花鼓歇纱和轻容纱等名目。轻容纱轻若烟雾,产于亳州。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有白色蜡缬纱、红色四瓣散朵花印花纱、黄色朵花印花纱、花簇对鸂鶒纹印花纱、绿色狩猎纹印花纱以及天青色敷金彩轻容纱。
宋代织纱以浙江及南方一带为主。文献记载有艾虎纱、天净纱、三法纱、暗花纱、茸纱等名目。湖南衡阳西渡区出土的北宋黑色缠枝牡丹花纹纱,绞纱起三枚斜纹花,花纹朴实粗壮,与宋磁州窑白地黑花瓷纹样风格相近。花纹循环位长30厘米,宽15厘米。经密每厘米45根,纬密每厘米25根。江苏金坛南宋周璃墓、福建福州南宋黄升墓和江苏武进南宋墓中,均出土了一批纱。江苏金坛出土的南宋矩形花纱,是以一绞一纱组织地,平纹为花的提花织物,地明花暗,属于亮地纱一类。织物图案以三行“V”形纹为基础组成,可能即当时所说的三法暗花纱。“三法”两字出自释典,宋代佛教仍兴盛,所以采用这个名称。
明代的妆花纱是用多色彩纬和孔雀毛等特种纤维加工而成的纱线,在暗花地上挖花妆彩。明定陵出土的妆花纱龙袍、凤鹤杂宝妆花纱和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云鹤妆花纱都十分精美。
二.縠
古称质地轻薄纤细透亮,表面起皱纹的平纹丝织物为毅。《周礼》疏:“轻者为纱,绉者为縠。”縠和纱都采用平纹组织,但縠使用强捻丝使织物收缩.显示凹凸不平的皱纹。教的经丝捻度要高达每米1000捻以上,不同捻向经纬丝的排列,能形成不同皱纹的外观。縠织完后需要煮练,使皱纹定型。
河北藁城台西村商代遗址出土的铜觥上有一块经纬丝都加强捻,外观有皱纹和稀疏孔眼的丝织残片,是现存最早的縠。长沙左家圹战国墓出土的一块浅棕色绉纱手套,经纬密度分别为每厘米38根和30根,经纬丝都加强捻。经丝有“s”捻和“z”捻两种,相隔排列,纬丝为“s”捻。织物质地轻薄,皱纹明显。
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了四块浅绛色绉纱。经密小的每厘米34-36根,经密大的为每厘米60 - 64根,纬密有每厘米28 - 30根和每厘米58-60根两种。全部为“S”捻,每米2000 - 3400捻,曾煮练定型,有明显的皱纹。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第一百零五号唐墓出土的绿色狩猎蜡缬纱,底料是绉纱,经纬均经强捻,不同捻向相间排列,织物表面形成条纹和横档。
福建福州南米黄升墓出土的绉纱,经密每厘米28 - 30根,纬密每厘水20根,经丝按“z”捻6根,“s”捻2根相间排列,经丝的弯曲凹凸明显,孔眼大小有规律。织物表面皱纹比汉唐实物更为美观。
三、罗
罗是全部或部分采用条形绞经组织的透孔丝织物,质地轻薄,孔眼呈椒形,牢固耐用。古人用作夏服和帐幔,或作刺绣的底料及其他装饰用品。我国古代罗织物的品种很多,以素罗和暗花罗居多,但也有不少加金妆彩的织金罗和牧花罗等高档品种。中国五代罗织物的组织,可分为有固定绞组和无固定绞组两大类。固定绞组罗,有两经绞和三经绞两种。无固定纹组罗,织物的经纹与左右两侧相邻的经丝均有纠绞,形成链状的孔眼。也有二经绞和四经绞等不同的品种。
中国生产罗的历史很悠久,4000多年前已有原始绞织物,出土的商代丝织物中罗的残片,湖北江陵马山一号楚墓和湖南长沙楚墓中也发现不少罗织物。。秦汉时期花罗已很精美,如湖南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绯色菱纹罗、烟色菱纹罗、朱色菱纹罗等,这几种菱纹罗的织物组织均为四经相绞,花纹为复合菱形,分虚实两组,相间排列;两侧有小菱形,形状像汉代的带耳漆杯,所以又称为杯纹,花纹虚实相间,工整细致。
汉唐以来,纱罗织物流行一种较复杂的织法,可以用印染等方法进行装饰加工。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出土的几件唐代菱纹罗,是几何纹暗花染色罗,花形较小,以菱形为骨架,花纹规矩细致。其中一件印有圈纹花样。同一墓中出土的唐代白地绿花罗,印着翠绿的枝叶,经纬丝均十分纤细,技艺精湛,是罗与印花结合的织品。另一件绞缬四瓣花罗,是将菱纹罗地绞扎成四瓣花形,将织花与绞缬结合在一起,使织物更加丰富多样。
宋代罗织物有很大的发展,提花织罗机经改革后,可以织出比较复杂的花纹。据文献记载,著名品种有孔雀罗,瓜子罗,宝相花罗、云罗、满园春罗等。宋代罗织物生产非常发达,已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每年仅官府征收的“贡罗”就多达十万匹以上。
宋代罗出土实物较多。宁夏银川西夏陵区出土有米代四经相绞的素罗和棕色花罗。湖南衡阳何家皂北宋墓出土的穿枝牡丹纹罗,十分精美,花纹丰满,生动流畅。方格朵花纹罗,采用绞经地组织,纬斜纹显花。江苏金坛茅麓出土的南宋缠枝牡丹花罗、几何小花罗等,均有一定特点,尤其是两种大提花的缠枝牡丹花罗,花、地组织均相同。花采用三枚经斜纹,地组织以三根经线为一组,同穿一筘。图案以两朵大牡丹为主体,由石竹、茶花等陪衬,线条流畅,很有气势。另一花罗的图案则以两朵单瓣大牡丹为主体,小花相伴,叶内有花,叶中有叶,别具风格。福建福州南宋黄升墓出土的罗,数量较多,品种丰富。其中褐色牡丹花罗、褐色牡丹芙蓉花罗、烟色梅花罗、花中套花式穿枝花罗、穿枝山茶蔷薇花罗、茶花牡丹凌霄芙蓉罗等,图案精美,为宋罗代表作品。褐地牡丹芙蓉花罗,是三经相绞的罗地平纹组织的牡丹,芙蓉和五瓣形小花,主花花头硕大,造型工整写实,以细小枝茎和小花穿插其间,纹样活泼而多变。另一种花中套花式花罗,属三经相绞隐纹花罗,纹样极有特色。在牡丹花的花、叶内套织莲花和折枝小花,构思别具匠心(图1-12)。
元代丝织加金织物盛行,有销金线罗和金纱罗等品种。江苏无锡钱裕墓出土有元初的戏猴加绣妆花罗,实物为花边裙,裙缘饰花边为加绣妆金罗,纹样为戏猴图。江苏苏州曹氏墓出土的元代折枝牡丹花罗,是二经纹组织,花部为平纹组织,具有地亮花暗的效果。
据《天水冰山录》记载,明代花罗达55种之多。浙江缙云县出土的云纹罗,采用平纹组织为地部,二经绞组织为花部,有人称之为实地纱,虽稀疏轻薄,结构仍相当稳定,织造也简便。定陵出土有织金妆花团八宝纹罗,为皇室用品,属明代高档罗织物。
四,绮
古称平纹地、起斜纹花的单色丝织物为绮。《说文解字》:“绮,纹缯也。”即有花纹的缯(秦汉时称丝织物为缯)。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现瑞典远东古物博物馆藏的铜觯上黏附有回纹绮残痕。陕西宝鸡茹家庄西周墓……
……
我想说,《中国手工艺书:织染》这本书,简直是一部关于色彩的百科全书。我一直以来都对那些鲜艳夺目的织物着迷,但从来没有真正了解过它们是如何诞生的。这本书,以一种极为专业且详尽的方式,向我展示了中国织染的博大精深。书中对各种天然染料的来源、提取、以及其在不同织物上的染色效果,都有着极为细致的介绍。我第一次了解到,原来古人可以利用如此广泛的自然资源,来创造出如此丰富的色彩。书中对“印染”工艺的讲解,从最原始的版画印染,到后来更为复杂的漏版、雕版技法,每一种都伴随着详实的图解和案例,让我清晰地看到了图案是如何从匠人的构思,一步步地跃然于布帛之上的。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色彩搭配”的章节,它不仅仅是简单的颜色罗列,更是如何通过不同色彩的组合,来表达特定的情感和寓意,这让我看到了织染艺术的深层文化内涵。
评分《中国手工艺书:织染》这本书,让我感觉像是踏上了一场穿越古今的色彩之旅。我一直对那些古老织物上奇妙的图案和深邃的色彩感到好奇,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这份好奇心。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怎么做”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为什么这样做”的书。书中对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织染特色有着非常细致的描绘,让我看到了中国地域文化的丰富多样性。比如,书中对西北地区游牧民族的毛织品染色的介绍,那种粗犷而奔放的色彩搭配,与江南水乡的温婉细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我感受到中国织染艺术的多元魅力。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提花”和“绞染”的篇章所吸引,那些复杂精妙的图案是如何通过手工一根一根的编织或一圈一圈的捆扎来实现的,这需要何等的耐心和技艺!书中大量的精美图片,简直就是一本视觉的盛宴,每一张都如同宝石般闪耀,让我仿佛能触摸到丝绸的光泽,感受到羊毛的温暖。这本书让我不再仅仅是观看,而是开始“感知”,去体会每一根丝线、每一个色彩所承载的故事和情感。
评分我必须说,《中国手工艺书:织染》这本书,着实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对那些色彩斑斓的织物心生喜爱,但从未真正了解过它们是如何诞生的。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的老师,循循善诱地将我引入了中国织染的浩瀚世界。它不仅仅罗列了各种技法,更深入地剖析了每一种技法背后的原理和哲学。例如,书中对“印染”的讲解,从最原始的版画印染,到后来更为复杂的漏版、雕版技法,每一种都伴随着详实的图解和案例,让我清晰地看到了图案是如何从匠人的构思,一步步跃然于布帛之上的。我特别欣赏书中对“蜡染”和“防染”技术的详细介绍,那种将蜡作为媒介,通过点、画、纹等手法,在布料上创造出独特色彩对比的艺术,真是令人叹为观止。而且,书中并没有止步于技术的介绍,还穿插了许多关于染织工具的演变,从简陋的木棍到精密的织机,这让我看到了中国手工艺在漫长历史中不断进步和创新的力量。这本书让我对“美”有了更深的理解,那是一种源自自然、经过匠人精心雕琢的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
评分《中国手工艺书:织染》这本书,真是一场视觉与心灵的双重盛宴。我一直对那些色彩斑斓、图案精美的织物情有独钟,但总是觉得隔靴搔痒,无法真正理解其中的奥秘。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织染世界的大门。书中对各种天然染料的来源、特性,以及其在不同织物上的染色效果,都有着极其详尽的介绍。我第一次了解到,原来同一种植物,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土壤中生长,所提取的染料颜色也会有所差异,这让我惊叹于古人对自然的敏感和对细节的把控。书中对“扎染”、“蜡染”等防染技法的讲解,更是让我脑洞大开,那种通过巧妙的捆绑、折叠、缝制,在染缸中变幻出无穷图案的艺术,简直是鬼斧神工。书中大量的精美图片,每一张都如同艺术品,让我仿佛能感受到丝线的温度,听到染料在水中翻腾的低语。读完这本书,我不再仅仅是欣赏一件织物的美,更是去探究它背后的工艺、文化和匠人的匠心。
评分我不得不承认,《中国手工艺书:织染》这本书,彻底刷新了我对中国传统手工艺的认知。一直以来,我以为织染只是一种古老的技艺,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它所蕴含的科学、艺术与哲学。书中对各种染料的提炼、炮制过程,以及其化学成分对色彩的影响,有着非常深入的讲解。我第一次了解到,原来古人并非仅仅是凭经验,而是有着一套严谨而科学的染色体系。书中对“印染”工艺的详细剖析,从原始的木刻版画,到后来的丝网印刷,每一种技法的演变都伴随着图文并茂的介绍,让我清晰地看到了图案是如何从匠人的构思,一步步地在布料上绽放的。我特别喜欢书中对“色彩搭配”的讲解,不仅仅是简单的颜色堆砌,而是如何通过不同色彩的组合,来表达特定的情感和寓意,这让我看到了织染艺术的深层文化内涵。读完这本书,我不再仅仅是看待一件织物,而是开始“理解”它,去体会其中蕴含的智慧与情感。
评分我不得不说,《中国手工艺书:织染》这本书,在我心中激起了巨大的涟漪。一直以来,我对中国传统手工艺都有一种莫名的情愫,而织染,无疑是中国手工艺中最具代表性的门类之一。这本书,以一种极为专业且详尽的方式,向我展示了织染的博大精深。书中对染料的种类、特性、以及如何提取和运用,有着非常深入的讲解。我第一次了解到,原来古人并非仅仅依赖于少数几种染料,而是能够巧妙地运用各种植物、矿物,甚至昆虫,来创造出如此丰富多样的色彩。书中对“染色”工艺的描述,从染色的均匀度、牢固度,到色彩的层次感,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匠人对完美的极致追求。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提花织物”的剖析,那种通过经纬线的交织,在布面上形成复杂图案的技法,简直是数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这本书,让我对“手工”这两个字有了全新的认识,那是一种将智慧、耐心和热爱注入到每一件作品中的过程,是无法被机器所取代的。
评分《中国手工艺书:织染》这本书,给了我太多惊喜。我一直对那些色彩鲜艳、图案独特的织物情有独钟,但总觉得对它们背后的故事知之甚少。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深入探索了中国织染的神秘世界。书中对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织染特色有着极为细致的描绘,让我看到了中国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比如,书中对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独特的“扎染”技艺的介绍,那种如同云雾般变幻的图案,简直是鬼斧神工。我特别被书中对“蜡染”工艺的详尽讲解所吸引,那种将蜡作为媒介,通过点、画、纹等手法,在布料上创造出独特色彩对比的艺术,让我叹为观止。书中精美的插图,每一张都如同宝石般闪耀,让我仿佛能触摸到丝绸的柔滑,感受到羊毛的温暖。读完这本书,我不再仅仅是欣赏一件织物的美,更是去感受它所承载的文化、历史和匠人的匠心。
评分《中国手工艺书:织染》这本书,让我仿佛回到了那个手工的时代,亲身感受着匠人们的智慧和汗水。我一直对那些古老织物上奇妙的图案和深邃的色彩感到好奇,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这份好奇心。它不仅仅罗列了各种技法,更深入地剖析了每一种技法背后的原理和哲学。例如,书中对“蜡染”和“扎染”的介绍,那种将蜡或绳子作为媒介,通过点、画、纹、捆等手法,在布料上创造出独特色彩对比的艺术,简直是鬼斧神工。书中大量的精美图片,简直就是一本视觉的盛宴,每一张都如同宝石般闪耀,让我仿佛能听到染料在水中翻滚的声音,感受到丝线在指尖穿梭的触感。这本书,让我不再仅仅是看待一件织物,而是开始审视它所承载的文化、历史以及匠人无数的辛勤付出,这是一种全新的视角,也让我在欣赏美的时候,多了几分敬意和理解。
评分这本《中国手工艺书:织染》真是打开了我对色彩和纹理的全新认知。一直以来,我都觉得织染只是一个古老而模糊的概念,但翻开这本书,我才真正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厚智慧和精湛技艺。它不仅仅是关于如何将线染成颜色,更是关于如何通过自然的力量,将植物、矿物这些平凡的物质,转化为令人惊叹的艺术品。书中详尽地介绍了各种天然染料的来源、采集、炮制过程,从鲜艳的茜草红,到沉静的靛蓝,再到温润的黄檗色,每一种色彩背后都有着一段历史,一种与土地的连接。我尤其着迷于那些关于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染织技法的介绍,比如西南地区苗族独特的扎染艺术,那如同云雾般变幻的图案,以及江南水乡吴侬软语般的丝绸印染,细腻得如同女性的手指在轻抚。书中的插图精美绝伦,每一张都像是经过精心挑选的艺术品,它们不仅展示了成品的美丽,更捕捉到了织染过程中的关键细节,让我仿佛能听到染料在水中翻滚的声音,感受到丝线在指尖穿梭的触感。读完后,我不再仅仅是看待一件织物,而是开始审视它所承载的文化、历史以及匠人无数的辛勤付出,这是一种全新的视角,也让我在欣赏美的时候,多了几分敬意和理解。
评分《中国手工艺书:织染》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深深震撼。我一直以为织染就是简单的将布料浸入染缸,然后晾干,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如同一个宝藏,层层揭开了中国古代织染技艺的神秘面纱。从最基础的纤维处理,到最后的固色与抛光,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古人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对工艺的极致追求。书中对不同染料的化学成分、色彩稳定性以及对人体的影响都有着详尽的阐述,这让我意识到,古人并非仅仅是凭经验,而是有着一套严谨而科学的体系。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色谱”的描绘,不仅仅是简单的颜色分类,而是将不同染料混合、叠加产生的丰富色彩变化,如同一个活生生的色彩实验室。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还提到了许多与织染相关的民俗传说和仪式,这些故事不仅增添了织染的趣味性,更让我体会到这项技艺在中国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读这本书,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与那些辛勤劳作的匠人一同感受着色彩的魅力,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制造”在古代就已达到的高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